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肌系統(tǒng)放射學
MRI 與脊椎關節(jié)病:長期臨床隨訪中評估釓增強MRI 檢查的診斷性能(DOI:10.19300/j.2022.e0301)
MRI and spondyloarthropathy: diagnostic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long-term clinical follow-up with evaluation of gadolinium chelates injection (DOI: 10.1007/s00330 -021 -08171-7)
R.Meunier, M.E.Truchetet, B.Dallaudiere, C.Foumier, T.Barnetche,N.Amoretti,et al.
摘要 目的基于臨床演變、治療反應以及釓增強檢查的影響,評估MRI 用于脊柱關節(jié)炎(SpA)的風濕病診斷的首診和長期隨訪的作用。方法該項單中心前瞻性研究招募了2013 年5 月—2014 年1 月期間接受脊柱和骶髂(SI)關節(jié)MRI 檢查的病人,并隨訪至2020 年(共7 年)。收集臨床、生物學和放射學參數(shù)。經(jīng)7 年隨訪(2020 年時),由2 名獨立的閱片者重新評估了SpA 初始檢查的MRI 特征,采用Likert五級量表來記錄評估結果的置信區(qū)間,分析比較MRI 在2013 年和2020 年確診風濕病的診斷結果。結果共納入145例病人,其中男52 例,女93 例。在7 年的隨訪中,SpA 診斷陽性的病人從93 例減少到58 例。平掃MRI 在2013 年的平均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分別為18%、97%和49%;2020 年為27%、97%和69%。釓增強MRI 在2013 年的平均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分別為26%、97%和54%;2020 年為38%、97%和73%。釓增強MRI 檢查可以辨別一組沒有骨質改變的附著點炎病例(與病理結果相符的占14%),另有8.5%經(jīng)病理確診的病例在MRI 上未能確定。結論MRI 用于SpA 長期臨床隨訪時,其診斷效能比首診時更高。釓增強檢查增加了MRI 診斷性能,它可以識別沒有骨質異常的單純附著點炎。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409-1418.
王皓譯 何岸葦 萬業(yè)達校
MRI 可見的骨髓炎是肩關節(jié)化膿性關節(jié)炎復發(fā)的關鍵預測因素(DOI:10.19300/j.2022.e0302)
Osteomyelitis on MR imaging as a key predictor of recurrent septic arthritis of the shoulder (DOI:10.1007/s00330-021-08238-5)
S.W.Kang,C.Park,M.H.Choi,W.C.Shin,H.S.Jeong,K.S.Choo.
摘要 目的采用多因素分析影響肩關節(jié)化膿性關節(jié)炎(SAS)術后復發(fā)的臨床和影像學預測因素。方法對2011 年1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43 例SAS 病人(平均年齡65 歲;女24 例)進行回顧性研究。骨科醫(yī)生對臨床參數(shù)(年齡、性別、合并癥、從癥狀出現(xiàn)到進行MR 檢查以及手術的時間、手術方法、抗生素使用)、實驗室檢查指標[血清白細胞(WBC)計數(shù)、C 反應蛋白(CRP)水平、滑膜細胞計數(shù)]和手術結果(培養(yǎng)/活檢結果)進行評估。2 位從事骨肌系統(tǒng)專業(yè)的放射科醫(yī)生評估MRI 特征[包括骨髓異常(反應性骨髓水腫、骨髓炎、骨軟骨侵蝕)和軟組織異常(滑膜炎、滑囊炎、肌肉水腫、軟組織膿腫)]。對SAS 復發(fā)的術后評估≥12 個月。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確定術后SAS 復發(fā)的最佳預測因素。結果SAS的總復發(fā)率為33%(14/43)。在單因素分析中,無復發(fā)與復發(fā)病人在平均年齡(無復發(fā)68 歲,復發(fā)59 歲,P=0.04)、從癥狀出現(xiàn)到進行手術的平均持續(xù)時間(分別為18 d、25 d,P=0.02)、WBC 計數(shù)(分別為12 000/mL3和9 000/mL3,P=0.04)、CRP 水平(分別為13 mg/L 和6 mg/L,P=0.01)以及MRI 表現(xiàn)為骨髓炎(2 組均P<0.01)方面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只有MRI 骨髓炎的存在與SAS 復發(fā)顯著相關(2 位閱片者P 值分別為0.02 和0.01)。2 位閱片者除了對肌肉水腫的評估一致性一般(κ=0.37)外,對所有MRI 特征的評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κ=0.62~1.0)。結論MRI 上骨髓炎的存在是預測SAS 復發(fā)的最佳指標。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419-1428.
郭欣怡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膝內(nèi)側間室關節(jié)間隙在完全伸直位和Rosenberg 負重位X線片的差異(DOI:10.19300/j.2022.e0303)
Difference in the joint space of the medial knee compartment between full extension and Rosenberg weight-bearing radiographs(DOI:10.1007/s00330-021-08253-6)
Y.Miura,N.Ozeki,H.Katano,H.Aoki,N.Okanouchi,M.Tomita,et al.
摘要 目的普通X 線平片是診斷膝骨性關節(jié)炎(OA)應用最廣泛的影像工具。研究旨在確定內(nèi)側半月板突出(MME)和軟骨厚度這2 個因素中,哪一個對膝關節(jié)完全伸直前后位和45°屈曲后前位(Rosenberg 位)X 線片上膝內(nèi)側間室最小關節(jié)間隙寬度(mJSW)的差異有更大影響。方法研究對象是神奈川膝關節(jié)研究的546 名參與者(每組超過50 名女性和50 名男性,年齡組為30、40、50、60、70 歲)。在膝關節(jié)完全伸直位和Rosenberg 位X 線片上測量膝內(nèi)側間室mJSW,“mJSW 差異”被定義為Rosenberg 位X 線片的mJSW 減去完全伸直位X 線片的mJSW。軟骨區(qū)域是從MRI 數(shù)據(jù)中自動提取的,并以三維方式重建。股脛內(nèi)側關節(jié)軟骨被分為18 個子區(qū)域,并確定每個子區(qū)域的軟骨厚度。MME 也從MRI 數(shù)據(jù)中測量。結果mJSW 差異與軟骨厚度在4 個子區(qū)顯著相關,相關系數(shù)的最高絕對值為0.248。mJSW 差異與MME 有顯著相關性,其相關系數(shù)(0.547)明顯高于軟骨厚度。結論在膝關節(jié)完全伸直位和Rosenberg 負重位X 線平片上,MME 對膝關節(jié)內(nèi)側間室mJSW 差異的影響大于軟骨厚度。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429-1437.
孫素曄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影像信息學與人工智能
通過DR 識別新鮮椎體壓縮骨折的深度學習模型(DOI:10.19300/j.2022.e0304)
A deep learning model for identifying fresh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n digital radiography (DOI:10.1007/s00330-021-08247-4)
W.Chen,X.Liu,K.Li,Y.Luo,S.Bai,J.Wu,et al.
摘要 目的以MRI 為參考標準,建立DR 識別新鮮脊椎壓縮骨折(VCF)的深度學習模型。方法對2011 年1 月—2020 年5 月間收治的腰椎VCF 病人進行回顧性研究。所有病人均行DR 和MRI 掃描。根據(jù)MRI 結果將VCF 分為新鮮和陳舊性,并對VCF 進行分級和分型。將原始DR 數(shù)據(jù)發(fā)送至InferScholar 中心進行注釋。建立基于深度學習的預測模型,并對其診斷性能進行評價。應用DeLong 檢驗評估不同模型之間ROC 曲線的差異。結果本研究包括1 099 例病人的1 877 個VCF,并隨機分為開發(fā)數(shù)據(jù)集(824 例)和測試數(shù)據(jù)集(275 例)。該模型識別新鮮和陳舊VCF 的AUC 為0.80(95%CI,0.77~0.83),準確度為74%(95%CI,72%~77%),敏感度為80%(95%CI,77%~83%),特異度為68%(95%CI,63%~72%)。側位像(AUC,0.83)比前后位像(AUC,0.77)表現(xiàn)更好,在各骨折亞組中,3 級組(AUC,0.89)和粉碎性骨折組(AUC,0.87)表現(xiàn)最好。結論所提出的深度學習模型對于識別DR 中的新鮮VCF 具有足夠好的診斷性能。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496-1505.
