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翔宇
(成都理工大學(xué)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059)
作為今本《尚書》中的重要篇章,《洪范》被奉為“統(tǒng)治大法”而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渡袝肥恰爸袊杂惺芬詠淼牡谝徊啃攀贰?1)金景芳、呂紹綱:《〈尚書·虞夏書〉新解》,沈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頁。,《洪范》則被學(xué)者譽(yù)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活的靈魂”(2)朱本源:《〈洪范〉——中國古代文明的活的靈魂》,《陜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6年第1期,第18-25頁。,成為研究中國政治哲學(xué)思想史的一篇重要文獻(xiàn)。“彝倫”一詞即出自《尚書·洪范》篇首一節(jié)文字。傳統(tǒng)觀點(diǎn)認(rèn)為,該節(jié)所記乃周武王與箕子于陳《洪范》之前的問答之辭。其文曰: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xié)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被幽搜栽唬骸拔衣勗谖?,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3)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diǎn)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卷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92-294頁。
關(guān)于上述引文,以往研究乃聚焦其真?zhèn)涡缘膯栴}——或視為史實(shí),或謂其附會,或置之不問。而對篇首“彝倫”一詞作專題考釋,學(xué)界熱情似嫌不高。有之,亦多為相關(guān)研究中的附帶性論述,不易受人關(guān)注。目前所見,學(xué)者主要有三種解讀觀點(diǎn),即“宇宙常理”說(4)劉起釪:《〈洪范〉成書時代考》,《中國社會科學(xué)》1980年第3期,第155-170頁。、“倫理規(guī)范”說(5)朱本源:《〈洪范〉——中國古代文明的活的靈魂》,第18-25頁。和“社會秩序”說(6)晁福林:《說彝倫——殷周之際社會秩序的重構(gòu)》,《歷史研究》2009年第4期,第4-14頁。。但綜觀《洪范》所敘及《尚書》宏旨,則前述三說似有未安。那么,何謂“彝倫”?作者為何用“彝倫”概說“九疇”精義?先賢提出這一概念的思想價值何在?這些問題的答案,均是我們探賾索隱、鉤深致遠(yuǎn)、研究《洪范》的關(guān)鍵所在。
遍檢史籍,“彝倫”一詞最早見于今本《尚書·洪范》。那么,何謂“彝倫”?按《尚書·康誥》載周公訓(xùn)誥康叔曰:“汝陳時臬,事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睂O星衍疏引《釋詁》云:“彝、法,常也?!?7)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diǎn)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卷十五,第366頁。曾運(yùn)乾曰:“蔽殷彝者,以殷常法當(dāng)罪也。義,宜也。刑罪相報,謂之義刑義殺。”(8)曾運(yùn)乾:《尚書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174頁。是“殷彝”即“殷法”“殷常法”。照此類推,“彝倫”當(dāng)可解釋為“常倫”,指正義倫理與價值秩序。反之,則為“非彝”?!渡袝ぞ普a》謂殷王紂“誕惟厥縱淫泆于非彝,用燕喪威儀”(9)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diǎn)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卷十六,第380頁。可證。又,《國語·周語中》載單襄公之語云: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淫,故凡我造國,無從非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今陳侯不念胤續(xù)之常,棄其伉儷妃嬪,而帥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嬻姓矣乎?陳,我大姬之后也。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昔先王之教,懋帥其德也,猶恐隕越。若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將何以守國?居大國之間,而無此四者,其能久乎?(10)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diǎn)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68-69頁。
