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慶嘎、李旭東
音樂在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雖然立德樹人的工作千頭萬緒,但音樂教育可以通過音樂的情感穿針引線,去凈化人、培養(yǎng)人。因此,音樂教師要立足于音樂教育教學,不斷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和策略,實現(xiàn)鑄魂育人的遠大目標。
作為音樂教研員,筆者經常在思考:音樂教師應如何深化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用音樂喚醒人?如何堅守音樂課堂,加強音樂學科建設,創(chuàng)建音樂與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關于這些問題,首先要深入地研究教育教學,研究一線課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主張,即“用音樂浸潤生命,讓美育伴隨成長”。
我們的教育理念和主張是一面旗幟,源于我們對教育的思考和對教學的實踐認知,引領著教師們不斷前行。它不僅是站在教育的視角,站在學科的視角,還是站在學生的視角,站在教師的視角提煉出的教學主張。
教育要把學生引向何方?音樂課程標準、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已為我們的教育教學研究指明了方向。其中,核心素養(yǎng)回答了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即立德樹人、全面發(fā)展??梢?,關注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是課程改革最核心的價值,而完整的人的發(fā)展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的。音樂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連接五湖四海的廣闊課堂。所以在我們的教育理念和主張中,尤其強調了“生命的成長”。
在學生接受音樂學科的教育過程中,應該具備怎樣的學科知識、學科能力與學科思維呢?這些都需要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通過音樂浸潤、音樂感悟、音樂創(chuàng)造,以及音樂教育教學的改革,使學生在“我”與音樂、“我”與老師、“我”與同學、“我”與學校、“我”與社會、“我”與未來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和建設自我。同時,還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音樂,讓經典音樂浸潤學生心靈。這不僅是學生的需要、教師的需要,更是教育和時代的需要。站在音樂學科的角度,我們在音樂教學主張中,緊緊抓住了“音樂的浸潤”。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的引導和栽培。如何充分利用經典音樂浸潤學生心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新時代音樂教師的新目標和新使命。
在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音樂教育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能力教育,更是人格教育。在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的美育過程中,學生通過學會審美與體驗、合作與創(chuàng)新,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最終獲得全面而健康的成長。所以,我們特別強調“美育的滲透”。
我們所提出的教學主張是站在教師的視角,以引領教師不斷前行。同時,要求教師做學習的引領者和促進者、教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建設者。可見,“用音樂浸潤生命,讓美育伴隨成長”的教學主張,要和教師的教育教學緊密相連,實實在在地體現(xiàn)在音樂課堂中。
可以說,我們所提出的小學音樂學科的教學主張——“用音樂浸潤生命,讓美育伴隨成長”,是基于我們對教育教學的思考,基于我們對教育教學經驗的提煉,基于我們大量的實踐調查和理論研究,更是我們從“思考”走向“思想”的重要標志。
“用音樂浸潤生命,讓美育伴隨成長”的教學主張,要求音樂教師必須抓住一個核心、兩個關注。其中,一個核心就是以美育為核心,兩個關注就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那么,如何把我們的教育主張落實到一線的實際課堂教學之中呢?我們需要做的是:第一,增強教師發(fā)展的內動力,并在強化學習的基礎上,增強教師對教育本身的價值追求,形成自己的學習力和實踐力;第二,將教學主張和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讓研究的主題落地,把常態(tài)的事做實,讓常規(guī)的課堂發(fā)生改變;第三,細化教學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學模式,讓研究和改革真正地在課堂中發(fā)生。
音樂課程改革呼喚音樂教師在確立教學主張、探尋方法策略的同時,還要擁有高屋建瓴的宏觀視野,把學科置于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拓展音樂教育的高度、廣度與深度,使音樂教育在學生健康發(fā)展中呈現(xiàn)價值的最大化。在教學主張和課題的引領下,我們不斷地深入研究、分析、總結實踐的過程,形成自己的課堂觀、課程觀和教育觀,進而實現(xiàn)學科的縱深發(fā)展。
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曾經說過,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養(yǎng)一些少數(shù)偉大、杰出的所謂‘天才’,而是希望通過音樂教育,把每一個小孩都提升到擁有一顆高貴的心靈與完美的人格到極優(yōu)秀的程度,而事實上這也是每一個人所應追求的目標”。音樂教育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與技能,更表現(xiàn)在感染、激勵、喚醒和凈化的層面上,其終極目的應該是人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在不斷研究、不斷實踐的過程中,要逐步跳出小學科的概念,超越學科的視野,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以生命為核心,引領學生不斷追求真善美。
