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清,李微,黃穎璇,劉玲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佛山市順德區(qū)龍江醫(yī)院 兒科,廣東 佛山528318)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多由EB病毒感染所致,會引起不規(guī)則發(fā)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可伴隨肝脾腫大、神經系統(tǒng)癥狀等,不僅嚴重影響患兒的學習及睡眠,甚至對機體發(fā)育造成阻礙[1-2]。目前,IM治療多以抗病毒為主,更昔洛韋較為常用,可阻止EB病毒增殖,加快病毒清除,從而促進患兒病情好轉[3]。但臨床中,更昔洛韋在改善發(fā)熱等癥狀方面效果欠佳,不利于快速減輕IM患兒的痛苦。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近年來在兒科多種疾病中應用廣泛,可優(yōu)勢互補,以進一步縮短病程。藍芩口服液為中藥復方制劑,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在緩解咽痛、咽部灼熱等癥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IM患兒采用藍芩口服液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80例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IM患兒,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及觀察組(40例)。納入標準:符合IM的診斷標準[5];急性起病,伴有高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等表現(xiàn);實驗室檢驗顯示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異型淋巴細胞占總數(shù)10%以上;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神經系統(tǒng)癥狀;近1個月內使用過抗病毒藥物;伴有其他病毒感染;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 (6.62±1.18)歲;體重14~42 kg,平均體重 (24.41±2.19)kg;病程1~5 d,平均病程 (3.02±0.37)d;身高90~146 cm,平均身高(120.45±4.57)cm。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 (6.58±1.14)歲;體重14~41 kg,平均體重(24.36±2.15)kg;病程1~5 d,平均病程 (2.96±0.35)d;身高91~145 cm,平均身高(120.41±4.53)cm。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補液等基礎治療。對照組予以注射用更昔洛韋(湖北科益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419)治療,靜脈滴注每次5 mg/kg,2次/d,單次間隔12 h;用藥2周后改為靜滴每次5 mg/kg,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藍芩口服液(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63795)治療,口服3~10 mL/次,3次/d。兩組持續(xù)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72 h內體溫復常,咽喉痛消失,淋巴結腫大或肝脾體積縮小50%以上為顯效;72~120 h體溫復常,咽喉痛減輕,淋巴結腫大或肝脾體積縮小30%以上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②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比較兩組的體溫、咽峽炎、淋巴結腫大、肝大、脾大、異型淋巴細胞改善時間。③不良反應:嗜睡、腹瀉、嘔吐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 觀察組的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比較(x±s,d)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發(fā)生不良反應4例,發(fā)生率為10.00%;觀察組發(fā)生不良反應2例,發(fā)生率為5.00%。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80,P=0.396)。
IM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EB病毒是誘發(fā)IM的病原,當病毒接觸口咽部上皮后可大量復制,感染口咽部B細胞。而EB病毒屬于嗜淋巴細胞的DNA病毒,可直接對感染后的B淋巴細胞造成破壞,加快免疫復合物沉積,從而引起多組織系統(tǒng)損傷,誘發(fā)淋巴結腫大、發(fā)熱等多種癥狀[6]。尤其對于兒童群體而言,因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一旦被EB病毒感染后潛伏期更短,可在短時間內進展為IM,若未能及時控制病情,還可增加噬血綜合征等發(fā)生風險,威脅患兒生命,故盡早清除患兒體內EB病毒尤為重要。
更昔洛韋為核苷類抗病毒藥物,進入人體后可于病毒胸苷激酶作用下形成活性的三磷酸鹽,該物質可競爭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并滲入病毒及宿主細胞的DNA中,阻礙病毒DNA合成,從而抑制病毒持續(xù)復制,降低體內病毒載量[7]。同時,更昔洛韋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等特點,可加快臨床癥狀緩解。但IM病情復雜,單純抗病毒治療效果有限,難以快速減輕患兒痛苦。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的安全性相當,表明藍芩口服液與更昔洛韋聯(lián)用能加快IM患兒癥狀及體征緩解,減輕患兒痛苦,且不良反應少。中醫(yī)認為IM屬于“瘟病”范疇,多由熱毒內生、外感寒邪化熱入里所致,故臨床治療需以清熱解毒為原則。藍芩口服液是由黃芩、梔子、板藍根、黃柏、胖大海組成的復方制劑,其中板藍根能涼血利咽、清熱解毒,梔子可涼血解毒、清熱瀉火,黃芩、黃柏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胖大??汕宸卫?、潤腸通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瀉火止痛之效,不僅能消除熱毒之病因,還可快速緩解咽喉腫痛癥狀,減輕患兒痛苦?,F(xiàn)代藥理研究[8]顯示,藍芩口服液在抗病毒方面也具有良好效果,可抑制體內病毒增殖及復制,加快體內病毒清除,并能提高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進一步促使病毒凋亡。藍芩口服液與更昔洛韋聯(lián)用后可協(xié)同增效,不僅能增強抗病毒作用,還能加快臨床癥狀消失,利于縮短患兒病程,加快機體康復。
綜上所述,藍芩口服液聯(lián)合更昔洛韋可提高IM患兒的臨床療效,促進臨床癥狀改善,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