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國偉
(作者單位:漳浦縣融媒體中心)
一篇好的新聞報道,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新聞素材,而一個好的新聞素材是記者憑借敏銳的新聞敏感性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因此,培養(yǎng)良好的新聞敏感性是做好新聞報道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記者平時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不斷培養(yǎng)對新聞的敏感性。全媒體時代,新聞在新媒介中傳播的速度更快,所以記者只有具有新聞敏感性,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而且,具備新聞敏感性是做好一名記者的關鍵所在。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首先要能準確地作出判斷,即什么樣的新聞可以報道,什么樣的新聞不能報道;什么樣的新聞價值大,什么樣的新聞價值小,如此才能精準地抓住報道要點,挖掘其背后潛藏的新聞價值。此外,新聞記者還要明確報道的切入角度、策劃和選取報道的亮點等,這些往往取決于其對新聞的敏感性。由此可見,擁有良好的新聞敏感性是記者寫好一篇新聞報道的前提條件。那么,如何培養(yǎng)新聞敏感性呢?
新聞敏感首先是一種政治敏感。在實際的新聞工作中,新聞敏感不僅要求記者及時獲取新聞素材,還要求記者在新聞事件中尋找出合適的新聞報道角度,形成科學的輿論導向和新聞價值觀,這就是所謂的政治敏感[1]。新聞記者首先必須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識,這就要求記者要加強自我學習,提高政治敏感度,精準把握報道方向。編輯記者想要提高新聞敏感度,不僅需要參與生活實踐、積累新聞工作經(jīng)驗,還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提高自身素質(zhì)、加強自身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建設、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2]。有了政治高度,記者才能保證新聞的正確性、客觀性,才能把自己所了解的人和事分析透徹,并看出哪些報道符合宣傳方向和要求,并值得挖掘,看出報道潛在的意義和社會價值等。新聞記者站得高,自然看得遠,辨識新聞的能力也就大大增強。同時,就能從一般事實看到本質(zhì)問題,通過具體小事看到其中蘊含的重大社會意義,摸準時代脈搏,制作出能引起全社會共鳴的好新聞,從而達到激蕩人心的傳播效果。例如,在對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簡稱“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進行傳播時,新聞記者可以創(chuàng)新宣傳全會精神的做法,如把十九屆六中全會的精神融入群眾喜聞樂見的歌舞、地方方言小品及帶有地方元素的圖片中,或通過打快板、編寫歌謠式的打油詩等方式進行宣傳。這種站在群眾角度宣傳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方式更接地氣,更能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同身受。同時,記者也可以通過拍攝精彩的表演場景,更生動地展現(xiàn)廣大群眾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熱潮,讓典型人物或普通群眾談談近年來感受到的生活新面貌,進而展現(xiàn)出新時代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能夠帶領人民致富發(fā)展產(chǎn)業(yè)、重視民生福祉、讓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做法都是重大社會題材,與此相關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也是當下宣傳報道的重點,這些都需要記者及時了解并進行報道。
新聞敏感往往與新聞記者的文化素養(yǎng)息息相關。一個人懂得越多,思路就越開闊,反應就越敏捷,對新聞的捕捉能力就能大大提高,也能更善于從平常的素材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新聞線索和獨特價值。只有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新聞記者才能厘清其中的矛盾關系,對問題的本質(zhì)有足夠的認識,進而提煉出其中蘊含的社會價值[3]。在某些專業(yè)領域,如果記者什么都不懂,就算有好的素材,記者也無法判斷出其價值所在,更不可能寫出好的新聞。所以,記者不僅要在采訪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學習文化知識上多下苦功。信息時代,新聞記者要面對的新聞素材將會覆蓋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如果沒有深厚的知識涵養(yǎng),便很難制作出高質(zhì)量的新聞報道[4]。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其要想豐富業(yè)務知識,提高寫作技能,就要多學習,博覽群書,從中汲取營養(yǎng)成分。知識越多,綜合素養(yǎng)越高,就越能駕馭更多的新聞元素,給有厚度、有深度的新聞報道的制作打下扎實的基礎。