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偉,方 向,金 珊,洪 珂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經期偏頭痛多在經前或經期出現(xiàn)頭痛,中醫(yī)稱之為“經行頭痛”。經期偏頭痛患者多見于20~39歲之間的女性,在女性偏頭痛中約占有60%以上,多見于月經前、后數(shù)天或正值月經期發(fā)作,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1]。其頭痛特點多從單側顳部開始,可波及到兩側,呈刺痛或脹痛,伴有頭暈、心悸失眠、焦慮煩躁、神疲乏力等[2]。治療上西醫(yī)多采用藥物止痛治療方法,但治療發(fā)作期偏頭痛的一線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嗜睡、注意力下降、成癮性等;而中醫(yī)藥治療經期偏頭痛的歷史悠久,臨床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少,沒有成癮性,具有安全、有效、便宜、易行等優(yōu)點[2]。
方向,主任醫(yī)師,研究生導師,師從名老中醫(yī)鮑遠程教授,方老師對治療經期偏頭痛具有獨到的經驗,臨床用藥善于運用經方、驗方,且不拘泥于常法,常常獲得良效。現(xiàn)將方老師從虛瘀論治經期偏頭痛經驗介紹如下。
經期偏頭痛發(fā)病主要是痰、火、瘀、虛等諸多致病因素,隨經前、經期沖氣上逆,邪氣上擾清竅所致[3],但對各因素在發(fā)病中的主導地位又有不同的認識[4]。認為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氣機不暢,瘀血內生;或跌仆損傷,瘀血內阻;或正值經期,遇寒飲冷,寒凝血瘀;足厥陰肝經循目系交巔頂,而入腦絡,氣血隨經行下注于胞宮,沖氣夾肝經之瘀血,上逆于腦髓清竅,腦脈瘀滯,脈絡不通,不通則痛,故發(fā)為經行頭痛。另外,經期精血下注沖任,氣血陰精不足,經行之后,氣血陰精更虧,血虛不能上榮于腦竅,腦失所養(yǎng),發(fā)為頭痛。與內科頭痛不同,本病經行發(fā)作,經后輒止,周期性發(fā)作,與經行前后氣血驟變密切相關。因此,女性經期偏頭痛可以從“虛”與“瘀”2種致病因素進行論治。
1.1 因虛致痛 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藏血為女子以血為用,以血為本,經行時陰血下注沖任血海,由盛而虛,由滿而溢,氣血陰精變化急劇,經血外泄,全身精血相對不足;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運化失司,肝藏血乏源,陰血虧虛更甚;經期陰血外泄,氣隨血脫,致使氣血精微不能上榮于腦竅,腦髓清竅失養(yǎng),故發(fā)為頭痛。女子素體虧虛,后天失養(yǎng)或飲食失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致使脾胃運化失調,氣血生化乏源,經血外泄,氣血失榮于腦竅;或思慮過度,脾胃納運失常,久之氣血不足,加之陰血時下,氣血更虛,腦竅失充,致頭痛發(fā)作;過度勞累,起居無常,如《內經》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則暗耗氣血,陰陽失和,經期更甚,誘發(fā)為頭痛。
1.2 因瘀致痛 女子經期以氣血通暢為順,氣順則血和;肝主疏泄,心主血脈,脾主統(tǒng)血,暢達全身氣血陰精循經而行,下注沖任血海,上榮腦髓經脈,協(xié)調臟腑經絡之氣血陰陽動態(tài)平衡;情志不疏,肝氣郁結,氣滯則血瘀,或素有瘀血,脈絡不通,或脾氣虛弱,運化失常,血運無力,瘀血內生,經行之際,氣血變化急驟,沖氣偏盛,瘀血隨沖氣上逆,痹阻腦竅,發(fā)為經期頭痛。正值經期,胞宮血室正開,氣血開瀉,機體正氣相對不足,或經期貪涼,易致外邪乘機侵襲,上擾頭面,氣血凝滯,瘀血內生,腦髓經脈瘀滯,發(fā)為頭痛。