單襄公將“無從非彝”與“各守爾典”對稱,又謂“不念胤續(xù)之?!薄安灰嗪喴秃酢?,則“彝”可訓(xùn)為“典”“?!薄胺ā?。《爾雅·釋詁》曰:“典、彝、法、則、刑、范、矩、庸、恒、律、戛、職、秩,常也”(11)《爾雅注疏》卷一《釋詁第一》,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569頁。,可證?!洞蟠鞫Y記·四代》有云:“上服周室之典以順事天子,修政勤禮以交諸侯?!蓖跗刚溽屩唬骸胺瑥囊?。典,法也,常也。政,猶制也。禮,謂邦交之禮。”(12)王聘珍撰,王文錦點(diǎn)校:《大戴禮記解詁》卷九《四代第六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65頁。亦為明證。聯(lián)系單襄公論陳必亡的語境,故而“彝倫”可解釋為“常倫”(13)其實(shí),即便從另一途徑爬梳,結(jié)論亦然。按:《孟子·告子上》引《詩經(jīng)·大雅·烝民》“民之秉彝”為“民之秉夷”,則“彝”與“夷”可通訓(xùn)。毛傳云:“彝,常?!薄兑葜軙の淠陆狻吩疲骸稗衩裰?,夷德之用?!笨钻嗽唬骸耙?,常也”,朱右曾從之(參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卷三《武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21-322頁)。征諸典籍,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于“殬”字下引《洪范》恰為“夷倫”(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78頁)??傊?,將“彝倫”釋為“常倫”,無疑也?!俺7ā薄暗涑!?,指周之禮樂(典制)與倫常,近同于人倫關(guān)系、政治秩序與價值系統(tǒng)的代名詞。單襄公“廢其教而棄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一說,即此之謂也?;蛟S正是源于這一認(rèn)識,司馬遷在撰《史記·宋微子世家》時遂將同一史事記述為:
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武王曰:“於乎!維天陰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倫所序。”箕子對曰:“在昔鯀陻鴻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從鴻范九等,常倫所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鴻范九等,常倫所序。”(14)《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611頁。
通過文獻(xiàn)對比,是《宋微子世家》所言“常倫”實(shí)即《洪范》之“彝倫”。但在《史記·周本紀(jì)》一篇中,司馬遷的敘史之辭則是:“武王已克殷,后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武王亦丑,故問以天道?!?15)《史記》卷四《周本紀(jì)第四》,第131頁。太史公將“問以彝倫”徑改為“問以天道”,又是以“天道”釋“彝倫”之證。裴骃《史記集解》引鄭玄曰:“帝,天也。天以鯀如是,乃震動其威怒,不與天道大法九類,言王所問所由敗也?!?16)《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第1611頁。與司馬遷釋義同。要而言之,在漢儒的知識體系之下,“彝倫”可解讀為“天道”或“常倫”;而在其具體形態(tài)上,諸家并無異議,均指向“洪范九疇”(17)《洪范》內(nèi)容分為九個部分,故名之曰“洪范九疇”?!稜栄拧め屧b》云:“洪,大也?!庇衷疲骸胺?,法也?!?《爾雅注疏》卷一《釋詁第一》,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2568、2569頁)因此,漢儒也稱其為“大法九類”(《宋世家·集解》引鄭玄注)或“大法九章”?!稘h書·五行志》于“初一曰五行”至“畏用六極”云:“凡此六十五字,皆《雒書》本文,所謂天乃錫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弊园嗍蠒越?,諸如李昉《太平御覽》卷十六《時序部一·律歷》,王應(yīng)麟《玉?!肪砭拧堵蓺v·歷法》,章如愚《群書考索》卷五十四《歷數(shù)門·歷類》,馬骕《繹史·洪范五行傳》等均沿用其說。。精賅之,其綱目為“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nóng)用八政;次四曰協(xié)用五紀(jì);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義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18)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diǎn)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卷十二,第294-296頁。然而,漢儒何以用“天道”闡釋“彝倫”?
按周初政治倫理思維,周人之有天下,系出于“天”;周室君主乃天之胤嗣,奕世載德,故受命于天帝而代商。這可從《詩經(jīng)》《尚書》《逸周書》以及金文、簡帛佚籍的記載中得到印證。如《尚書·康誥》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qū)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天命(19)按:“誕受天命”一句,孔穎達(dá)疏《尚書正義》作“誕受厥命”,參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203頁。,越厥邦厥民,惟時敘?!?20)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diǎn)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卷十五,第359-360頁?!睹Α?5.2841)敘周初歷史記憶:“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闬于文武耿光。”(21)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二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433頁。又《史墻盤》(16.10175)云:“上帝降懿德,大,匍有上下,受萬邦?!?22)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六卷),第133頁。《逸周書·祭公解》亦載王曰:“嗚呼!公,朕皇祖文王、烈祖武王,度下國,作陳周。