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麗,楊佳夷,鄭 立,黃楊竹,石悅煒,徐麓凱,金黎明*
(1.大連民族大學 生物技術與資源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遼寧 大連 116600;2.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061)
近年來,南極地區(qū)微生物學的研究逐步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南極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簡單,生物的種類相對較少,而微生物因為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成為南極地區(qū)生態(tài)結構和物質能量循環(huán)中的重要組成[1-2]。在研究和開發(fā)生物活性物質方面,極地微生物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和特點[3-5]。極地微生物為了適應極地酷寒、干燥、強輻射的自然環(huán)境,生理特點和代謝機制會產生不同于陸地微生物的變化,因此更容易產生新的抗菌活性物質[6-8]。如倪孟祥等[9]在南極泥樣品中分離出的一株放線菌——生金鏈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其代謝產生的抗菌活性物質穩(wěn)定性好,大部分為極性中等的弱堿性化合物,對多重耐藥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有很好的研發(fā)價值;TEDESCO P等[10]從南極假單胞菌屬菌株BNT1的代謝產物中分離得到三種鼠李糖脂,對洋蔥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的最低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1 μg/mL。
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種典型的條件致病菌,屬革蘭氏陰性桿菌,是醫(yī)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廣泛分布于土壤、水體和空氣中[11-13]。它是一種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產生的毒力因子可引起飲用水的污染和食物中毒,導致感染者產生嘔吐、頭暈、腹瀉等癥狀[14-15]。目前,常用的抗銅綠假單胞菌藥物主要有β-內酰胺類(如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碳青霉烯類等)、氟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等,但是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濫用,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大大增加了臨床治療的難度[16]。從天然資源中開發(fā)新型有效的抗菌化合物已成為研究的趨勢,近年來,對利用中草藥抑制銅綠假單胞菌的研究較多[17-19],而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的研究較少。如陳小春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分離自東太平洋海山區(qū)的太平洋桿菌(Oceanobacillussp.)XC22919發(fā)酵液粗提物可以抑制野生型銅綠假單胞菌PAO1相關毒素的分泌;ZHOU J W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黃瓜織球殼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的代謝產物有抑制銅綠假單胞菌的作用。
本研究以銅綠假單胞菌為指示菌,從南極團結湖沉積物中分離、純化、篩選拮抗菌,采用形態(tài)觀察、生理生化實驗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對其進行菌種鑒定,并對其抑菌廣譜性進行研究,為下一步研究其抗菌機理、活性代謝產物等奠定基礎。
1.1.1 材料
南極團結湖沉積物樣品: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提供,-20 ℃保存。
1.1.2 菌株
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O1、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BNCC 186113、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CMCC 44102、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CGMCC 1.1616、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 6538、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CICC 21484、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BNCC 336951、鮑曼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BNCC 194496、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 52201:本實驗室保藏。
1.1.3 培養(yǎng)基
營養(yǎng)肉湯(nutrient broth,NB)培養(yǎng)基: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NaCl 5 g,去離子水1 000 mL,pH=7.0。
