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秀, 李晟瑋
(江蘇省揚州市中醫(yī)院 肛腸科, 江蘇 揚州, 225000)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以排便異常以及腹痛為主要癥狀的慢性功能性腸病,不伴有顯著的器質性改變[1-2]。目前, IBS根據臨床癥狀可分為便秘型IBS(IBS-C)、腹瀉型IBS(IBS-D)、混合型IBS(IBS-M)以及其他類型(IBS-U)[3], 中國臨床上以IBS-D多見。目前臨床治療用藥容易復發(fā),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極大影響,所以更多學者將研究方向投準中醫(yī)藥相關領域[4]。本研究采用黃厚止瀉滴丸治療IBS-D, 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揚州市中醫(yī)院肛腸科門診及病房收治的患者70例,均確診為IBS-D。研究過程中因疫情原因未按規(guī)定用藥,資料不全且無法判定療效者10例,予以剔除,得到完整病例資料者60例,年齡18~63歲,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 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第8版《內科學》[5]。通常采用羅馬Ⅲ診斷標準: 病程6個月以上且近3個月來持續(xù)存在腹部不適或腹痛者,癥狀在排便后改善; 癥狀發(fā)生伴隨排便次數改變; 癥狀發(fā)生伴有糞便性狀的改變。參考Bristol大便分型[6]分為1~7型。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2017年《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7]中寒熱錯雜證的診斷標準。主要癥狀: 大便時瀉時溏; 便前腹痛,便后緩解; 腹脹或者腸鳴。次要癥狀: 口苦或口臭; 畏寒,受涼則發(fā)。舌苔脈象: 舌質淡,苔薄黃; 脈弦滑或弦細。
納入標準: 年齡18~65歲,不限性別; 符合上述相關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 腸鏡檢查無異常者; 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 患有結締組織疾病、消化系統器質性病變以及全身其他嚴重系統疾病者; 存在溝通障礙或者具有精神類疾病者; 30 d內做過外科手術出現嚴重并發(fā)癥者,或既往有腹部手術史者; 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7 d內使用過IBS藥物者; 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研究過程中失訪者或其他研究者認為不適合入選者。剔除標準: 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者; 資料不全,拒絕相關檢查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不能配合調查隨訪或因個人原因主動要求退出本研究者; 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并發(fā)癥而不宜繼續(xù)者。
所有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篩選合格進入研究的患者,均有權隨時退出臨床研究。受試者自行退出: 患者主動退出; 患者失訪。研究者決定退出: 出現嚴重的合并癥,經研究者判斷不能繼續(xù)實驗; 出現嚴重的或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實驗室檢查異常,或當前疾病狀態(tài)經判斷不能繼續(xù)者; 患者本身或醫(yī)療方面等原因造成完全、部分或不穩(wěn)定依從者(包括觀察記錄不全); 其他原因,研究者判斷不適合繼續(xù)。
1.5.1 對照組: 藥物采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用法用量為每次1.5 g, 每天3次,口服。
1.5.2 觀察組: 藥物采用黃厚止瀉滴丸(雷允上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用法用量為40 mg/丸, 12丸/次, 2次/d, 口服,連續(xù)服用4周。脫水嚴重者進行輸液治療。
1.6.1 臨床療效: 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數×100%; 臨床治愈: 大便1~2次/d, 質軟成形; 顯效: 大便2~3次/d, 成形質偏松散; 有效: 無水樣大便,質稀爛; 無效: 癥狀無顯著改善或者癥狀加重。
1.6.2 中醫(yī)證候評分: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臨床中醫(yī)證候療效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見表1。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7%, 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前,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觀察組及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中醫(yī)證候評分(寒熱錯雜證)
停藥4周后分別對2組中治療有效者進行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復發(fā)率為25.93%, 對照組為56.52%, 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n(%)]
