丁 輝
2006 年5 月,“皮影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11 年11 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jīng)Q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古老的“皮影戲”承載著千年時光發(fā)展至今,然而,由于城鎮(zhèn)化、現(xiàn)代化進程加速的沖擊,“皮影戲”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嚴重瀕危狀態(tài),亟待搶救和保護。筆者通過文獻搜集、田野調(diào)查等方式,探索徐匯區(qū)康健街道(原桂林鄉(xiāng))“皮影戲”班近百年的發(fā)展過程,讓人們了解這項包含當?shù)囟喾N文學藝術特點和蘊含著傳統(tǒng)民俗精華的非遺項目。
上海地區(qū)的皮影屬于浙東皮影流派。上海七寶人毛耕漁創(chuàng)建的鴻緒堂是上海地區(qū)最早的皮影團隊。百余年來,毛氏皮影班傳人們輾轉(zhuǎn)獻藝于上海各縣鄉(xiāng)鎮(zhèn),名傳八方,形成鮮明的海派個性。之后,上海地區(qū)皮影班及藝友層出不窮,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為鼎盛時期,形成廣泛的觀眾群??箲?zhàn)爆發(fā)后,眾戲班先后衰退停演。
清末光緒年間至二十世紀中葉,徐匯區(qū)康健、龍華、徐家匯一帶,茶館、書場、廟會、打谷場、廣場、廟宇等比較多,交通、商貿(mào)、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人口相對密集,每當豐收或遇到重大喜慶活動,這里的人們都喜歡請皮影班來演出,皮影戲成為這一地區(qū)的民間風俗。
1900 年秋,徐匯漕河涇地區(qū)豐收,村民集資邀請毛耕漁的鴻緒堂班在漕河涇老街地區(qū)(今徐匯區(qū)康健街道桂林路地區(qū))演出了半年之久。就在這次演出期間,鴻緒堂班皮影藝人借宿、居住、排練在親戚陶全聲等數(shù)家多余空關的廂房、客堂間,收年僅17 歲的陶全聲和其好友宵金泉、(大刀)關生、陳紀根、陸元(耀)根等青年為徒,傳授皮影表演和道具制作秘籍。陶全聲、宵金泉、陳紀根、陸元(耀)根等人在學習皮影的制作和演出技藝后,組建“桂林皮影民間社團”,當?shù)厝顺R浴肮鹆职唷狈Q呼該團隊。經(jīng)過四代人百余年傳承,形成江南海派特色的桂林民間皮影戲劇藝術。
后來,桂林皮影等一大批傳統(tǒng)民間藝術都被扣上封資修帽子,由徐順林、沈紀余等人收藏保管的桂林皮影全部道具、腳本、曲譜、書籍及有關的文字資料,被抄家抄走,損毀焚燒殆盡,桂林皮影幾乎絕跡。
1978 年,康健新村長海坊居民、原桂林班皮影藝術班班主徐順林聯(lián)絡了一些皮影藝人,憑借自己當建筑工程師的功底,重新繪制皮影人物。幾年里,徐順林用PVC、透明塑料片等代替材料制作將近300 個形狀各異的文臣、武將等皮影人模,以及各種兵器配套,還有皮影頭模400 余件,并有老虎等部分動物以及山石樹木的皮影,完成了如《武松打虎》等多部曲目所需的整套皮影。同時,重新創(chuàng)作演出腳本和海派皮影曲譜唱腔音樂,恢復桂林皮影的演出排練活動,主要集中在徐匯區(qū)康健地區(qū)的五月苑、康樂文化廣場、杜鵑園小學和聯(lián)農(nóng)小區(qū)等地,也到長寧區(qū)北新涇以及閔行區(qū)部分地區(qū),以及到文藝博覽會、天山公園、上海文藝會堂等地演出。