一名好的記者應該廣泛學習政治、經(jīng)濟、法律、金融、藝術、民俗等各個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即便不能做到樣樣精通,也要略知一二,這樣才能總覽全局、高處落筆,把新聞寫得深刻、透徹,既不浪費素材,又能寫出精品,做到一專多能。雖然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新聞素材繁多,但記者只要具備淵博的知識、獨特的新聞目光、良好的思維能力,就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從平凡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好題材,進而寫出有價值、有分量的新聞作品。此外,新聞記者還要多學習好的新聞作品,不斷揣摩和思考,學習新聞寫作技巧,碰見好的新聞標題要用心思考別人是如何選題、如何構思標題的,以及有什么巧妙之處,只有這樣才能開拓自己的寫作思路,使新聞寫作的儲備知識更加充足。好的新聞標題往往是吸人眼球的關鍵,有了好標題,就像畫龍點睛,令人眼前一亮,讓人有了閱讀下去的欲望。對標題的提煉和概括越是生動準確,就越能說明記者對新聞核心的精準把握程度,也說明了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強。這種對新聞標題的長期訓練,會讓記者更容易從別人的三言兩語中發(fā)現(xiàn)好的新聞線索,挖掘出更多的好新聞。同時,記者只要善于借鑒別人的好新聞的切入點和獨特的角度,也能創(chuàng)作出一篇值得報道的新聞。
總之,記者的文化素養(yǎng)愈高,新聞敏感性就越強;反之,記者的文化素養(yǎng)不夠扎實,思維就不靈敏,新聞的敏感性也就越差。筆者在準備采訪一位電力系統(tǒng)全國勞動模范時,就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掌握的知識比較匱乏。這位全國勞模在基層電力所工作,業(yè)務能力和專業(yè)能力都較強,但是筆者對他們電力工作的流程和操作不熟悉,碰見材料里的專業(yè)術語更是一臉茫然。深感自己知識的蒼白會讓采訪不能游刃有余,如果不馬上補充、了解相關電力行業(yè)的知識是很難寫好這一典型人物的。為了寫好這一典型人物,筆者在采訪前就有意識地查閱一些與采訪對象相關的資料,了解電力行業(yè)相關專業(yè)知識和術語,做到有備而去,在采訪中學習,在學習中采訪。經(jīng)過對電力行業(yè)相關知識的補充后,筆者對電力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采訪這位勞模之前,筆者就很輕松地擬定了采訪提綱,在采訪時也能收放自如。采訪后從不同角度圍繞這一典型人物寫出了多篇有價值、有分量的稿件,形成了系列報道,這些稿件在省市級報紙上發(fā)表后受到了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由此可見,記者雖然不能樣樣精通,但在采訪前一定要做足功課,對被采訪對象的背景資料要有充分的了解,及時做好知識補充,并善于從對方的專業(yè)中發(fā)現(xiàn)采訪線索,如此才能把新聞寫深、寫透,挖掘人物背后獨特的精神魅力和閃光點。
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應該是一個敏銳的“消息靈通人士”,其無論是在何時何地都應該有敏銳的新聞意識,隨時能捕捉新聞。眼前平常的一幕,有時往往有特殊的新聞亮點,這就要求記者深入生活、深入一線、深入基層,到人民群眾中去,練好腳力、腦力、耐力、筆力,善于觀察和捕捉。在日常生活中,新聞記者要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習慣,經(jīng)常思考、研究和分析各種問題和現(xiàn)象,積累豐富的素材和知識,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記者才能逐步增強自己的新聞敏感性,讓自己的新聞捕捉能力更高。如此一來,記者看到簡單的一段文字介紹時,就能敏銳地意識到其中潛在的新聞價值,進而跟蹤、深挖,制作出一篇新聞報道。新聞記者還需要提高自身對事物的分析能力,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從中找到最能夠吸引群眾的點,總結出其中實際存在的價值[5]。
此外,新聞記者還要學會善抓典型、刻畫典型,把發(fā)現(xiàn)的獨特事件同新聞價值相碰撞,直到把它制作成一篇好的新聞報道。典型性是新聞的重要特點,沒有典型性,新聞就是泛泛之談,無法打動人心,這就要求記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亮點,甄別重點,進而引起大眾的共鳴。記者要想根據(jù)一般的新聞線索制作出典型的新聞報道,就需要善于提煉,具備火眼金睛,緊抓重點,不斷尋找事件的閃光點,就像煉鋼般地汲取精華,這樣才能讓新聞具備沖擊力,成為典型。事實上,是否能發(fā)現(xiàn)新聞的典型性也是記者新聞敏感性強弱的體現(xiàn)。比如,在聽聞當?shù)赜幸晃换加行郝楸园Y的高三考生時,筆者便覺得此事件值得探究。經(jīng)了解,她雖然殘疾,行動不便,但平時是個學習很好的優(yōu)生,筆者頓時覺得這個事件具備很好的新聞價值。她不是因為殘疾而讓人同情,而是不怕苦難、刻苦學習、成績優(yōu)秀讓人敬佩,這樣的人物很有代表性,然后筆者將她生理上的行動困難和倔強不屈服的奮斗精神相聯(lián)系,創(chuàng)作出了一篇具備典型性的新聞報道。生活雖然艱難,但她有不屈的意志,不被現(xiàn)實的困難所擊倒,努力奮斗,最終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詮釋了她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經(jīng)筆者報道后,這位后來考上北京交通大學的女孩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她的事跡被各家媒體紛紛報道,進一步擴大了社會影響。同時,這位女孩也得到了來自社會各方的愛心資助,順利解決了學費問題,北京交通大學還特別來了解情況,為她解決了入學之后住宿等各種生活問題。之后,筆者還繼續(xù)做了后續(xù)跟蹤報道,了解到老師、同學從小對她的幫助和照顧,讓她在有愛、有溫暖的環(huán)境中成長,體現(xiàn)出了廣大社會關懷和人情溫暖。筆者先刻畫了這個女孩自強不息的典型形象,然后憑借自身的新聞敏感性從她周圍的成長環(huán)境進一步挖掘,形成了另一篇新聞報道,并引起了各方關注。
