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偉 江張勝 董 婷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00;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主要以逐漸加重的認知障礙為特征,從而降低老年人日常生活質量的一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AD對人們的生活、家庭、經(jīng)濟和社會的危害越來越嚴重[1]。國內外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AD的發(fā)病情況并不樂觀,其中年齡在50歲及以上的人有2.76%的概率患有AD,且女性的患病率遠高于男性[2-3],其所帶來的醫(yī)療負擔,遠遠超過醫(yī)療系統(tǒng)的負擔。由于大部分藥物無法滲透血腦屏障直接到達病灶[4]和缺乏針對多種病理部位的特異性治療,因此該病在生物醫(yī)學方面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隨著中醫(yī)藥的快速發(fā)展,中西醫(yī)結合診治AD的方法也層出不窮,新技術和手段逐步開始介入AD的診斷和治療,在臨床上也取得了一定療效,一定程度上延緩了AD病程的進展,從而進一步提高了AD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質量[5]。隨著對《易經(jīng)》的深入學習,董婷教授發(fā)現(xiàn)《易經(jīng)》的“ 井卦”理論與從肝腎陰虧論治AD的思路有一定的相關性,并且在此理論基礎上組方用藥治療AD,通常能獲得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
“ 井卦”是由巽木和坎水組合而成的異卦,巽木生機蓬勃,得坎水而扶搖直上,干枯的巽木可得盈滿坎水灌溉,枯竭的坎水可得茂盛的巽木資養(yǎng),相互為養(yǎng),互相為用,共同生長,生而不竭,故曰“ 井養(yǎng)而不窮也”[6]。自古“ 醫(yī)”與“ 易”相互結合,《易經(jīng)》是我國古代哲學理論集大成者,中醫(yī)是該哲學理論系統(tǒng)中一種特殊的哲學形態(tài),即是“ 易”的一部分,分化到“ 五行、藏象學說”,及巽屬木,主東方,與肝相應,肝為陰中之陽;坎屬水,主北方,與腎相應,腎為陰中之陰。肝主調達,肝氣向上,腎主納氣,腎氣向下,一上一下,陰陽相對,維持氣在機體內的正常運轉。肝木得腎水而蓬勃生長,腎水得肝木運化而源源不竭,腎中“ 少火生氣”,推動機體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維持機體機能。肝為“ 剛臟”,其特性為體陰而用陽,故曰“ 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腎寒上蓄肝陰,陰陽制約,防止肝陽過亢。肝血過度耗傷促使腎精不足,也可相互耗損,從而導致精血兩虧,出現(xiàn)腰膝酸軟等一系列的臨床表現(xiàn)?!?肝腎同源”理論起源于《黃帝內經(jīng)》[7],是“ 藏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李東垣、李中梓、朱丹溪等各位醫(yī)家的不斷完善,于明朝逐步形成理論體系。就“ 三焦理論”來說,肝腎同屬于下焦,其主要表現(xiàn)在精血、藏泄、陰陽等方面,肝血充足能資養(yǎng)腎精,腎藏五臟六腑之精,可化血藏于肝;腎中精氣盛則女子天癸至,男子精氣溢瀉,肝氣疏泄則促經(jīng)、固精;腎陰滋養(yǎng)肝陰,腎陽溫煦肝經(jīng),防止寒凝肝脈。在《醫(yī)林改錯》《醫(yī)學心悟》與《醫(yī)方集解》均著重敘述腎在老年記性中的重要作用,其認為老年腎虛,髓海不得其充,故而成呆病。