羅嗣頻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基于深度學習的心臟瓣膜病病人胸片心血管邊緣自動分析:開發(fā)/外部驗證(DOI:10.19300/j.2022.e0305)
A deep learning-based automatic analysis of cardiovascular borders on chest radiographs of valvular heart disease:development/external validation (DOI:10.1007/s00330 -021 -08296-9)
C.Kim,G.Lee,H.Oh,G.Jeong,S.W.Kim,E.J.Chun,et al.
摘要 目的心血管邊緣(CB)分析是利用后前位胸片(CXR)檢測和量化心血管疾病嚴重程度的主要方法。該研究旨在開發(fā)和驗證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自動CXR CB 分析算法(CB_AUTO),用于診斷和定量評估心臟瓣膜病(VHD)。方法使用816 張正常人和798 張VHD 病人的后前位胸片開發(fā)了CB_AUTO。收集來自3 家醫(yī)院的640 張正常人的CXR和542 張VHD 病人的CXR,并收集來自公共數(shù)據(jù)集的132張CXR 用于驗證。對CB_AUTO 確定的CB 參數(shù)的可靠性進行評估。為評價CB_AUTO 和手工CB 繪圖(CB_HAND)確定的參數(shù)之間的差異,計算絕對測量誤差百分比(APE)。計算CB_HAND 與超聲心動圖測量結果間的Pearson 相關系數(shù)。結果CB_AUTO 測定的CB 參數(shù)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組內(nèi)相關系數(shù)>0.98)。心胸比率的95%一致性界限為(0.00±0.04)%,無系統(tǒng)偏倚。除氣管隆突角和左心耳外,CB_AUTO 和CB_HAND 這2 種方法測定的各參數(shù)之間的差異均<10%。在公開數(shù)據(jù)集中,132 張CXR 中有124 張CB 參數(shù)提取成功(93.9%)。VHD 組各項CB 參數(shù)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所有P<0.05)。所有CB 參數(shù)與超聲心動圖測量結果均顯著相關(P<0.05)。結論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的CB_AUTO 系統(tǒng)提供了高度可靠的CB 測量,不僅可用于日常臨床實踐,還可用于研究本身。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558-1569.
羅嗣頻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乳腺放射學
三陰性侵襲性乳腺癌病理及免疫組化特征預測:超聲定量與定性特征分析的性能比較(DOI:10.19300/j.2022.e0306)
Prediction for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iple negative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s:the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onographic feature analysis (DOI:0.1007/s00330-021-08224-x)
J.W.Li,Y.C.Cao,Z.J.Zhao,Z.T.Shi,X.Q.Duan,C.Chang,et al.
摘要 目的三陰性乳腺癌(TNBC)的超聲特征與病理及免疫組化特征有關。為了預測TNBC 的生物學特性,將高通量超聲定量特征分析與定性特征評估的性能進行比較。方法回顧性分析252 例女性TNBC 病人的超聲、臨床、病理和免疫組化(IHC)資料。所有病人根據(jù)組織學分級、Ki67 表達水平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評分進行亞組分組。定性的超聲特征評估包括形狀、邊緣、后部聲學模式和鈣化,參考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BI-RADS)。在計算機輔助影像組學分析的基礎上,獲得超聲的定量特征。手工將乳腺癌腫塊從周圍乳腺組織中分離。從所有超聲影像中提取7 個特征類共1 688 個影像組學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最小絕對值收斂和選擇算子(LASSO)和支持向量機(SVM)確定與生物特性高度相關的高通量影像組學特征。根據(jù)定量和定性的超聲特征來預測TNBC 的生物學特性的性能,用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下的面積(AUC)表示。結果定性評價時,腫瘤形態(tài)規(guī)則、邊緣無棱角或毛刺狀、后部聲學增強、無鈣化為TNBC 的獨立聲像圖特征。結合這4 個特征預測組織學分級、Ki67、HER2、腋窩淋巴結轉移(ALNM)、淋巴管浸潤(LVI),AUC 分別為0.673、0.680、0.651、0.587、0.566。與生物學特性密切相關的高通量特征的數(shù)量分別為:組織學分級為34(AUC 0.942),Ki67 為27 (AUC 0.732),HER2 為25(AUC 0.730),ALNM 為34(AUC 0.804),LVI 為34(AUC 0.795)。結論高通量超聲定量特征在預測TNBC 的生物學行為方面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定性超聲特征。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590-1600.
郭長旭譯 萬業(yè)達校
乳腺癌術前MRI 檢查:一項前瞻性多中心觀察型研究(MIPA)結果(DOI:10.19300/j.2022.e0307)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efore breast cancer surgery:results of an observational multicenter 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analysis(MIPA)(DOI:10.1007/s00330-021-08240-x)
F.Sardanelli, R.M.Trimboli, N.Houssami, F.J.Gllber, T.H.Helblch,M.A.Benito,et al.
摘要 目的乳腺癌術前MRI 檢查可以為制定手術方案提供信息,但可能因增加乳腺切除率而導致過度治療。針對這個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一項前瞻性多中心觀察型研究(MIPA)。方法該研究在27 個中心招募年齡18~80 歲、經(jīng)活檢證實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病人,在手術前僅行常規(guī)影像檢查(乳腺X 線檢查和/或乳腺超聲檢查) 或在常規(guī)影像檢查的基礎上進一步行MRI 檢查。排除標準包括計劃行新輔助治療、妊娠、個人癌癥病史和遠處轉移。結果分析5 896 例病人中有2 763 例(46.9%)僅接受常規(guī)影像檢查(非MRI 組),3 133例(53.1%)接受了MRI 檢查;其中692/3 133 例(22.1%)為診斷性、篩查性或目的不明確的MRI 檢查,2 441/3 133 例(77.9%,MRI 組)為術前檢查。MRI 組中的年輕病人呈致密型乳腺、腫物≥20 mm、浸潤性小葉癌的比例更高(P<0.001)。MRI 組和非MRI 組分別有22.4%和14.4%的病人基于常規(guī)影像檢查計劃行乳腺切除術(P<0.001)。MRI 組中乳腺切除術額外增加了11.3%。1 期+2 期全乳腺切除術的總手術率為36.3%(MRI組)和18.0%(非MRI 組)(P<0.001)。在接受保乳手術的女性中,MRI 組的再手術率顯著低于對照組(8.5%和11.7%,P<0.001)。結論臨床醫(yī)生要求更傾向接受全乳腺切除術的女性進行術前MRI 檢查。在保乳手術的病人組中,術前MRI 檢查導致乳腺切除率增加了11.3%,同時再手術率降低了3.2%。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611-1623.
劉華瑞譯 何岸葦 萬業(yè)達校
○肝膽胰放射學
評估平掃MRI 測量肝臟表面結節(jié)測量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晚期肝纖維化的診斷價值(DOI:10.19300/j.2022.e0308)
Liver surface nodularity on non contrast MRI identifies advanced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NAFLD (DOI:10.1007/s00330-021-08261-6)
M.D.Burgio, R.Sartoris, A.Beaufrere, J.Grégory, B.Guiu, C.Guillot,et al.
摘要 目的評估肝臟表面結節(jié)(LSN)測量對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病人晚期肝纖維化的診斷效能。方法回顧性分析經(jīng)病理證實并接受過肝臟MRI 檢查的NAFLD 病人。收集人口、臨床和實驗室數(shù)據(jù)(包括FIB-4 評分即纖維化-4 評分)。采用SAF 評分(脂肪變性程度、活動性、纖維化程度)評價NAFLD。利用平掃MRI 序列確定MRI-質子密度脂肪分數(shù)(PDFF)和MRI-LSN。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評價MRI-LSN 對晚期肝纖維化(病理F3-F4 期)的診斷效能。結果在納入的142 例病人中,67 例(47%)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52 例(37%)患有晚期肝纖維化。在S1(肝臟脂肪變性5%~33%)、S2(肝臟脂肪變性33%~66%)和S3(肝臟脂肪變性>66%)病人中,MRI-PDFF 的中位值隨脂肪變性分級的增加而增加,分別為8.1%、18.1%和31%(P<0.001)。診斷晚期肝纖維化,MRI-LSN≥2.50 的ROC 曲線下面積(AUC)為0.838(95%CI,0.767~0.894;敏感度67.3%,特異度88.9%,陽性預測值77.8%,陰性預測值82.5%)。聯(lián)合FIB-4 和MRILSN 方法可針對103/142 例(73%)病人是否有晚期肝纖維化進行正確分類。這在包括75 例病人的外部隊列研究中也得到了驗證。結論MRI-LSN 對NAFLD 病人晚期肝纖維化有良好的診斷價值。聯(lián)合FIB-4 和經(jīng)平掃MRI 測量的MRILSN 可能有助于發(fā)現(xiàn)晚期肝纖維化。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781-1791.
