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桂林劉仙巖摩崖石刻“養(yǎng)氣湯方”新考

2023-01-18 10:01:40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張如青
中醫(yī)文獻雜志 2022年4期
關鍵詞:廣南養(yǎng)氣醫(yī)方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張如青

廣西桂林南溪山劉仙巖石洞前壁有摩崖石刻“養(yǎng)氣湯方”。石刻長68 cm,寬45 cm,底部距洞基210 cm。此石刻醫(yī)方的拓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醫(yī)史博物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博物館均有收藏。

釋 文

方名、藥味三行。方后語十三行,行十一字。石刻見圖1,原文字如下。

圖1 桂林南溪山劉仙巖摩崖石刻“養(yǎng)氣湯方”

按廣南攝生論載養(yǎng)氣湯方

□附子圓實者去盡黑 甘草炙秤

皮微炒秤肆兩 壹兩

□黃湯洗浸壹宿用水淘去灰

以盡爲度焙乾秤貳兩

右三味同搗羅成細末每服

壹大錢入鹽點空心服皇祐

至和間劉君錫以事竄嶺南

至桂州遇劉仲遠先生口授

此方仲遠是時已百餘歲君

錫服此湯間關嶺表數(shù)年竟

免嵐瘴之患後還襄陽壽至

九旬甞云聞之仲遠曰凌晨

盥櫛訖未得議飲食且先服

此湯可保一日無事旦旦如

此即終身無疾病矣宣和四

年上巳日朝請郎提舉廣南

西路常平等事晉江呂渭記

標點、注釋

石刻文改簡體字加標點及注釋如下。

按廣南攝生論載養(yǎng)氣湯方

□附子圓實者,去盡黑 甘草炙,秤,

皮,微炒,秤,肆兩 壹兩

□黃湯洗,浸壹宿,用水淘去灰,

以盡為度,焙干,秤,貳兩

右三味,同搗羅成細末,每服

壹大錢,入鹽點,空心服?;实v、

至和間,劉君錫以事竄嶺南,

至桂州,遇劉仲遠先生,口授

此方。仲遠是時已百余歲。君

錫服此湯,間關嶺表數(shù)年,竟

免嵐瘴之患,后還襄陽,壽至

九旬。嘗云:聞之仲遠曰:凌晨

盥櫛訖,未得議飲食,且先服

此湯,可保一日無事。旦旦如

此,即終身無疾病矣。宣和四

年上巳日,朝請郎提舉廣南

西路常平等事晉江呂渭記。

注:竄:放逐,流放。間關:輾轉,形容旅途艱辛。領表:嶺南地區(qū)。朝請郎:宋代文散官名。提舉廣南西路常平等事:掌管廣南西路米價、義倉、賑濟、水利、茶鹽等事。

考 釋

1.關于《廣南攝生論》及歷代書目著錄情況

《廣南攝生論》在明代官簿《文淵閣書目》卷十五《醫(yī)書》下有著錄:“《廣南攝生論》一部一冊。缺?!痹诿鞔戒洝肚娭裉脮俊肪砦濉夺t(yī)書》下亦有著錄:“《廣南攝生論》一冊”。日本學者岡西為人認為,明代兩部書目著錄的《廣南攝生論》即南宋鄭樵《通志·藝文略》中著錄的《廣南攝生方》,故在其所著的《宋以前醫(yī)籍考》中將《通志·藝文略》《文淵閣書目》《菉竹堂書目》三部書目著錄該書的內(nèi)容一并歸入第十一類《諸家方論(北宋)》一百三十六《廣南攝生方》下。又,馮漢鏞[1]與靳士英[2]兩位先生均認為此方書應為唐代鄭景岫所著,在《新唐書·藝文志》中著錄為《南中四時攝生論》,《宋史·藝文志》中著錄為《廣南四時攝生論》,宋代官簿《崇文總目》亦有著錄,題為《廣南四時攝養(yǎng)論》。據(jù)上,石刻《養(yǎng)氣湯方》的淵源至少應上溯至唐代。

