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孟子的憂患意識及其當代價值

2023-01-05 16:11劉德軍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憂患孟子百姓

袁 華,劉德軍

(安徽工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孟子的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憂患意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世影響深遠。當前學術界關于孟子憂患意識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孟子憂患意識的淵源,憂患意識的歷史作用,或梳理其在中國傳統(tǒng)憂患意識中的歷史地位。本文論述了孟子憂患意識的主要內容、特征,以及在新時代條件下的價值。

一、孟子憂患意識的淵源

正如徐復觀所言,憂患意識是人們對外在事物在精神層面產生責任意識的自覺表現(xiàn)。[1]孟子的憂患意識來自于其對社會現(xiàn)實和人生際遇的關照,是其悲天憫人的惻隱之心與其修身濟世的責任感的相互交織,從現(xiàn)實世界上升到精神與理想追求的產物。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一方面飽受戰(zhàn)亂,看盡政權跌宕導致的社會秩序的混亂不堪和百姓的水深火熱與流離失所,其悲憫之情與憂患之心在這種動蕩的社會背景下逐漸生成。另一方面,身處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學的道統(tǒng)思想難以被各國接受,儒學勢漸衰微。承襲孔子“仁政”思想的孟子,心懷振興儒學、大濟蒼生的責任與擔當,在游走諸國之間雖政治理想難以實現(xiàn),依然竭力宣揚儒家道統(tǒng)學說,將民本、仁政、王道、性善論等思想行傳于世,并遵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信條,這也彰顯了其“憂天下”“憂民” “憂道”的憂患意識。孟子的憂患意識正是來自其對“生于憂患”思想的延伸與踐行。

孟子的憂患意識是對孔子憂患意識的進一步豐富發(fā)展??鬃討n患意識更多地在于對“道”的憂患。雖處亂世,他依舊強調修己安人,注重對個體理想人格的構建,并以此上升到對“仁”“道”的不懈追求上?!笆恐居诘?,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彰顯了他對“道”追尋超越了對個人艱難困苦的憂患,體現(xiàn)了他對“道”的責任與擔當。但孔子的憂患意識主要從士人階層出發(fā),主張個人的立身行道。孟子則在繼承孔子憂患意識的基礎上,由對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發(fā)展為對社會和群體命運的“生于憂患”(《孟子·告子下》);由對貧富差距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發(fā)展為重視民生的“黎民不饑不寒”(《孟子·梁惠王上》);由對個人立身行道的“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發(fā)展為對國家和百姓的“憂以天下”“憂民之憂”(《孟子·梁惠王下》)。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儒學既是濟世救民、修身治國的仁學,又是解決憂患問題的哲學方法。[2]除此之外,孟子憂患意識的產生還深受《詩經》《易經》《尚書》等文化典籍的影響。如《詩經》大雅中有諸多怨刺詩,展現(xiàn)了先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和國家政權的憂患。孟子充分吸收《詩經》中的關照現(xiàn)實的憂患思想,同樣表現(xiàn)出對國家和社會的深深憂患。他在向君王進言的過程中,為了達到規(guī)諫箴戒的作用,經常引用《詩經》,希望統(tǒng)治者居安思危,關心百姓疾苦。

二、孟子憂患意識的主要內容

孟子憂患意識歸結起來主要集中在“憂天下”“憂民”和“憂道”三個方面上,充分展示了孟子對國家天下的安危存亡、百姓生活的安樂疾苦、人倫道德的進退得失以及儒家學說的前途命運的深厚憂患。