曹娜娜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LI-RADS 中利于診斷良性的次要征象:在LR-5 病灶中是否有作用(DOI:10.19300/j.2022.e0309)
LI-RADS ancillary features favoring benignity: is there a role in LR-5 observations?(DOI:10.1007/s00330-021-08267-0)
R.Can,F.Ver,M.Ant,D.S.Gag,F.Mat,M.Mid,et al.
摘要 目的肝臟影像報告與數(shù)據(jù)系統(tǒng)(LI-RADS)是一套標準化的報告評價系統(tǒng),用于解讀肝細胞癌(HCC)高危人群的肝臟影像征象,其中LR-5 等級提示肯定為HCC。在LIRADS 中,次要征象(AF)可以幫助放射科醫(yī)生對病灶進行更精準的分類并對分類等級進行調整。即使在評定為LR-5 的病灶中,也能進行降級。研究旨在評估LR-5 等級中的良性AF 的作用及其對類別降級的影響。方法研究納入119 例高危病人,均行釓塞酸二鈉MRI 檢查,且使用LI-RADS 分類至少有一個病灶評定為LR-5 等級。3 位具有不同經(jīng)驗水平的閱片醫(yī)師獨立評估病灶中惡性AF(包括HCC 特異征象和非HCC 的其他肝臟惡性病變特異征象)和良性AF 的存在。在存在≥1 個良性AF 且沒有惡性AF 的情況下,認為類別降級是可能的。使用Spearman’s 等級相關系數(shù)評估病灶大小和AF 數(shù)量之間的相關性。使用Cohen’s kappa(κ)檢驗評估閱片醫(yī)師間的一致性。結果本研究包括119 例病人中的162 個LR-5 病灶[平均大小為(23±16)mm]。閱片醫(yī)師1、2、3分別報告了LR-5 病灶中160 例(98.7%)、161 例(99.4%)和159 例(98.1%)惡性AF,以及9 例(5.6%)、20 例(12.3%)和10 例(6.2%)良性AF。良性AF 中肝膽期等信號病灶分別為6 例(3.7%)、2 例(1.2%)和7 例(4.3%)。閱片醫(yī)師1 和閱片醫(yī)師3 分別在不同病人中觀察到有1 例(0.6%)可以進行類別降級的病灶,因為病灶中觀察到肝膽期等信號,而未觀察到惡性AF,閱片醫(yī)師2 未觀察到可以進行類別降級的病灶。病灶大小與惡性AF 的數(shù)量存在顯著相關性(P<0.001),與非HCC 特異征象存在顯著相關性(P≤0.010),與HCC 特異征象存在顯著相關性(P<0.001)。良性AF 的閱片醫(yī)師間一致性為較差到中等(κ:-0.01~0.43)。結論雖然良性AF 在LR-5等級病灶中并不少見,但導致類別降級非常罕見。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804-1812.
孔蒙娟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兒科學放射學
兒童與青少年肺部超短回波時間MRI:CT 平掃和標準T1WI增強MRI 的比較(DOI:10.19300/j.2022.e0310)
Ultrashort echo time MRI of the lu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mparison with non -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tandard post -contrast T1W MRI sequences (DOI:10.1007/s00330-021-08236-7)
D.M.Renz, K.H.Herrmann, M.Kraemer, J.Boettcher, M.Waginger,P.C.Krueger,et al.
摘要 目的比較超短回波時間(UTE)MRI 與診斷金標準的胸部CT 以及2 個T1WI 增強序列對兒童肺部病變的診斷價值。方法23 例確診肺部腫瘤病人[男14 例,女9 例;平均年齡(9.0±5.4)歲)]共行35 人次肺部低劑量CT 和MRI 檢查。MRI 增強檢查(1.5 T)采用釓對比劑的2D-GRE 序列(屏氣采集)、3D-GRE 序列(屏氣采集)和UTE 序列(自由呼吸采集)。通過對比影像質量、肺結節(jié)及肺實變大小和特征的評估能力來評價不同檢查方式的診斷效能。結果與另外2 個序列相比,UTE 技術的影像質量更高、清晰度更好且偽影更少。CT 平掃檢測到110 個平均直徑為(4.9±2.9)mm 的肺結節(jié)。UTE 成像比另2 個MRI 序列檢出率顯著提高(P<0.01):UTE檢出率為76.4%(84/110),2D-GRE 序列檢出率為60.9%(67/110),3D-GRE 序列檢出率為62.7%(69/110)。UTE 技術對肺實變檢出率為(93.3%,42/45)顯著高于另2 個序列(P<0.05),2D-GRE 序列檢出率為77.8%(35/45),3D-GRE 序列檢出率為80.0%(36/45)。結論相比標準T1WI 增強序列,UTE 技術在兒童肺MRI 中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與CT 一致。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833-1842.
邢志珩譯 何岸葦 萬業(yè)達校
○胸部放射學
DCE-MRI 定量評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灌注異常:與定量CT 和肺功能的比較(DOI:10.19300/j.2022.e0311)
Quantification of pulmonary perfusion abnormalities using DCE-MRI in COPD: comparison with quantitative CT and pulmonary function(DOI:10.1007/s00330-021-08229-6)
M.Schiwek, S.M.F.Triphan, J.Biederer, O.Weinheimer, M.Eichinger,C.F.Vogelmeier,et al.
摘要 目的肺灌注異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病人中普遍存在,也許可逆且與肺氣腫的進展有關。旨在研究動態(tài)增強(DCE)-MRI 灌注缺損百分比(QDP)對COPD 診斷的臨床意義。方法對來自“COSYCONET”COPD 隊列單中心83 名受試者[平均年齡(65.7±9.0)歲,高危病人,含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議GOLD 分組]的基線DCE-MRI、配對吸氣相/呼氣相CT 檢查和肺功能測試(PFT)進行研究。使用內(nèi)部開發(fā)的量化系統(tǒng)基于DCE-MRI 計算QDP,包括4 種不同的方法:最大類間方差法(Otsu’s method)、K 均值聚類法、紋理分析法和80%閾值法。將QDP 與視覺MRI 灌注評分、肺氣腫(PRMEmph)和功能性小氣道疾?。≒RMfSAD)的CT 參數(shù)反應圖(PRM)指數(shù)以及PFT 的FEV1/FVC 進行比較。結果所有QDP 方法均與MRI 灌注評分高度相關(r=0.67~0.72,P<0.001),與最大類間方差法的相關性最高(r=0.72,P<0.001)。QDP 與所有PRM 指數(shù)顯著相關(P<0.001),與PRMEmph的相關性最強(r=0.70~0.75,P<0.001)。QDP 明顯高于PRMEmph(平均差35.85~40.40)和PRMfSAD(平均差15.12~19.68),但與2 個PRM指數(shù)結合相比(平均差1.47~6.03)幾乎一致。QDP 與FEV1/FVC 呈中度相關(r=-0.54~-0.41,P<0.001)。結論QDP 與疾病嚴重程度標志物相關,其范圍與CT 得出的PRMEmph和PRMfSAD的范圍相對應。建議在未來COPD 臨床研究中使用基于最大類間方差法的QDP。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879-1890.
邢志珩譯 何岸葦 萬業(yè)達校
利用雙能量CT 參數(shù)鑒別甲狀腺癌病人肺轉移瘤和良性肺結節(jié)(DOI:10.19300/j.2022.e0312)
Differentiating pulmonary metastasis from benign lung nodules in thyroid cancer patients using dual-energy CT parameters(DOI:10.1007/s00330-021-08278-x)
T.Ha,W.Kim,J.Cha,Y.Lee,H.Seo,S.Park,et al.
