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怡婭
“學為中心”的教學視角,簡單來說,便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視角。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學為中心”便是由此轉化而來。一直以來的課堂中,學生都是被動地吸收知識,教師是整節(jié)課的主人。而在“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正如其名,教師的主要責任是啟發(fā)和引導,學生自主汲取知識,有自我思辨能力,對知識有獨到的見解。這樣的教育,才是更好的教育。不難發(fā)現(xiàn),強調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個性的塑造,因材施教,科學安排教和學的關系,是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師的講遠遠超過學生的說,教師的強制灌輸遠遠大于學生的自主吸收。在科技日新月異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技術廣泛應用的新時代,新型課堂是否可以脫穎而出?“學為中心”視角下的課堂教學是否有章可循?
在課堂的前學階段,最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思維活躍,讓學生能夠有效學習。學生對本堂課的基本內容進行有效吸收后,教師的角色應轉化為推動者,課堂形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此外,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我們還需借助新媒介,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語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插上有力的翅膀。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往往是灌輸式的,教師講,學生聽,可以說是教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長此以往,學生對說教式的語文課會失去興趣,直到產生抵觸情緒。
一堂好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要達到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興趣就是好的開始。在眾多教學方法中,情境教學法不失為一種科學先進的有效教學方法。
人為地創(chuàng)設一種具有典型含義的情境,特殊的情境,讓它喚起學生的感知,調動起學生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這就是情境教學法。因為情境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體驗感,擁有鮮明的形象,所以很容易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帶動學生的情緒。
那么,怎樣創(chuàng)設情境呢?李吉林老師曾提到,“情境”的本質可以說成是“人為優(yōu)化的環(huán)境”。所以,情境的設計可簡單,也可復雜。要推動學生自主的學,創(chuàng)設“學為中心”的課堂,我們的情境不應僅僅局限于實物道具、音樂、圖片等單個的媒介。不錯,一節(jié)語文課的開頭,教師用音樂導入、圖片播放確實能引起學生興趣,但是卻難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舉例說明,《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統(tǒng)編教材的一篇小古文,課后習題考查學生能否嘗試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如果不設計一個情境,學生便只會簡單地進行翻譯,這樣的學習并不會留下印記。如果教師這樣引導:文中有王戎、諸小兒、問的人等多種角色,請你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一個角色,并代入選擇的身份,講述這個故事。這樣的設計,便是巧妙地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學生可以根據(jù)興趣選擇角色,從而自然地審視自己的身份,還原歷史背景和故事環(huán)境,設身處地在情境中組織語言,有效表達。不同身份的發(fā)聲,也讓班級有了不同的聲音。
教師要做一個智慧的推動者,簡單來說,換一種提問方式好像就是創(chuàng)設了一種情境;復雜來說,把學生置于主動思考的境地,“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便自覺地生成。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而小組的合作自學就是落實這一學習方式的方法,更是學生參與課堂的主要方式。
怎樣落實合作學習,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呢?小組合作可以說是最直接便捷的方式之一。以四年級上冊中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整體初讀后,先布置學習任務,具體包括:(1)找出文中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并把找到的句子畫下來;(2)用相關詞語具體描述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并體會文中的用詞;(3)想一想文中為什么要用“一腳一腳”來描述爬山虎的爬,而不用“一步一步”呢。在布置好學習任務后,學生便進行小組合作,自由組合選取任務進行探究。最后小組輪流就研究的一個問題進行匯報,并與班級其他學生共同分析總結。
在落實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并不只是旁觀,而應起著班級整體學習的主導推動作用。小組合作探究應講究策略,一是要注意時間的把控,教師對小組探究問題的時間要進行限制,而不能無限制的等待;二是可以與學生共同商定比賽機制,完成出色的小組予以表揚或獎勵;三是教師要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做一個點撥者,指導小組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在匯報成果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拓展學生思維。
實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任務驅動的方法加強學生間的合作,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激活課堂氛圍,將“學為中心”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時代發(fā)展的趨勢與現(xiàn)代技術的運用緊密結合,會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弊端,賦予課堂更完善的內容,推動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遷移。那么,立足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教學背景,我們一線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以此為契機,打破陳舊的課堂教學策略,嘗試高效的“學為中心”語文課堂呢?
目前有兩個極端。一是非常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在前置性學習、課中探究學習和課后延伸學習中都設置相關內容,但長此以往,學生對“快餐式”的吸收產生依賴,注意力反倒不能集中。二是部分教師思想固化,認為信息技術打破了原有課堂的完整性。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為“學為中心”的課堂模式錦上添花,是我們所要重點關注的。
例如在講《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文本講述的故事離小學四年級學生所處的時代相對較遠,對周恩來總理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也并不了解。教師在講述“中華不振”的背景時,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插入相關視頻,簡單介紹時代背景,學生理解起來會更容易。在梳理清楚故事發(fā)生的原因和結果之后,這時的主要教學目標轉向為要學生體悟情感,從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需要用語言去引導,但如果借助現(xiàn)代技術,插入朗讀配樂,學生的情緒會被調動。我在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相關片段時,便插入了學生所熟悉的《我和我的祖國》輕音樂,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仿佛一下子被點燃,課堂的氛圍也達到了高潮。順勢而為,課后我利用易加教育平臺向學生推送了相關課外書《周恩來的故事》,學生順著課堂的熱情,也拓展了課外閱讀視野。我相信,如果沒有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支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會如此濃烈,知識的內化效果也不會如此深刻。
“學為中心”的課堂,最終必將回到培養(yǎng)學生具有自主探究的意識、習得課文理解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運用能力、提升全面語文素養(yǎng)的目標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巧用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合作來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同時借助現(xiàn)代教育工具,開展混合式教學,將課堂的“教”轉為學生獨立的“學”,通過活動把“學”再轉變?yōu)閹熒g、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自學中自如地理解文本,提高自主探索的意識,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主內化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跨塘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