目前,桂林班皮影藝術班即康健藝術團皮影戲隊,是目前上?,F(xiàn)存唯一一支唱念做白的皮影技藝俱全的民間文藝社團。騰云駕霧的打斗,激越的打擊樂,鏗鏘有力的叫板,富有濃厚上海鄉(xiāng)土韻味的念白和唱腔,栩栩如生的皮影故事人物,伴以江南絲竹、滬劇本灘、江南道教音樂說唱,受到觀眾的歡迎。
2006 年,國家啟動非遺資源普查工作,桂林班皮影再次進入大眾的視線中。在康健街道的支持下,發(fā)掘“桂林班皮影藝術”這一項目被提上日程。徐順林把12 名平均年齡70 多歲的桂林班第四代老藝人組織起來,納入徐匯區(qū)康健藝術團建制,其全稱為“康健藝術團皮影戲隊”,由徐順林擔任班主、表演上手和藝術指導,孫順林擔任領隊,表演上手和下手分別為沈龍剛、沈明泉。
桂林班皮影流傳至今已經(jīng)有百余年歷史,以徐匯區(qū)為發(fā)源地,傳承至今有四代,傳承體系清晰,傳承完整,遺存豐富。桂林班四代傳人名單如下:第一代:陶全聲、宵金泉、關生(大刀)、陳紀根;第二代:陸元(耀)根、葉金舟、張關茂、張書根、蔡友明、沈百興、張順德;第三代:何文根、沈四弟、徐順桃、張書根、趙金山、沈紀余;第四代:徐順林、何文根、沈龍剛、沈永利、張品余、趙正元、沈明泉、沈惠請、湯永昌、沈英龍、沈永福、孫順林。
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等的造型與制作屬于民間美術范疇。為了適應在二維空間做平面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皮影藝術主要采取抽象與寫實相結(jié)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人物造型多為側(cè)影,五官側(cè)輪廓為刻畫角色的重點。作為一種靠透光表演的藝術,須在造型上避免大片黑影,因此常用大面積鏤空線雕花紋,借花飾烘托塑造人物。
據(jù)徐順林等老一輩皮影人口述,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原料多是牛羊皮,通常要經(jīng)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fā)汗熨平、綴結(jié)合成八道工序。制作時將頭、身、手臂和腿腳分開制作,制成后用細繩連為一體。人物身長約50 厘米,頭部約10 厘米,身部約40 厘米,手臂長約20 厘米,關節(jié)可彎曲。在完成人物的大致輪廓后,在薄皮上勾畫線條、著色,再覆一層薄皮粘牢,入油浸透,晾干即成。
皮影人物造型多為單線平涂,其基本造型參照京劇人物,以顯示肌肉感,對文臣武將、忠奸賢義,喜怒哀樂不同性格表情也加以夸張塑造,雕鏤繪畫,線條圓轉(zhuǎn)自如,色彩艷麗明亮,有窗花剪紙刺繡之美妙。
皮影人物服飾有水鄉(xiāng)藍印花布和剪紙風味,裝飾性強,色彩鮮麗,花紋多為纏枝花卉和鴛鴦戲水。旦角頭飾采用流蘇,床帳、桌圍花紋都為“福壽如意”“雙錢”“連升三級”等。頭部固定于竹簽,演出可隨便插換。手頸連接細竹竿,便于操縱。
演出過程中,皮影藝人用腔調(diào)的變化,配合故事情節(jié),使皮影戲的人物性格鮮明生動,情節(jié)脈絡清晰。表演以武打見長,以粗獷取勝。
