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就動機理論的當代大學生厭學現(xiàn)象研究"/>
劉文佳
(天津商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134)
近些年來,厭學現(xiàn)象在大學生群體中日益蔓延,大學校園中的學習氛圍、讀書風氣等不容樂觀。習近平強調:“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成就的觀念。”[1]象牙塔歷來被認為是書香之地,大學生理應在此遨游學海、徜徉書海,而當前大學校園中的厭學現(xiàn)象令人愕然,其滋生、蔓延既不利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發(fā)展,也惡化了校園風氣和社會風氣,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成就動機”的概念是由“成就需要”衍生而來的,后者由美國心理學家默瑞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出。在默瑞看來,人的基本需要有多種,成就需要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它能使人產生解決問題、辦好事情的愿望和傾向。在此基礎上,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在繼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xù)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成就動機理論。所謂成就動機,是指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目標,主動堅持完成活動的內在動力,也指在參與事關成敗的活動時,不怕失敗,無懼困難,愿意全力以赴、不遺余力地達到目標,并獲得成功經驗的內在心理歷程,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內在推動力量。這種力量受到內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環(huán)境的綜合影響,前者包括成就需要、對成就的期望等,后者包括誘因、目標等。一般來說,個人的成就動機分為兩種,追求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前者因為期待成功而表現(xiàn)為趨向目標的行動,后者則因為擔心失敗而表現(xiàn)為逃避目標活動。在面對任務時,個人都會表現(xiàn)出這兩種傾向的沖突。如果追求成功的傾向更為強烈,個體就會表現(xiàn)出積極進取、奮發(fā)蹈厲的狀態(tài)和特點,反之則表現(xiàn)為猶豫遲疑、畏葸不前。
麥克利蘭認為,成就動機是個人人格中十分穩(wěn)定的特質,從個體角度而言,人們的記憶中沉淀著一些與成就相聯(lián)系的愉快體驗和美好經歷,一旦情境能引發(fā)它們時,就能激發(fā)人的成就動機欲望。成就動機強的人在工作和學習中目標明確、態(tài)度積極,善于控制自己盡力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能夠有效利用時間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因此往往可以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根據(jù)其理論,高成就動機者具備三個特征:一是愿意為自己設立目標,不愿隨波逐流,力求有所建樹;二是注意選擇難度適中的學習目標;三是更喜歡能及時提供信息反饋的工作。
而按照阿特金森的觀點,人追求成功的動機傾向由成就需要、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功誘因值三方面決定,成就動機即是上述三者乘積的函數(shù)。其中,期望和誘因價值的作用異常突出而重要,所以其理論又被稱為期望價值理論。根據(jù)這一理論,如果一個人在一種特定情境中獲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敗的需要,那么他就勇于嘗試、甘冒風險并力求成功。這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了一種理解的視角,即當獲取成就的動機大于避免失敗的動機,為了探索一個問題,雖然可能會歷經困難,但他們依然會保持強烈的解決問題的渴望,而如果獲得成功過于容易的話,反而會減低這些學生的動機。
奧蘇貝爾則根據(jù)成就動機在學校情境中的表現(xiàn)形式,認為其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2],從而區(qū)分開了學習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并且突出了學生學習的自我需要和社會需要,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梢哉f,成就動機是影響大學生學習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是他們學習活動中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動機,同時也是推動個體走向成功的內部推動力量,會對他們的學業(yè)產生重要影響。
成就動機理論為解釋當前的大學生厭學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視角,為追溯大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原因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如大學生成就目標設定不當、歸因不當?shù)?,都是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p>