2.石刻醫(yī)方中的殘缺文字與刻石時間、銘文撰者

石刻醫(yī)方右上方第二、三兩行開首處缺損,恰是最關鍵的藥名位置。若藥名不能落實,則此方的藥性、功效、主治及傳播意義等均無從談起。經(jīng)史常永[3]先生以南宋文人筆記及傳世古醫(yī)籍中相關資料比對考證,終于水落石出。按石刻醫(yī)方每字大小面積估測,殘缺部位一行缺2字。但因所刻是醫(yī)方藥物,按慣例低一格(字)刻寫,故一行只缺1字。該石刻醫(yī)方第二、第三行開首殘缺的文字分別是“香”與“薑”。至此,石刻藥方三味藥物就非常清楚了:香附子、薑(姜)黃、炙甘草。

該醫(yī)方的鐫刻時間,在石刻銘文末記載得很清楚:“(宋徽宗)宣和四年”,即北宋末期,公元1122年。

石刻銘文的撰寫者,是時任提舉廣南西路常平等事的福建晉江人呂渭。

3.授方者劉仲遠其人其事

《粵西叢載》卷十一載:“劉仲遠,名景,字仲遠,桂州人。初為屠,后為商,常販私鹽。遇方士,與劇飲,授以片鉛能制銅鐵為金。詰朝失方士所在。景自此游方之外,常至京師,館賈相昌朝家二十年,冬夏一裘,終日不食,飲酒大笑,旁若無人,所談老莊、周易,皆臻玄妙?;实v中還家,容色如少年,而妻已皓首,人皆異之。乃棲南溪山石室中,妻孥往省,至,則有毒蛇猛獸,不得進。嘉祐時,運使李師中訪景,贈之以詩,疑諸猶龍焉。元豐八年九月,忽召其子,謂曰:死便火我。其夜無疾而卒,年一百十八歲。舉火燃棺,棺忽自啟,中惟布袍絳履存焉。后百余日,廉州合浦還珠驛有得其所致家書者,乃知景羽化矣。里人名所居曰劉仙巖?!盵4]從上可知,劉仲遠乃得道之仙人,羽化于元豐八年,享年118歲。據(jù)此推測,其生卒年約為967—1085年(宋太祖開寶元年—宋神宗元豐八年)。劉仲遠生活在北宋時期,一生著有多種道經(jīng),如《墳庵落成禳謝設醮青詞》《再請震老疏》《設觀音供疏》等,是道教南宗五祖之首“紫陽真人”張伯端之師。劉仙巖,又名升仙石,傳說乃劉仲遠修道之所。北宋皇祐、至和年間,劉君錫即在此遇劉仲遠,受其口授養(yǎng)氣湯方。

4.石刻醫(yī)方方名變化及流傳情況

鐫刻于北宋末期的桂林劉仙巖石刻醫(yī)方的文獻來源是《廣南攝生論》,原有方名“養(yǎng)氣湯”。自南宋初至清代,在醫(yī)家、文人輾轉抄錄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異名,形成“同方異名”現(xiàn)象。茲羅列如下:

“養(yǎng)氣湯”——南宋張銳《雞峰普濟方》卷十二。

“導氣湯”——南宋朱瑞章、徐安國《衛(wèi)生家寶方》卷上。

“降氣湯”——南宋徐度《卻掃編》卷中、元代鄒鈜《壽親養(yǎng)老新書》、明代徐春甫《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卷八十六《老老余編》(上)、明代劉宇《安老懷幼書》卷二。

“不老湯”——南宋王璆《是齋百一選方》卷四第五門、明代汪機《外科理例》卷五、明代王肯堂《瘍醫(yī)證治準繩》卷之一《腫瘍》。

“神仙不老湯”——明代朱橚《普濟方》卷二百六十七《諸湯香煎門》。

“神仙九氣湯”——元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卷第三《大方脈雜醫(yī)科·諸氣》。