(一)憂天下之平與不平、序與不序

戰(zhàn)國時期,各國間兵連禍結,百姓顛沛流離,社會動蕩不安,孟子憂患意識則深深體現(xiàn)在這種家國無序、社會不安、天下不平的時代背景中。孟子游說于各諸侯國之間,極力推崇“仁政”思想,雖不為多數統(tǒng)治者所認可,但仍然不斷強調民心重要性,并將國家穩(wěn)定、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yè)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與追求。孟子認為,國家的安定和諧需要民心相聚,需要憂民之所憂、樂民之所樂,只有為政者堅持行“王道”、恤民心、惜民力,方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孟子面對好戰(zhàn)的梁惠王時,提出了一系列勸誡之言,他告誡梁惠王,在治理國家過程中需將“仁義”放在首位,不能一味追求“利義”,否則將民心不定、國家動蕩。又如孟子游說齊宣王,告誡他要施行王道,做一名仁慈的國君。他指出,要仿效古代圣賢的君王,推行“仁德”,愛撫百姓,如此才能實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的偉業(yè),最終實現(xiàn)天下太平。孟子又稱:君王只有廣施恩德才能使天下天平穩(wěn)定,反之連妻子兒女也無法安穩(wěn)。孟子以“仁政”為治國核心,認為只有將仁愛政策行之于天下,才能實現(xiàn)天下太平。

(二)憂民之安與不安、樂與不樂

孟子對普天黎民百姓心懷憂慮之情,特別是對諸侯征戰(zhàn)中的社會前景和人民命運深存憂慮。連年的戰(zhàn)亂導致了道德的淪喪,社會上下失序,而在此過程中受難最嚴重的便是天下蕓蕓眾生。孟子看到王公貴族沉溺于酒色肉食的奢侈生活,而黎民百姓卻食不飽腹地艱難生存,不禁深憂國之興衰與民之安樂。孟子對底層人民心生同情,并將這種同情上升到政治理想,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這也彰顯了孟子的政治人格和厚重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濃厚的民本色彩。[3]面對生靈涂炭的現(xiàn)狀,孟子控訴戰(zhàn)爭之殘暴,憂民之所安。孟子指出:諸侯之戰(zhàn),死傷無數,遍布城池,罪孽深重。但戰(zhàn)爭帶來的血腥局面,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已習以為常,他們根本不為百姓生死之所動,孟子對此深感悲慟和憂慮。

(三)憂道之存與不存、傳與不傳

“生于憂患”是孟子憂患意識的核心,這種憂患意識構成了孟子憂道思想的基礎。孟子憂道在于憂道之存與不存,道之傳與不傳。儒家道統(tǒng)思想能否繼續(xù)行傳于世,擺脫其踐之于行皆陷于囹圄,難被士人和各國所悅納的窘境,這是他最為擔憂的事。孟子對道的憂患主要體現(xiàn)在對為人之道、為學之道和為君之道的憂患上。

首先,孟子對為人之道的憂患集中體現(xiàn)為對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憂患。孟子從性善論和“不忍人之心”出發(fā),強調個人要從精神層面超越物質生活的束縛,不以物質上匱乏、人生的困境逆旅為憂,注重對理想人格的培育,同時強調要為氣節(jié)與志向“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最終達到“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其次,孟子對為學之道的憂患,主要體現(xiàn)在對興儒學的憂患。面對“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的社會狀況,孟子心憂儒家學說的興盛,并指出如果不使楊朱、墨翟的學說停止傳播,不把孔子的學說發(fā)揚光大,那么只會使“邪說”“淫詞”蒙騙百姓,阻塞仁義。但他的憂患不是消沉悲觀的,而是越在艱難困苦之時愈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愈要堅持與道同行,甚至要為儒道獻身。

最后,孟子對為君之道的憂患,主要表現(xiàn)為對統(tǒng)治者能否行“仁政”“王道”的憂患。孟子認為民心向背是君王行仁政、施王道的根本。治天下需得民心,得民心需施仁政,要想施仁政就需要君王有“不忍人之心”,關心百姓疾苦,這樣才能“四海之內皆舉而望之”(《孟子·滕文公下》),得到民眾的擁護。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不僅是他的理想追求,更是他為實現(xiàn)儒家“外王”的生動實踐。