成就動機理論認為,高成就動機者應確立適中的學習目標,這樣既可以避免因隨波逐流而無所事事,又可以避免因目標過高、難以實現(xiàn)而產生失落感、挫敗感。即是說,高成就動機者通常會為自己設立清晰明確而又難度適中的目標,他們善于排除外界的干擾和障礙,從而心無旁騖地為實現(xiàn)目標而努力奮斗,表現(xiàn)出了積極進取的昂揚精神,因此學習動力十分充沛。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高校生源出現(xiàn)了良莠不齊的情況。雖然多數(shù)人敏于求知、潛心向學,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混文憑”的人,學習目標虛無化、學習動機功利化、學習心態(tài)消極化,是這些人的重要特征。在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和激烈異常的高考競爭后,他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社會地位、就業(yè)前景等已不同往昔,曾經的“天之驕子”漸如“明日黃花”,一些大學生由此陷入了彷徨、迷茫之中,學習狀態(tài)持續(xù)萎靡不振,形成了一定的“動機落差”。再加上當前大學管理方式比較寬松,“散養(yǎng)”“放養(yǎng)”模式較為普遍,缺乏嚴格的外在監(jiān)督、管理的大學生更加自我放縱,甚至是自甘墮落。其現(xiàn)實表現(xiàn)為當前一些高校中大學生逃課之風甚盛,厭學現(xiàn)象較為普遍,“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無逃課,不青春;無游戲,不大學”等口號,在大學生中一度較為流行。課上與手機為伴,課下消遣于網絡游戲之中,已然成為一些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圖景。
此外,目前在部分高校中“替課族”悄然興起,為大學生提供代簽到、代考試、代寫論文等服務,堪稱無所不包。對一些大學生而言,雖然身為“學生”,但學習、學業(yè)已成為他們無足輕重的“副業(yè)”。所有這些都表明,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令人堪憂,學習態(tài)度亟需轉變。正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成就目標,沒有清晰的發(fā)展定位,缺乏主動學習的內在深層動機,所以大學生面對未來不知所措,面對學習意興闌珊,以致于大部分時間都渾渾噩噩、無所適從,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陷入了“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xù)性混吃等死”的消極狀態(tài),如隨波逐流的“浪子”一般迷失在物欲世界,青年人特有的“潛心向學、篤懷求知”的姿態(tài)和“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的風采漸行漸遠。對于很多人來說,讀大學只是為了一紙文憑,而不是把大學校園當作儲備知識、積蓄能量、提高能力的場所,因此對待學習意興闌珊、敷衍了事,學習動力主要為了應付考試。顯然,這不應該是意氣風發(fā)的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學習態(tài)度。梁啟超曾在家書中叮囑其子女:“‘求學問而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筑得越厚越好。”[3]“不求學問求文憑”風氣的盛行,影響了一大批風華正茂的大學生,他們在最該讀書的時光荒廢青春,在最該奮斗的階段恍恍度日,虛度年華、碌碌無為成為其大學生活的主旋律。這十分不利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發(fā)展,也助長了社會不正之風。
根據(jù)成就動機理論,學生的學習動機由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組成,其中前者屬于內在的成就動機,后二者屬于外在的成就動機。內在的成就動機是一種學生自覺追求成功、渴望掌握知識的動機,無需外在的監(jiān)督、激勵即可不斷鞭策自己朝著目標而努力;外在的學習動機是為了回應外界的期許和獲得師長的認可而表現(xiàn)出的學習需求,或者為了獲得相應社會地位而努力學習。二者比較而言,前者更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學生在內在成就動機驅動之下通常會主動學習、自我激勵,而不是被逼著學、趕著學。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多處于外在成就動機驅動時期,父母的督促管束、老師的耳提面命和高考的巨大壓力,需要他們竭盡全力地去學習,才能有在激烈競爭中勝出的把握。而進入大學校園后,學習方式、考核方式、管理方式等與中學階段大為不同,父母的管束少了、老師的管教松了、松弛悠閑的時光多了,外界的推動力量大為減少,也沒有了緊鑼密鼓式的學業(yè)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適時地將外在成就動機轉化為內在成就動機至為關鍵。然而在現(xiàn)實中,由于高考過后壓力驟減,放縱過度,很多大學生頓有“失重”之感,陷入學習動力不足的“低潮期”,表現(xiàn)為內外成就動機轉化緩慢,出現(xiàn)了外部學習動機衰減、內部學習動機不足的情況。
在內外成就動機轉化的空檔期,一些奮斗目標不明、自律能力不強的大學生,就會滋生出逃避學習而耽于逸樂的傾向,其主要表現(xiàn)即是沉迷于網絡世界,如玩游戲、刷抖音、聊微信、追影視劇等。眾所周知,作為“傍網而居”的一代,大學生已成為“網絡??汀?,對網絡依賴、成癮,使他們將大量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網絡世界,嚴重影響了他們對學習的投入力度,由此造就了一批大學課堂中“沉睡的大學生”。以網絡游戲為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大學生在玩網絡游戲方面也實現(xiàn)了“與時俱進”。據(jù)筆者觀察,以前網絡游戲主力是男大學生,使用工具主要是電腦;而當前女大學生中沉迷于網絡游戲者也不在少數(shù),工具也從電腦升級為智能手機。據(jù)調查,42.69%的受訪大學生偶爾會玩手機游戲,喜歡玩手機游戲的占34.89%。[4]大學生不愛讀書愛網游,已成為當前大學校園的一大危機。當前的大學生,習慣于在微信、抖音、網絡游戲中留言、留影、留蹤,習慣于在網絡世界尋覓“知心朋友”“精神導師”甚至是“人生伴侶”,“網絡空間各種蕪雜信息真?zhèn)文妗⒏鞣N丑惡現(xiàn)象滋生蔓延、不同價值觀念多元并蓄,使得青年人的健康成長面臨著較大考驗”[5]。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沒有建立起內在的成就動機有著很大的關系,既沒有明確的學習規(guī)劃、人生規(guī)劃,也沒有一定的事業(yè)心、成功欲,只會隱身于網絡世界中尋求慰藉和快感,這部分大學生也是校園中逃課、厭學的主要群體。