維皇皇上帝度其心,寘之明德。付俾于四方,用應(yīng)受天命,敷文在下。”(23)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27-928頁。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換言之,“德”乃周革殷命獲取統(tǒng)治合法性的根據(jù)。然而“上帝引逸”,統(tǒng)治者承受天命,即須肩負(fù)起道德使命,并接受上天的道德裁決。若其逸豫不“德”,則早失天命。此即《尚書·多士》所謂“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于罰?!?24)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diǎn)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二十,第427頁。又,《尚書·召誥》載召公之訓(xùn):“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25)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diǎn)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卷十八,第398-399頁??梢姡疤烀?無形無聲的至善標(biāo)準(zhǔn))與“德”(人世可及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的聯(lián)動,不但是周人藉之獲取天下權(quán)力“正統(tǒng)性”的根據(jù),而且演變?yōu)橹苋说奈幕瘍r值及意識形態(tài),是兩周社會政治權(quán)力轉(zhuǎn)移的思想源泉(26)惠翔宇:《“上帝引逸”辨正——(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商榷一則》,《寧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20年第2期,第7-10頁。。齊思和說:“此種天命思想乃周人思想最特異之點(diǎn),亦殷、周思想根本不同之點(diǎn)也?!?27)齊思和:《西周時代之政治思想》,《中國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70頁。因此,對“彝倫”一詞的解讀,需要結(jié)合殷周時期的天命思想來理解,當(dāng)非“彝倫就是政治體制、社會秩序”(28)晁福林:《說彝倫——殷周之際社會秩序的重構(gòu)》,第13頁。一言所能概括。聯(lián)系“洪范九畤”的具體內(nèi)容及前文考釋,所謂“彝倫”,乃是殷周先哲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及其運(yùn)動規(guī)律的高度提煉,是一個具有廣泛涵義的哲學(xué)范疇。關(guān)于這一認(rèn)識,顧炎武就曾一陣見血地指出:“‘彝倫’者,天地人之常道,如下所謂五行、五事、八政、五紀(jì)、皇極、三徳、稽疑、庶征、五福、六極,皆在其中,不止《孟子》之言人倫而已。”(29)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1頁??芍^慧眼獨(dú)識、一語中的。
實(shí)際上,“彝倫”概念的復(fù)雜性并未到此止步,因?yàn)閭魇赖浼€存在另一種解讀的可能性?!稘h書·五行志》載周武王訪箕子問“彝倫”之事云:
周既克殷,以箕子歸,武王親虛己而問焉。故經(jīng)曰:“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王乃言曰:‘烏嘑,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xié)厥居,我不知其彝倫逌敘。’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疇,彝倫逌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逌敘?!贝宋渫鯁枴饿脮酚诨?,箕子對禹得《雒書》之意也。(30)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315頁。
將《五行志》與今本《尚書·洪范》對勘,可知班固除改“攸”為“逌”外,一仍《洪范》舊文。對“惟天陰騭下民,相協(xié)厥居,我不知其彝倫逌敘”一語,顏師古注引應(yīng)劭云:“陰,覆也。陟,升也。相,助也。協(xié),和也。倫,理也。攸,所也。言天覆下民,王者當(dāng)助天居,我不知居天常理所次序也?!?31)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第1316頁。可見應(yīng)劭釋“彝倫”與司馬遷異曲同工,均釋“彝倫”為天常、天理。這一解釋與前引單襄公“各守爾典,以承天休”之說不謀而合?!睹献印る墓稀吩疲骸扳哉撸B(yǎng)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xué)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趙岐注:“養(yǎng)者,養(yǎng)耆老。教者,教以禮樂。射者,三耦四矢以達(dá)物導(dǎo)氣也。學(xué)則三代同名,皆謂之學(xué),學(xué)乎人倫。人倫者,人事也,猶《洪范》曰‘彝倫攸敘’,謂常事所敘也?!?32)焦循撰,沈文倬點(diǎn)校:《孟子正義》卷十,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43頁。論述至此,“彝倫”又可解讀為“人倫”和“人事”。若從這一視角來闡釋,“彝倫”在概念上又與“倫理”一詞有了可相通、可交融之處。
