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峒邑
(云南民族大學(xué) 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031)
由于量詞是漢藏語系特有的一個詞類,對大多數(shù)的漢語學(xué)習(xí)者來說,量詞是一個陌生的概念,而且量詞的數(shù)量豐富,種類繁多,特別是其復(fù)雜多樣的認知屬性難以直觀地被人感知,愈是加深了學(xué)習(xí)的難度。因而量詞教學(xué)也始終是對外漢語教學(xué)中的重點和難點。
認知屬性是指在特定的語言中,語言使用者對詞語代表的概念或?qū)嶓w的認知體驗?zāi)Y(jié)到詞義中的各種屬性(李斌,2012)。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量詞和名詞之間的選擇關(guān)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認知理據(jù)的,量詞(尤其是名量詞)具有“凸顯”名詞認知視角的功能,如量詞“張”隱含物體有延展的平面,如“一張桌子”“一張床”等(王萌,賈玉祥,俞士汶,2014)。換言之,量詞認知屬性的挖掘,可以為名量組合的選擇提供認知理據(jù)。
既往從認知角度對量詞進行考察的研究,從研究考察的對象上看,量詞大多具有形狀或空間特征,而對一些二維屬性或者三維屬性不太明顯的量詞的研究,則還很欠缺。另一方面,以往研究僅僅是關(guān)注到量詞的認知語義特征,但還未深入到認知屬性的層面,同時這些理論成果大多具有較強的學(xué)術(shù)性,精妙而深微,很難淺顯化地應(yīng)用到具體的量詞教學(xué)活動中。
陳陣(2020)強調(diào)了心理詞典構(gòu)建在學(xué)習(xí)中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量名搭配測試的辦法,從母語者快速產(chǎn)出的搭配詞及其聚類特征推知量詞在母語者心理詞典中的認知屬性,為量詞教學(xué)找到直觀化的認知理據(jù)的同時,也可為漢語學(xué)習(xí)者構(gòu)建正確的量詞認知屬性體系提供比對參考。[1]
被試者為33 名漢語母語者,均為在校碩士生,男女比例為1:1,智力正常,身心健康。
本研究以《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和《常用量詞演變研究》中對量詞的頻率統(tǒng)計為參考,以兼顧頻率與特征為標準,我們選取了6 個量詞為研究對象。具體選擇情況如表1:
表1 量詞頻率表
1.被試須根據(jù)所給量詞,在1min 內(nèi)寫出自己所有能想到的量名搭配。
2.將搭配中的各類名詞,根據(jù)認知顯著性分類匯總,概括每一類搭配詞共同體現(xiàn)的認知屬性,即可反推出量詞的認知屬性。
3.計算出各類認知屬性的頻次,制定認知屬性表。其中頻次越高的認知屬性,也就是漢語母語者認為越典型的認知屬性。
將被試產(chǎn)出的各類名量搭配的名詞進行分類匯總,按義類進行歸類,并概括每一類搭配詞共同的意義屬性,作為該類搭配詞共同體現(xiàn)的認知屬性,計算出各類認知屬性的占比。
測試產(chǎn)生了23 種塔配組合,100 個詞次。結(jié)果顯示,“把”在被試心中的認知屬性都與“手”有關(guān)。[2]其中,帶有把手或帶柄的“把柄屬性”,是被試心中的典型認知,占了總數(shù)的58%。其中如雨傘、刀、斧頭等,它們是“把柄屬性”中的核心成員,它們都有一個專供手持的部位,即都有一個把兒或者柄。還有一些沒有明顯的“把”或“柄”,但是也有供手持的部位的事物,則是把柄屬性范疇里的次典型了。如,手槍的“把兒”就不太明顯,鑰匙、鎖也同理?!鞍褍骸逼鋵嵕褪菫榱朔奖闳藗冇檬治兆〉?根據(jù)家族相似性,一些雖然沒有把兒或者柄,但是徒手就能把住或抓住的東西也能用“把”稱量數(shù)量,如瓜子、花生等都可以一把拿住,還有頭發(fā)、泥土、鈔票等也是。通過隱喻促動,“手量屬性”映射到了心理域,拓展出了“泛手量屬性”(7%),如一把年紀、一把力氣。首先從與“手”的關(guān)系上看,“年紀”雖然并不能直接抓住或者握住,但是受文學(xué)語言的影響,可以將“歲月”具象化,我們經(jīng)常有“把握”時間,“抓住”流年等說法,表達了人們對歲月難留的感慨;而“力氣”是從“手”發(fā)出的,所以說“一把力氣”是符合人們的認知習(xí)慣的。從“量”的關(guān)系上看,一把年紀是說明年紀大,一把力氣也是說力氣不小,“把”的這種量化屬性在被試者心中比較邊緣。
