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平戈
炎癥是各種致炎性損害因素對機體的損害作用所誘發(fā)的以防御為主的局部和全身的一系列復雜的反應。引起炎癥的原因有多種,包括生物性(如細菌、病毒等)、物理性、化學性等因素和組織壞死、免疫反應等??傊芤鸾M織和細胞損傷的因子都能引起炎癥。炎癥臨床表現(xiàn)為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如皮膚感染時患者對這些癥狀體會最深。多數(shù)情況下當損傷終止或感染治愈后,炎癥消退,炎癥因子水平也在數(shù)天內(nèi)恢復到正常范圍。
慢性低度炎癥是一種非特異性、慢性、持續(xù)、低度的炎癥狀態(tài)。這種炎癥的特點是炎癥的經(jīng)過時間很長,致炎因子的刺激較輕并長期起作用,臨床癥狀常不明顯,因此稱之為慢性低度炎癥。這種炎癥是非感染性炎癥,無紅、腫、熱、痛,使用抗生素治療無效,這類炎癥屬于血管免疫性炎癥。
肥胖、糖耐量減低、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它們都有一個重要共同特征就是慢性低度炎癥。低度炎癥以血漿炎性因子的2~ 3倍增加為特征,它在這些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有報道,阿爾茨海默病、骨質(zhì)疏松癥、冠心病、高血壓、腦小血管病、缺血性卒中、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腫瘤、痛風、銀屑病、肌少癥、衰弱、衰老等都與慢性低度炎癥有關。
通常認為慢性炎癥狀態(tài)是形成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的重要原因。研究顯示,脂肪組織不僅可以直接分泌白細胞介素(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炎癥因子,而且,升高的 IL-6可以刺激肝臟分泌C反應蛋白(CRP)。人體能量或營養(yǎng)產(chǎn)生過剩致代謝產(chǎn)物堆積(非酯化脂肪酸、脂多糖等),可誘發(fā)一系列炎癥因子介導的慢性低度炎癥,即代謝性炎癥;繼而炎癥損傷血管、肝臟、胰島、脂肪等代謝活動相關組織或器官,參與動脈粥樣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 型糖尿病和肥胖癥的病理生理過程。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動脈粥樣硬化、肥胖癥被比作“ 一根藤上的 4 個瓜”,目前認為它們都屬于一種慢性炎癥狀態(tài),有密切的相關性,這些疾病的發(fā)生有著共同的土壤,即炎癥,其本質(zhì)是慢性低度炎癥的結(jié)局。NAFLD的發(fā)病機制中的“ 多重打擊”學說被廣泛接受,由炎癥因子引起的慢性低度炎癥參與了 NAFLD 整個病理生理過程。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失衡是單純性脂肪肝進展為脂肪性肝炎、晚期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2000年 Franceschi 等第1次把隨著增齡出現(xiàn)的先天性免疫激活的現(xiàn)象稱之為“炎性衰老”,其特征是機體慢性低度炎癥。炎性衰老是一個慢性的、低度的、無癥狀的、可控的全身性的炎癥過程。慢性低度炎癥是衰老的特征之一,老年人常處于慢性低度炎癥狀態(tài)。在老年人,常由于各種慢性損傷難以完全終止或慢性感染難以根除以及免疫老化、運動減少等因素,使機體的炎癥難以徹底清除,體內(nèi)炎癥因子長期輕微升高,而長期處于低度炎癥狀態(tài)。
在衰老的機制中,炎癥是細胞間通訊改變的重要因素。衰老細胞可分泌多種炎性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1β以及白細胞介素-6等,引起異常的炎癥反應。而炎性因子可通過直接促進肌肉蛋白降解或間接影響重要代謝信號通路來促進衰老發(fā)生。炎癥在衰老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并被認為是老年人衰老的主要決定因素。有學者提出慢性炎癥與預期壽命有關,F(xiàn)ranceschi等曾提出成功老齡化和長壽的關鍵是有效控制體內(nèi)的慢性炎癥,能更好的應對慢性抗原的人的預期壽命更長。炎性衰老是機體衰老進程速率和壽命的一個決定因素
慢性炎癥與腫瘤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腫瘤的本質(zhì)是一種慢性、低度、持續(xù)、不可逆的炎性反應,炎性介質(zhì)如IL-1、IL-6、TNF-α、干擾素(IFN)-γ及自由基發(fā)揮重要作用,炎癥是腫瘤的特征。炎癥分子不但是腫瘤微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可以作為藥物干預的靶點。近年來,炎癥已被列為腫瘤的第七大特征。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通過抑制癌前病變患者或腫瘤易感者的慢性炎癥,可以降低患癌癥的風險和復發(fā)。炎癥能影響腫瘤的發(fā)生及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及各個方面,同樣也影響腫瘤對治療的反應及預后。
動脈粥樣硬化(As)曾被認為是脂質(zhì)在動脈壁的過量堆積,但今天被公認為是由全身慢性低度炎癥所誘發(fā)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是修飾脂蛋白和免疫系統(tǒng)的各個組成部分:包括單核巨噬細胞、T細胞、動脈壁細胞和這些細胞分泌的各種炎性因子之間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As發(fā)病機制涉及脂蛋白、血管壁成分和免疫系統(tǒng)等一系列復雜的相互作用。炎癥反應是這些相互作用之間重要的橋梁,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核心危險因素。
抗炎癥治療是防治慢性低度炎癥的重要策略,但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藥物治療方法。目前,抗炎治療在2型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NAFLD及肥胖癥患者中均取得了一定進展。Moiseeva等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的降糖藥二甲雙胍可抑制細胞衰老過程中出現(xiàn)的炎性細胞因子基因編碼的表達,通過降低內(nèi)毒素誘導的NF-κB通路的活性起到抗炎作用。一項臨床隨機對照實驗發(fā)現(xiàn),在≥40歲的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中,服用二甲雙胍患者的血漿CRP、TNFα水平顯著低于未服用者。陳玲玲等研究發(fā)現(xiàn)黃連素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增加腸道雙歧桿菌的數(shù)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脂代謝紊亂。
生活方式干預的治療核心是運動和控制飲食,可以改善慢性低度炎癥患者的預后。運動具有抗炎癥作用,對慢性炎癥及相關代謝疾病的治療具有積極作用。研究表明,規(guī)律性有氧運動作為治療慢性低度炎癥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低廉易行,且運動的抗炎效應具有廣譜性,沒有年齡上限,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飲食控制達到減重效果的平衡飲食對慢性低度炎癥性疾病患者的預后有積極作用。慢性低度炎癥性疾病患者應少吃紅肉、加工肉,控制脂肪攝入,減少糖和含糖食物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豆類和谷類,增加富含纖維食物的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