何謂“倫理”?按《說文解字》人部:“倫,輩也。從人侖聲,一曰道也?!倍斡癫米⒃唬骸败姲l(fā)百輛為輩,引申之,同類之次曰‘輩’。鄭注《禮記·樂記》(33)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作“鄭注《曲禮·樂記》”,有誤。今據(jù)《禮記正義》卷三十七《樂記第十九》改之,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1528頁。曰:‘倫,猶類也?!ⅰ都认Α吩唬骸纫病!ⅰ吨杏埂吩唬骸q比也?!?34)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影印本),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年,第394頁。據(jù)此,“倫”可訓(xùn)為“輩”“道”“類”,引申為類次、位置、輩分、等列、秩序等義?!墩f文解字》王部:“理,治玉也,從王里聲。”段玉裁注:
《戰(zhàn)國策》鄭人謂玉之未理者為“璞”,是“理”為剖析也。玉雖至堅(jiān),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難,謂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其情理至于無憾而后即安,是謂之天理,是謂之善治。此引申之義也。戴先生《孟子字義疏證》曰:“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qū)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zhì)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也,則有條理而不紊,謂之條理?!编嵶ⅰ稑酚洝吩唬骸袄碚?,分也?!痹S叔重曰:“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惫湃酥蕴炖恚沃^也?曰:“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無不得其平是也。”(35)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影印本),第16頁。
概而言之,循“理”之本義,可引申出剖析、善治、天理、文理、條理、情理、分理等涵義。應(yīng)劭曰:“倫,理也?!?36)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二十七《五行志上》,1962年,第1316頁。又段氏注:“《小雅》‘有倫有脊’,傳曰:‘倫,道。脊,理也?!墩撜Z》言‘中倫’,包注曰:‘倫,道也,理也?!矗捍盅灾弧馈?,精言之曰‘理’,凡注家訓(xùn)‘倫’為‘理’者,皆與訓(xùn)‘道’者無二。”(37)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影印本),第394頁。若以上疏證不誤,則“倫”“理”“道”之義通,三者可互訓(xùn)。就目前考索而言,“倫”“理”二字合稱使用,最早始于西漢學(xué)者賈誼。他在《新書·時變》中說:
商君違禮義,棄倫理,并心于進(jìn)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秦人有子,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假父耰鉏杖篲,耳慮有德色矣;母取瓢椀箕箒,慮立訊語。抱哺其子,與公併踞。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睨。其慈子嗜利而輕簡父母也,慮非有倫理也,亦不同禽獸僅焉耳。然猶并心而赴時者,曰功成而敗義耳。蹷六國,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恥之節(jié)、仁義之厚,信并兼之法,遂進(jìn)取之業(yè),凡十三歲而社稷為墟。不知守成之?dāng)?shù),得之之術(shù)也。悲夫!(38)賈誼撰,閻振益、鐘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97-98頁。
在《新書·輔佐》中,賈氏又曰:“祧師典春,以掌國之眾庶,四民之序,以禮義倫理教訓(xùn)人民?!?39)賈誼撰,閻振益、鐘夏校注:《新書校注》,第206頁??梢?,賈誼所謂之“倫理”乃指現(xiàn)實(shí)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等差秩序和道德觀念,即“人道”(40)按:“人道”與“天道”對言,常見于傳世典籍。如:《左傳》文公十五年,魯國季文子曰:“禮以順天,天之道也。”[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614頁]《左傳·襄公九年》載:“晉侯問于士弱曰:‘吾聞之,宋災(zāi)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對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內(nèi)火。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jì)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閱其禍敗之釁,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盵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963-964頁]《左傳》昭公十八年,鄭子產(chǎn)曰:“天道遠(yuǎn),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1395頁]又,《國語·周語下第三》載柯陵之會,單襄公論晉將有亂,“魯侯曰:‘寡人懼不免于晉,今君曰‘將有亂’,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對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見晉君之容,而聽三郤之語矣,殆必禍者也?!?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diǎn)校:《國語集解》,第83頁)魯成公所言“人故”即“人道”,單襄公的答語可證?!秶Z·魯語上第四》載展禽曰:“夏父弗忌必有殃。夫宗有司之言順矣,僖又未有明焉。犯順不祥,以逆訓(xùn)民亦不祥,易神之班亦不祥,不明而躋之亦不祥,犯鬼道二,犯人道二,能無殃乎?”(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diǎn)校:《國語集解》,第165-166頁)《老子》第七十七章亦有“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的思想認(rèn)識??梢娭辽僭诖呵飼r代,“天道”“人道”已是時人的常用語,殆無疑議。。王充《論衡·書虛》:“夫亂骨肉,犯親戚,無上下之序者,禽獸之性,則亂不知倫理”(41)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90頁。,可證。