測試產(chǎn)生了27種搭配組合,101個詞次。
結(jié)果顯示,“平而薄的片狀屬性”是典型認知中的典型屬性,約占總數(shù)的56.6%,如雪花、葉子等具有片狀特征的自然物。通過引申,一些具有此等特征的人工物也可以被稱量,如土豆片、肥牛片(它們都是經(jīng)過人為切割的)。[3]這些都是面積比較小的事物。由于這些事物可以通過“一小片一小片”地聚集成大的“一整片”,因此經(jīng)過隱喻促動,“片”可以稱量一些大面積的,且在視覺上能給人以一種平面鋪展開的、廣闊性的感覺,此時“片”具備了可以計量平面和空間的功能(平面空間屬性,34.7%),如一片森林,是由一棵棵樹木聚集而成的,一片草原也是一株株草連接而成,它們都是連續(xù)的。在此類范疇的引申之上,視覺上由同類事物聚集而成的具有較大面積的范圍的事物也可以用“片”稱量,這是“片”的“泛平面空間屬性”。[4]一片空地也說明這個“空地”在一定連續(xù)的平面空間范圍都是“空蕩蕩”的,一片荒蕪也是說明在一定連續(xù)空間范圍內(nèi),全是雜草叢生、不景氣等景象;至于月光和霧等,它們也都能在一定連續(xù)的空間范圍內(nèi)發(fā)散、延伸。以上兩種屬性,還可以映射到心理層面,稱量人們的心理平面空間,又可以稱量一些抽象的空間,而且都是大面積的(心理平面空間屬性,7.9%)。如“一片真心”,這是一種抽象的心理空間位置,它從“情意”的空間占比“大”,說明其情意之“深”。 再如“一片喧嘩”,表明了喧嘩聲的覆蓋范圍很“廣”。
在“一條……”的測試中,被試總共產(chǎn)生了36種搭配詞,共151個詞次。
結(jié)果顯示,這種“條狀的實體屬性”是“條”在漢語母語者心中的原型范疇,“細長”“(可)彎曲”兩個特征是被試心中對“條”的典型認知特征,約占搭配總數(shù)的65.49%。其中具備“條狀”屬性的動物類名詞是此范疇中的中心成員,占了近39%。“魚”“蛇”“龍”和“蟲”的形體最具有“細長”和“(可)彎曲”的特征,十分典型。在這類特征基礎(chǔ)上,“狗”的形體特征一般情況下雖然不具備典型的“細長”“(可)彎曲”特征,但是狗這種動物在整個形體上呈現(xiàn)出來的也是長條狀的,通過泛化機制,狗也能加入此類認知范疇。而植物類成員“藤條”“藤蔓”雖然也具備條狀屬性的典型特征,并且它們與“條”的本義都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它們卻在漢語母語者心中的認知并不占有優(yōu)勢地位,僅占2.0%。這說明“條”的質(zhì)地屬性在被試心中不如其形狀屬性典型,因此我們也沒有根據(jù)“質(zhì)地”的不同而劃分出“質(zhì)地屬性”。[5]另一方面,從語言事實上看,孟繁杰(2009)從歷時角度考察了量詞“條”的發(fā)展與演變,他發(fā)現(xiàn)“條”作為量詞的用法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時期,但“條”稱量“木質(zhì)”事物的用法在唐朝才出現(xiàn),這也說明,“條”的形狀屬性也是古人對“條”的典型認知,由于這一屬性太過典型,“條”的質(zhì)地屬性自然就容易被忽略,因此在質(zhì)地屬性這一范疇內(nèi)的名量組合的能產(chǎn)性較低,這與人們的認知機制也并不相悖。
同樣受“條”的形狀屬性的影響,通過隱喻促動,一些如衣物首飾類的人工物也可以納入此范疇。如“牛仔褲”,具有兩條“長長”的褲腿,褲子的橫向長度(寬)比縱向長度(長)要短,因此會給人“細長”的感覺,且褲子可折疊,彎曲。裙子也類似。圍巾、項鏈等也都是細長的、(可)彎曲的生活用品和飾品。一些具備長條狀特征的地理自然事物(靜態(tài))如“路”“街道”等,也可以納入此屬性?!奥贰薄敖值馈倍际情L長的,且皆為靜止的事物。由于家族相似性,一些動態(tài)的,具有長條狀的地理事物也能被納入此認知范疇,如“河”和“江”。還可以引申到人類、動物的肢體器官上,眉毛、腿、尾巴、胳膊也都是長條狀的,可以靈活彎曲的。這是“條”的條狀器官屬性。以上屬性皆以“條狀”的認知屬性為原型范疇進行的拓展,且都為具象的實體,因為我們把這幾類整體歸納為“條狀的實體屬性”。
