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英,曾 程,王小波
(1.浙江金華廣福腫瘤醫(yī)院 檢驗科,浙江 金華 321000;2.杭州艾迪康醫(yī)學檢驗中心,浙江 杭州 310030)
目前,以順鉑為基礎的同步放化療方案是治療中晚期子宮頸癌的首選,但仍有部分患者對放化療反應性低[1]。近年來發(fā)現(xiàn),腫瘤自身對同步放化療的敏感性是影響療效的關鍵因素[2-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為促血管生成及淋巴管形成的重要因子,在子宮頸癌發(fā)生、進展及侵襲過程中有著關鍵作用[4]。上皮型鈣黏附蛋白(E-cadherin)為鈣依賴型粘附分子,在維持上皮細胞正常形態(tài)及連接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低表達或表達缺失均與腫瘤侵襲、轉移有明顯關聯(lián)[5]。腫瘤轉移抑制基因(nm23-H)在較多惡性腫瘤中均呈明顯低表達,在抑制腫瘤轉移中有一定的作用[6]。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00例中晚期子宮頸鱗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中晚期子宮頸鱗癌患者同步放化療前后血清VEGF、E-cadherin、nm23-H表達水平的變化及意義。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浙江金華廣福腫瘤醫(yī)院收治的中晚期子宮頸鱗癌患者100例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確診;②國際婦產(chǎn)科聯(lián)盟(FIGO)分期為Ⅱb—Ⅲ b期[7];③入組前未接受任何抗腫瘤治療;④接受同步放化療;⑤臨床及隨訪資料完整;⑥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心肝腎肺器質性功能障礙;②同時有其他惡性腫瘤;③遠處器官轉移;④自身免疫性功能障礙;⑤合并腦血管疾??;⑥無法配合治療;⑦對研究用藥過敏;⑧合并全身急慢性感染。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組患者年齡40~69歲,平均(48.91±5.78)歲;FIGO分期:Ⅱ b期40例,Ⅲa期34例,Ⅲ b期26例;腫瘤直徑:≤4 cm 58例,>4 cm 42例;盆腔淋巴結轉移36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同步放化療治療,放療采用體外聯(lián)合腔內放療的方式,采用6~15 MV X線直線加速器,先行全盆照射,劑量1.8~2.0 Gy/次,5次/周,總劑量30 Gy;后改為盆腔四野照射,1.8~2.0 Gy/次,4次/周,總劑量25 Gy,并交替行192Ir后裝腔內放療,6 Gy/次,總劑量36~42 Gy,1次/周,共放療6~7次,腔內放療當日不行體外放療。放療同時行順鉑(山東鳳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56422)單藥化療,40 mg/m2,1次/周,共化療4~6次。
1.3 觀察指標
1.3.1 血清E-cadherin、VEGF、nm23-H mRNA水平 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E-cadherin、VEGF水平,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法(RT-PCR)測定血清nm23-H mRNA表達情況。E-cadherin試劑盒購自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VEGF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均嚴格參照試劑使用說明進行操作,Bio-Rad Model 550型酶標儀(購自美國Bio-Rad公司)讀取光密度值,并繪制標準曲線獲得E-cadherin、VEGF濃度。RNA提取、逆轉錄反應試劑盒及RT-PCR引物均購自大連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取總RNA,nm23-H引物序列:上游:5'-AGGGCAGACCACATTGCTTTTC-3',下游:5'-CTAAGTCATAGTCCGCCTAGAAGCA-3',長度185 bp;內參β-actin上游引物;5'-GCTGGGAGGAAGCATTTTTAATC-3',下游:5'-CTAAGTCATAGTCCGCCTAGAAGCA-3',長度186 bp。RT-PCR反應條件:95 ℃預變性10 min,1個循環(huán),95 ℃變性15 s,60 ℃退火/延伸1 min,循環(huán)45次,以目的基因/內參基因表達量作為nm23-H mRNA相對表達量。
1.3.2 療效評定 治療3個月后,參照實體瘤療效標準[8]評定近期療效。完全緩解(CR):可測病灶消失,且持續(xù)超過4周;部分緩解(PR):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徑線乘積縮小超過50%,且維持超過4周;穩(wěn)定(SD):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徑線乘積縮小不超過50%或增大不超過25%;進展(PD):腫瘤最大直徑及最大垂直徑線乘積增大超過25%或有新病灶出現(xiàn)。PR+CR的患者為治療敏感,SD+PD的患者為治療抗拒。
1.3.3 復發(fā)和轉移 所有患者完成為期1年的隨訪調查,以門診復查或電話隨訪的形式,了解腫瘤進展情況,包括復發(fā)、轉移。