然揆之典籍,先秦時期人們的話語體系中似乎并無“倫理”一詞。它的語義表述為“類”“倫”“倫類”“倫列”,多數(shù)場則合稱之為“人倫”。這些詞語的基本涵義,先秦諸子多有闡釋。譬如墨子曰:“義可厚,厚之;義可薄,薄之,謂倫列。德行、君上、老長、親戚,此皆所厚也……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己在所愛,愛加于己。倫列之愛己,愛人也?!?42)孫詒讓撰,孫啟治點(diǎn)校:《墨子間詁》卷十一《大取第四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405頁。孟子云:“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43)焦循撰,沈文倬點(diǎn)校:《孟子正義》卷十一,第386頁。荀子亦云:“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jié),禮之序也?!?44)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67頁。《呂氏春秋》強(qiáng)調(diào)政治倫理與社會秩序,謂“先王所惡,無惡于不可知,不可知則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際敗矣。十際皆敗,亂莫大焉。凡人倫以十際為安者也,釋十際則與麋鹿虎狼無以異,多勇者則為制耳矣。不可知則知無安君、無樂親矣,無榮兄、無親友、無尊夫矣。”(45)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卷第二十二《壹行》,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610頁。莊子則一語道盡人性的實(shí)然與應(yīng)然狀態(tài):“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xiāng)乎!”(46)郭慶藩撰,王孝魚點(diǎn)校:《莊子集釋》卷七上《山木第二十》,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668頁。
此外,出土文獻(xiàn)亦不乏其證,例如《郭店楚簡·教(原題“成之聞之”)》載:“天登大常,以理人倫,制為君臣之義,作為父子之親,分為夫婦之辨。是故小人亂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倫以順天德?!?47)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158頁。綜而論之,漢人所言“倫理”實(shí)與先秦時期“人倫”一詞類同,均指生活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等差秩序及其制度與道德認(rèn)同。
“倫理”與“人倫”的文獻(xiàn)疏證如上,再看“彝倫”與二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按《尚書·君奭》載周公語:“無能往來,茲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國人?!睂O星衍疏引《釋詁》云:“‘迪,道也?!停R??!?48)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diǎn)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卷二十二,第453頁。曾運(yùn)乾《尚書正讀》從之(49)曾運(yùn)乾:《尚書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243頁。?!对娊?jīng)·大雅·烝民》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傳云:“烝,眾。物,事。則,法。彝,常。懿,美也。”(50)王先謙撰,吳格點(diǎn)校:《詩三家義集疏》卷二十三《烝民》,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967頁?!蹲髠鳌范ü哪?,衛(wèi)祝佗敘周初分封有“備物、典策,官司、彝器”,杜注云:“常用器”(51)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537頁。。那么,“彝倫”可釋為彝教、常教、常倫,即周人所宣揚(yáng)的統(tǒng)治倫理與道德觀念?!兑葜軙ぜ拦狻吩疲骸拔乙嗑S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茲申予小子追學(xué)于文、武之蔑”(52)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第928頁。,即此之謂也。
