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習(xí)之 高 群
(阜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安徽阜陽 236037)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于20世紀(jì)20年代初創(chuàng)作的膾炙人口的詩篇。它取材于流傳久遠的牛郎織女傳說,以平和舒緩的基調(diào)、清朗雋美的語言、豐富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象,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達了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深得教科書編撰者的青睞,發(fā)表不久就入選孫俍工、沈仲九二人合編的《初中國語文讀本》第二冊(民智書局1923年1月出版),之后更是常見于不同年代、不同出版單位出版的語文教科書,直至當(dāng)今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
這首詩易于理解,容易教學(xué),不過筆者閱讀了大量有關(guān)此課的教學(xué)設(shè)計、教案、教學(xué)實錄以及教研論文等文獻(期刊或網(wǎng)絡(luò)上的)后,發(fā)現(xiàn)有三個問題較為突出,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這三個問題是:第一,有的混淆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與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將牛郎和董永當(dāng)作同一個人;第二,有的混淆了該詩的創(chuàng)作(寫作)時間與發(fā)表時間,將二者等同;第三,有的混淆了比擬與比喻,將“那朵流星”當(dāng)作比喻。為避免這些混淆,本文特提出該課教學(xué)中需要注意的三個問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語文建設(shè)》2018年第2期所載《天上的街市》課堂實錄中有這么一段師生對話。
王:這里提到了牛郎織女,你能講一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嗎?
生9: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后來下凡幫助董永,并愛上了董永,董永就是牛郎。王母不想讓他們在一起,就用天河把他們隔開來。他們只能在每年七夕那天,借助鵲橋相聚。
王:你知道老師剛才為什么叫你回答嗎?因為老師課下了解到你特別喜歡讀歷史書,所以老師猜你肯定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好,請坐!
這名學(xué)生將牛郎和董永當(dāng)成了同一個人,其原因在于混淆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與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僅沒有糾正,相反還肯定了他所說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表明教師也是認(rèn)為牛郎和董永就是同一個人。眾所周知,牛郎和董永不是同一個人,牛郎是《牛郎和織女》民間傳說故事里的男主人公,董永則是民間傳說故事《董永與七仙女》里的男主人公。不過這兩個故事有相似的地方,很容易讓人混淆。比如女主人公都是仙女,織女擅長織錦,董永七仙女的故事里也有織錦的情節(jié):“員外故意刁難,限她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七仙女燃起難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織成十匹錦絹”,而且“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因為黃梅戲的經(jīng)典《天仙配》的傳播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國人幾乎都能哼唱其中的唱詞“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但二者還是有顯著的差異,比如,牛郎和織女相遇的關(guān)鍵人物是“老?!保岸琅c七仙女”的媒人則為“老槐樹”;結(jié)局也大不相同:牛郎和織女可以每年借鵲橋相會,董永與七仙女被迫分開后則再也無法相見。再者從故事源頭來說兩個也不一樣,牛郎織女神話起源于古人對星象的觀察,關(guān)于牽牛星和織女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詩經(jīng)》。董永在歷史上確有其人,還是個大孝子(傳說故事中的七仙女正是偶見賣身葬父的董永,被他的孝順老實所打動而來到人間,與之結(jié)為夫妻),最早記載于西漢劉向的《孝子傳》。
正因為這兩個民間傳說很容易混淆,所以在教學(xué)時要注意避免學(xué)生誤將董永當(dāng)作牛郎。因此在本課教學(xué)中可以對這兩個民間神話故事做簡要敘述與對比,也可以要求學(xué)生課前查找資料完成,但是要告訴學(xué)生:織女愛的是牛郎,七仙女愛的才是董永,牛郎和董永并不是同一個人。
《語文天地》2007年第16期發(fā)表的《〈天上的街市〉導(dǎo)讀》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背景介紹文字:
《天上的街市》是詩人郭沫若新詩創(chuàng)作的早期作品之一,發(fā)表于1921年10月。
