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亞芬
(榆林市長城保護中心,陜西 榆林 719000)
榆林,位于陜西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地,是黃土高原與內(nèi)蒙古高原的過渡區(qū)。東臨黃河與山西省隔河相望,西連寧夏,南接延安,北與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相連。
榆林的歷史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上郡,興于明清。在這期間,出現(xiàn)了許多歷史人物,也遺留下了許多歷史文物。
秦代將軍蒙恬墓位于綏德縣城西大理河岸縣一中側(cè)旁。墓冢為高45米的圓形土堆,占地2500平方米。墓前有清朝當?shù)毓賳T題立的“秦將軍蒙恬墓”碑石兩塊。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發(fā)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蒙恬為秦代名將,生年不詳,逝于公元前210年,祖籍齊國。其祖父蒙驁屢立戰(zhàn)功,任郡守。蒙恬父親蒙武,為秦統(tǒng)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封為裨將軍。蒙恬弟蒙毅,為始皇內(nèi)謀,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
蒙恬精通獄法及文字,武功超人。秦統(tǒng)一六國后,北方匈奴大舉南侵,始皇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qū),并利用險關、要塞修筑長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北伐匈奴,大獲全勝,同時修筑萬里長城,西起隴西,臨洮東至遼東,成為舉世聞名的千古奇跡。
秦始皇游天下,四方巡查,命蒙恬修筑北直道。從九原(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麻池古城)至甘泉(今陜西省淳化縣梁武帝村一帶)“塹山堙谷,千百八里”成為與秦長城并重的秦代巨大軍事工程。
蒙恬率師于塞北十年,戎守上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至河北沙丘,暴病去逝。隨從丞相李斯,中東府令趙高,與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三人合謀立胡亥為太子,同時更改始皇遺詔,命當時在上郡任蒙恬監(jiān)軍的長子扶蘇死。蒙恬唯恐其中有詐,勸告扶蘇把事情搞清楚死也不遲。扶蘇明達賢良,為人忠厚,未聽蒙恬忠告,殺身于綏德城南盧家灣。此后胡亥傳詔,將蒙恬囚禁在陽州(今子長縣)。
胡亥得知扶蘇已死,想赦免蒙恬,但趙高、李斯唯恐有后患,極力謀陷,置蒙恬于死地,以莫須有罪名賜蒙恬死。傳詔書稱:“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務政事,策謀造反,身為大臣不忠于皇上,賜死”。蒙恬部將極力規(guī)勸蒙恬率眾舉旗造反,蒙恬不同意,說:“自我先人和子孫,積功忠于秦政三代,今我率兵三十多萬,雖然身被囚禁,但勢力足可以推翻當朝。然而寧死也要守道義,不能違背先人的教導,不能忘記先主的恩德”。最后含憤服毒而死,結(jié)束了他功勞昭著的一生。
相傳蒙恬部將悲痛至極,含淚將蒙恬埋葬于綏德城西,大理河岸,三軍將士每人用戰(zhàn)袍撩土埋葬將軍,封土堆積成山。
蒙恬不僅武功超人,而且文治卓絕。相傳蒙恬在陽州獄中,滿腹冤屈,無處可訴,晝夜不眠。一天夜里,蒙恬手托身下鋪的羊皮,心中一動,便用羊皮上的毛插在竹子筒里制成毛筆,用此來書寫,傾吐自己心中的悲憤。因此后人也有把毛筆叫做蒙筆。
蒙恬一生,率三軍、逐匈奴、筑長城、修馳道,功勞卓著、流芳后世。
當我們站在墓前,抬頭仰望,仿佛跨越兩千多年的歷史時空,看到了統(tǒng)一中國的秦始皇,看到了忠貞不二的蒙恬。
