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勇 鐘詩鑫
近日,在教人教版《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當看到“無禮于晉”這一注解時,對其所作的注解產生了疑問。教材對這一句的注解是:指晉文公早年出亡經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應有的禮遇對待他。對于這種說法,筆者不敢茍同。這種注解對高中生來說,無異于云里霧里,原因在于人教版的注解沒有采取直譯的方式,沒有做到字字落實。同時,人教版對這句話的注解與文言翻譯的要求相距甚遠,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文言翻譯的能力。學生作為初學者,應當在積累120 個文言實詞和18 個文言虛詞的基礎上,采用直譯和意譯的原則對文言句子進行翻譯,按照留、換、刪、補、調、猜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實、文從字順。據此,筆者覺得“無禮于晉”應翻譯為:因為鄭國對晉文公沒有禮遇。之所以這么翻譯,一是因為這是個狀語后置句,“于晉”作狀語且后置,翻譯的時候要調語序。二是“于”是介詞,對;“無禮”是沒有禮遇。當然,人教版的注解也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而做了補充闡述。但是,闡述完之后,還是應當將這句話直譯出來,以便學生學會文言翻譯的方法,懂得這句話的意思。綜合起來,這句話不妨做這樣的注解:無禮于晉——指晉文公早年出亡經過鄭國時,鄭國對晉文公沒有禮遇。前半句是對歷史的闡述,讓學生明白事件的來龍去脈;后半句是對這句話的翻譯,讓學生懂得如何去翻譯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