毫無疑問《〈天上的街市〉導(dǎo)讀》的作者混淆了《天上的街市》的創(chuàng)作(寫作)時間與發(fā)表時間。我們知道,《天上的街市》寫于1921年10月24日,1922年發(fā)表在《創(chuàng)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發(fā)表時題為“天上的市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編入中學(xué)語文教材時征得郭沫若先生同意改為“天上的街市”,只是郭沫若先生的自選集與眾多詩歌選本依然保留原題)。由此可見,“1921年10月”,這是《天上的街市》的創(chuàng)作(寫作)時間,而不是發(fā)表的時間,它的發(fā)表時間應(yīng)該是1922年3月。
教學(xué)《天上的街市》大都少不了對“那朵流星”的修辭效果進行探究,而且常常是通過量詞“顆”與“朵”的比較來體味“朵”的變異運用新穎地表達出了流星如花兒般的美麗,從而與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不過仔細研究后我們發(fā)現(xiàn),一部分老師只說此處用“比”,說得籠統(tǒng),但這沒問題,因為無論是比喻還是比擬,都含有“比”,或者說都是用“比”;但很多老師說此處用的是比喻,這就有問題了,舉兩種說法如下:
(1)“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天上的街市》精華版課件PPT,http://www.pptok.com/pptok/2015120936819.html)
(2)從詩人用“朵”修飾流星可以看出,作者把“燈籠”比作花,實際上就是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天上的街市〉的德育成分及滲透》,《語文教學(xué)與研究》2016年第26期)
例(1)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即認(rèn)為“那朵流星”是比喻,也就是把流星比作花朵。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它混淆了比喻與比擬,誤將比擬當(dāng)作比喻了(理由見下文)。例(2)倒是沒有明確說“那朵流星”是比喻,但“從用‘朵’修飾流星可以看出,作者把‘燈籠’比作花”的說法有很大的問題,因為作者用“多”修飾不是將“燈籠”比作花,而是將流星比作燈籠。請看原文: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這里第一行和第二行詩句是詩人想象著牛郎和織女在天街閑游,其依據(jù)就是天上的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暗喻)。流星具有明亮而且流動的語義特征,與提著走的燈籠的明亮、流動具有相似性,顯然詩人在此是將流星比喻為提著的燈籠,粗略點分析此處就是將流星比作燈籠,這才是作者說牛郎和織女在天街閑游的合情合理的充分依據(jù)。說作者將“燈籠”比作花,而且是通過“朵”修飾的,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是費解。
作者將“那朵流星”比作燈籠,是為了表達牛郎織女天街閑游的主旨,這兒用的是比喻(暗喻),但“那朵流星”這個表達形式本身卻不是比喻,而是比擬。作者通過量詞“朵”與名詞“流星”的變異組合,在思想上把流星直接當(dāng)作花朵,而不在語言上出現(xiàn)用來作比的事物花朵,這是比擬的運用特點而不是比喻的運用特點。解讀者之所以能夠?qū)⒘餍墙庾x為花朵,就是因為在自己的認(rèn)知域中,量詞“朵”通常是和花朵搭配,或者說經(jīng)常用來修飾描繪花朵的,因此一見到“朵”與花朵之外的詞語組合自然就會調(diào)動自己的通常認(rèn)知,將其所代表的事物當(dāng)作花朵這樣的事物。人們之所以常將比喻和比擬相混淆是因為比擬是將物比作人,或?qū)⑷吮茸魑?,比喻也可以將物比作人,或?qū)⑷吮茸魑?。然而比擬和比喻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手法,它們有著本質(zhì)上的不同。這個本質(zhì)上的不同就是其結(jié)構(gòu)上的差別,即用來作比的事物(在比擬叫擬體,在比喻叫喻體)的隱現(xiàn)不同,簡單來說如果是比擬,其用來作比的事物即擬體一定不出現(xiàn);而如果是比喻,其用來作比的事物即喻體則一定出現(xiàn)。如:
(1)他們像狗一樣夾著尾巴逃跑了。
(2)他們夾著尾巴逃跑了。
例(1)將“他們”比作動物“狗”,用來作比的事物“狗”出現(xiàn)了,因此是比喻。例(2)也是將“他們”比作動物“狗”之類,但用來作比的事物(“狗”之類)沒有出現(xiàn),因此是比擬。需要說明的是,因為不管哪種形式的比喻其喻體一定要出現(xiàn),所以如果是比喻的話,則比作什么很清楚;但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比擬其擬體一定不出現(xiàn),因此如果是比擬的話,則比作什么常常并不是特別明晰。
“那朵流星”因為用來作比的事物(花朵)在語言形式上并沒有出現(xiàn),是隱含著的,因此不是比喻而是比擬,屬于比擬中將甲事物當(dāng)作乙事物的擬物。我們認(rèn)為詩人在此既用比擬的方法將流星比作花朵,又通過比喻的方法將流星比作燈籠,其實質(zhì)一樣,就是通過美好的事物來表現(xiàn)美好的生活與情感。
王希杰先生認(rèn)為“量詞的超常運用是擬人和擬物的重要手段?;蛘哒f,量詞的超常用法是擬人和擬物的重要標(biāo)志”?!澳嵌淞餍恰本褪峭ㄟ^量詞“朵”的超常用法而形成的擬物——將甲事物“流星”當(dāng)作乙事物“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