成就動機理論認為,教育和培訓是激發(fā)高成就動機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成就動機人才的重要成長路徑。根據(jù)家庭教育經驗,獨立訓練和鼓勵性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發(fā)展至關重要,這一點在學校教育中同樣適用。成就動機是可以訓練和激發(fā)的,獨立訓練就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當前大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學習動力不足,固然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但教材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方式有待改善等,是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眾所周知,在知識大爆炸時代,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大為縮短,教材內容顯然難以做到即時更新,難以及時吸納新鮮知識和實踐成果,因此教材內容難免有些滯后和陳舊,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形勢和新一代大學生的特點。而一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片面拘束于教材體系,授課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和學生實際較為疏離,使人有索然寡味、了無生趣之感。在教育方式上,多數(shù)教師依然以課堂講授、理論灌輸?shù)膯蜗驈娭菩苑绞綖橹?,存在著千篇一律、單調重復的問題,教學雙方缺乏足夠的交流與反饋,使教學活動失去了生動性和活潑性。尤其是不能有效結合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個體特點等,開展個性化、富有針對性的“量身定制”式教育,因此很難激發(fā)大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致使他們的學習動力嚴重不足。而在教學載體方面,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研討、座談、辯論等探究式、啟發(fā)式教學較為匱乏,對他們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yǎng)不足,因此難以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和學習動力。
事實上,學生成就動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他們學習行為、學習結果等的評價和反饋。質言之,教師如果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肯定、表揚,或對其學習行為、學習結果贊賞有加、勉勵不斷,那么將提高這部分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在充滿信任和贊賞的環(huán)境中,人的心態(tài)和行為都會發(fā)生積極、良性變化。大學生正處在渴望別人關注、期望得到外界認可的特殊階段,鼓勵性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被尊重”的內在心理需求,同時對于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提振大學生的自信心,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大學生性格鮮明、個性張揚,追求獨立人格和自我價值,要尊重他們的成長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多用表揚、鼓勵等方式促進他們的個性發(fā)展。而當前的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以批判性、懲戒性教育居多,如通報批評、扣罰成績、取消評獎評優(yōu)資格等,如此一來,則有可能會挫傷大學生的求知欲、上進心,使他們更加遠離學習、逃避學習。
根據(jù)成就動機理論,歸因是影響一個人成就動機水平的重要因素,正確歸因會提高個體的成就動機水平,歸因不當則會影響其未來的成就動機。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斷其原因的過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為或自己的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斷。[6]總體而言,個體從不同角度和維度進行歸因時,大致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個方面。比較而言,前者具有穩(wěn)定性、可控性,后者則反之。個體把成功歸因于哪個方面,會對其自身心理、情緒等產生較大影響。如果把個人成功歸因于內在能力、努力等因素,那么自然會期望自己以后能再次復制成功,因此顯得胸有成竹、勝券在握。而機遇、運氣等總是因境、因時而變,具有不穩(wěn)定性、不可控性,如果將成功歸因于這些因素,那么就會使人對下次成功難有必勝把握,也難以產生樂觀的心理預期。當前,大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歸因不當,即重外部因素而輕內部因素。如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內,面對社會不正之氣和不公正現(xiàn)象,一些大學生開始變得心旌搖曳。