葛某,女,70歲,2021年1月9日就診,主訴: 記憶力下降2年余?,F(xiàn)病史: 患者近2年以來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漸進性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智能減退,就診于當?shù)啬翅t(yī)院,診斷為“ AD”,予以“ 阿司匹林 0.1 g 一天1次、阿托伐他汀 10 mg 一天1次、尼莫酮 1粒 一天2次、艾迪苯醌 30 mg 一天3次”口服藥物治療1年余,癥狀未見好轉,且后病情逐漸加重,現(xiàn)患者記憶力下降嚴重,表現(xiàn)為經(jīng)常忘記如何服用藥物,吃過的飯會忘記,偶爾會出現(xiàn)忘記路的情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動。素有腰膝酸軟,情緒易激惹,晚夜間盜汗,納谷不香,入睡困難,睡后易醒,夜夢多,小便短赤,大便尚調,1~2次/天。查體: 神志清楚,言語尚清晰,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記憶力、計算力減退,雙瞳孔等圓,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腱反射(++),雙手快復輪替動作、指鼻及跟膝脛試驗尚穩(wěn)準,閉目難立征(-),雙側病理征未引出,MMSE及MoCa評分不能配合,舌淡紅,苔薄,脈細數(shù)。既往史: 2018年4月于外院行“ 肱骨骨折內定術”,否認高血壓病、2型糖尿病、腦出血、腦梗死等相關病史。輔助檢查: 顱腦MRI提示: 1、腔隙性腦梗死;2、海馬輕度萎縮。西醫(yī)診斷: 阿爾茨海默病。中醫(yī)診斷: 癡呆病(肝腎陰虛證),治法補益肝腎,益精填髓。方藥以六味地黃湯加減: 熟地黃20 g,澤瀉10 g,牡丹皮10 g,山藥15 g,酒萸肉20 g,茯苓15 g,桑寄生15 g,益智仁20 g,炒雞內金15 g,薏苡仁30 g,炒枳殼10 g,丹參20 g,鉤藤15 g,淡豆豉15 g,梔子10 g,木香10 g,香附10 g,炙甘草5 g。水煎服,日1劑,早晚兩次分服(14劑),囑患者家屬,多給與患者陪伴,積極培養(yǎng)或重拾患者的業(yè)余興趣愛好,適當在家人陪護下增加戶外活動,適當鍛煉計算、記憶等相關認知功能。
2021年1月25日二診: 患者情緒情況較前穩(wěn)定,腰膝酸軟的情況較前減輕,但仍有盜汗,夜寐情況較前好轉,患者家屬代訴近期未再出現(xiàn)不認路,走失的情況??紤]原方有效,便不更方,上方去枳殼、炒雞內金、薏苡仁,加用黃精15 g、酸棗仁15 g以增強益精填髓、助眠的效用。
按: 患者為老年女性,緩慢起病,病程遷延日久,記憶力呈漸進性下降,辨病為“ 癡呆病”,患者素有腰膝酸軟,站立行走不能走遠的情況,日常情緒不穩(wěn)定,易激惹,時有盜汗,納差,入睡困難,易醒,醒后難以立刻入睡,小便短赤,大便尚調,辨證為“ 肝腎陰虛”?;颊吣昀象w虛,天癸竭,肝血空,肝陰不能資養(yǎng)腎精,腎精乏源。腎精匱乏,則不能上通心脈,心血不充,不能舍神,神無所屬,浮于脈外,癥可見迷惑善忘。肝木為腎水之子臟,腎水為肝木之母臟,本例患者應為“ 母病及子”,母虛致子虛,及腎虛先發(fā),病久累及肝虛,病起肝血滋養(yǎng)腎陰。因此患者處于病程早期時往往記憶力減退不明顯,臨床癥狀較少,難以引起重視,到病程后期,肝血虧虛不能滋養(yǎng)腎陰致肝腎虧虛時,患者的記憶力減退較早期明顯下降,此時我們干預該病時則應采用肝腎共補的原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補益肝腎,填精益髓,延緩AD患者病情的進展。并且患者顱腦MRI提示顱腦退行性改變,海馬萎縮,“ 腎主骨,生髓”,髓生于腎而通于腦,“ 腦為髓海”,主靈機記性,腎虛不能生髓,則腦髓難以充養(yǎng),髓??仗摚祆`機失用。本次組方用藥董婷教授根據(jù)“ 井卦”理論,依據(jù)“ 井養(yǎng)而不窮也”,結合“ 肝腎同源”學說,以六味地黃丸化裁,以“ 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熟地黃為君藥,以山萸肉、山藥為臣藥,共奏補益肝腎之陰,固精、澀精之效,本次組方共補肝脾腎三陰,以補腎陰為主,輔以行氣利濕,健脾開胃。