“九氣湯”——元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卷第四《大方脈雜醫(yī)科·諸積》。

無方名——南宋末周密《志雅堂雜鈔》卷上。

據(jù)史料記載,北宋初期,宮內(nèi)藏有唐代鄭景岫《南中四時攝生論》,此書在宋代又稱《廣南四時攝生論》(《宋史·藝文志》)、《廣南四時攝養(yǎng)論》(《崇文總目》),簡稱《四時攝生論》。北宋神宗景德四年(1007年),此書曾從宮內(nèi)取出,由神宗親自作序,刻版付印,賜予廣南路的時任臣僚,再往下分發(fā)給廣南路所屬各道州軍[5]。據(jù)此可以推測,“養(yǎng)氣湯方”亦隨此書由宮內(nèi)而傳至嶺南,對當時廣南路地區(qū)的官兵、百姓免遭嵐瘴侵害,維護身體健康,保障生命安全起過重要作用。時過100多年,至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廣南路官員福建晉江人呂渭以石為載體,將此方鐫刻于桂林劉仙巖摩崖,既利于保存,又公之于眾,便于民間傳抄。自北宋末以降,《廣南攝生論》漸趨散佚,而其中的養(yǎng)氣湯方由于具有實用性、有效性與便利性,遂被醫(yī)家和喜方之文人輯出,載入后世醫(yī)書、筆記等文獻而流傳于世。因此,養(yǎng)氣湯方歷經(jīng)南宋、金、元、明、清各代,得以在民間與文獻(醫(yī)籍、文人筆記等)中傳承罔替。雖然該方在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多種異名,但方中藥物組成全同。明清兩代,政府編纂大型類書與叢書。明代,此方隨附《壽親養(yǎng)老新書》收錄于《永樂大典》卷11618“老”字條下;清代,此方隨《壽親養(yǎng)老新書》《世醫(yī)得效方》《普濟方》《安老懷幼書》《外科理例》《瘍醫(yī)證治準繩》等醫(yī)書載錄于《四庫全書·子部·醫(yī)家類》;后又隨《雞峰普濟方》《衛(wèi)生家寶方》《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等書收錄于《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醫(yī)家類》。從此,千年道家仙方永載典籍,代代相傳。而桂林劉仙巖峭壁上櫛沐千年風雨的石刻“養(yǎng)氣湯方”則成為古傳仙方的“活化石”,與載錄于紙質古籍文獻的“養(yǎng)氣湯”交相輝映,并存于世。

5.石刻醫(yī)方的藥物與功效

南宋張銳《雞峰普濟方》卷十二(1133年)載“養(yǎng)氣湯”,南宋王璆《是齋百一選方》(1196年)卷之四第五門所載“不老湯”,南宋末周密《志雅堂雜鈔》卷上《醫(yī)藥》載“無方名”,上三方的藥物組成、配制,服用方法、功效等與劉仙巖石刻養(yǎng)氣湯方全同,功效皆是“辟嵐瘴之氣”。

南宋朱瑞章、徐安國《衛(wèi)生家寶方》(1184年)卷上載“導氣湯”,藥物組成、配制、用法與石刻養(yǎng)氣湯同,但功效、主治不同。該導氣湯的功效是“行化滯氣”,主治“心胸痞滿”。

又,元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卷第三《大方脈雜醫(yī)科·諸氣》載“神仙九氣湯”,藥物組成、配制、用法亦與石刻養(yǎng)氣湯同,但主治、功效有異。其云:“神仙九氣湯治九氣:膈氣、風氣、寒氣、熱氣、憂氣、喜氣、驚氣、怒氣、山嵐瘴氣,積聚堅牢如杯,心腹刺痛,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fā)則欲死……百沸湯點,空心服,立效。”顯然,該方大大擴展了養(yǎng)氣湯的治療范圍,除山嵐瘴氣之外,還可治膈、風、寒、熱、憂、喜、驚、怒諸氣,以及因氣滯不暢引起的積聚堅牢、心腹刺痛等癥,且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另,南宋初徐度《卻掃編》卷中載:開封人張山年八十余,視聽、步履、飲食悉如少壯。數(shù)十年晨服降氣湯(香附子、姜黃、甘草三物同末之)三四錢?!耙詾槿怂远嗉膊≌?,多由氣不降,故下虛而上實,此藥能導之使歸下也?!?/p>