另外,“條狀的視覺屬性”是被試心中的一個邊緣屬性,僅占總數(shù)的4.6%。它本質(zhì)上還是受到“條狀”的形態(tài)屬性的影響,即它是由“條狀的實體屬性”引申而來的。戒律、規(guī)則、新聞、提示等分條說明的文字信息,其呈現(xiàn)的方式是也是“條狀”。更有趣的是,這種視覺屬性還可以引申到男子身上,形成一種心理上的高大的視覺屬性,如“一條好漢”。因為“好漢”是對男子的贊譽,好漢在人們心中往往是“高大”的、“頂天立地”的形象,總的來說,此類用法還是與“長狀”有關(guān),只是此時的“長”應(yīng)該理解為“高”。[6]
測試總共產(chǎn)生了25種搭配組合,71個詞次。
結(jié)果顯示,“根”的認知屬性主要受到形體特征的影響。表3中的四種認知屬性都與“長條”的形狀特征有關(guān),它們的區(qū)別特征在于它們各自還有質(zhì)地屬性的差異。有堅硬與柔軟之分。細長狀的形狀屬性是母語者心中的原型范疇,如樹枝、草、木條、蔥等植物都是細長狀的。[7]由于這些植物大致上有具有柔軟、柔韌的性質(zhì),所以通過隱喻促動,“根”具備了細長狀的柔軟屬性,如“毫毛”“頭發(fā)”等呈絲狀的柔韌物。由于認知泛化,“根”還能進一步稱量堅硬的細長狀的事物(細長狀的堅硬屬性),如筷子、棍子、拐杖等是典型的代表事物。這是由于“根”的形狀特征十分典型,典型到人們不在意“根”所稱量事物的質(zhì)地如何,而只關(guān)注其形狀特征的結(jié)果。由于詞義的進一步泛化,大多數(shù)條狀的食物(16.9%),如黃瓜、冰棍、棒棒糖、香蕉等也可以被稱量。[8]
測試總產(chǎn)生了21種搭配組合,108個詞次。
結(jié)果顯示,在漢語母語者心中,“頭”可稱量的事物,都具有明顯的“頭部”征。這類范疇占比大約為總數(shù)的70.4%。這種頭部特征有的是在視覺上體現(xiàn)的,如大象,其頭部有著大大的耳朵,長長的鼻子和象牙;野豬有長長的獠牙;鹿,頭上有突出的鹿角;犀牛也有犀牛角,牛也有長長的牛角等。頭部特征屬性還能從頭部的功能上體現(xiàn)。[9]野豬主要是利用其頭部進行攻擊與覓食的。犀牛和鹿,主要也通過其獸角來進行打斗。羊在發(fā)起攻擊時也是用頭部去拱別的動物等。我們總結(jié)發(fā)現(xiàn),以上特征會讓動物顯得很威武,比如長長的獠牙,大大的獸角等都會有裝飾威嚴的效果。而且事實上“頭”所稱量的動物大多是飛禽走獸,而飛禽走獸在人們認知中往往具有“強壯”“威武”“兇猛”等特征(這種特征也是從動物的頭部特征所賦予的)。從語言事實上講也確實如此,張金鳳(2020)發(fā)現(xiàn),隋唐時期的文人用“頭”計量象時,會在“象”前面加上形容詞,如“壯象”“戰(zhàn)象”,可以聯(lián)想到象的健壯以及攻擊力的強大。[10]草原上的人對鷹有著獨特的崇拜,會有“一頭雄鷹”的說法。由此看來,“頭”確實隱含著“強壯”“威武”等屬性特征。而且在以上例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形容詞對量詞的認知屬性的識別有輔助作用。具體討論見“綜合討論”部分。由于認知的泛化機制,一些頭部特征不太明顯,但是也很兇猛的野生動物也加入了詞類范疇。如“獅子”“老虎”“狼”“熊”“豹子”“老鷹”等。這類動物其實也能用“只”稱量,但是用“頭”稱量的時候更突出其“兇猛”的特征。[11]隨著認知的進一步泛化,但凡是強調(diào)是野生的動物,盡管可能不太兇猛了,也可以用“頭”,如“潭中魚可百許頭”等。[12]我們常常形容某人的脾氣倔會用“驢脾氣”一詞,這說明“驢”在我們的心理認知中是比較倔的,而“倔”體現(xiàn)的是一種難馴服、比較“野性”的特征,所以也能用“頭”來稱量“驢”。至于“馬”,馬和驢在物種上比較接近,但是我們一般不說“一頭馬”,因為“馬”已經(jīng)有專用量詞“匹”了。另外,頭部給人視覺上的感覺就是一個近似圓形的狀態(tài),故通過形狀的相似性,頭也可稱量大頭蒜,這是其“泛頭部特征屬性(頭部形狀屬性)”。[13]拓展出的其他用法,也與“頭”部脫離不了關(guān)系。如因為頭發(fā)是長在“頭上”的,所以是一頭長發(fā),汗水流在“頭上”的,就叫一頭汗水等,這是其“依附屬性”。還可搭配依附在頭腦“內(nèi)部”的一些抽象事物,體現(xiàn)頭腦的“泛頭部依附屬性(思維屬性)”如滿頭問號、一頭霧水,這是因為“頭”是人們思考的重要器官,如果有想不明白的問題,其疑惑便反映在“頭上”。這類用法僅占9.2%,已比較邊緣化。