“用音樂浸潤生命,讓美育伴隨成長”并不是一句空話,通過我們的課例可以看出,音樂課能夠不斷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對人類、對自然、對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進而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些從生動、豐富、多樣的音樂課堂學習中獲得的審美體驗,能夠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陶冶高雅的情操。
我們常說,不能讓知識僵化,應該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盯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上,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材任務的達成,而更應該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帶領學生跳出學科的小世界,去尋找生活中的音樂,去體驗音樂中的生活,讓音樂的課堂變得豐滿、靈動、立體和多樣。
例如,我們提出前置聆聽儲備積累理念,即“1+ 0=1”和“1+1=n”。我們強調學生在生活中的聆聽,并引導他們將所獲得的理解和感受拿到課堂中去碰撞和交流,這樣碰撞出來的才是我們所有人對音樂共同的情感色彩。我們設計了非常好用的音樂儲備卡,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里完整地聆聽音樂作品,并在音樂儲備卡上記錄音樂的文化背景、作曲家的國籍生平和他們聽到音樂的初步感知。當學生帶著這些音樂儲備走進音樂課堂和教師一起平等地交流時,會碰撞出愛的色彩。我們把音樂課堂作為音樂教學的一個立足點和出發(fā)點,不再局限于一個狹隘的空間概念上,而是將課堂和生活、過去和未來相互聯(lián)系,用音樂喚醒學生的生活情感,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情緒,觸發(fā)學生未曾有過的新體驗。這樣的教學,從課內到課外,從音樂到生活,都是飽滿、充滿生命張力的??梢姡覀兊囊魳窌r空可以無限地放大,實現(xiàn)音樂的開放性。
我們的研究之所以能夠使音樂學科不斷地走向綜合,是因為淡化了學科界限,加強了各個學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音樂學科之間的綜合,可以是藝術領域范疇內的綜合,如音樂和舞蹈、音樂和影視等;也可以是音樂和藝術之外的學科的綜合,如節(jié)奏和自然界的現(xiàn)象、運動方式的結合,音樂和文學、科學的結合等,這些開放式的教育和方法,拓寬了音樂教學的廣度,引領著學生走進了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
我們的音樂教學從注重知識到注重文化,逐步挖掘音樂教學的深度。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傳播文化、表達文化的重要方式。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們發(fā)展學生在藝術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樂、舞蹈或繪畫作為他們未來的職業(yè)。我們的責任是:全面地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現(xiàn)他們的稟賦,培養(yǎng)藝術創(chuàng)作的能力,以便使他們享有一種多方面的完滿的精神生活?!蔽覀儚囊魳沸≌n堂的教學視野中跳出來,通過縱覽悠遠璀璨的人類文化,通過學習世界和其他民族的音樂,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之窗。因此,我們在音樂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傳承音樂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音樂教學從單一走向了綜合。
教學主張是智慧和思想的凝聚。我們把新的教育教學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立足于一線課堂,以期解決音樂教學的問題,更好地踐行“用音樂浸潤生命,讓美育伴隨成長”的教學主張。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和載體。千百年來,音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步伐,孕育和積淀厚重的人文精神食糧和文化果實,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音樂是人類心靈的映照和人格的映射,音樂本身所具有的民族、地域、時代、宗教、倫理、道德、民風、習俗、風格等文化特征,無不打上了深深的人文學科的烙印。無論從文化中的音樂,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fā),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皆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圍繞著音樂課程標準對音樂人文性的闡述,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再也不能把音樂視為單純的技藝,而是要把它視為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運用課題教學策略,為音樂教學開拓出更加廣闊的視野和空間,為學生打開一扇窗。通過深度“聆聽”,引領學生走進音樂作品的人文深度,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性與品格,滿足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