此方香附子列首位,且用量最大,應為君藥無疑,姜黃用二兩為臣,炙甘草一兩為佐使。香附子原名莎草根,最早見于六朝時《名醫(yī)別錄》:“莎草根,味甘,微寒,無毒。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須眉?!薄缎滦薇静荨肥挤Q香附子,其注云:“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大下氣,除胸腹中熱。”姜黃始載于唐代《新修本草》,其云:“姜黃,味辛苦,大寒,無毒。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于郁金?!倍幭嗯?,辛香走竄,下氣破積,除熱消腫。又二藥皆為香藥,有燥濕辟穢之功,故可防治嶺南地區(qū)的嵐瘴之疾。炙甘草性緩和,調(diào)和監(jiān)制香附、姜黃二藥,以防辛香太過,破氣耗血。其實,香附子、姜黃二藥在年代更早的出土簡帛中即已出現(xiàn),阜陽雙古堆漢簡《萬物》即載有“莎根”,此為香附子的別名;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有“量(畺-薑)簧(黃)”之名。然而簡帛文字殘損漫漶,已不能看到二藥的性味、功效與主治病癥。但香附子、姜黃之名出現(xiàn)于西漢簡帛,證明二藥在古代中國本土即有,并非域外傳入中土,同時也證明了養(yǎng)生湯方原產(chǎn)于中國,非域外傳來。由此推測,該方可能來源于六朝時期的道教醫(yī)方。

香附、姜黃均非本草學中的常用補品,那么,“養(yǎng)氣湯”“不老湯”防病延年的功效應該如何理解?明代汪機《外科理例·卷五》云:“每思香附,《經(jīng)》不言補。惟不老湯乃言有益于老人,用片子姜黃、甘草、香附三味,以不老湯為名,且引鐵甕先生與劉君為證,夫豈無其故哉?蓋于行氣中有補之理耳。夫天之所以為天,健而有常,因其不息,所以生生無窮。正如茺蔚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故名益母。胎產(chǎn)所恃者,氣血也。胎前無滯,產(chǎn)后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比梭w之健康,貴在氣血調(diào)和。氣血通暢,苛疾不起;氣血怫郁,百病生焉。人至老年,氣血虛弱是常態(tài),氣虛則無力行血,以致氣滯血瘀,百病遂生。從這個角度來看,汪機“行氣中有補之理”的解釋可謂切中肯綮。

此外,養(yǎng)氣湯的應用與功效具有較明顯的地域性。嶺南地區(qū)四季溫熱潮濕,山嵐霧瘴彌漫,人多易感瘴瘧之疾。這在唐詩中多有反映,如唐代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曰“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白居易《送客春游嶺南二十韻》詩中也寫有“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土民稀白首,洞主盡黃巾”。古來多少北方下嶺南之人因感染瘴氣而中途夭折,命喪黃泉,即使嶺南當?shù)厝艘惨蜷L年瘴氣繚繞而稀見高壽之人,因而辟瘴防病是在嶺南生存的首要之事,而養(yǎng)氣湯方以香附、姜黃香燥化濕,行氣除穢之功,正可辟嵐瘴之氣,防治瘴疾。在瘴霧繚繞的環(huán)境中需每日清晨飲服此方,服一日,“可保一日無事,旦旦如此,即終身無疾病”,自然長生久視矣。