前文業(yè)已指出,倫、理、道三字可以互訓(xùn),故“常倫”可徑稱之為“常理”“常道”。需要贅述的是,由于“彝倫”與“倫理”在概念上的相通和交織,故而在傳世典籍中,先儒有時也用“倫理”一詞概指宇宙萬物的天然形態(tài)及運(yùn)行規(guī)律。例如:《禮記·樂記》曰:“樂者,通于倫理者也”(53)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diǎn)校:《禮記集解》卷三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982頁。,又曰:“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54)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diǎn)校:《禮記集解》卷三十七,第990頁。;劉熙《釋名·釋水第四》:“小水波曰淪。淪,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55)劉熙撰,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35頁。;《釋名·釋采帛第十四》:“綸,倫也,作之有倫理也”(56)劉熙撰,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第153頁。;《釋名·釋典藝第二十》:“論,倫也,有倫理也”(57)劉熙撰,畢沅疏證,王先謙補(bǔ):《釋名疏證補(bǔ)》,第217頁。。若細(xì)究上述引文,可知漢儒所言“倫理”泛指宇宙萬物的自然狀態(tài)、結(jié)構(gòu)、邏輯及秩序,而與今日所言之倫理(Ethic)概念不同。如果把這一層涵義與上文對“倫理”的疏證相關(guān)聯(lián),則“彝倫”與“倫理”或可對等使用。
根據(jù)以上考釋,我們把“彝倫”解釋為彝教、常教、常倫、常理、倫理、人倫、人事、秩序、規(guī)范、法則、典制等等,殆無疑議。或基于這一理解,晁福林先生以為:“彝倫表示社會之常理、秩序、規(guī)律、法則等?!?58)晁福林:《說彝倫——殷周之際社會秩序的重構(gòu)》,第8頁。又,朱本源先生說“所謂‘常倫所序’,就是指維持社會秩序(諧合其生)的行為規(guī)范”,認(rèn)為殷遺箕子所陳《洪范》“九疇”是“把宗教經(jīng)驗(yàn)理性化為倫理·政治文化”,從而“《洪范》也就成為殷周之際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和中國古代文明的活的靈魂”(59)朱本源:《〈洪范〉——中國古代文明的活的靈魂》,第18-25頁。。兩位先生雖就《洪范》闡發(fā)幽微而創(chuàng)見良多、發(fā)人深省,但在“彝倫”概念的解釋上,似嫌少了一些意涵和韻味。
語言文字是人類文明的結(jié)晶,經(jīng)典賦予歷史以永恒生命。要闡明“彝倫”精義,還須回歸歷史文獻(xiàn)本身,探討《尚書·洪范》篇的生成問題?!稌颉吩唬骸拔渫鮿僖?,殺受,立武庚,以箕子歸,作《洪范》。”(60)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diǎn)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卷卅,第595頁。因而傳統(tǒng)舊說均認(rèn)為該篇作于周武王時期(或西周初年),已然成為古代儒士之通識。逮及20世紀(jì)初,疑古思潮漸盛,學(xué)術(shù)風(fēng)氣為之一變。眾所周知,自劉節(jié)《洪范疏證》(61)劉節(jié):《洪范疏證》,《東方雜志》1928年第25卷第2號,第61-76頁。辯難以來,學(xué)術(shù)界對《洪范》的成書年代便聚訟不已,新說迭出而莫衷一是。僅就目前所見,主要有夏商說(62)張懷通:《由“以數(shù)為紀(jì)”看〈洪范〉的性質(zhì)與年代》,《東南文化》2006年第3期,第51-57頁。、西周說(63)李學(xué)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0-28頁。、春秋中葉說(64)杜勇:《〈洪范〉制作年代新探》,《人文雜志》1995年第3期,第75-79頁、戰(zhàn)國說(65)陳夢家:《尚書通論》(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12頁。、漢初說(66)汪震:《〈尚書·洪范〉考》,《北平晨報》1931年1月20日。按:此條轉(zhuǎn)引自徐文珊:《儒家和五行的關(guān)系》,《史學(xué)年報》1931年第3期,第62頁。等五類觀點(diǎn),而以西周、戰(zhàn)國兩個時期的爭論為其主流——前者存在西周初期(67)陳蒲清:《〈尚書·洪范〉作于周朝初年考》,《湖南師范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003年第1期,第90-96頁。、中期(68)李軍靖:《〈洪范〉著作時代考》,《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第2期,第79-83頁。和晚期(69)李行之:《〈尚書·洪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求索》1985年第4期,第109-110頁。之爭,后者亦有戰(zhàn)國初期(70)童書業(yè):《五行說起源的探討——評顧頡剛先生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參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60-669頁。、中期(71)張西堂:《尚書引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90頁。和末季(72)劉節(jié):《洪范疏證》,第61-76頁;錢穆:《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史論叢》(第1冊),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98年,第232-233頁。之論。按《洪范》第六疇“三德”中有云:“平康正直,強(qiáng)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沉潛剛克,高明柔克”,與《沈子它簋》“考克淵克”句例類同。于省吾先生據(jù)之認(rèn)為,“《洪范》乃晚周人所作,絕非西周之文”(73)于省吾:《雙劍誃尚書新證;雙劍誃詩經(jīng)新證;雙劍誃易經(jīng)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00-101頁。。