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中有中國長城,中國長城保存得最完好的是明代長城,明長城最先修筑的是陜西榆林這一段。榆林因修這段長城而設,這段長城因榆林而生,二者互為因果,共為“父子”。這對“父子”共同的建造者是余子俊。
余子?。?429-1489),字士英,青神(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人,景泰二年(1451)考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官職,后升為員外郎。在戶部十年,以廉潔奉公著稱。天順四年(1460)調(diào)任西安知府。后由林聰推薦升為陜西右參政,一年后又被提拔為右布政使。成化元年(1470)轉(zhuǎn)為左布政使,調(diào)任浙江。半年后,“會西夏有警,廷議以為公居陜久,民夷信服,莫如用公”,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
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年(1370),東倚駝峰山,西臨榆溪河,北瞰沙漠,南蔽三秦。當時榆林只是一個小小的要塞衛(wèi)城,明朝的軍事政所設在綏德州。蒙古騎兵經(jīng)常到這里大肆侵略,等綏德援軍趕到,蒙古騎兵早已逃得無影無蹤。明成化九年(1473)年,延綏鎮(zhèn)巡撫余子俊看出了這個布防上的弊端,上書朝廷將延綏鎮(zhèn)移到榆林,同時擴建城池,增兵設防。
從此,榆林城逐漸成為明代的九個軍事重鎮(zhèn)之一,以后隨著局勢的發(fā)展,榆林城先后有過三次較大的擴建,即歷史上的“三拓榆陽”。之后在榆的歷屆官兵都不同程度地對其進行維修保護,形成了“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獨特景觀。
南塔是指位于城南的凌霄塔。此塔建于明萬歷35年(1607)。塔形為樓閣式八角磚石結(jié)構,共13層,高30米,塔座周長33米,二層以上每層有4個窗子。層層檐角懸掛風鈴,風動鈴響,叮咚悅耳。塔內(nèi)有木梯可登塔頂,瞭望四野,極目無際,俯視城垣,市廛如畫。
中古城市指位于南、北之間的榆林古城。古城占地214公頃,四周有城墻。城墻為青磚砌面,原周長6484米,現(xiàn)為5677.8米,底寬15米,頂寬9米,高12米。東西南北有城門五座。穿過南門進入了古城的城內(nèi)。內(nèi)從南向北依次有六座形態(tài)各異的樓騎坐在古城街道上。這六座樓分別是文昌閣、萬佛樓、新明樓、鐘樓、凱歌樓和鼓樓。古城內(nèi)的布局大體是長街短巷,縱橫交錯、高墻低檐、錯落有致。城內(nèi)現(xiàn)有許多明清時代遺留的類似北京“四合院”的磚木結(jié)構瓦房,加上語音、稱呼、服飾、穿戴、飲食與北京城有許多相同之處,也稱榆林為“小北京”。
北臺指位于城北3公里紅山上的鎮(zhèn)北臺。鎮(zhèn)北臺整體建筑呈正方梯形樣,共分四層,形如寶塔,外砌磚石,內(nèi)夯黃土,方正整齊,雄偉壯觀。登上臺頂,百里景物盡收眼底。鎮(zhèn)北臺的一層為臺基座,周長320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四周為墻垣,東墻南側(cè)開設城門,東南角內(nèi)側(cè)鋪置馬道,通達墻頂。二層高16.6米,周長130米,南墻中部開設券門,券門橫額石刻“向明”二字,為涂宗浚所書,北面有“鎮(zhèn)北臺”石刻,原為涂宗浚所書,被毀后于1986年由魏傳統(tǒng)將軍重新題寫。三層高4.1米,周長88米。四層高4.4米,周長35.4米,每層四周設置垛口、望孔。臺頂面積為255平方米,臺頂部原建有磚木結(jié)構哨樓,豎立帥字旗桿,清末坍塌,我們可以想象當年鎮(zhèn)北臺威嚴高聳、士卒肅立、旌旗招展的肅穆場面,民國初年建成硬山頂磚木結(jié)構房屋,七十年代后期坍塌。由第二層券洞內(nèi)和三、四層墻體外設置的磚石踏步可通達各層。它巍然屹立于萬里長城上,雄偉壯觀,氣勢磅礴。