記者要想寫出好新聞、有價值的稿件,就要多深入基層、事事留心、處處留意,從多個方面準備采訪、擬定采訪內(nèi)容,發(fā)現(xiàn)采訪中的亮點。一個敏銳的記者,要從被采訪者無心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或者一件物品中預見其中的新聞亮點,進而明確其具備的新聞價值。發(fā)人之所未見,這也是新聞敏感性強的一種表現(xiàn)。比如,筆者在采訪那位患有小兒麻痹癥的高三考生時,發(fā)現(xiàn)她用左手寫字,而且握筆姿勢嚴重扭曲變形,令人頗為心疼,然后筆者專門為她別扭的寫字姿勢拍特寫,并進一步了解情況。原來她寫字比常人慢,每次考試都做不完考卷,但依然能取得好成績。在高考時,她也做不完考卷,但她仍然取得高出重點一本線20分的好成績,令人震撼和佩服,這就是感人的新聞細節(jié)。而細節(jié)往往是新聞最能觸動人心的地方,也是血肉豐滿的地方,沒有細節(jié)的支撐,一篇報道就顯得乏味如白開水,缺乏可讀性,也不可能激起讀者閱讀的興趣。能夠抓住感人的細節(jié)考驗的就是記者對新聞的敏感性,能夠讀懂每個細節(jié)背后所隱藏的特殊意義。作為一名記者,其應該就是一個“社會通”,對社會種種現(xiàn)象、眾生百態(tài)、民俗習慣都要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思維敏捷,預見這些事件背后的特殊價值,發(fā)人之所未見,寫出別人心里有、筆下無的內(nèi)容,進而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和巨大反響。
此外,記者還要多到現(xiàn)場了解,實地勘察,這樣才能避免細節(jié)上出現(xiàn)差錯,更準確地把握新聞報道的思路,更好地還原事件情景,增強新聞的畫面感,讓受眾看到該新聞時如臨現(xiàn)場。記者就像偵探,只有對事件現(xiàn)場、氛圍有準確、形象的理解,才能將抽象的文字描述得準確、生動,進一步打動人心。一位記者寫的新聞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感動,那就不可能打動別人,無法被社會大眾廣泛認同,也不會是一篇好的新聞報道。同時,記者只有擴大采訪范圍,從了解事件更多線索的知情人那里掌握更全面的信息,方能更加客觀、準確地判斷新聞事件,才能從一開始落筆就不會偏頗,對新聞的報道也不會以偏概全??傊?,記者只有越深入實際,接觸越多,就越了解更多的細節(jié)和整體情況,才能確保寫出兼顧整體與細節(jié)的新聞,讓新聞具備豐富的感染力。就像筆者到那位患有小兒麻痹癥的中學女孩家中采訪時,仔細觀察了她的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情況,她家的陳設仍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讓人有種時空錯位感,顯出了她家的生活貧寒。可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無論是女孩還是她的家人,都吃了不少苦,生活并不容易。筆者通過向她父母了解發(fā)現(xiàn),因為孩子肢體行動的困難,父母從小為了治療她的病東奔西跑,花費了巨大的心力和財力,這注定了這篇新聞報道不可能是輕松的基調(diào)。但正因為這種生活的艱難,反襯出女孩和她家人的堅強,他們面對困難的不屈不撓和積極樂觀態(tài)度更值得去挖掘。然而,只通過她的家人了解女孩的情況是不夠的,筆者還需要更多有說服力的細節(jié),所以筆者開始從她的同學、老師、鄰居入手,進行更深入的采訪,這樣寫的新聞才更全面、更有代表性。而且,從別人那里能了解更多關于這個女孩的故事,可以挖掘出她身上更多的人物閃光點,讓她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可信。多拓寬采訪面,就是為了發(fā)現(xiàn)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這也是新聞敏感性的體現(xiàn)。
具備新聞敏感性是記者寫好新聞的前提條件,只有培養(yǎng)出新聞敏感性,記者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新聞素材和思路,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無從下手。記者越能夠深入生活、深入基層,和群眾打成一片,就越能培養(yǎng)出自身的新聞敏感性。此外,全媒體時代,記者還應學習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及時融入移動平臺,關注各種動態(tài)信息,因為抖音、微信等平臺中往往有更多的資訊,所以這里往往會隱藏著許多潛在的新聞素材,但這些素材質(zhì)量會參差不齊,這就需要記者擁有新聞敏感性,只有這樣才能甄別出有價值的新聞,并及時跟進了解,挖掘新聞線索,從而創(chuàng)作出好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