1.3 虛瘀相兼致痛 虛多因氣血乏源,經血外泄,腦竅失養(yǎng),發(fā)為經期偏頭痛;瘀為氣血運行不暢,經血瘀滯,上犯腦竅,不通則痛。氣具有溫煦、推動等作用,防止血液凝集;氣虛則血運無力,瘀血停滯,而其又可作為新的病理產物阻滯氣血的運行,屬于氣虛血瘀證。血瘀日久化熱、化火,耗傷氣血,月事時下,氣血虧虛更甚,腦髓清竅失榮,致使經期頭痛,證屬瘀血阻滯兼有氣血虧虛。情志不疏,氣滯血瘀;肝郁乘脾,脾胃失司,氣血生化不足,不能充養(yǎng)于肝與腦竅,月事不順,瘀血內生,隨經期沖氣上逆,腦髓經脈瘀滯。由此可見,在經期偏頭痛中,虛與瘀常相互影響,均可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血升降失和,阻滯督、沖、任三脈,脈絡不通,腦髓清竅失養(yǎng),發(fā)為頭痛。故虛、瘀兩種致病因素在經行偏頭痛中常相兼為病,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氣血俱虛兼有血瘀之證。
女子以肝為先天,脾胃氣血生化為本,脈道通暢為順,則氣血調和,血溢胞宮,月事時下;經期失調,臟腑經絡之氣血陰精失衡,脈絡瘀阻,沖氣上逆,腦髓清竅失養(yǎng),發(fā)為經期偏頭痛。虛為氣血陰精生化不足,治當以補氣養(yǎng)血;瘀多因血液凝滯或推動無力,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補氣;故方主任基于對經期偏頭痛患者的臨證經驗,提出以益氣健脾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絡為經期偏頭痛的治療原則。
自擬經期偏頭痛方加減,方中以人參(黨參)、熟地黃益氣養(yǎng)血,益母草、川芎行氣活血化瘀為君藥;其中人參(黨參)為補氣第一要藥,益母草[5]為活血調經之要藥,兼有袪瘀止痛之效,川芎入肝膽二經,疏肝解郁,為血中氣藥,上行頭目,善于祛風活血止痛,常作為治太陽、少陽頭痛的引經藥物;諸藥相配伍具有活血兼有行氣,并使之補氣而不滯的功效。白術、茯苓均具有健脾滲濕之功,同時協(xié)助人參(黨參)益氣健脾,使脾胃運化有權,氣血生化有源;臣以白芍、當歸補血養(yǎng)血,調經止痛,具有協(xié)助熟地黃補血養(yǎng)陰;桃仁、紅花均具有活血化瘀之效,且助益母草、川芎行氣活血。佐以全蝎、蜈蚣散瘀通絡止痛,善治經久不愈之頑固頭痛或偏正頭痛[6-8]常用藥。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為治療各種疼痛的要藥。炙甘草緩急止痛,補脾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其中甘草與白芍相配伍,具有酸甘化陰之效。
多數(shù)偏頭痛患者多伴有焦慮、抑郁等相關因素[9],致使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可加用柴胡、香附疏肝理氣解郁,且柴胡為肝經之要藥,具有引藥、引經上行,使氣血暢達,合白芍、甘草,即為四逆散,為疏肝理氣,透邪解郁經典方;長期睡眠、飲食失節(jié)而致脾胃受損,脾失運化,痰濕內生,可見脾虛夾痰夾瘀,易可誘發(fā)頭痛[10-11],加用半夏、陳皮燥濕消痰,理氣健脾,如《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同時,方主任指出應根據(jù)經絡循行的特點,巧用川芎、羌活、獨活、柴胡、黃芩、葛根、吳茱萸等引經藥,引諸藥直達病所。在治療經期偏頭痛期間,要注意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的劑量,若患者出現(xiàn)月經量明顯偏多,甚至出現(xiàn)頭暈、乏力等癥狀,應立即停藥并及時復診。