榆林境內(nèi)的長城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秦、隋、明都有修建。余子俊在主政榆林期間,固地制宜選擇修筑方法,合理安排修筑工期,科學選擇營堡位置,在“舊界”上“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壘筑、或挑塹,延引相接”,修成了東起清水營,西抵花馬池,長1700多里的榆林長城(亦稱邊墻),并在邊墻南沿線新筑或維修城堡34座。
榆林明長城在他的主持下修建,寧夏段明長城在他的參與下啟動,大同、宣化段明長城在他的反復建議下動工,其他段明長城循著他的思路修成。余子俊偉名留存,長城可以作證。
余子俊在榆林還屯田開墾,開市通商,促進民族融合,同時他還倡學興教,開設衛(wèi)學。
為了紀念余子俊,讓后人在榆林這片土地記住余子俊,榆林市政府于2017年專門成立了余子俊紀念館。榆林長城和榆林古城會將矗立于天地間,余子俊也會成為永遠的記憶,也必將活在榆林人的口碑之中。
劉厚基(1840-1877)號福堂,湖南耒陽人,少時喜習武功,扶弱抗強。18歲投湘軍,在左宗棠麾下當兵打仗,他隨左在剿平太平天國革命義軍之戰(zhàn)中,輾轉(zhuǎn)湘、楚、川、黔數(shù)省,果敢驍勇,赫赫有名。1866 年9月,清朝廷任命左宗棠為陜甘總督,統(tǒng)管西北軍政事務。劉厚基也升任為前軍總兵,記名提督等官職。此時,西北局勢十分嚴峻,邊陲告急,內(nèi)亂外患。國家危急時刻,左宗棠果斷啟用他的老部下劉厚基,率領大軍收復失地。從此,天山南北安定統(tǒng)一。
1868年10月,劉厚基奉旨從西北前線調(diào)回榆林,任延榆綏鎮(zhèn)總兵。劉厚基在榆任職期間,辦了許多有利于地方人民的好事實事。如抓水利建設、抓農(nóng)桑商貿(mào)和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還特別注重對當?shù)仫L景勝地的保護修建。其中,重修紅石峽就是突出一例。紅石峽本為榆林城北景色秀美之地,峽中兩壁鑿石成洞,砌石為臺,豎石為門,鋪石為路,峽腰圍裹石欄,欄里壁前幾多亭閣臺榭;仰視峽頂,日照白云一線天,俯瞰峽底,青楊翠柳遮綠岸;榆溪河水穿峽急淌,驚飛起一群群鷗鳥沙雁。游人至此,皆感壯觀。更令人嘆為雄奇的是峽中東西兩崖壁上的石刻字匾,歷代達官顯士、文人墨客來榆游覽此峽時,書寫下他們抒情寄意的詩詞楹聯(lián),工匠們又把這些詞字鐫刻在石壁上,更點綴出紅石峽的壯美。然而,由于風雨蝕浸,年久失修,使得峽內(nèi)多處亭閣塌陷,道路斷阻、建筑破裂,花木凋零,凸顯瘡痍荒蕪。劉厚基觀察到這個情況后,于1872年起,由鎮(zhèn)臺府出資,數(shù)次對峽中被損設施重修再建,經(jīng)過能工巧匠精工打造,終于使紅石峽恢復了原貌,比過去更為展拓秀美。劉厚基向正坐鎮(zhèn)西北的左宗棠報告了他經(jīng)辦的這件事,并把紅石峽的景色也做了一番描述,并請求左宗棠為此地題詞贈字。左宗棠先后兩次從西征路上寄來兩則題詞和一副楹聯(lián)贈劉:其一則題詞書“安奠山川”四字,意為石峽宏基砥定,山河安寧永固。其上下款題落早已風蝕剝離。石文為橫碑,但表面嚴重殘缺,已不能分辨。其第二則題詞書“榆溪勝地”,上款寫“光緒建元春正月”,下款為“皇清臣太子太保東閣太學士陜甘總督一等恪靖伯侯東都尉左宗棠題”。石刻文為橫碑,題文行書體,陰文、字序從右到左,寬4.5米,長11米。該詞意指:榆溪河岸邊紅石峽是景色最優(yōu)美的地方。
同時,劉厚基在紅石峽也留下許多詩詞碑記:《重修雄山寺碑記》《雄山寺摩崖記》《創(chuàng)修雄山寺石路記》《再游雄山寺》《重修紅石峽記》《邀同人飲雄山寺酒酣題》《修雄山寺工竣招同人落成即席口占索和》,其中《邀同人飲雄山寺酒酣題》石刻為橫碑,題文行書體貌,陰文,寬0.8米,長1.265米,厚0.08米,碑文題詞為“漢塞秦關一望收,平沙遠樹水邊樓。酒痕和雨沾襟袖,劍氣如云貫斗牛??刂茋澜炬i鑰,消除佳日舉觥籌。山川兩度開生面,攜榼友節(jié)愿始酬。鑿開危石通幽徑,補種垂楊護近堤。夕照紅隨流水動,暮云白與遠山齊。雄名舊許將軍易,勝景今邀相國題。點綴升平間世界,春花秋月曉鶯啼?!?下款:光緒乙亥季夏邀同人小飲雄山寺即席口占,楚南福堂劉厚基。這幅石刻題詞,其字行書體,縈回玲瓏,雄強而靈和,風神又縹緲,峻峭不可限度。
是劉厚基讓紅石峽文物古跡得以保護利用,同時紅石峽也記錄了劉厚基在榆林的功績,展現(xiàn)了劉厚基的大氣和胸懷。