摘要 目的探討雙能量CT(DECT)定量特征在鑒別甲狀腺癌肺轉移瘤和良性肺結節(jié)的重要性。方法該項回顧性研究從機構數(shù)據(jù)庫中提取63 例經(jīng)病理證實的甲狀腺癌病人,并接受DECT 評估是否存在肺轉移瘤。這些病人中,22 例中存在55 個肺轉移瘤,41 例中存在97 個良性結節(jié)。如果結節(jié)在131I PET/CT 顯示碘攝取量增加或在后續(xù)復查CT 影像中顯示結節(jié)增大,則被認為是轉移瘤。研究比較了2 組的臨床結果和DECT 參數(shù),并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評估DECT 參數(shù)的最佳臨界值。結果存在轉移性結節(jié)的病人年齡明顯高于良性結節(jié)病人(P=0.048)。轉移性結節(jié)的DECT 參數(shù)明顯高于良性結節(jié)[碘含量(IC),(5.61±2.02)mg/mL 和(1.61±0.98)mg/mL;結節(jié)/主動脈碘含量(NIC),0.60±0.20 和0.16±0.11;結節(jié)/肺動脈碘含量(NICPA),0.60±0.44 和0.15±0.11;光譜衰減曲線的斜率(λHU),5.18±2.54 和2.12±1.39;和Z 效應值(Zeff),10.0±0.94 和8.79±0.75;所有P<0.001]。在根據(jù)結節(jié)大小進行的亞組分析中,所有亞組中轉移性結節(jié)的全部DECT 參數(shù)都明顯高于良性結節(jié)的參數(shù)(所有P<0.05)。診斷肺轉移瘤的IC、NIC、λHU、NICPA和Zeff的臨界值分別為3.10、0.29、3.57、0.28 和9.34(均P<0.001)。結論DECT 參數(shù)可以幫助區(qū)分甲狀腺癌肺轉移瘤和良性肺結節(jié)。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902-1911.
于子川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使用體積法確定肺小結節(jié)生長:一項“跨時間一致性”CT 研究結果,并對當前結節(jié)管理指南具有啟示意義(DOI:10.19300/j.2022.e0313)
Defning growth in small pulmonary nodules using volumetry: results from a “coffee-break”CT study and implications for current nodule management guidelines(DOI:10.1007/s00330-021-08302-0)
E.C.Bartlett,S.V.Kemp,B.Rawal,A.Devaraj.
摘要 目的容積CT 掃描肺結節(jié)體積的增加可能代表結節(jié)真實的生長或測量變化。在結節(jié)指南中,經(jīng)常使用結節(jié)體積增加25%來確定其已經(jīng)生長,這是基于肺轉移性結節(jié)的重測信度研究。這一研究結果是否適用于小的非轉移性結節(jié)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確定小的非轉移性結節(jié)體積測量的掃描間變異性。方法該研究獲得了機構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監(jiān)測2019 年3 月—2021 年1 月期間45 名成人(男25 名,年齡37~84 歲,平均65 歲)既往發(fā)現(xiàn)的肺結節(jié)(30~150 mm3),已知沒有原發(fā)腫瘤,同一天間隔2~13 min 行2 次CT 掃描。使用商用體積測量軟件測量非鈣化實性結節(jié),采用Bland-Altman 方法和一致性界限評估體積測量的掃描間變異性。結果共分析100 個結節(jié)(體積28~170 mm3;平均81.1 mm3)。2 次掃描之間絕對體積差的一致性下限和上限分別為:-14.2 mm3和12.0 mm3(平均差1.09 mm3,范圍-33~12 mm3)。相對體積差異的一致性下限和上限分別為:-16.4%和14.6%(平均差0.90%,范圍-24.1%~32.8%)。結論肺內(nèi)非轉移性小結節(jié)掃描間的體積變異性小于肺轉移瘤。CT 掃描肺結節(jié)體積增加15%可能代表真正的生長,對這些結節(jié)進行更密切的監(jiān)測可能是必要的。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912-1920.
劉柱娜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CT
3 種不同類型雙能CT 掃描設備提取的影像組學特征的穩(wěn)健性(DOI:10.19300/j.2022.e0314)
Robustness of dual-energy CT-derived radiomic features across three different scanner types (doi:10.1007/s00330-021-08249-2)
S.Lennartz, A.O’Shea, A.Parakh, T.Persigehl, B.Baessler, A.Kambadakone.
摘要 目的研究3 種雙能CT(DECT)系統(tǒng)的影像組學特征的穩(wěn)健性。方法采用3 種不同的DECT 掃描設備,分別是雙源DECT(dsDECT)、快速管電壓切換DECT(rsDECT)和雙層探測器DECT(dlDECT),對仿真人體體模進行成像。另外對24 例病人在臨床隨訪中分別用3 種設備進行的腹部雙能CT 檢查(72 次檢查)進行回顧性觀察。在圖像標準化處理后,分別把ROI 放置在65 keV 虛擬單能量圖像(VMI65keV)和虛擬平掃圖像(VUE)的體模組織中和病人的健康肝、脾和肌肉組織中,提取影像組學特征??傆?74 個影像組學特征被提取出來,其中包括86 個原始特征和8 個小波變換。采用一致性相關系數(shù)(CCC)和方差分析(ANOVA)來確定掃描設備間的影像組學特征的穩(wěn)健性,CCC≥0.9 被認為該特征具有穩(wěn)健性。結果 在任何掃描設備間的比較中,從體模提取的特征都沒有達到高穩(wěn)健性的閾值。病人在3 種掃描設備中所獲得的穩(wěn)健特征的比例中都很低,無論是VMI65keV[dsDECT ∶rsDECT,16.1%(125/774);dlDECT ∶rsDECT,2.5%(19/774);dsDECT∶dlDECT,2.6%(20/774)],還是VUE(dsDECT ∶rsDECT,11.1%(86/774);dlDECT ∶rsDECT,2.8%(22/774);dsDECT ∶dlDECT,2.7%(21/774)]。在方差分析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的特征比例均較高,病人為51.4%~71.1%,體模為60.6%~73.4%。結論病人采用不同DECT 設備提取的影像組學特征的穩(wěn)健性很低,少數(shù)在病人提取的影像組學特征未能在體模影像組學特征中提取出來。未來的工作應致力于提高DECT影像組學的跨平臺通用性。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1959-1970.
馬歡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超聲
超聲造影增強模式對胰腺實體病變鑒別診斷的臨床價值(DOI:10.19300/j.2022.e0315)
Clinical value of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enhancement patterns for differentiating solid pancreatic lesion (DOI:10.1007/s00330-021-08243-8)
Y.Wang,G.Li,K.Yan,Z.Fan,R.Long,J.Shan,et al.
摘要 目的探討超聲造影(CEUS)增強模式對胰腺實體病變的診斷價值,并與常規(guī)超聲(US)和增強CT(CT)進行比較。方法納入病理或臨床確診的210 例胰腺實性病變病人。提出了6 種胰腺實性病變的CEUS 增強模式。2 名美國醫(yī)生在不知病理結果的情況下觀察胰腺實性病變的CEUS 模式,并分析兩者之間的一致性。評價CEUS 增強模式對胰腺實體病變的診斷價值,并與常規(guī)超聲及增強CT 的診斷準確性進行比較。結果2 名醫(yī)生評價6 種胰腺實性病變的CEUS 增強模式一致性較好(κ=0.767)。胰腺癌的診斷標準為低強化(Hypoct-E)或向心強化(Centri-E),準確度為87.62%;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高強化(Hyper-E)的準確度為92.89%;實性假乳頭狀瘤內(nèi)低或不均勻包膜強化(Capsular-E)的準確度為97.63;局灶性胰腺炎等強化(Iso-E)或等強化伴局灶低強化(Iso-fhypo-E)的準確度為89.10%。對于210 例胰腺實性病變,CEUS 與US 診斷的準確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于146 例胰腺實性病變,CEUS 與增強CT 的診斷準確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胰腺實性病變在CEUS 上的不同強化模式對鑒別診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3):2060-2069.