2.1 臨床資料 入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治療敏感77例,包括CR 34例、PR 43例;治療抗拒23例,包括SD 17例、PD 6例;2組年齡、腫瘤大小、分期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抗拒組淋巴結轉移比例高于治療敏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敏感和治療抗拒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2.2 不同分期患者放化療前后血清E-cadherin、VEGF、nm23-H的比較 治療前,子宮頸癌Ⅲ期患者的血清E-cadherin、nm23-H低于Ⅱb期者,VEGF高于Ⅱb期者;治療3個月后,各分期患者的E-cadherin、nm23-H上升,VEGF降低,Ⅲ期患者血清E-cadherin、nm23-H低于Ⅱb期者,VEGF高于Ⅱb期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分期子宮頸癌患者同步放化療前后血清E-cadherin、VEGF、nm23-H水平比較
2.3 不同療效子宮頸癌患者的血清E-cadherin、VEGF、nm23-H水平比較 治療敏感組患者的血清E-cadherin、nm23-H 水平高于治療抗拒組,VEGF水平低于治療抗拒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療效患者血清E-cadherin、VEGF、nm23-H水平比較
2.4 不同隨訪結局患者血清E-cadherin、VEGF、nm23-H水平比較 100例患者均完成1年隨訪,隨訪期間復發(fā)8例、淋巴結轉移11例、累積腫瘤進展19例,腫瘤進展患者血清E-cadherin、nm23-H水平低于未進展者,VEGF水平高于未進展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隨訪結局患者血清E-cadherin、VEGF、nm23-H水平比較
2.5 子宮頸癌患者血清E-cadherin、VEGF、nm23-H表達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E-cadherin與VEGF、nm23-H(r=-0.178、0.007)、VEGF與nm23-H(r=0.024)均無顯著相關性(均P>0.05),見圖1。
圖1 中晚期子宮頸癌患者血清E-cadherin、VEGF、nm23-H表達的相關性分析散點圖
Liu等[9]研究認為,腫瘤新生血管生成與子宮頸癌生物學行為及治療反應存在密切聯(lián)系。VEGF為特異性較高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以旁分泌的形式特異性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刺激血管及淋巴微管,不僅可促進腫瘤內新生血管生成,同時可為癌細胞遠處轉移創(chuàng)造條件[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中晚期子宮頸鱗癌患者同步放化療前血清VEGF水平較高,放化療后不同分期子宮頸癌患者VEGF均明顯降低,治療敏感組血清VEGF水平低于治療抗拒組,隨訪腫瘤未進展患者血清VEGF水平低于進展者,提示中晚期子宮頸鱗癌患者血清VEFG水平與臨床分期、同步放化療敏感性及腫瘤復發(fā)、轉移均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與蘇文芳[12]研究結論一致。分析原因可能為:VEGF對腫瘤新生血管形成起促進作用,VEGF高表達可誘導內皮細胞增殖,促進基質細胞分泌大量基質金屬蛋白酶,為腫瘤生長提供營養(yǎng)物質,同時促成癌細胞穿透血管壁進入血循環(huán),增加癌細胞侵襲性,導致腫瘤增殖、浸潤及轉移,抑制細胞損傷修復,降低對同步放化療的敏感度。
Cadherin為典型鈣黏附素,系介導同類細胞互相黏附的鈣依賴性跨膜糖蛋白,是維持正常細胞連接的關鍵分子,對維持正常上皮細胞形態(tài)及完整性有重要作用[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同步放化療前,中晚期子宮頸鱗癌患者血清E-cadherin水平較低,且Ⅲ期子宮頸癌E-cadherin水平低于Ⅱb期;同步放化療后,患者血清E-cadherin水平上升,以Ⅱb期患者上升更突出,且治療敏感組E-cadherin上升幅度較治療抗拒組高,隨訪腫瘤未進展者血清E-cadherin水平高于腫瘤進展者,提示E-cadherin可能參與子宮頸鱗癌發(fā)病過程,可能為影響子宮頸鱗癌放化療敏感性及腫瘤浸潤、轉移的相關因素,推測E-cadherin對子宮頸癌療效的影響主要與腫瘤細胞發(fā)生間質上皮轉化有關,促使間質上皮轉化的癌細胞遷移至其他組織,逃離放療輻射及化療藥效作用,經(jīng)轉化形成轉移灶,降低同步放化療反應性,導致腫瘤侵襲、轉移。
nm23-H基因為腫瘤轉移抑制基因,與原癌基因作用相反,可抑制細胞增殖及分化,其功能喪失可引起正常細胞惡性轉化[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同步放化療前中晚期子宮頸鱗癌患者血清nm23-H表達水平較低,Ⅲ期低于Ⅱb期,經(jīng)同步放化療后,患者血清nm23-H水平上升,Ⅱb期上升幅度高于Ⅲ期,且以治療敏感組及隨訪腫瘤未進展患者的nm23-H上升幅度更高,提示nm23-H與子宮頸鱗癌發(fā)病、治療反應及腫瘤浸潤、轉移存在緊密聯(lián)系,低nm23-H表達通常提示治療反應低及不良預后,考慮可能原因為:低mm23-H表達腫瘤負調控作用削弱或降低,對細胞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抑制作用喪失,提升其增殖活性,導致癌細胞增殖、分化、侵襲、轉移;而放化療均通過直接或間接損傷DNA,阻滯細胞增殖達到控制腫瘤細胞生長的目的,nm23-H、E-cadherin低表達及VEGF高表達的子宮頸癌患者腫瘤惡性程度高,癌細胞增殖活性強、血管生成活躍,影響同步放化療效果。但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三者間無明顯相關性,考慮三種因子可能通過不同的生物學途徑影響放化療效果,并參與子宮頸癌進展過程,對其確切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中晚期子宮頸鱗癌患者血清E-cadherin、nm23-H呈低表達,VEGF呈高表達,臨床分期較差的子宮頸鱗癌患者血清E-cadherin、nm23-H表達更低,VEGF表達更高,且三者均與患者同步放化療治療反應及腫瘤復發(fā)、轉移有關,有望作為評估患者同步放化療療效及預測腫瘤復發(fā)、轉移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