李自成行宮位于米脂縣盤龍山,建于1643年,占地30畝,由梅花亭、玉皇閣、兆慶宮等七處建筑物組成。行宮依山據(jù)險、構筑奇巧、布局嚴謹。是我國有關大順皇帝李自成重要的歷史遺存,是陜西罕見的木結(jié)構建筑群和富有園林風貌的旅游勝地。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陜西省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陜西省平安景區(qū)。
公元1606年9月22日,李自成出生在米脂縣一個偏僻小山村——李繼遷寨。幼時的李自成,家境十分貧寒,勉強讀了幾年書便輟學放羊、種田、打鐵,去縣城銀川驛站當過驛卒,往返于榆林、延安之間遞信。
崇禎元年,全國普遍遭災,陜北災情嚴重,赤地千里,草木俱盡。李自成此時又被驛站裁員失去了送信的差使,生活無法維繼,只得向艾財主家借債度日,因無力償還,被艾財主伙同縣衙打入死牢。后在侄子李過和眾獄卒的幫助下,李自成越獄逃出虎口,當晚殺死了艾財主,帶著侄子李過和一批走投無路的鄉(xiāng)親們,毅然投身于轟轟烈烈的陜北農(nóng)民起義中。
動蕩的時代,艱難的環(huán)境,為李自成投身農(nóng)民起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1631年,李自成在闖王高迎祥手下做了一名闖將。由于他能征善戰(zhàn),視手下如兄弟,連戰(zhàn)連捷,不久就成了和高迎祥、張獻忠并駕齊驅(qū)的大主力之一。1635年,闖王高迎祥被擄犧牲。李自成繼承了農(nóng)民軍名譽的領袖。他承襲闖王名號后,很快率部攻下了明朝皇室的發(fā)祥地——鳳陽。此后在明朝軍隊的重兵打壓下,損失慘重,農(nóng)民起義陷入了起義的低潮,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李自成也沒有喪失推翻腐朽明王朝的信念,勵志秣馬,積極尋找時機以圖東山再起。之后,他打下了洛陽,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并于1644年正月進入西安,正式即王位于西安,國號大順,建元永昌,自稱大順王。1644年2月,李自成親率大順軍從韓城禹門口渡過黃河,直向明王朝統(tǒng)治的中心北京進攻。一路上,大順軍勢如破竹,連獲勝利,而明軍幾乎喪失抵抗能力,一觸即潰,到處是開門迎接。于3月18日攻破北京。19日,李自成雄師百萬。浩浩蕩蕩進入紫禁城,至此,統(tǒng)治中國276年的朱明王朝,在農(nóng)民軍的一片歡呼中宣告滅亡。
在李自成與明王朝斗爭的過程中,李自成先派人在米脂修建了李自成行宮,后于1643年11月親自率人回到米脂,就住在李自成行宮。
李自成行宮內(nèi)設李自成紀念館,以文字、圖片、實物等詳細介紹了李自成高擎闖旗、叱咤風云,推翻明王朝的光輝業(yè)績。
李自成參與和領導的明末農(nóng)民大起義,在中國歷史上是一項重大的事件,也是秦漢以來,兩千多年間幾十次農(nóng)民大起義中,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次運動。這場運動最終成為悲劇,但其留下的正面經(jīng)驗與反面教訓值得我們后人研究記取。
是李自成修建了李自成行宮,是李自成行宮讓我們記得曾經(jīng)的李自成。
米脂縣楊家溝革命舊址,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偉大領袖毛澤東率領黨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轉(zhuǎn)戰(zhàn)陜北時期在楊家溝村和周邊的鞏家溝、壽溝、岳家岔、李村疙嶗、衛(wèi)家灣及綏德薛家河琪錢家河等7個村落駐扎期間所形成的一個紅色革命舊址集群。革命舊址主要包括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楊家溝生活工作的舊居和召開十二月會議等重要活動的場所。
楊家溝村是一個全國罕見的地主經(jīng)濟集團集中分布的村落,居民大都居住在楊家溝東西兩邊的半山上,西山上為“扶風寨”55戶馬氏地主窯洞莊園,大都分布在寨內(nèi)。