郭長旭譯 萬業(yè)達校
○MR
非增強MR 淋巴管(結)成像在術后乳糜胸或頸部乳糜漏的診斷和術前計劃中的實用價值(DOI:10.19300/j.2022.e0401)Pragmatic role of non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lymphangiography in postoperative chylothorax or cervical chylous leakage as a diagnostic and preprocedural planning tool(DOI:10.1007/s00330-021-08342-6)
D.Hyun,H.Y.Lee,J.H.Cho,H.K.Kim,Y.S.Choi,J.Kim,et al.
摘要 目的明確非增強MR 淋巴管(結)成像(MRL)在治療術后乳糜胸或頸部乳糜漏中的作用。方法2016 年5 月—2020 年4 月間共有50 例病人先后接受了非增強MRL 和胸導管栓塞。病人平均年齡為(62.6±10.3)歲,其中男35 例。常規(guī)淋巴管造影的影像質量足以作為正確診斷乳糜漏(35 例,70%)及其部位、評估胸導管和頸靜脈連接處(34 例,68%)解剖細節(jié)的依據(jù)。結果MRL 對乳糜漏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100%、97.1%、100%和100%,一致性為97.14%(95%CI:85.08%~99.93%;P<0.001)。27 例(77.1%,27/35 例)病人MRL 乳糜漏部位與常規(guī)淋巴管造影一致。關于胸導管的解剖細節(jié),11.7%(4/34)的病人漏診了胸導管變異。顯示頸靜脈連接處的有91.1%(31/34 例)病人,其中76.4%(26/34)病人顯示頸靜脈連接處進入中心靜脈的開口。一致性在76.47%~91.18%之間。結論非增強MRL對術后胸頸部乳糜漏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度,但對于乳糜漏的部位和胸導管解剖細節(jié)的顯示不夠理想。這種方法無論是作為后續(xù)干預的決策工具還是規(guī)劃工具都是有價值的。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149-2157.
孫素曄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CT
對可疑急性肺栓塞的首次CT 肺動脈成像進行標準化評估以預測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DOI:10.19300/j.2022.e0402)
Prediction of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ith standardised evaluation of initial 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performed for suspected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DOI:10.1007/s00330-021-08364-0)
G.J.A.M.Boon,Y.M.Ende-Verhaar,L.F.M.Beenen,J.Coolen,M.Delcroix,M.Golebiowski,et al.
摘要 目的仔細分析急性肺栓塞(PE)病人的CT 肺動脈成像(CTPA)影像,可以識別發(fā)展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CTEPH)的高危人群。本研究的目的是驗證既往提出的6 個影像學指標的預測價值。方法共6 家歐洲醫(yī)院對341 例急性PE 病人進行了前瞻性跟蹤調查,了解其發(fā)生CTEPH 情況。由胸部專業(yè)放射科醫(yī)生在不知道最終診斷結果情況下分析CTPA 指數(shù)。評估“高風險”閾值(預定義為≥3個預測指標)和專家對CTEPH 存在總體判斷的準確性。結果經(jīng)過2 年隨訪,9 例(2.6%)病人被證實為CTEPH。CTPA 指數(shù)中74 例(22%)已有慢性血栓征象,與CTEPH 相關(OR 7.8,95%CI:1.9~32),37 例(11%)具有超過6 個影像學預測指標中的3 個,其中4 例(11%)診斷為CTEPH(敏感度44%,95%CI:14%~79%;特異度90%,95%CI:86%~93%)。專家判斷27 例病人可疑CTEPH,并有8 例確診(準確度30%,敏感度89%,95%CI:52%~100%;特異度94%,95%CI:91%~97%)。結論當6 個預定義的影像學預測指標中出現(xiàn)3 個以上時,預測CTEPH 具有較高特異度,與專家總體判斷相當,而后者有更高的敏感度。因此,盡管在該研究隊列中這一策略并不能發(fā)現(xiàn)所有病例,但是針對CTEPH 征象的CTPA 研判可能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PE 后CTEPH。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178-2187.
羅嗣頻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骨肌系統(tǒng)放射學
與標準CT 灰階影像和虛擬非鈣化影像相比,雙能CT 電子密度影像對檢測頸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性能(DOI: 10.19300/j.2022.e0403)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electron-density dual-energy CT in detection of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gray -scale CT and virtual non -calcium images(DOI:10.1007/s00330-021-08374-y)
E.Shim,B.H.Kim,W.Y.Kang,S.J.Hong,C.H.Kang,K.S.Ahn,et al.
摘要 目的與標準CT(SC)影像和虛擬非鈣化(VNCa)CT 重組影像相比,評估雙能CT(DECT)的電子密度(ED)重組影像在檢測頸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性能。方法該橫斷面研究得到了機構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共招募64 例病人(從C2/3到C7/T1共336 個椎間盤;平均年齡55 歲;女17 例,男47例),于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間在2 周內(nèi)接受了DECT光譜重建和3.0 T MRI 檢查。4 名放射科醫(yī)生獨立評估隨機給出的SC、VNCa 和ED 影像來檢測頸椎椎間盤突出。每隔8周分別重新評估,共3 次。以另外2 名有經(jīng)驗醫(yī)生的MRI 評估作為參考標準。通過廣義估計方程評估每組影像間的診斷性能。結果MRI 共發(fā)現(xiàn)233 個頸椎間盤突出。對頸椎間盤突出的檢測,ED 影像較SC、VNCa 影像顯示出更高的敏感度[94%(219/233;95%CI,90%~97%)∶76%(177/233;70%~81%)∶69%(160/233;62%~76%)(P<0.001)]和相似的特異度[90%(93/103;83%~95%)∶89%(92/103;82%~96%)∶90%(93/103;83%~95%)(P>0.05)]。在所有影像集中,4 名放射科醫(yī)生在頸椎間盤突出的觀察者間一致性均為中等(ED κ=0.558,SC κ=0.422,VNCa κ=0.449)。結論與SC 和VNCa 影像相比,DECT的ED 重建影像能提高頸椎間盤突出的檢測和診斷可信度。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209-2220.
馬歡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影像信息學與人工智能
基于雙參數(shù)MRI 深度學習模型輔助前列腺癌檢測:訓練集大小與先驗知識的影響(DOI:10.19300/j.2022.e0404)
Deep learning-assisted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 on biparametric MRI: minimum training data size requirements and effect of prior knowledge(DOI:10.1007/s00330-021-08320-y)
M.Hosseinzadeh,A.Saha,P.Brand,I.Slootweg,M.de Rooij,H.Huisma.
摘要 目的評估通過前列腺成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PI-RADS)訓練的深度學習(DL)算法的性能,并探究訓練集大小與先驗知識對檢測有臨床意義的前列腺癌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多個機構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升高并接受多參數(shù)MRI(mpMRI)的2 734 例病人。2 名放射學專家使用PI-RADSv2 對mpMRI 進行報告。根據(jù)第1 個中心數(shù)據(jù)(n=1 952)構建和訓練DL 模型來預測雙參數(shù)MRI(bpMRI)對PI-RADS≥4(n=1 092)病變的判斷能力。通過改變訓練集大小和使用自動區(qū)域分割作為DL 模型先驗知識。采用第2 個中心有病理結果(包括系統(tǒng)活檢和MRI 靶向穿刺活檢)的數(shù)據(jù)(n=296)對放射學專家與DL 模型進行驗證。采用自由響應受試者操作特征(FROC)曲線與ROC 曲線對782 例(中心1:486 例;中心2:296 例)PI-RADS4-5 和Gleason>6 分病變的檢測性能進行評估。結果DL 模型檢測PI-RADS≥4 病變的敏感度為87%(193/223,95%CI:82%~91%),ROC 曲線下面積(AUC)為0.88(95%CI:0.84~0.91)。檢測Gleason>6 分病變的敏感度為85%(79/93,95%CI:77%~83%),略低于放射學專家組(91%,85/93;95%CI:84%~96%)。訓練集大小和先驗知識對Gleason>6 的病灶的診斷性能和定位有顯著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P<0.05)。結論通過PI-RADS 訓練的DL 模型可以準確地檢測和定位Gleason>6 分病灶。當訓練集樣本達到2 000 以上時,DL 模型在診斷性能和區(qū)域分割能力方面可以達到放射學專家的水平。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224-2234.