表3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表4 2組復發(fā)率比較[n(%)]
IBS是一種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通常不伴有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其發(fā)病機制復雜。共識指南[9]認為,內臟高敏、胃腸動力紊亂、腸道微生態(tài)紊亂、腸道免疫激活、黏膜通透性增加,外周與中樞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是主要的致病因素?,F階段IBS-D的治療方法并不一致,且療效不定,臨床上主要在于改善患者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10]。
研究[11]認為, IBS-D患者癥狀輕重與胃腸道微生態(tài)紊亂程度相關,腸道微生態(tài)一旦紊亂,局部炎癥反應則會隨之發(fā)生,從而使腸黏膜屏障遭到破壞,進一步影響腸內神經系統功能?!?020年中國腸易激綜合征專家共識意見》中益生菌被列為IBS常規(guī)用藥之一,其在IBS治療中顯示出積極療效。本研究所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主要含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和蠟樣芽孢桿菌,生物活性廣泛。嗜酸乳桿菌能夠使腹痛癥狀減輕,能夠調節(jié)小腸黏膜屏障功能,蠟樣芽孢桿菌則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腸道生存微環(huán)境。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治療IBS-D有效性得到許多學者的研究支持。丁姮月等[12]發(fā)現含有雙歧桿菌的益生菌混合物可使胃腸道蠕動減慢,從而使糞便性狀改善,緩解癥狀。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可能通過升高血清VIP水平、降低血清SP、糾正血清腦腸肽來治療IBS-D, 頗具療效,這一結果也被傅麗霞[13]研究證實。馬海螺[14]則認為雙歧桿菌四聯活菌有利于改善患者腸道屏障功能,這與降低相關血清指標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和內毒素水平相關。本研究發(fā)現對照組患者服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的臨床療效與既往報道基本一致。
中醫(yī)雖未見IBS-D的相關記載,但可依據其臨床表現及特征,將其歸入“泄瀉”“腹痛”“郁證”等。王慶國指出IBS-D的基本病機是樞機失調[15], 同時歸納出以下三大病機: 中焦樞機不利、升清降濁失司; 少陰樞機不利、陽郁火不暖土; 少陽樞機不利、肝氣郁結犯脾。目前IBS-D分為5種證型,即肝郁脾虛證、脾虛濕勝證、脾腎陽虛證、脾胃濕熱證、寒熱錯雜證,在各大醫(yī)家的理論指導下,臨床中醫(yī)藥辨證治療IBS-D越發(fā)廣泛且療效肯定。臨床發(fā)現寒熱錯雜證較為常見,表現為便前腹痛、大便時溏時瀉、畏寒喜暖、腹脹腸鳴、口苦或口臭、舌淡苔黃等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癥。由于該證病機錯綜復雜,單一補法或瀉法難以奏效,治療當補瀉兼施,寒溫并用。本研究使用的黃厚止瀉滴丸源自千年古方集《太平圣惠方》中的厚樸丸。厚樸丸由四味藥組成,黃連、厚樸、木香和干姜。方中厚樸辛溫,能除胃腸滯氣,燥濕運脾; 黃連苦寒,清降陽明、瀉火解毒,可使火去不復傷陰,起到以瀉為補的作用; 干姜溫中散寒,木香行氣止痛。該方燮理陰陽,可散寒清熱,并能相互制約藥性,勿使過寒過熱; 共奏行氣燥濕、平調寒熱之功,收澀止瀉、行氣止痛之效,是治療胃腸寒熱錯雜證良藥。動物實驗研究[16]發(fā)現黃連顯著抑制了髓過氧化物酶(MPO), 黏附分子和促炎細胞因子的水平,且其抗炎機制可能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以及NF-κB、p65從細胞質到細胞核的移位有關。厚樸酚增強了DSS誘導的小鼠結腸組織中ZO-1和緊密連接蛋白的表達來發(fā)揮其保護作用[17]。黃連、厚樸配伍能夠使異芽孢桿菌等益生菌增多,大腸桿菌、志賀氏菌、梭狀芽胞桿菌等腸道致病菌減少,從而抑制炎癥反應來防止腸道屏障損傷[18]。這些均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藥理基礎。
黃厚止瀉滴丸不僅吸收傳統中醫(yī)精華,同時還結合現代科技傳承創(chuàng)新,滴丸制劑表現出速效、高效、長效、減少毒副作用、增強穩(wěn)定性等多個特點。目前對于黃厚止瀉滴丸的相關文獻研究很少,為了進一步驗證黃厚止瀉滴丸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采用黃厚止瀉滴丸與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相對照,觀察發(fā)現黃厚止瀉滴丸無論在有效率還是總有效率上,都顯著高于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可以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腹痛、腹脹、腸鳴、口苦、畏寒等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2組口服用藥治療顯效及以上的患者停藥后隨訪調查,服用黃厚止瀉滴丸患者的復發(fā)概率低于服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患者,由此推測黃厚止瀉滴丸或可以對IBS-D寒熱錯雜證患者體質進行調節(jié)以及改善,降低其對飲食、情緒、環(huán)境刺激的高敏感性,從而減少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