AD是以年齡依賴性記憶喪失和多種認知功能障礙為臨床表現(xiàn)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是一種臨床最為常見的癡呆類型。AD的進展可引發(fā)其他的病癥包括精神病、睡眠障礙、癲癇和抑郁癥等,且伴有高膽固醇血癥、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和糖尿病的老年人群,患病風險會增加。因此更好地了解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及對AD發(fā)病機制的影響,能有助于采用有效藥物控制疾病進展。中醫(yī)將AD歸類于“ 善忘、文癡”等病癥類,認為該病的病位歸屬于腦,與心、肝、脾、腎等重要臟器關系密切,認為腎虛貫穿該病的始終[8]。大數(shù)據(jù)研究顯示陰虛是AD患者的一種共性中醫(yī)體質[9],根據(jù)《黃帝內經(jīng)》提及 “ 治未病”的理論基礎,中醫(yī)認為該病早期預防的意義遠遠高于治療。老年人群應注重業(yè)余興趣的培養(yǎng),積極參與家庭及社區(qū)組織的活動,適當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多與人進行交流,時刻保持心情舒暢,適當?shù)膽敉忮憻挘鰪婓w能。不同中醫(yī)體質的老年人群還可以在醫(yī)師的指導下,在日常飲食生活中,根據(jù)體質不同而制定飲食食譜,選擇不同的食物,調整飲食結構。
AD患者晚期的臨床表現(xiàn)以肝腎兩虛最為突出,目前臨床治療多從補益腎精為切入點[10-11],而忽略了腎虛及肝的發(fā)生,在一定程度上延誤本病的治療?!?井泥不食,舊井無禽”,肝腎虧虛,肝氣不能調達,失于疏泄,則心血運行不暢,心血不足,心神不明致情志失和,心神不寧,血虛不能藏神,而出現(xiàn)健忘,認知能力下降。腎精不寧生神,精神過用,則年未老而衰。因此在治療本病時要以補益肝腎為主,肝腎之精難以充養(yǎng),則會出現(xiàn)“ 井渫不食”,即不注重補益肝腎,只一味根據(jù)標實而化痰、消瘀或疏肝理氣等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診治AD的時候應注意補益肝腎為主,肝腎之精血得到滋養(yǎng),即“ 井甃”,則余臟之精得充,即“ 井冽,寒泉食”,腦髓得養(yǎng),靈機得用,此乃“ 井養(yǎng)而不窮也”。經(jīng)過對《易經(jīng)》的反復研讀,在診斷AD時,董婷教授聯(lián)系“ 井卦”理論,認為老年人群機體的生理功能逐漸減退不僅是單一腎臟的病癥,而是以肝腎為主,五臟皆衰。故在臨床辨證論治時應將患者的年齡與體質相結合,以及疾病的進展特點綜合考慮后再行組方運藥,以六味地黃丸為底方化裁。
六味地黃丸首次記載于北宋兒科圣手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由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六味藥組合而成,主要功效是補益肝腎之陰。另一方面,現(xiàn)代醫(yī)學[12]表明AD的發(fā)病與氧化應激水平的提高存在密切聯(lián)系,目前針對AD治療新藥物的研究熱點之一就是降低機體的氧化應激水平,從而延緩AD臨床癥狀的進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現(xiàn)代臨床藥理學研究[13]顯示,六味地黃丸可以通過調節(jié)免疫機制以降低氧化應激水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延緩大腦衰老的作用。此外,郭航等[14]采用六味地黃丸與AD的網(wǎng)絡藥理學分析,結果表明六味地黃丸可以通過多個靶點對AD進行干預。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強調藥物加非藥物的治療方案結合的新型治療方式,部分記憶門診已經(jīng)逐步開始對AD患者開展單純的認知刺激療法,但臨床應答率較低[15],效果不顯著。而黃穎等[16]研究表明在適當增加對患者進行智能訓練的同時,針對肝腎陰虛的患者加用六味地黃丸,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故臨床診療AD時,董婷教授以“ 井卦”理論為辨證基礎,根據(jù)不同人群的體質和特點,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在六味地黃丸的組方上靈活運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