白國杰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泌尿生殖系統(tǒng)放射學
可疑前列腺癌而未行活檢的男性中基于風險的MRI 引導的診斷路徑優(yōu)于非基于風險的路徑:一項大型隊列驗證研究(DOI:10.19300/j.2022.e0405)
Risk-based MRI-directed diagnostic pathway outperforms non-risk-based pathways in suspected prostate cancer biopsy-na?ve men: a large cohort validation study (DOI:10.1007/s00330-021-08407-6)
L.K.Bittencourt,K.Guricova,I.Zucker,J.C.Durieux,I.G.Schoots.
摘要 目的調查和比較不同的診斷路徑在前列腺癌(PCa)高危人群中的表現(xiàn),特別是最近提出的一種“基于風險”的MRI 引導的診斷路徑,包括避免活檢、準確診斷臨床上有意義的前列腺癌(CsPCa)和減少過度診斷臨床上無意義的前列腺癌(CisPCa)。方法該單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包括499例有前列腺癌風險但既往未行活檢的男性。所有男性均接受了PI-RADS 兼容的前列腺MRI、經(jīng)直腸超聲引導下的靶向活檢(TBX)和系統(tǒng)活檢(SBX)。對5 種診斷路徑進行了回顧性評估和比較。結果的衡量標準包括避免活檢,并結合漏診的CsPCa 和發(fā)現(xiàn)的CisPCa。CsPCa 和CisPCa 分別定義為國際泌尿生殖病理學會(ISUP)分組等級≥2 和等級=1。統(tǒng)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使用決策曲線來比較各路徑在不同活檢閾值范圍內(nèi)的收益。結果以聚焦于檢測的診斷路徑發(fā)現(xiàn)CsPCa 和CisPCa 的患病率分別為52.9%(264/499)和23.0%(115/499),并以此為參考。聚焦于MRI 的路徑(PI-RADS1-2的病人不行活檢)不能顯著降低ISUP≥2 級的診斷率[52.1%(260/499);P=0.13],但顯著降低ISUP 1 級的診斷率[20.6%(103/499);P<0.01],活檢回避率為11.8%(59/499)?;陲L險的MRI 引導路徑(低危PI-RADS1-3 的病人不行活檢)導致ISUP≥2 級的診斷略有下降[51.7%(258/499);P=0.04],但與聚焦于MRI 的路徑相比并不顯著(P=0.625)。此外,基于風險的MRI 引導路徑進一步降低了ISUP 1 級的檢出率[18.6%(93/499);P<0.01],避免了19.2%(96/499)的活檢。決策曲線分析表明,在6.25%~65%的閾值概率范圍內(nèi),基于風險的路徑具有最大收益。結論基于風險的MRI 引導的PCa 診斷路徑在平衡準確診斷、減少過度診斷和最大限度地避免活檢方面是最佳的。該證據(jù)明確,建議寫入指南,即對于有PCa 風險并既往未行活檢的男性,應使用“基于風險的”MRI 引導路徑來做出是否活檢的決定。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330-2339.
羅嗣頻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子宮移植潛在活體供者子宮動脈的影像學評估:MRA、CTA和DSA 的比較研究(DOI:10.19300/j.2022.e0406)
Imaging evaluation of uterine arteries in potential living donors for uterus transplant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RA,CTA,and DSA(DOI:10.1007/s00330-021-08350-6)
H.Leonhardt,A.Thilander-Klang,J.B?th,M.Johannesson,N.Kvarnstr?m,P.Dahm-K?hler,et al.
摘要 目的比較CT 血管成像(CTA)、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和MR 血管成像(MRA)對子宮移植(UTx)潛在活體供者子宮動脈(UA)的評估效果,并注意盡量降低輻射劑量。方法納入UTx 臨床試驗的潛在供者。評估CTA、DSA 和MRA 在UA 3 個預定節(jié)段的測量結果。評估輻射劑量并記錄移植物1 年存活率。結果共納入12 名潛在供者(年齡37~62 歲)。UA 可視化平均管腔直徑在CTA[平均(2.0±0.4)mm]、DSA[平均(2.1±0.6)mm]和MRA[平均(2.0±0.3)mm]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23 例已由DSA 確認開放的UA 中,MRA 不能充分顯示其中的10 例(43%)。其中1 例UA 未被任何一種檢查方式識別,3 例MRA 未識別的UA 經(jīng)CTA 和DSA 被識別。DSA 組的平均有效劑量[(5.1±2.8)mSv]低于CTA 組[(7.1±2.0)mSv],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6)。3 名潛在供者因UA 病變被排除,1 名因子宮腺肌病被排除。8 名供者接受了子宮切除術,其中6 名女性移植的子宮存活1年。結論包括MRA 在內(nèi)的MRI 應是UTx 潛在供者的初選檢查方式,以便獲得有價值的子宮細微解剖結構,如果較小UA 完全可視化,就不再需要進一步的放射性血管造影檢查。如果MRA 未能顯示UA,可進行CTA 檢查,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還可以增加有創(chuàng)性DSA 檢查。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360-2371.
郭欣怡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胃腸道放射學
基于CT 的分形維數(shù)分析預測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病人新輔助放化療的療效(DOI:10.19300/j.2022.e0407)
Response prediction of neoadjuvant chemoradiation 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using CT-based fractal dimension analysis(DOI:10.1007/s00330-021-08303-z)
T.Tochigi,S.C.Kamran,A.Parakh,Y.Noda,B.Ganeshan,L.S.Blaszkowsky,et al.
摘要 目的局部進展期直腸癌(LARC)病人的新輔助放化療(nCRT)存在個體差異。目前還沒有可靠的模式可以預測nCRT 的療效。本研究旨在評估基于CT 的分形維數(shù)和過濾直方圖紋理分析是否可以預測LARC 病人對nCRT 的治療反應。方法該回顧性研究納入215 例于2005 年6 月—2016 年12 月期間接受了nCRT 的LARC 病人(年齡18~87歲,平均57 歲),并接受了經(jīng)門靜脈期CT 識別的分期診斷。病人被隨機分為2 個數(shù)據(jù)集:訓練集(170 例)和驗證集(45例)。利用分形維數(shù)(FD)和過濾直方圖紋理分析評估CT 影像上腫瘤的異質性。在訓練集中,對有完全病理反應(pCR)和無pCR 的病人進行單因素分析比較。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nCRT 療效的預測價值,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分析最佳截斷值。隨后,在驗證集中評估最重要的參數(shù)。結果在215 例被評估的病人中,20.9%(45/215 例)的病人達到了pCR。在訓練集中,37 個紋理參數(shù)中有7 個在pCR 組和非pCR 組之間有顯著差異,結合臨床和7 個紋理參數(shù)的Logistic 多變量回歸分析表明,只有FD 與pCR 相關(P=0.001)。FD 曲線下面積為0.76。在驗證集中,使用FD 預測pCR,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度分別為60%、89%和82%。結論治療前CT 的FD 是預測LARC 病人對nCRT 有pCR 的一個有價值的參數(shù),有助于做出治療決定。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426-2436.
劉柱娜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和MR 彈性成像對活檢證實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成人纖維化分期的診斷性能比較(DOI:10.19300/j.2022.e0408)
Comparativ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ultrasound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 for classifying fibrosis stage in adults with biopsy-prove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DOI: 10.1007/s00330-021-08369-9)
Y.N.Zhang, K.J.Fowler, A.S.Boehringer, V.Montes, A.N.Schlein,Y.Covarrubias,et al.