皮影戲表演時,操縱演員一般為兩人,稱為上手和下手,上手為主演,熟諳劇本及操作,下手配合上手表演。中場兩人,在前場后坐,分別操二胡和笛子,兼奏嗩吶。后場一般四人,操中胡、三弦、阮、板鼓、小堂鼓、大小鑼、大小鈸等。伴奏風格同江南絲竹。文篇需用管弦,演奏所用笛子、嗩吶、二胡、三弦、琵琶等民族樂器;武篇需用鑼鼓,演奏以鼓板、小鑼、大鑼、拔、靜木等打擊樂器。文武篇則以嗩吶、鑼鼓為主。所用打擊樂分開場鑼鼓和動作鑼鼓(用于人物出入、升帳、操練、交戰(zhàn)等武 場)。
演出劇目中主要是中國優(yōu)秀歷史文學作品及其人物故事,武戲為多,主要是歷史演義故事、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
長篇演義有《封神》《隋唐》《征東》《征西》《掃北》《薛剛反唐》《月唐》《粉妝樓》《五代殘?zhí)啤贰督饦寕鳌贰度f花樓》《平西》《平南》《呼家將》《水滸》《岳傳》《天寶圖》《地寶圖》《文武香球》《寶蓮燈》《英烈傳》等二十多部。
短篇有《鵲橋會》《施亮生斬白獺》《張四姐鬧東京》《血袍記》《陰陽鏡》《盜金鞭》等十多部。另有《三國演義》的《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潼關遇馬超》《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片斷。
舊時諸劇大多無文字腳本,后有所整理,由于曾遭損毀,現(xiàn)僅存《隋唐》等少數(shù)幾部。
唱腔系主要為民間說唱音樂及上海東鄉(xiāng)調(diào)、西鄉(xiāng)調(diào)發(fā)展而成的板腔體音樂,上賦下賦兩句組成基本調(diào),又稱“悠揚調(diào)”。所用哭調(diào)、平調(diào)、分別調(diào)、三彎調(diào)(即探子調(diào))、釣金勾、游花園等唱腔,均在基本調(diào)基礎上變化而成。藝人均男性,唱腔為平腔,用大本嗓演唱,女腔、幫腔則用假聲,比男腔升高一度。
伴奏曲多源于京、昆劇曲牌,有《朝天子》《小更衣》《花奏》《柳搖金》《點繹辰》《浪淘沙》,還有《圓尾》(俗稱《老旦做親》)等,作為開場、過場、結(jié)尾音樂,選用有程式。管弦伴奏有《哭皇天》《分別調(diào)》《游花調(diào)》《吊金鉤》《三翻調(diào)》《油流調(diào)》,嗩吶伴奏有《哭調(diào)》《吊金鉤》《雞毛大探》《朝王花奏》,鑼鼓伴奏有《急急風》《大小回場》《紗帽頭》《大小七花》《三陰三陽》《二夾三》等,嗩吶夾鑼鼓伴奏有《斬犯 調(diào)》。
念白全是方言土語,要求嗓音清脆,音準字正,但因間雜京昆戲腔,非“皮影迷”聽其演唱頗感吃力。
唱詞除由藝人自編外,大多按《賦札》,也有取自古人詩詞、演義小說、評彈以及民間歌謠的。《賦札》為傳人必讀課本,分23 部分,除首尾有《規(guī)戒總訣》和樂譜外,均為固定的說唱臺詞,如開頭詞《西江月》、引子詩句、定場詩、出將開四門詩、沙場對答詞等唱白用語若干套,另為十字賦、總雜“調(diào)、札”,均可按劇情和不同身份人物的需要選用。唱詞通俗易懂,明白暢曉,絕大部分含儒釋道三教思想。
桂林班皮影,作為一種演出百余年的民間藝術并能遍及上海西南地區(qū)并流傳至今,非常罕見。作為上海地區(qū)目前碩果僅存的一支本土化團隊,康健街道的桂林班皮影團隊同樣面臨著觀眾流失嚴重、團隊成員年齡普遍較大、皮影傳承后繼乏人等眾多的問題,但是我們相信,在各方的支持與關心下,會有更多的群體共同參與到保護傳承“皮影戲”中,希望這一珍貴的非遺瑰寶能煥發(fā)出自身的光彩,成為徐匯非遺的一份瑰麗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