養(yǎng)氣湯因北宋中期劉仙巖二劉秘方授受之故事,沾上了“道教仙方”之色彩;又因北宋末廣南路官員呂渭將此方鐫刻于劉仙巖摩崖而以養(yǎng)生要方名傳千載。然此方并非僅局限于“辟嵐瘴之氣”養(yǎng)生防病,卻疾延年,而另有降氣行氣、活血止痛之功,可以治療氣逆、氣滯及積聚、痞滿、疼痛等癥。古人已有運用此方治療氣逆、胸痞等病的嘗試,故留下了“降氣湯”“導氣湯”等方名。近年來筆者亦效法古人,臨證遇氣逆、氣滯類癥狀,常在主方基礎上加香附、姜黃二味調(diào)治,效果滿意。茲擇養(yǎng)氣湯加味治療氣沖疼痛醫(yī)案一例,錄之于下,權作引玉之磚,求教于大方之家。

患者丁××,男,67歲。初診日期:2021年7月10日?;颊咦允雒客碇凰?~2小時即醒,因覺體內(nèi)有氣自少腹上沖至脅肋、胸背、肩頸、咽喉、頭項、雙目,氣所過之處皆痛,伴頭暈腦脹、右脅肋處脹痛,需起身呼氣、小便、矢氣后稍覺輕松,方再入睡;1~2小時后氣又上沖痛醒,如此,每夜至少起身4~5次,嚴重影響睡眠。上述癥狀已一年余??跁r苦,大便日2~3次,成形。脈弦滑,右寸滑甚。舌質暗紅夾紫,苔淡黃灰膩。既往史:胸背痛2年余,夜間痛明顯。2019年9月于上海市第九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就診,行胸片、腸胃鏡等多項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遂開具通天口服液等止痛藥緩解癥狀,服藥后疼痛稍有緩解,但病根未除。月余后病情加重,夜間亦胸背疼痛。于2019年10月21日至長征醫(yī)院就診。行下胸椎MRI(磁共振)平掃示T11- 12黃韌帶骨化,T9- 10、T10- 11黃韌帶肥厚,推測胸背痛可能與此相關,遂于2019年11月15日行局部黃韌帶微創(chuàng)下切除。手術后一段時間內(nèi)癥狀有所緩解,夜里疼痛減輕,稍感輕松。至2020年初,胸背疼痛又發(fā),夜間作痛影響睡眠。輾轉市區(qū)幾家大醫(yī)院就診,均予鎮(zhèn)靜、止痛劑緩解癥狀。目前血壓:左170/100 mmHg,右180/90 mmHg。遂予處方:制香附12 g,片姜黃9 g,云苓12 g,柴胡15 g,川牛膝15 g,明天麻12 g,旋覆花12 g,丹參15 g,炙甘草6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日2次。

二診:2021年7月17日。前方服后,氣往上沖胸背、肩頸、頭目疼痛明顯減輕。刻下每晚醒2~3次,右脅肋處脹痛亦減輕,頭暈頭脹改善,人覺輕松。脈細弦滑,舌暗紅夾紫,苔轉薄黃。大便每日1~3次,成形。血壓:140/102 mmHg。處方:7月10日方加瓜蔞皮15 g、桔梗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日2次。

三診:2021年7月24日。前方服后癥穩(wěn)。自述感覺最好的是右脅肋已不脹痛,局部能放松。原先每逢陰雨天右脅肋處脹痛明顯加重,而近日雖風雨頻作,右脅亦不脹痛。胸背肩頸頭目脹痛不發(fā),但夜寐醒時仍覺齊頸、肩、咽喉一線有氣聚集,噯氣、矢氣后覺舒。寐欠佳??跁r苦,左手時有微顫。大便日2~3次,成形。脈弦滑,舌暗紅,苔薄黃膩。血壓:160/84 mmHg。處方:7月17日方去枳殼,加夏枯草 15 g、鉤藤12 g(后下)、黃芩12 g、炒蘇子12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日2劑。