馬氏家族祖籍陜西扶風縣,歷代以農(nóng)為本,農(nóng)商并舉,耕讀傳家。隨著馬氏家族的興旺發(fā)達,他們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在扶風寨內(nèi)大興土木,修建四合院窯洞。隨后他們將寨子以城堡形式予以鏈接,最終形成馬氏莊園群體建筑。
扶風寨建在孤山上,在選址上講究風水地貌,規(guī)劃上先進超前,建筑上重視質(zhì)量。雖經(jīng)幾百年的滄桑巨變,仍屹立在蟠龍古道上?!坝訂⒑笕恕钡鸟R氏講堂使馬家英才遍及神州世界?!懊魑灏邓牧鶐G倒座廳房”,陜北地區(qū)最高等級的窯洞四合院布滿古寨,更有中西合璧的“新院”,將西方建筑的典雅風格與古樸的陜北窯洞建筑巧妙地融為一體。
楊家溝村早在1940年就成了解放區(qū)(當時屬中共米脂縣何岔區(qū)第六鄉(xiāng)委員會)。1942年9月26日至11月21日,張聞天同志曾到楊家溝進行了兩個月的調(diào)查,完成了《米脂縣楊家溝調(diào)查》。
1947年11月22日,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來到楊家溝。
在楊家溝,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主持召開了偉大的“十二月會議”和慶祝宜川戰(zhàn)役大捷大會等重要會議。
1947年12月,中央中共在楊家溝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二月會議。會議分兩個階段,12月7日至24日為預備會,分政治、軍事和土地改革三個小組進行討論。12月25日至28日為正式會議。會議討論和通過了毛主席所作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書面報告。這是一篇劃時代的中國革命的檄文,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整個打倒蔣介石發(fā)動統(tǒng)治集團,建立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時期內(nèi),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各方面的綱領性文件,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
在楊家溝,毛澤東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撰寫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多篇理論著作。
在十二月會議期間,彭德懷、陳毅、賀龍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都住在楊家溝。楊家溝慶祝宜川戰(zhàn)役大捷大會和東渡黃河動員大會舊址處,矗立著國家一級文物——全國唯一的一塊“勞動人民翻身紀念碑”。
1948年3月9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人討論了東渡黃河的問題。次日,周恩來主持了東渡黃河動員大會,并做了激情洋溢的報告,1948年3月21日上午9時,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前委機關全體人員在米脂縣長喬備果的陪同下,離開了楊家溝,經(jīng)吳堡川口東渡黃河到了西柏坡。
楊家溝既是地主集團的窯洞莊園,又是重大的革命活動紀念地。它不僅能讓我們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同時也讓我們得到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人物創(chuàng)造了文物,書寫了歷史,所以是先有人物,后有文物。而文物是人物的載體、符號、記憶和延續(xù),它反映了人物的歷史。歷史人物和歷史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統(tǒng)一的。榆林歷史人物和榆林歷史文物之間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