“寒窗苦讀無人問”,就業(yè)形勢嚴峻、就業(yè)前景暗淡之下,一些人認為勤學苦讀未必能夠改變個人命運,家庭經濟實力、社會關系等外在因素比個人才學、內在修養(yǎng)在其求職就業(yè)中更具有決定性,因此他們更加篤信“金錢萬能”“讀書無用”等論調,以致于“拼搏不如拼爹”“出身決定出路”“能力不如關系”等說法在大學生群體中十口相傳??梢哉f,“出身論”“關系論”等社會不正之風在一定范圍內甚囂塵上,極大打擊了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甚至一些人也由此滋生了不勞而獲、少勞多得的幻想,耽溺于旁門左道、投機取巧中難以自拔。雖然他們大都是通過自身刻苦學習而“魚升龍門”,成為一名大學生的,但他們卻對潛心讀書改變個人命運,進而實現(xiàn)安身立命、有所成就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與此同時,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意志品質、投入程度等激發(fā)個體成就動機水平的內部因素在減低。當前,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西方不良社會思潮在大學校園中暗流涌動,使一些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受到浸染并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低下,自制力、執(zhí)行力有待提高,在化妝打扮、交友戀愛等方面追風、從眾心理較強等。當前,一些大學校園中銅臭氣息日益濃重,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行為大有風起之勢,極大加劇了他們的虛榮之心、攀比之風。近年來,一些大學生身陷網絡貸款泥潭中無法脫身甚至因此而變故叢生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外在不良社會思潮和不正之風的影響,再加上自身角色認知偏差、角色規(guī)劃不清、自我效能感不強等,都是導致大學生拼搏精神衰退、進取意識削減、求知問學態(tài)度不正的重要原因。因此,當前大學校園中以學習為榮、以讀書為樂的美好場景日漸稀少,求知若渴、嗜書如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漸消漸遠。外在誘惑的增多加劇了大學生內在心理、內在品質的變化,尤其以他們對待學業(yè)的態(tài)度為甚。他們在學習方面的專注力、意志力等下降,“士氣”低落,無心于學業(yè)、無暇于讀書,對待學習心不在焉、消極怠慢的情況不再鮮見,能夠心無旁騖、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稀缺的寶貴品質。
厭學現(xiàn)象的滋生、蔓延,使大學生錯失了在大學期間博覽群書、修身養(yǎng)性的良機,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得大學校園中敏于好學、樂于求知的良好氛圍受到浸染,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厭學現(xiàn)象不能任其自流、疏于管束,而要積極采取一定的應對之策。
成就動機理論認為,個體成就動機強度與期望水平密切相關,過高或過低的期望水平,都會影響個體的成就動機。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其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是與學習動機分不開的。為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動機,大學生應學會調整自己的期望水平,為自己設定適當?shù)?、中等難度的學業(yè)目標和學業(yè)期望,這包括當前目標、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學習目標設置過高,實現(xiàn)難度過大,“可望而不可及”,會讓人產生沮喪感、受挫感,澆滅學習熱情;而學習目標設置過低,實現(xiàn)難度過小,“俯首即拾”,會使他們過于松弛和放縱,無法激發(fā)起有效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合理設定學習目標,不僅要難易適度,而且要兼顧短期目標和長遠發(fā)展。大學生既要結合自身的學習基礎、學習特點,明確近期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制定階段性學習計劃,又要在此基礎上放眼未來、統(tǒng)籌謀劃,進行生涯規(guī)劃,提升生活格局,明確人生方向,使個人的學習和生活有目標、有方向,學會自我定向、自我定位,避免出現(xiàn)學習目標缺失、規(guī)劃性不強的問題。尤其是要把個人長遠目標與社會需要、社會期望結合起來,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長期效應和社會價值,把個人的學業(yè)所向、職業(yè)所求融入國家、民族的宏偉事業(yè)之中,正如習近平所言:“希望當代大學生珍惜韶華,把學習成長同黨和國家的事業(yè)緊緊聯(lián)系起來、同社會和人民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用青春鋪路,讓理想延伸。”[7]
此外,高校要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適當提高大學生的學業(yè)難度和管理力度,避免出現(xiàn)中學階段“拼命學”“玩命學”而大學階段“盡情玩”“盡興玩”的現(xiàn)象。要改變之前對大學生教育管理偏松、偏軟的狀況和“寬進寬出”的模式,變“寬出”為“嚴出”,讓大學不再成為學生的“安樂窩”“養(yǎng)老院”,改變他們在學習上“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懶散、放縱狀態(tài)。在大學生已經自我放縱、自我減壓的情況下,大學教育者、管理者應對他們適度“增壓”“增負”,使學習活動既“生動活潑”又“嚴肅緊張”。“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yè)挑戰(zhàn)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yè)志趣,改變輕輕松松就能畢業(yè)的情況。”[8]這就需要教師適當提高授課難度,拓展課堂學習深度,打造能夠切實吸引大學生的“金課”;要不斷完善學業(yè)考核評價方式,在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方面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使之體現(xiàn)時代性和挑戰(zhàn)性,改變學生輕松通過考試或輕松取得高分的情況,使授課有深度、學習有高度、考試有難度,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方面有壓力、有動力??傊?,設置合理的學習目標,既需要大學生做好自我規(guī)劃,也要求高校提升教育質量,對大學生合理“增負”。