摘要 目的比較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SWE)和MR 彈性成像(MRE)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AFLD)病人纖維化分期的診斷準確性。方法來自一個前瞻性單中心隊列的臨床肝活檢病人,對已知或疑似NAFLD 進行同期SWE 和MRE檢查。對于活檢確定的肝纖維化分期(≥1、≥2、≥3 和=4)的病變,比較SWE 和MRE 在檢測中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UC),以及它們各自的參數(shù)在臨界值時提供≥90%的敏感度或特異度。結果共100 例病人[平均年齡(51.8±12.9)歲;男性占46%;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BMI)(31.6±4.7)kg/m2],纖維化分期(0/1/2/3/4 期)分別占43%、36%、5%、10%、6%。SWE和MRE 在≥1、≥2、≥3、=4 期的AUC(95%CI)分別為0.65(0.54~0.76)和0.81(0.72~0.89)、0.81(0.71~0.91)和0.94(0.89~1.00)、0.85(0.74~0.96)和0.95(0.79~1.00)、0.91(0.79~1.00)和0.92(0.83~1.00)。在檢測纖維化1 期和2 期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在其他階段則無顯著性差異。在≥90%的敏感度截斷點,MRE 在診斷≥1、≥2 和≥3 期纖維化時比SWE 具有更高的特異度。在≥90%的特異度截斷點,MRE 診斷≥1 期和≥2 期纖維化的敏感度高于SWE。結論MRE 對成人NAFLD≥1、≥2 期纖維化的診斷比SWE 更準確,但對≥3、=4 期纖維化的診斷與SWE 沒有明顯差異。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457-2469.
郭長旭譯 萬業(yè)達校
○肝膽胰放射學
動脈受累與可切除性評分系統(tǒng)預測經(jīng)新輔助放化療的胰腺導管腺癌的R0 切除(DOI:10.19300/j.2022.e0409)
Arterial involvement and resectability scoring system to predict R0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treated with neoadjuvant chemoradiation therapy (DOI:10.1007/s00330-021-08304-y)
Y.Noda, N.Pisuchpen, N.D.Mercaldo, Y.Sekigami, T.Michelakos,A.Parakh,et al.
摘要 目的研究一種基于CT 的評分系統(tǒng),結合動脈受累率和腫瘤可切除性,預測胰腺導管腺癌(PDAC)病人接受新輔助放化療(CRT)后的R0切除情況。方法回顧性分析112 例PDAC 病人在新輔助CRT 前、后的動態(tài)CT 增強影像。5 分制確定動脈侵犯情況(A 評分:1=無侵犯,2=邊緣模糊,3=壓迫,4=包繞,5=侵入);4 分制評估可切除狀態(tài)[R 評分:1=可切除,2=邊緣可切除(BR)伴靜脈受累,3=BR 伴動脈受累,4=局部晚期(LA)]。CRT 前后的A 評分與CRT 前后的R 評分相加,計算出AR 評分(ARtotal)。評估ARtotal、R0切除率、總生存率(OS)和無病生存期(DFS)之間的關系。結果ARtotal與R0切除有關(P<0.001),R0和R1切除率差異的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下面積為0.79。ARtotal>9(中位數(shù)35.2 個月)的病人OS 中位數(shù)明顯低于ARtotal≤9(中位數(shù)無法估計)的病人(P<0.001)。DFS 也觀察到類似的結果(ARtotal>9 的中位數(shù),16.8 個月和ARtotal≤9 的中位數(shù),無法估計)。結論新輔助CRT 前后對動脈受累程度和手術可切除性的綜合評分與PDAC 的R0切除相關,可以區(qū)分R0和R1切除。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470-2480.
于子川譯 何岸葦 萬業(yè)達校
基于胰腺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病人術前MRI 特征預測術后復發(fā)的研究(DOI:10.19300/j.2022.e0410)
Prediction of recurrence after surgery based on preoperative MRI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neuroendocrine tumors(DOI:10.1007/s00330-021-08316-8)
S.Han,J.H.Kim,J.Yoo,S.Jang.
摘要 目的探討胰腺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PNET)的MRI 特征對預測術后復發(fā)及其時機的價值。方法回顧性研究2000—2018 年間99 例接受MRI 檢查并進行手術的PNET病人。由2 位放射學專家獨立評估MRI 表現(xiàn),包括大小、位置、邊緣、T1和T2信號強度、強化模式、膽總管(CBD)或主胰管(MPD)擴張、血管侵犯、淋巴結腫大、擴散加權成像(DWI)和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值。使用邏輯回歸分析和比例風險回歸分析評估影像檢查結果與復發(fā)和無病生存期(DFS)的相關性。結果中位隨訪期為40.4 個月,術后復發(fā)率為12.1%(12/99)。其中,6 例病人在術后1 年內(nèi)復發(fā),9 例病人在術后2 年內(nèi)復發(fā)。在多因素分析中,主干靜脈侵犯[優(yōu)勢比(OR)10.76(1.14~101.85),P=0.04]與1 年內(nèi)的復發(fā)有關,門靜脈期等-低強化[OR 51.89(1.73~1557.89),P=0.02]、CBD 或MPD 擴張[OR 10.49(1.35~81.64),P=0.03]以及較大尺寸[OR 1.05(1.00~1.10),P=0.046]與2 年內(nèi)復發(fā)有關。平均DFS 為(116.4±18.5)個月,5 年DFS 率為85.7%。在多因素分析中,門靜脈期等-低強化[風險比(HR)21.36(2.01~197.77),P=0.01]、胰膽管擴張[HR 5.22 (1.46~18.68),P=0.01]、大動脈侵犯[HR 42.90(3.66~502.48),P=0.003]和較大尺寸[HR 1.04(1.01~1.06),P=0.01]均對DFS 不佳有明顯影響。結論MRI 特征性表現(xiàn)包括大小、強化模式、血管侵犯和導管擴張,對預測PNET 術后復發(fā)和不良DFS 有重要意義。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506-2517.
于子川譯 何岸葦 萬業(yè)達校
○心臟放射學
采用非增強CT 術前常規(guī)篩查主動脈鈣化對心臟手術中卒中率的價值: 隨機對照CRICKET 研究 (DOI:10.19300/j.2022.e0411)
Effect of routine preoperative screening for aortic calcifications using 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on stroke rate in cardiac surgery: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RICKET study(DOI:10.1007/s00330-021-08360-4)
W.G.Knol, J.Simon, A.M.Den Harder, M.W.A.Bekker, W.J.L.Suyker,L.M.de Heer,et al.
摘要 目的評估與標準治療(SoC,僅有X 線胸片)相比,使用非增強CT 常規(guī)篩查主動脈鈣化是否降低了接受普通心臟手術病人的卒中風險,并改變了手術方式。方法該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于2014 年9 月—2019 年10 月進行,將接受心臟手術的成年病人按1∶1 的比例隨機分為2組:SoC 組和SoC+術前非增強CT 檢查組。主要終點為住院圍手術期卒中;次要終點為術前手術方式的改變、住院死亡率和術后譫妄。由于預期無效(條件功效分析顯示發(fā)現(xiàn)假設效應的機會<1%),試驗中途停止。結果共評估862 例病人,SoC 組433 例[(66±11)歲;男性74.1%],SoC+CT 組429 例病人[(66±10)歲;男性69.9%]。圍手術期卒中發(fā)生率SoC+CT 組是2.1%(9/429),SoC 組是1.2%(5/433)(P=0.27)。手術方式改變率SoC+CT 組為4.0%(17/429),SoC 組為2.8%(12/433),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5)。2 組之間的住院死亡率和術后譫妄具有可比性。CT 顯示SoC+CT 組的升主動脈鈣化占28%(108/380),主動脈弓鈣化占70%(265/379)。結論與標準治療相比,計劃行心臟手術治療的病人在術前行非增強CT 檢查不影響手術方式,也不影響圍手術期卒中的發(fā)生率。在這些病人的CT 掃描中主動脈鈣化是一個常見表現(xiàn),僅僅會在少數(shù)病人因預防卒中而發(fā)生手術方式的改變。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611-2619.
