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榮
在閱讀一篇散文時,辨識文本的建構要素是解讀一篇散文的基礎和前提。這就需要讀者對文本進行還原分析,只有通過文本細讀不斷接近作者的寫作本意,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傾向。脫離開文本,或者抓住文本的只言片語,便草草歸納出文章的主題,只會造成對文本主題的誤讀。
審讀文本主題是閱讀任何文學類文本都繞不過去的話題,那么,《老王》一文的主題到底是什么?顯然,解讀文中“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一句,就成為破解文本主題的關鍵。
“愧怍”一詞原見于《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庇纱丝梢姡袄ⅰ薄扳簟彼阜Q的對象不僅是一個人內心深處一般程度的內疚和愧悔,而是指向了“天道”與“人倫”。從這層意義來看,“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中對“愧怍”一詞的合稱,折射出楊絳先生心目中,逝去的“老王”不再是一位普通故人的形象,作者與老王在世時的往事便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文中的幾件往事從紛繁的過往中抽取出來,把老王幻化為踐行“天道”與“人倫”的化身。如此一來,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如果糾結于作者是如何塑造“老王”這一人物形象的,或者糾纏于文中哪些細節(jié)能感動讀者的表層的閱讀行為,可能導致與楊絳先生的表達指向漸行漸遠。
文中在敘寫老王和楊絳一家交往的過程中,“錢”是出現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詞,在其他人“不愿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的情況下,“我常坐老王的三輪”,楊絳以一種貌似公平的雇傭方式,幫老王解決了“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的生計問題。在老王送冰的事件描述中,“我們當然不要他減半收費”;在老王送默存看病時,“我一定要給他錢”;在老王臨終前送來香油和雞蛋時,作者“轉身進屋去 (取錢)”,并說“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有論者認為楊絳幾次給錢的行為看上去有點庸俗有點冷,至少從表面看來給錢的舉動有損老王做人的尊嚴。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都知道,古訓告誡人們社會交往中不占他人小便宜,類似楊絳先生出身江浙名門的中國知識分子,更是視名節(jié)勝過生命,所以,對老王的困境施以援手,比如給老王送魚肝油、每次享用老王的服務后給錢,都是在恪守君子之交的處世原則。盡管因對老王臨終之前最后來探望自己招呼不周,也讓楊絳感到有拿錢去侮辱他的愧意,但卻不構成作者總覺得“心上不安”和“愧怍”的主要原因。
楊絳先生在《將飲茶》中寫道:
按西方成語:“每一朵烏云都有一道銀邊?!北缍∥茨晖獯蠼俚娜?,如果經過不同程度的摧殘與折磨,彼此間加深了一點了解,孳生了一點同情和友情,就該算是那一片烏云的邊或竟是金邊吧?——因為烏云愈是厚密,銀邊會變?yōu)榻疬叀?/p>
常言“彩云易散”,烏云也何嘗能永遠占領天空。烏云蔽天的歲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記憶里不易磨滅的,倒是那一道含蘊著光和熱的金邊。
有不少論者熱衷于講述文本中的兩段故事:第一段是楊絳一家如何以善良之心關心和幫助老王,老王也以善良本性來回應楊絳一家的故事;第二段故事更是文學研究論者、語文課堂執(zhí)教者的解讀熱點和教學熱點,老王臨終送香油、雞蛋等情節(jié)更是展現底層人民人格光芒的亮點,讓課堂教學熠熠生輝、催人淚下的引爆點。在解讀《老王》一文的主題時,應盡量避免只抓住文中個別細節(jié),以及只言片語便得出結論的做法,只看到文中的“金邊”,卻忽略了“烏云”,只有看到完整的“烏云”,才能更加突顯“金邊”的光和熱。
如果我們把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隔離開來,很容易就能發(fā)現這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敘事散文,而且所敘述的幾件事情之間,乍一看來沒有任何內在的關聯和銜接,但通篇讀來卻毫無割裂之感,楊絳先生到底是憑借什么要素把這幾件事情串連起來的呢?很顯然,文字背后的表達指向才是本文的核心,“愧怍”一詞只是留給讀者解讀文本、走近作者寫作意圖的線索,而并非作者寫作的意圖本身。所以,閱讀散文的根本目的是讀懂作者的“另有所述”。只有讀出作者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才能讓文本的主題昭然若揭。
回到文中的開頭部分,讀者在閱讀時很容易忽視文中的幾句話,“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閑話的內容是老王說他自己“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并感嘆自己“人老了,沒用了”來自我解嘲。根據文中信息,讀者不難得知老王與楊絳的交往時日不短,聊天的內容也很多,為何偏偏把這幾句“閑話”羅列了出來?如果讀者細細品讀,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理解楊絳先生的用意,那就是與老王相對的,當時有人“腦子快”“已經繞過來了”“早了一步”,就“進去了”,只有這樣的人才不會“失群落伍”,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是“有出息”的。
然后作者寫到“田螺眼”這一情節(jié)時,讀者只看到楊絳母女對老王的同情與幫助,卻忽略了在背后議論“老王”是非的那些人們;寫到老王“送冰”情節(jié)時,讀者可能看到了老王的實誠,卻忽略了老王前任所作所為折射出人性中灰暗的因子;寫到老王送錢鐘書去醫(yī)院的情節(jié),可能關注到老王的熱心,卻忽視了楊絳“不敢”坐三輪,以及老王啞著嗓子問作者“你還有錢嗎?”時的那種恐懼;寫到老王去世后,楊絳與老李的對話中,讀者可能讀出了楊絳對老王生死的關切,卻忽視了楊絳與老李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尷尬。正是這些“烏云”的遮天蔽日,進一步彰顯了“金邊”的彌足珍貴,正是通過敘寫老王與時代的“格格不入”,灼照老王對人性的堅守。
楊絳先生曾說:“老王、順姐、林奶奶等,都是我的貧賤朋友呀。他們和我要好,和我什么都談。我對他們有充分的認識,寫的都是實情。我對他們不是悲憫,只是友好,很平等的友好,一點點不高高在上?!?故而憐憫與同情并非本文的表達指向。
孫紹振教授曾撰文寫道:“這是一篇抒情散文,但楊絳卻幾乎沒有直接抒寫感情?!苯o出的理由是“她的同情、寬容、感激、敬意,都潛藏在字里行間。全文都是外部過程、動作、對話的描述,嚴格說來,直接抒情只在最后的‘侮辱和‘愧怍”。 正如孫紹振教授在另一篇文章中提道:“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在作品之中的,不是在文本之外的。把文本當中潛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來,是語文教師的艱巨任務。這并不容易,因為,越是偉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傾向,往往越是隱蔽,有時,就潛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見得精彩的字句中。一般讀者,常常視而不見,而解讀的功夫就在這些地方,所謂于細微處見精神?!?/p>
綜上所述,散文是作家最具個性化表達特色的文本類型,雖然言說的內容不同,但表達的內在機理相近,那就是散文是一種作者“另有所述”的文本類型。只有通過尋覓文本的構成要素,才能不斷走近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意。對散文文本進行充分的文學性的分析,是解讀文本的前提和基礎;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借助于文本要素,把文學文本轉化為教學文本是順利實施教學的關鍵。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互聯網+背景下的反思性教師教育實踐課程體系質量監(jiān)測研究”(項目編號GH2020187)階段性成果;浙江省臺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反思性教師教育實踐課程體系的開發(fā)與質量監(jiān)測研究”(項目編號20GUY04)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臺州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