三、孟子憂患意識的基本特征

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涵可以歸納為重和合、系民本、強道德,并充滿著憂患意識,貫穿著力行精神。[4]孟子的憂患意識是建立在“生于憂患”基礎上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擔當,是儒家奮發(fā)篤行的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它蘊含著儒家的道德追求,彰顯了孟子的責任擔當以及憂國憂民的民本情懷。

(一)體現(xiàn)“君子終身之憂”的責任擔當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離婁下》)他指出了君子與常人不同之處在于君子具有道德自覺性,存仁愛之心,效圣人之行,具備熔鑄于血脈中的道德自覺與擔當意識。這也是構成“君子終身之憂”的重要基礎。孟子認為,君子的“終身之憂”在于:如何在現(xiàn)實以“仁”與“禮”教化天下,以“仁政”“王道”治理天下;如何承擔起“安天下之民”大任,實現(xiàn)“成仁成圣”和“施仁政于民”的道德追求和政治理想。

君子對于“仁”與“禮”的憂患表現(xiàn)在:其一,君子憂己之行,即著眼于憂患自身是否能夠承擔道德修養(yǎng),是否可以作為德行主體,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如果在人際互動中道德主體沒有遵循德行規(guī)則,則會受到一定的懲罰;相反,如果道德主體行為符合內在客觀道德標準,而他者有違道之行,那么他者便是沒有修養(yǎng)的人,此類人不值得與之共話。孟子的自我反思和道德憂慮意識體現(xiàn)了他對君子道德行為的規(guī)定和標準。當將道德從個體上升到群體,從個人上升到國家的時候,就變成了儒家以德治國、推行“王道”的治國思想。

其二,君子憂己之責,即憂患自己對于天下眾生的責任和擔當。孟子認為君子之憂并不是局限于自身的衣食住行之上,而是憂于自己對家國民族的責任。換言之,君子憂慮自己為天下謀利的人生價值難以實現(xiàn)。孟子認為,“成圣”對于君子而言是其一生的價值追求,沒有人一出生便是圣人,只有經過后天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及德行修養(yǎng)的提升才能成為有道之人——“圣人”。而“圣人”具有天下之責,不僅注重“修身”,更要以“治國、平天下”為自己的歷史使命,要成為堯舜那般給天下人樹立榜樣。這充分展現(xiàn)了士人家國天下的人文情懷與責任擔當,是儒家“內圣”“外王”思想的具體外化。

(二)蘊含“民貴君輕”的民本情懷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民本思想蘊含深厚的憂患之意。孟子認為在國家治理中,民生是第一位,君主要以民眾為中心,為民做事。孟子進一步豐富了孔子規(guī)范民眾德行的思想,認為在教化民眾之前要保障人民生活無憂,沒有穩(wěn)定的社會生活的保障,個人道德教化就無從談起。孟子駁斥梁惠王的殘暴行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指責梁惠王不顧民之生死,只謀自己的王權勢力,將民眾命運置于權利末端,致使百姓限于水深火熱之中。孟子表示,“仁則榮,不仁則辱”,當君主施以仁道,自然就會得到民眾擁護,取得榮耀,否則國不順遂,遭受滅亡。諸侯戰(zhàn)亂紛起之時,必是百姓受災之際。此時,百姓所能夠依靠的便是本國國君,如果統(tǒng)治者能夠讓百姓衣食住行皆有所依,那么民心順逆將成為改變亂世格局、競爭制勝的關鍵所在。民心是國家的致勝法寶、強盛支柱。當民心向于君主時,則國家安泰,相反民心背離則會政權顛覆、社會動蕩。因此,只有遵循“民貴君輕”“民心至上”的治國理念才能維護社會安定、國與民俱榮的繁榮之景。