劉柱娜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胸部放射學
CT 肺容積參數(shù)的連續(xù)下降預測特發(fā)性肺纖維化(IPF) 的預后(DOI:10.19300/j.2022.e0412)
Serial decline in lung volume parameters 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predicts outcome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DOI:10.1007/s00330-021-08338-2)
R.Hasti,A.U.Wells,F.Cheng,J.Jacob,S.L.F.Walsh,A.Nair,et al.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調查特發(fā)性肺纖維化(IPF)病人CT 肺容積參數(shù)的連續(xù)變化與肺功能的關系;探討IPF 病人CT 肺容積參數(shù)連續(xù)變化的預后價值;確定能夠反映IPF 病人疾病進展的CT 肺容積標志連續(xù)變化的閾值。方法對81例行用力肺活量(FVC)檢查的IPF 病人(男66 例,中位年齡67 歲)進行CT 掃描,觀察進行性容積減少或纖維化進展情況,隨訪中位時間12(6,23)個月。評估肺容積減少的CT 測量參數(shù)包括斜裂后縮距離(OFPRD)、主動脈與胸骨間距(ASD)、體位校正的肺高度(LH)和CT 自動掃描得出的肺總容積(ALV)(使用商業(yè)軟件測量)。對纖維化進展進行視覺評分。使用回歸分析比較CT 參數(shù)和FVC 的系列變化,并使用Cox 比例風險評估死亡率。結果研究期間死亡58 例(72%,中位生存期17 個月)。ALV 年變化率與FVC 年變化率相關性最顯著(R2=0.26,P<0.000 1)。多因素分析顯示,ASD 的年變化率可預測死亡率(HR=0.97,P<0.001),而FVC 的變化不能預測死亡率。ASD 每年25%的下降率能預測死亡率,且優(yōu)于FVC 和纖維化進展10%的下降率。結論在IPF 病人中,CT 肺容積參數(shù)的連續(xù)下降(特別是主動脈胸骨間距每年25%的下降率)優(yōu)于FVC 或纖維化的改變,為疾病進展提供了診斷依據(jù)。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650-2660.
劉華瑞譯 何岸葦 萬業(yè)達校
間質性肺疾病的放射-病理學相關性以及疾病進展和生存預測因素(DOI:10.19300/j.2022.e0413)
Radiologic -pathologic correlation of interstitial lung abnormalities and predictors for progression and survival(DOI:10.1007/s00330-021-08378-8)
K.J.Chae,M.J.Chung,G.Y.Jin,Y.J.Song,A.R.An,H.Choi,et al.
摘要 目的評估間質性肺疾?。↖LA)的放射學和組織學相關性,并探討導致疾病進展和死亡率的放射或病理學特征。方法在2004 年1 月—2019 年4 月期間行肺活檢術的268 例病人中,回顧性納入45 例偶然發(fā)現(xiàn)ILA 且肺功能正常的病人。CT 表現(xiàn)分別為胸膜下纖維化或非纖維化,并評估至少2 年隨訪期間的ILA 變化。尋常型間質性肺炎(UIP)的組織學表現(xiàn)可分為明確、可能、不確定或替代診斷。采用Kaplan-Meier 法計算總生存率和無進展生存率,采用Cox 比例風險法檢測ILA 進展和生存率的預測因素。結果在36 例胸膜下纖維化ILA 病人中,25 例(69%)表現(xiàn)為明確或可能的UIP 類型,而在89%(8/9)的胸膜下非纖維化ILA 病人的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為不確定或替代診斷的UIP 類型。在放射-病理學的相關性方面,纖維化ILA 病人的網(wǎng)格影與斑片狀纖維化相關,而非纖維化ILA 病人的磨玻璃密度影減少與彌漫性間質增厚相關。ILA 的進展中位時間為54 個月,纖維化ILA 增加了進展的可能性(風險比,2.42;P=0.017)。ILA 病人的中位生存時間為123 個月,纖維化ILA 增加了死亡風險(風險比,9.22;P=0.025)。結論胸膜下纖維化ILA 與UIP 的病理類型有關,在CT 上識別胸膜下纖維化ILA 對于預測疾病進展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713-2723.
劉華瑞譯 何岸葦 萬業(yè)達校
○神經(jīng)放射學
擴散加權(DW)MR 神經(jīng)成像作為常規(guī)MRI 的輔助手段評估臂叢神經(jīng)異常的診斷性能(DOI:10.19300/j.2022.e0414)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difusion-weighted MR neurography as an adjunct to conventional MRI for the assessment of brachial plexus pathology (DOI:10.1007/s00330-021-08324-8)
R.M.Kwee,R.A.P.Borghans,R.J.M.Bruls,B.A.C.M.Fasen,D.Kuburic.
摘要 目的探討擴散加權(DW)MR 神經(jīng)成像作為常規(guī)MRI 的輔助手段,評估臂叢神經(jīng)異常的診斷性能。方法對15 例臂叢神經(jīng)異常病人和45 例健康志愿者進行DW MR 神經(jīng)成像(短反轉恢復脂肪抑制序列,b 值為800 s/mm2),由1位有5 年經(jīng)驗的放射科住院醫(yī)師、1 位初級神經(jīng)放射學診斷醫(yī)師和1 位高級神經(jīng)放射學診斷醫(yī)師對影像進行獨立、盲法觀察。結果中位閱片耗時20~30 s。觀察者間的一致性很高(κ 為0.715~0.739)。有5 年經(jīng)驗的放射科住院醫(yī)師對到臂叢神經(jīng)異常的診斷敏感度為53.3%(95%CI,30.1%~75.2%),特異度為100%(95%CI,92.1%~100%)。初級神經(jīng)放射學醫(yī)師對臂叢神經(jīng)異常的診斷敏感度為66.7%(95%CI,41.7%~84.8%),特異度為100%(95%CI,92.1%~100%)。高級神經(jīng)放射學診斷醫(yī)師對臂叢神經(jīng)異常的診斷敏感度為73.3%(95%CI,48.1%~89.1%),特異度為95.6%(95%CI,85.2%~98.8%)。創(chuàng)傷、轉移、放射性神經(jīng)叢病變、神經(jīng)鞘瘤和不明原因的炎癥可以被大多數(shù)閱片者檢出(至少2 名閱片者對每個病灶的檢出率為100%)。大多數(shù)閱片者沒有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痛性肌萎縮、第1肋切除后醫(yī)源性損傷和頸椎間盤突出導致的神經(jīng)根壓迫(至少2 名閱片者對每個病灶的檢出率為0)。結論DW MR 神經(jīng)成像技術在評估臂叢神經(jīng)異常時可能是一種有用的輔助手段,因為閱片耗時相對較短,而且大多數(shù)異常都可以被檢出。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791-2797.
孔蒙娟譯 何岸葦 萬業(yè)達校
○急診放射學
急性腸系膜缺血累及結腸:患病率、危險因素和預后(DOI:10.19300/j.2022.e0415)
Colonic involvement in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prevalence,risk factors,and outcomes (DOI:10.1007/s00330-021-08318-6)
A.Ksouri,P.Copin,F.Bonvalet,L.Bozi,D.Cazals-Hatem,L.Garzelli,et al.
摘要 目的旨在探討急性腸系膜缺血(AMI)病人結腸受累的發(fā)生率、危險因素和預后。方法2 名放射科醫(yī)生盲法評估了一項前瞻性研究中114 例AMI 病人的CT 表現(xiàn),這些病人于2009—2018 年在腸卒中中心接受治療。在CT 上,結腸受累定義為至少存在以下一種結腸CT 征象:腸壁增厚、積氣、腸壁強化減弱、擴張或穿孔。此外,對有無結腸受累病人的臨床信息、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特征進行比較,以確定CT上結腸受累的危險因素及其對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結果114 例AMI 病人中有32 例(28%)發(fā)現(xiàn)結腸受累,其中右半結腸受累更為常見(29/32 例,91%)。腸壁增厚(27/32 例)是最常見的CT 表現(xiàn)。腸系膜下動脈閉塞是結腸受累唯一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危險因素(35%∶15%,P=0.02)。CT 上顯示結腸受累的病人比未受累的病人更易發(fā)生透壁性結腸壞死(13%∶0%,P=0.006)、短腸綜合征(16%∶4%,P=0.04)、需要長期腸外支持(19%∶5%,P=0.03),以及在隨訪期間出現(xiàn)死亡(22%∶10%,P=0.03)。結論AMI 病人結腸受累與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相關,在最初CT 評估中應仔細尋找征象。
原文載于Eur Radiol,2022,32(4):2813-2823.
郭欣怡譯 何珍 萬業(yè)達校
說明:
①本專欄內(nèi)容為European Radioloy 最近兩期部分科學性論著摘要的中文譯文。
②本刊盡量采取了與原文一致的體例(如,原作者姓名的書寫方式、小欄目的順序等)。 對于原文中提到的新技術名詞,如尚無規(guī)范的中文名詞對應,則在文中直接引用英文原文,以便于讀者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