測試總共產(chǎn)生了28種搭配組合,94個詞次。
結(jié)果顯示,“生有雙翼”是“只”在被試心中的典型的原型特征。由于“只”最開始稱量的是“鳥類”,而鳥類生有雙翼,如老鷹、麻雀等,故“生有雙翼”成為了核心范疇。[14]而且鳥類都會飛,通過隱喻促動,雖然不是鳥類,但只要生有翅膀,會飛的小型動物也可以加入這類范疇,如蝴蝶、蜜蜂。根據(jù)家族相似性,雖然不是鳥類也不會飛,但也生有翅膀的動物也加入了此類范疇,如雞、鴨、鵝??梢娨陨先N分類皆以“生有雙翼”這個屬性為原型范疇。另外,由于鳥類的翅膀是成雙的,通過相關(guān)性引申,一些可成雙的單個物品、人體器官可以用“只”來稱量,如一只耳機,一只眼睛、一只襪子等,“只”也就具備了“成雙屬性”?!爸弧边€具有敏捷屬性。這是由于鳥類動作敏捷,又在此范疇上通過行為相似性拓展到了一些行動敏捷的動物,有的大型如老虎、狼,有的小型如狐貍、猴子、兔子等。有些小型動物比較小巧可愛,通過隱喻促動,“只”又具備了“可愛屬性(動物)”如松鼠、哈士奇等;比較有趣的是,通過這種心理認知,一些可愛的人也可以通過“只”來稱量,如,一只小可愛,只不過這種“可愛屬性(人)”在人們心中就比較邊緣了。
我們發(fā)現(xiàn)以上6個量詞的認知屬性在拓展的方式上都有一些共性。比如,它們不管如何擴展,始終都在一個核心的原型范疇在引申。如“條”的原型范疇是“細長+(可)彎曲”的條狀屬性,引申到“條狀的視覺屬性”,視覺屬性又可分為具體的視覺感受(如新聞、消息等呈現(xiàn)的方式也是“條狀”的),和心理上的視覺感受(如一條好漢,好漢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傊@都是在“條狀”屬性這一范疇引申而來的。也有一些差異,如“條”的認知屬性拓展得比較單一,因為這是“條”受其自身形狀特征的影響,其拓展的范疇都與“條狀”有關(guān)。“形狀”屬性在被試心中太過典型,以至于人們往往會忽略掉其本身還可以衍生出其他認知屬性的生成機制;而一些形狀特征不太明顯的量詞,能夠促發(fā)隱喻的點反而多一些。顯而易見,這些形狀特征不太明顯的量詞,其認知屬性更加復(fù)雜,要對其做出合理解釋也更困難,這提示我們對外漢語教學(xué)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這些不具備形態(tài)特征或形態(tài)特征不太明顯的量詞。
形容詞具有輔助識別量詞認知屬性的功能。在“數(shù)+量+形+名”的結(jié)構(gòu)中,形容詞與名詞的關(guān)系是最直接的,而與量詞的關(guān)系是比較間接的,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都是通過名詞建立的。[15]所以這個名詞的屬性在能與形容詞的認知屬性匹配的同時,還能和量詞的認知屬性匹配的話,那么此時,很大程度上,形容詞的認知屬性便能與量詞的認知屬性掛鉤了。如“一頭雄鷹”。鷹在人們認知中屬于是比較兇猛的飛禽,故可以用“雄鷹”。而前文我們討論過“頭”自帶了一種兇猛、強壯等特征,此時名詞“鷹”與形容詞“雄”的認知屬性匹配,也與量詞“頭”的認知屬性相匹配,那么進而“雄”與“頭”的認知匹配便建立了起來。在對外漢語教學(xué)中,教學(xué)者可以借助“雄”在學(xué)生心中的認知屬性,幫助學(xué)生更深入地理解“頭”的認知屬性。但是在選擇量詞的過程中應(yīng)注意兩點:一是所選形容詞必須同時與量詞及名詞的認知屬性相匹配;二是形容詞不宜太難,假如這個形容詞學(xué)生都不認識或者不理解,那么就會對學(xué)生造成學(xué)習(xí)負擔(d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