在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中,一切活動都應該以對音樂的審美感受為前提,把審美體驗作為音樂教育最重要的價值觀,把音樂教育作為一個審美感知的過程。我們在深挖“品音樂”的教學策略中,應構建起品味音樂實踐活動,以及多姿多彩、充實而有活力的音樂教育氛圍。同時,充分發(fā)掘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xiàn)作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xiàn)力的部分,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來體驗音樂,使學生感覺到了經典音樂的無窮魅力,進而產生情緒和情感的體驗,產生了啟迪、感染、陶冶、凈化、頓悟的教育效應,而不是進行枯燥、單純的技巧性訓練,死記硬背音樂知識。
創(chuàng)造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重要特征,而音樂是最具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的學科之一。創(chuàng)造意識對每一位學生來說幾乎是一種本能,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首先需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學習。我們在研究音樂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玩音樂”可以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chuàng)造寬松融洽的環(huán)境,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和尊重學生對音樂的不同體驗和獨立的思考。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聆聽、演唱、綜合性藝術表演等音樂實踐活動中,既有身體“身動”的參與,更有心靈和思想“心動”的參與。
音樂作為人類的一種重要交流方式,它決定了音樂教育能夠在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和諧共處的意識方面首先有所作為。我們研究的三原色“聽、品、玩”教學策略,倡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平等對話、和諧共處和共同尊重,讓學生在音樂中學會合作、分享和發(fā)現(xiàn),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產生溝通和聯(lián)系。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交流,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默契配合。音樂所有的表現(xiàn)形式,如齊唱、表演、合唱等,往往都需要個體和群體的交往與合作,這有益于參與者領悟和諧共處的真諦,加強人際關系。
國際21 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出了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學會做人。其中,“學會做人”是整個教育的核心,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我們在“三原色”音樂教學策略中所提出的音樂的文化、音樂的審美、音樂的創(chuàng)造、音樂的合作,為我們的音樂教育和教學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在研究和實踐中,我們越來越懂得,音樂教師在教育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以音樂為本、以學生為本。不管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聆聽習慣、提高學生的聆聽能力等方面,還是提出“深度思考”“六種意識實踐能力”策略方面,都在強調和突出學生的本位,主張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我們的研究促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正在發(fā)生著變化。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成為聆聽音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也始終把學生看作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充滿活力且會思考的人,把學生當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來對待,尤其看重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對音樂的分析和對音樂的獨特見解,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應有的權利和自由度歸還給學生,從而達到民主、平等、合作、多邊、互動的學習新局面。
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始終強調以音樂為本,強調音樂的重要性,并把審美體驗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價值依據(jù)。同時,以音樂教育為核心,將音樂教育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審美發(fā)現(xiàn)的過程。這些都表現(xiàn)出我們對音樂的尊重,對音樂文化的需求。對于音樂教師來說,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而對于學生來說,音樂教育的魅力不僅僅在于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表現(xiàn)在對音樂美感的體驗,以及享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啟迪、感染、陶冶和凈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边@是新時代教師的重任,也鼓勵著教師們奮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傳播,需要關注知識、思想和真理;塑造,需要聚焦靈魂、生命和新人?!坝靡魳方櫳?,讓美育伴隨成長”,在小學音樂教育的花園里,我們用音樂情感、智慧和汗水種下了一樹桃李,留得滿園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