王某,女性,32歲,2020年5月13日初診,患者訴左側偏頭痛10年余,經西醫(yī)診斷為:神經血管性偏頭痛。自訴10年余來,每次月經來潮時頭痛發(fā)作劇烈,平素遇情志不舒、勞累或寒冷天氣后頭痛也常發(fā)作。頭痛發(fā)作時以左側太陽穴為主,可波及眉棱骨,甚至整個頭部,呈跳痛、脹痛,伴有頭暈乏力,前額出冷汗,畏風,心悸,氣短。常需口服“布洛芬”等非甾體類止痛藥物才可緩解,且口服劑量逐漸加大,已經影響到胃腸功能?,F(xiàn)患者為尋求進一步診療,遂就診于本科門診。診見:面色晄白無華,舌質紫黯,舌邊尖有瘀點、瘀斑,舌苔薄白,脈沉細弱,血壓88/57 mmHg。四診合參,中醫(yī)診斷為:經行頭痛,證屬氣血兩虛兼瘀血阻滯;西醫(yī)診斷為:經期偏頭痛。治以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劑口服,方選經期偏頭痛方加減。具體方藥如下:人參(黨參)20 g,炙黃芪30 g,益母草15 g,白術15 g,茯苓15 g,熟地黃15 g,白芍12 g,川芎12 g,荊芥12 g,防風12 g,白芷12 g,桃仁10 g,紅花10 g,全蝎8 g,蜈蚣2條,炙甘草6 g。7劑,水煎至200 mL,分早、晚2次餐前溫服,每日1劑。
二診:2020年05月21日訴頭痛較前明顯好轉,發(fā)作間隔時間及持續(xù)時間較前縮短,頭痛時可不用口服止痛藥物,出冷汗、怕風、頭暈、乏力等癥狀較前明顯好轉,但自覺口干,去防風、荊芥、白芷,加南沙參15 g,囑其下個月經前一周再連服上方7劑,煎服法同前。
三診:2020年07月16日,患者訴頭痛癥狀基本消失,上方減全蝎、蜈蚣,為鞏固療效,囑其繼服上方14劑,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按:患者經期偏頭痛病程長達10年余之久,病情反復發(fā)作,且平素腦力勞動、飲食作息無常,久病、久勞耗傷氣血,故患者出現(xiàn)遇勞累、情志不疏后頭痛加重,伴有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自汗畏風,氣短不舒,面色蒼白,均屬于耗氣傷血,經后經血更虛,日久出現(xiàn)氣虛兩虛之象;氣虛則血行無力,瘀血內生,阻滯脈絡,故可見舌邊尖有瘀點、瘀斑,舌質紫黯,脈沉細而弱,正如《證治要訣》言“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發(fā)為本病。方中人參(黨參)、炙黃芪補脾益氣,熟地滋陰養(yǎng)血,益母草活血化瘀為君藥。白術、茯苓均具有運脾化濕之功,同時協(xié)人參益氣健脾;白芍養(yǎng)血止痛為臣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兼有行氣;荊芥、防風、白芷祛風解表,解表兼防止邪戀;患者頭痛日久難愈,久病入血入絡,故選用全蝎、蜈蚣搜風通絡止痛,為佐藥。炙甘草為使藥,具有健脾益氣和中,調和諸藥之效。二診時患者口干,考慮藥物辛散太過,耗氣傷陰,故去防風、荊芥、白芷,加南沙參15 g滋陰益氣,三診時減全蝎、蜈蚣,防止長期服用產生毒性反應或出血等風險。
方向主任研究經期偏頭痛多年,認為多數(shù)經久難愈的經期偏頭痛,常伴有情志、飲食、睡眠等方面的癥狀,治療上除靈活選方用藥外,還應重視患者各方面的教導工作,應使患者保持情懷舒暢,心情愉快的生活方式,注意避免各種會引起經期偏頭痛的誘發(fā)因素,如吸煙、飲酒、咖啡、熬夜等;還應建議患者勤鍛煉、避風寒、慎起居、調飲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