關(guān)于《沈子它簋》的斷代,郭沫若列此器于昭王,容庚定該器于成王,陳夢家隸為康世(74)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15頁。,唐蘭將其歸于穆王之世(75)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20-326頁。,均與于氏之說相悖。此外,屈萬里認(rèn)為《洪范》成書于“戰(zhàn)國初葉至中葉”(76)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83年,第115-116頁。,趙儷生又指出,《洪范》篇就其原型而論,乃是“夏商周三代傳遞下來的一件文化珍寶”(77)趙儷生:《〈洪范疏證〉駁議——為紀(jì)念顧頡剛先生誕辰100周年而作》,《齊魯學(xué)刊》1993年第6期,第70-75頁。。以上諸學(xué)說,丁四新先生已有系統(tǒng)爬梳和評論(78)丁四新:《近九十年〈尚書·洪范〉作者及著作時代考證與新證》,《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第12-22頁。,茲不贅述。但綜觀諸家所述,仍以劉起釪先生《〈洪范〉成書時代考》所論最為平實(shí)可信,即《洪范》原稿從商代流傳至周代,經(jīng)過西周至東周時期史官們層累地加工和潤飾,“到春秋前期已基本寫定成為今日所見的本子”(79)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218頁。。至若《洪范》篇首的歷史記載,皮錫瑞據(jù)《史記·周本紀(jì)》云:“武王和箕子于陳《鴻范》之前嘗有問答之辭,惜不傳耳。”(80)皮錫瑞撰,盛冬鈴、陳抗點(diǎn)校:《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241頁。劉起釪先生則認(rèn)為:
很可能《洪范》原篇并沒有周武王訪問一節(jié),而只有所謂箕子講的“九疇”全文,因而都稱它為《商書》;后來唯心主義神學(xué)觀的“五行說”出現(xiàn)后,才加上了一套宣揚(yáng)五行的周武王訪箕子及箕子托詞上帝的神話,才成了今天所見的《洪范》。從篇首所說以土塞水就是搞亂五行次序,提出了類似后來所鼓吹的五行生克關(guān)系的說法與第一疇中五行的樸素意義不一樣,就可以看出是后來勉強(qiáng)加上的痕跡。加上了就成了周武王訪箕子的談話記錄,當(dāng)然只能作為《周書》了,所以后來就編進(jìn)了《周書》中。(81)劉起釪:《〈洪范〉成書時代考》,第159-160頁。
然而,若能超越既有辯論,從新視角對待《洪范》篇首的古史敘述,其意義或?qū)⒉挥形?。郭沫若在《周官質(zhì)疑》中指出:“古人并無專門著述立說之事,有之,蓋自春秋末年以來。其前之古書,乃歲月演進(jìn)中所累積而成者也。”(82)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91頁。既然如此,我們?yōu)楹尾晦D(zhuǎn)換思路?與其費(fèi)力探討周武王與箕子問答之辭的真?zhèn)螁栴},不如覃思周代史官(或殷周先哲)創(chuàng)造“彝倫”范疇而纂修序辭的思想價值。
事實(shí)上,通過對“彝倫攸敘”和“彝倫攸斁”的闡發(fā),周代史官將上帝授命、鯀禹治水、洪范九疇、周武王、箕子等歷史記憶關(guān)聯(lián)起來,從而超越史傳本身而具有某種象征意義——古史重述、社會建構(gòu)與傳統(tǒng)延續(xù)?;蛉鐡P(yáng)·阿斯曼所言:“神話也是回憶形象:神話和歷史之間的區(qū)別在這里顯得有些模糊。對于文化記憶來說,重要的不是有據(jù)可查的歷史,而只是被回憶的歷史。我們也可以這么說,在文化記憶中,基于事實(shí)的歷史被轉(zhuǎn)化為回憶中的歷史,從而變成了神話。神話是具有奠基意義的歷史,這段歷史被講述,是因?yàn)榭梢砸云鹪磿r期為依據(jù)對當(dāng)下進(jìn)行闡釋……歷史不是變得不真實(shí)了,恰恰相反,只有這樣,歷史才擁有了可持續(xù)的規(guī)范性和定型性力量。”(83)揚(yáng)·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46-47頁。更深言之,周代史官以此“關(guān)聯(lián)—聚合”方式把古史記憶變成其概念和判斷的象征理想,并賦予它最為獨(dú)特的歷史面貌。因此,《洪范》篇首的古史敘事,不但賦予周革殷命以神圣性,而且演變?yōu)椤耙笾芏Ω铩钡臄⑹碌浞?。而該?jié)所蘊(yùn)先哲之玄訓(xùn),又成長為傳統(tǒng)延續(xù)的意識潛流。趙善湘《洪范統(tǒng)一》釋“王訪于箕子”曰:
王訪于箕子,就見之也。武王可使箕子歸周,不能使箕子朝王,道不可屈也。方念天下之民未安其居,彝倫不得其敘,道在箕子而可臣致之乎?武王訪之,不為失尊。訪而問之,遂陳《洪范》,箕子不為失節(jié)。武王所以圣,箕子所以仁也。(84)趙善湘:《洪范統(tǒng)一》,永瑢、紀(jì)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五三,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649頁。
綜觀全文所敘,要理解“彝倫”精義,當(dāng)從兩重維度進(jìn)行把握,方能走近殷周時代。一則,“彝倫”為周代史官們探索宇宙本體的思想結(jié)晶,是對天道、人道及其運(yùn)行規(guī)律的高度抽象,以闡釋天人之際的哲學(xué)架構(gòu)與政治倫理。從這一維度觀察,“彝倫”類同于老子的“道”(85)關(guān)于老子“道”的系統(tǒng)闡述,可參詹劍峰:《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陳鼓應(yīng)、白奚:《老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102-139頁。。二則,“彝倫”等同于先秦兩漢話語體系中的“倫理”“人倫”和“人事”,主要指人與人之間的等差秩序、現(xiàn)實(shí)社會的典章制度及其價值系統(tǒng)。從這一視界理解,“彝倫”又略同于現(xiàn)代倫理學(xué)的三個維度“人際關(guān)系、政治秩序和個人品質(zhì)”(86)鄧安慶:《正義倫理與價值秩序:古典實(shí)踐哲學(xué)的思路》,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第17頁。。