孟子對于民生發(fā)展十分關注,尤其對百姓賦稅之重表示憂慮與譴責。孟子提出:“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孟子·盡心上》)他認為輕賦稅、重民生方能國家太平,省民力、得民心者才能成就“王道”。同時他注重維護百姓利益。他認為君王要想治理好國家既要“民事不可緩也” ,又要“不違農時”,保障百姓有“恒產”,使百姓能夠贍養(yǎng)父母,體恤妻子,豐收之年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災害之年免于挨餓受凍而死。孟子不僅關心民眾之生存,同時關懷百姓憂樂。孟子指出:“樂民之所樂,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所憂,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也就是說,為政者要以百姓之樂為樂,百姓之憂為憂,這樣百姓才會與君王同樂,為君王分憂,這樣才能實現(xiàn)“仁政”,成就王業(yè)。

(三)富有“四端”之善的道德追求

“四端”之說是孟子核心思想之一,由孔子“仁愛”思想發(fā)展而來,是其性善論的重要內容。孟子認為每個人生下來就有善性,但善性是不完整的,具體表現(xiàn)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的端倪,但可以在此基礎上分別孕育出“仁”“義”“禮”“智”,人人都有“四端”。他進一步指出,每一個人天生就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可以明事理、辨是非,無需外界作用而能自然心生“四端”,并通過充分擴充“四端”之善,使人發(fā)展為完整的性善。而孟子所說的性善,實質是以心善言性善,正如他常說的“存心”“盡心”“養(yǎng)心”等。[5]孟子的“四端”學說富有道德教化思想,對踐行孟子憂患意識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一方面,孟子提出的“四端”學說告訴人們每個人生而就具有善良德性,但是想要成為堯舜那樣的圣人就需要擴“四端”之善,規(guī)約自己的行為,提升道德修養(yǎng),將“仁”“義”“禮”“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四端”學說對于憂患意識的深化具有促進作用。孟子對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憂患,轉化為基于性善論基礎上的對儒家所倡導的君子之道的不懈追求。對“四端”之善的擴充完善既是孟子憂患意識的修身安人的實踐路徑,也是士人德性修養(yǎng)提升的內在要求。士人可以通過內在自覺與外在教導的交互影響,逐步形成具有至真至善的道德修養(yǎng)??梢哉f,構成孟子憂患意識思想之基、實踐之維的“四端”學說構成了士人“成圣成仁”的思想根基。孟子的這種道德追求既是對個體品性的約束,又是對國家社會的關懷?!八亩恕睂W說擴充化之后的思想價值具有自我關懷和群體關懷,即憂國憂民的悲天憫人的仁愛情懷,對于憂患意識內涵的升華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四、孟子憂患意識的當代價值

孟子的憂患意識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憂患意識是人們從憂患困境中,體驗人性的尊嚴與偉大以及人之為人的意義與價值,并積蓄自己的內在力量超越困境和憂患,實現(xiàn)人的真善美的統(tǒng)一。[6]同時,它也是一種道德責任與時代使命的自覺彰顯,是推動中華文明蓬勃發(fā)展的偉大動力。[7]孟子的憂患意識在新時代對于筑牢愛國情懷、提高人們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防范和應對各種風險有價值。

(一)有助于樹立愛國情懷,強化使命當擔

孟子的憂患意識具有厚重的愛國情懷。他將祖國稱為“父母國”,表達出它對國家的熱愛與依戀。生在亂世,注定孟子要把這份愛國之情與他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相結合,漸漸形成具有高度自覺和濃厚憂患意識的愛國主義精神。[8]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在歷史長河的積淀中已經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里、骨髓中,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同心同德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盵9]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處于改革開放的深水區(qū),社會轉型速度加快,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其中既有機遇又有風險挑戰(zhàn)。要想掌握國家發(fā)展主動權,抓住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牛鼻子,必須樹牢憂患意識,而樹牢憂患意識離不開愛國主義的有力支撐。在當下千變萬化的格局當中,既要保持清醒認知,維護長期平穩(wěn)發(fā)展,又要具備憂患意識,以史為鑒,將歷史經驗、教訓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時刻保持警覺之心。我們要將憂患意識深深根植于愛國情懷當中,提高社會責任感,在憂國憂民中筑牢愛國情懷。