后患者又經(jīng)疏肝理氣,行氣活血,兼清濕熱,調(diào)理1月余,癥情穩(wěn)定,未有氣沖疼痛大發(fā)作。

按:這是一例厥氣上沖引起胸背、肩頸、頭面疼痛的疑難雜癥?;颊咦杂X有氣自少腹上沖至胸背、肩頸、咽喉、頭項、雙目,氣所過之處均感疼痛,伴頭暈腦脹、右脅肋處脹痛,起身呼氣、嘆氣、排尿、矢氣后緩解,逢陰雨天氣沖疼痛加重。曾去多家醫(yī)院求診,迭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甚至做了黃韌帶局部切除手術),終難見顯效。細審此案病癥,造成患者最直接痛苦的疼痛只是一個明顯的標癥,而患者身上厥氣上沖之征象十分突出,且疼痛部位均為氣過之處(脅肋、胸背、肩頸、咽喉、頭項、雙目)。再結合舌、脈診分析,氣沖之因不外乎病程日久而致濕熱內(nèi)蘊、瘀血積滯。又考慮病者年近七旬,素有高血壓(肝陽上亢),況本病纏綿已近兩年,實屬本虛標實之證。于是想到既能下氣破血,又有止痛之效的劉仙巖養(yǎng)氣湯,古代又稱“降氣湯”“導氣湯”。此方不僅載入歷代方書、典籍,且鐫刻于摩崖石壁已歷千年之久,其降氣而不傷正的功效必不欺我也,姑一試之,于是援筆直書。香附子、片姜黃、炙甘草,以養(yǎng)氣湯原方降上沖之厥氣,以旋覆花、蘇子助香附子下氣,以丹參、川牛膝佐姜黃活血行瘀,又配以疏肝理氣、清化濕熱之品,共奏降氣止痛之功。本案初診主訴為“胸背疼痛”“伴右脅脹痛”,然處方并未用專門的止痛藥物,而是緊緊抓住厥氣上沖這一病之本,主用養(yǎng)氣湯方,配以它藥,致使逆氣得平,瘀血得化,滯氣得行,氣機通暢,疼痛自然由重轉輕,由輕而止。通過本案可知,桂林劉仙巖摩崖石刻“養(yǎng)氣湯方”不僅有養(yǎng)氣卻病延年之功,還有降氣行血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療厥氣上沖而致疼痛的病癥。

(本文寫作過程中蒙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鄭洪教授提供有關史料,特致謝忱!)

猜你喜歡
廣南養(yǎng)氣醫(yī)方
廣南壩美 一個藏在青山綠水間的世外桃源
云南畫報(2022年3期)2022-04-19 11:16:02
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廣南蒜頭果發(fā)展現(xiàn)狀與保護
塑形·豐意·養(yǎng)氣
學子(2017年1期)2017-12-06 16:27:58
良醫(yī)拒傳方
兩年出欄的廣南高峰牛身價過萬元
論《筱園詩話》中的“積理養(yǎng)氣”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1
從幾組醫(yī)方談西夏文醫(yī)藥文獻的來源
西夏學(2016年1期)2016-02-12 02:23:20
良醫(yī)拒傳方
創(chuàng)造(2016年4期)2016-02-01 00:02:23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雞小公舉!初秋補血養(yǎng)氣So Easy!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42:40
礼泉县| 宁乡县| 石家庄市| 福鼎市| 营口市| 日土县| 资兴市| 张北县| 平江县| 晋城| 通江县| 高密市| 镇巴县| 永泰县| 遵义市| 黄骅市| 洛隆县| 大化| 大兴区| 孙吴县| 蛟河市| 漳浦县| 五常市| 合肥市| 庆元县| 宁蒗| 北流市| 长乐市| 金平| 榕江县| 淮阳县| 芮城县| 宜良县| 河间市| 桂平市| 岫岩| 巧家县| 共和县| 阿尔山市| 土默特右旗| 荆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