先儒解讀之所以有“天道”和“人倫”兩相之說,實(shí)皆斷章取義、各求所需,割裂“彝倫”概念的完整性而造成——或偏重天命要義,或強(qiáng)調(diào)人間價值,或游離于“天道”與“人道”之間。當(dāng)代學(xué)者之間的不同觀點(diǎn),同樣導(dǎo)源于此。但在殷周先哲的話語體系中(至少在先秦典籍的語境中),說“彝倫”、辨“倫理”則兼及“天道”與“人倫”,不言自明?!抖Y記·樂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87)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diǎn)校:《禮記集解》卷三十七,第984頁。據(jù)戴東原考證,此“天理”指自然之分理,“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無不得其平是也”(88)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卷上《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頁。。又,林之奇在《尚書全解·皋陶謨》中寫道:
人之生也,其人倫之典,天也,故其彝倫有自然之?dāng)⒁?。人君勑之以為五典,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五者各致其厚,蓋所以助乎天之所敘也。謂人之生、交際之禮,天已定其差等,有自然之秩矣。人君自已為五禮,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五者各得其常,所以助夫天之所秩也。勑有典自有禮,必在夫君臣共致其寅畏、恭謹(jǐn)、衷善之意,然后可以施化。故曰:“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89)林之奇:《尚書全解》卷五《皋陶謨》,永瑢、紀(jì)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四九,第55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02-103頁。
按林氏所說,“人倫之典”是“天”,是“自然之?dāng)ⅰ薄白匀恢取?。換言之,“人倫”實(shí)屬“天道”“天理”的一部分,天道與人道渾然一體。當(dāng)天、地、人處于有序的運(yùn)轉(zhuǎn)狀態(tài)時,即“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9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33頁。,所謂“彝倫攸敘”矣(91)與本文對“彝倫攸敘”的解說不同,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冀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實(shí)于五行為水,水生木,木東方也,故次之以兗、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揚(yáng)、荊;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終于梁、雍。所謂‘彝倫攸敘’者,此也。與鯀之汩陳五行,相去遠(yuǎn)矣。此說予得之魏幾道。”(參洪邁撰,孔凡禮點(diǎn)校:《容齋隨筆》卷一《禹治水》,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5頁)按洪邁所言,可商者有二:其一,洪氏以“陰陽五行”釋《禹貢》敘治水次序,與史不合。根據(jù)劉起釪先生的研究,《洪范》是最早把水、火、金、木、土列為五行的傳世文獻(xiàn),但《甘誓》《洪范》所言“五行”指辰星、太白、熒惑、歲星、填星(鎮(zhèn)星)等五行星,與金、木、水、火、土無關(guān),而是以“五行”來代表五行星在天球面上的運(yùn)行現(xiàn)象?!逗榉丁贰拔逍小蹦藰闼匚ㄎ锏奈逍械脑缙诎l(fā)展階段,沒有戰(zhàn)國至西漢的“陰陽五行說”的術(shù)數(shù)味道[參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二冊),第869-871頁]。其二,洪氏所論“順五行治水”與實(shí)際地理情勢有悖。對此,黃鎮(zhèn)成在《尚書通考》已駁其非:“今考《禹貢》所書,其次第固如此。然冀州京都,天下根本所在。禹施功先自內(nèi)始,蓋以重輕而論也。兗、青、徐平田虛壤,泛濫潰決之患視他州尤甚,拯溺捄饑莫先于此。揚(yáng)、荊則江漢下流,次當(dāng)疏鑿以泄水勢。豫雖有河、濟(jì)、滎、洛之浸,而漸居上流。獨(dú)梁、雍居西北,地髙,水患差少,用功宜后。此蓋以緩急而論也。所謂順五行而治之者,亦偶合耳?!盵黃鎮(zhèn)]成:《尚書通考》卷七,參(清)永瑢、紀(jì)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jīng)部·五六,第62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47頁]這一點(diǎn)已得到《遂公盨》的印證:“天命禹敷土,隨山濬川,迺差地設(shè)征,降民監(jiān)德,迺自作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貴唯德民,好明德,顧在天下?!?參李學(xué)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128頁)。反之,則“彝倫攸斁”??偠灾?,“彝倫”乃是殷周先哲人對物質(zhì)世界的高度提煉,反映出我國先民探索社會形態(tài)演變的整體視界。《洪范》不但探究天人之際,而且垂訓(xùn)人間大法,更賦予思想與理論見諸行事的中國特色。這一點(diǎn)有別于西方,恰是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關(guān)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