成就動機理論認為,誘因價值越高,成就動機就越高,即個體獲得成功的自豪感越強,成就動機就越強,從事這個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越高。為此,首先要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一般來說,學習本身所帶來的充實感、獲得感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使命感,是推動大學生不斷求索的主要內在推動力量。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它指向于學習活動本身,屬于內部動機之一。能夠培養(yǎng)和激發(fā)起濃厚學習興趣的大學生,本身就能生發(fā)出充沛的學習動力而無需外界的督促、激勵。對他們而言,學習是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因此其學習活動呈現(xiàn)出一定的自發(fā)自覺、自主自愿的特點。所以,立足于激發(fā)內部動機,要著力增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過程中知識增長、能力提高、問題解決等學習體驗的快樂感、充實感,探索未知領域、不斷獲得新知的成就感,不斷將學校的教育目標內化為自身的學習需要,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習活動更具穩(wěn)定性、持久性。要善于發(fā)掘和激化讀書、學習給大學生所帶來的愉悅的、興奮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成就感、讀書的獲得感,繼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使他們甘之如飴地在書山攀登、在學海暢游。
在強化內在成就動機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等外在成就動機的重要作用。任何人的生存發(fā)展都不能脫離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無時無處不在。大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學習倦怠的情況,既有自身內部學習動機的原因,也與當前大學校園的學習氛圍、學習風氣有一定的關系。在父母督促、老師管教等外在動力缺失后,一些大學生中出現(xiàn)了學習動力“真空”的情況。尤其是隨著角色的轉變和所面臨的學業(yè)壓力的變化,大學生中有不少人存在著“歇歇腳、喘口氣”的想法,導致出現(xiàn)了“中學累斷腰、大學睡扁頭”的不正?,F(xiàn)象。而當前一些高校書香氣息稀薄,學習氛圍不夠濃烈,是大學生無心向學的重要原因之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人的心理和行為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教育活動更不能忽視外部環(huán)境的潛在作用?!懊夏溉w”的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濃厚的學習氛圍能讓人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只有具備類似的外部條件,才能使身處其中的大學生欣然受教、擇善而從,形成學有同道、共品書香的正面效應。因此,高校不僅要改善硬件條件,也要著力塑造良好的“軟環(huán)境”。要在校園中大力開展“勸學”“悅讀”活動,通過評選閱讀達人、開展知識競賽、舉辦學術沙龍等,在校園中倡導求知風氣,弘揚樂學精神,以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來感染、啟迪和激勵大學生潛心向學。營造出學風彌漫、書聲瑯瑯的良好氛圍和環(huán)境,這對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激發(fā)學習興趣是大有裨益的。
在高等教育中,與知識傳授相比,更為重要的是能力培養(yǎng),尤其是大學生較為缺乏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獨立訓練,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傳統(tǒng)的側重于理論灌輸?shù)慕虒W模式,多機械訓練而少思維拓展,把大學生當成了單純的“知識容器”。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關注不夠,致使教育教學的區(qū)分性、針對性不足,也忽略了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自主探索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自然無法激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必須秉持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充分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成長經歷以及個體身心智能的差異,著重激發(fā)大學生以主體的姿態(tài)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引導他們獨立探究科學知識,嘗試解決實踐問題,從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層次性和現(xiàn)實性。如此從注重“教”轉向注重“學”,通過參與、體驗的過程使得大學生獲得對學習的感知,更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形成自我的滿意度和相應的學習收獲,使得他們能夠更加自覺地吸收、認同和內化教育者的教學內容。這種注重個體的獨立訓練,有利于使“我講你聽”的單向教學過程變?yōu)閹熒?、交流的雙向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唯師是從”的痼疾,使雙方關系更加和諧、融洽。同時也有利于激發(fā)大學生的內在主動性,增強其主體意識,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精神需求。