(二)有助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孟子的憂患意識在政治上“重民”,經濟上“利民”,把民當作國家治理的基石。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始終將人民作為立黨之本、為政之要、治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盵10]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賦予了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以新的時代內涵。人民是歷史的主體亦是未來的動力。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將民之所想、所望、所需作為自身奮斗的目標。中國共產黨是從艱難困苦中成長起來的政黨,憂患意識深深地滲透在共產黨人的血脈里。當前,脫離群眾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最大危險,是新時代黨全面發(fā)展的最大障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盵11]新時代,堅持人民至上,克服脫離群眾的危險,需要我們黨從歷史中,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經驗與智慧。一方面,孟子強調“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離婁上》)。中國共產黨要求黨員干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要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將人民放在首位,深入了解民情,牢牢抓住民心。同時不斷加強“四史”教育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廉政思想、憂患思想教育,不斷涵養(yǎng)自身的人民情懷,促進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認同,切實做到在思想上貼近群眾,行動上依靠群眾,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另一方面,孟子在政治上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在經濟上提倡與民以時、薄賦斂、制恒產。黨和國家把民生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在路線方針政策上切實做到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將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不斷夯實黨的執(zhí)政根基,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有助于防范風險挑戰(zhàn)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的生存智慧,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和防微杜漸的底線思維,是建立在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基礎上的具有濃郁家國情懷的責任擔當。[12]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人生警句反映的不僅是人之安憂,更重要的是國之思危。正是在憂患意識的激發(fā)下,無數仁人志士投身于保家衛(wèi)國之中,使得中華民族渡過一個又一個民族危機,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憂患意識是化解憂患、防范危機的主體意識,具有強烈的擔當精神和民族精神。底線思維則是憂患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強化底線思維就是要將事物的全局、各方面都分析透徹,充分做好準備預防工作,將潛在的危機消弭至最低,防范顛覆性危機的產生。憂患意識也是黨領導人民將其貫穿于治國理政全過程,筑牢底線思維,防范化解各類重大風險的重要思維方法。樹立憂患意識,堅守底線思維是我們黨建黨以來應對一切風險挑戰(zhàn)的重要經驗,[13]對我們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把黨建設成為具有革命性、時代性、先進性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并朝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前進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重視憂患意識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從歷史維度來展示憂患意識在防化危機、協(xié)調問題、穩(wěn)固大局等方面的突出地位,進一步深化了憂患意識立于實踐中的前瞻性、指示性、全局性作用,為全體黨員在分析政治形勢、化解政治風險、制定戰(zhàn)略決策方面提供了科學指導?!坝诎菜嘉?,于治憂亂”,方能在未來中隨機應變、把握局勢、穩(wěn)定事態(tài)。

猜你喜歡
憂患孟子百姓
不讓百姓撇嘴罵
百姓記著你
畫里有話
哲理漫畫
磨刀不誤砍柴工
青春1919:心懷憂患、擔當奮斗的湖南青年
百姓看家“風”
憂患、悲憫、歷史滄桑感——我讀楊強詩詞
长白| 商丘市| 鲁甸县| 榕江县| 天柱县| 那坡县| 陵川县| 龙州县| 藁城市| 蒙城县| 临邑县| 扶风县| 和平区| 海门市| 梁山县| 皮山县| 靖边县| 和政县| 南宫市| 元氏县| 广平县| 巴楚县| 隆昌县| 枣阳市| 木兰县| 华坪县| 南昌县| 大姚县| 静安区| 渝北区| 连江县| 永靖县| 齐齐哈尔市| 桐乡市| 平果县| 景宁| 绥滨县| 红原县| 墨竹工卡县| 元江| 廉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