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人類行為都受一定動機的支配,無目標導向的盲目性行為幾乎是不存在的。動機的激發(fā)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的需要被滿足的過程。事實上,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各種活動主要是圍繞學習展開的,他們的成就感、幸福感大都與其學業(yè)成就密切相關。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要緊密結合他們的個性特點和心理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從大學生所處成長時期和發(fā)展階段來看,他們活力四射、個性張揚,但同時有較強的自尊心,自我期望較高,關注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和外界的評價,渴望得到來自外界的認可和贊譽。因此,激發(fā)大學生內在的情感力量,提高其追求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欲望,要從提高其自信心、增強其滿足感入手,多采用嘉許、贊賞、表揚等方式,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上進心。無情批評、諷刺挖苦式的教育教學方式,容易讓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受挫情緒,導致其學習興趣銳減、學習動力衰竭。而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尊重和包容,少一些空洞的說教和一味的指責,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所具有的無限潛能和光明前途,能使他們獲得更高的價值尊重與滿足,從而促其勤學、引其樂學,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9]這種角色定位能有效激發(fā)他們的成就欲望、成就需要,有助于他們俯下身子、潛下心來讀書思考,為個人全面發(fā)展積蓄能量、鍛造根基。
當前,一些大學生把求職受挫、就業(yè)失敗的原因片面歸咎于社會環(huán)境的惡化和不正之風的蔓延,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甘于縱情逸樂。但根據(jù)內外因之間的辯證關系,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不可否認,當前社會上確實存在一些不正之風,或是不公平、不公正的現(xiàn)象,對此一些大學生選擇了隨波逐流甚至是自暴自棄,歸根到底在于其內心信念不堅定、目標不明確,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比較脆弱,一旦受到外界影響,就會出現(xiàn)目標錯亂、價值迷失等情況。所以,如果沒有合理的自我歸因,片面地把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熱情不夠等歸因于外界客觀因素,就會逐漸減低其期望水平,導致成就動機越來越低。因此,我們要努力凈化社會風氣,在全社會倡導和弘揚正能量,積極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歸因,多從自身的自制力、意志力、執(zhí)行力、專注力等方面進行反思,努力把握主觀可控因素,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有效提高成就動機,激發(fā)其讀書問道、求學向上的內在欲望,不以外界影響為借口而推脫自身的責任??傊?,學會合理歸因對大學生成就動機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那些成就需要低且常進行不合理歸因的大學生,一旦形成正確歸因,充分認識到自身所具備的潛力和可以提升的能力,將有助于他們重拾信心,重新激發(fā)學習動力。
自我效能感是指對自己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的信念,其高低與歸因合理與否直接相關。如果把成功歸因于內部的或可控制的因素,自然會注重內部潛力的挖掘,千方百計地提升自己的素質、水平,不斷夯實自己完成任務的能力。在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內在需求驅動之下,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會大為提高。具有較強自我效能感的人,能有效應對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堅定不移地為實現(xiàn)預定目標而努力。他們在歸因活動中傾向于把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把失敗歸因為付出不夠和技能不足。這種認識反過來會推動個體提高動機水平,提高相關技能,力求在學業(yè)上有所成就、有所突破,從而有利于學習活動的開展。所以,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個體與群體、自我與外界、主觀與客觀的關系,進行合理歸因,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