LB液體培養(yǎng)基:胰蛋白胨10 g,NaCl 10 g,酵母提取物5 g,去離子水1 000 mL。
腦心浸出肉湯(brain heart infusion broth,BHI)培養(yǎng)基:牛心浸粉10 g,胰蛋白胨20 g,葡萄糖4 g,NaCL 10 g,瓊脂20 g,磷酸氫二鈉5 g,去離子水1 000 mL。
MRS培養(yǎng)基:蛋白胨10 g、葡萄糖20 g、酵母粉4 g、牛肉粉5 g、檸檬酸氫三銨2 g、吐溫80 1 mL、磷酸氫二鉀2 g、乙酸鈉5 g、硫酸錳0.05 g、硫酸鎂0.2 g,瓊脂20 g,去離子水1 000 mL。
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glucose peptone yeast extract,GPY)培養(yǎng)基:酵母膏0.5 g,蛋白胨2 g,瓊脂20 g,葡萄糖10 g,去離子水1 000 mL。
瓊脂培養(yǎng)基中加入瓊脂20 g/L。以上培養(yǎng)基均在121 ℃高壓蒸汽滅菌15 min。
1.1.4 試劑
胰蛋白胨(生化試劑):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酵母提取物(生化試劑)、氯化鈉(分析純)、SanPrep柱式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膠回收試劑盒: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瓊脂(生化試劑):賽國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或生化試劑。
RV10旋轉蒸發(fā)儀:德國IKA公司;HVE-50高壓滅菌器:日本HIRAYAMA公司;SW-CJ-2FD超凈工作臺:日本Airtech公司;VeritiTMDx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儀:基因有限公司。
1.3.1 南極微生物的分離及純化
菌株的分離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22],取南極團結湖沉積物0.5 g于試管中,加入4.5 mL生理鹽水,混勻,靜置2 h,采用生理鹽水按10倍梯度稀釋至10-6,取10-6~10-2的稀釋液各100 μL,涂布于LB瓊脂、BHI瓊脂、MRS瓊脂平板,分別于12 ℃和37 ℃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5~6 d后,再用接種針挑取形態(tài)不同的細菌單菌落接種于相應培養(yǎng)基,分別在12 ℃和37 ℃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5~6 d。
1.3.2 銅綠假單胞菌拮抗菌株的篩選
初篩:采用雙層平板法進行初篩。在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接種銅綠假單胞菌,37 ℃、180 r/min條件下培養(yǎng)過夜。吸取5 μL待測樣菌液點接于LB瓊脂平板上,分別放到適宜待測菌種生長溫度下培養(yǎng)24 h。待LB瓊脂培養(yǎng)基冷卻至55 ℃左右時,加入銅綠假單胞菌懸液,立刻混勻,傾倒在有待測菌株的培養(yǎng)基中作為雙層平板的上層,37 ℃培養(yǎng)12 h,觀察有無抑菌圈出現(xiàn)。
復篩:采用瓊脂擴散法進行復篩。吸取100 μL初篩菌的培養(yǎng)液接種到100 mL 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37 ℃、180 r/min培養(yǎng)24 h,發(fā)酵液經8 000 r/min、4 ℃條件下離心10 min,取上清液旋轉蒸發(fā)濃縮100倍,將濃縮液經0.22 μm無菌微孔濾膜過濾得到粗發(fā)酵液[23]。將銅綠假單胞菌懸液加入到LB瓊脂培養(yǎng)基中,混勻,待培養(yǎng)基凝固后用打孔器打孔,往孔中加入300 μL初篩得到的南極微生物的粗發(fā)酵液,37 ℃培養(yǎng)12 h,采用游標卡尺測量抑菌圈直徑,抑菌圈直徑>12 mm則有抑菌效果,每個試驗重復3次。
1.3.3 銅綠假單胞菌拮抗菌株的鑒定
(1)形態(tài)觀察及生理生化實驗
將篩選出的銅綠假單胞菌拮抗菌株劃線接種于LB瓊脂培養(yǎng)基,根據《伯杰細菌鑒定手冊》[24]和《常見細菌系統(tǒng)鑒定手冊》[25]對其形態(tài)、生理生化特征進行觀察和測定,并進行初步判定。
(2)分子生物學鑒定
選取通用引物1492R(5'-AAGTCGTAACAAGGTAACG-3')和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采用菌落PCR法對篩選得到的銅綠假單胞菌拮抗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進行擴增。PCR擴增體系:細菌通用引物27F和1492R各2 μL,模板7 μL,2×TaqPlus Master Mix酶25 μL,雙蒸水(ddH2O)14 μL,總體積為25 μL;PCR擴增條件:95 ℃預變性5 min;98 ℃變性30 s,55 ℃退火15 s,72 ℃延伸2 min,共30個循環(huán);72 ℃再延伸5 min。
PCR擴增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合格后,委托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測序,將測序結果提交至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的GenBank數據庫中,采用基本局部比對搜索工具(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進行同源性搜索比對,選取同源性較高的模式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采用MEGA 6.0軟件的鄰接(neighbor-joining,NJ)法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26]。
1.3.4 抑菌譜研究
參照方法1.3.2采用瓊脂擴散法研究其抑菌譜。除了肺炎克雷伯氏菌使用NB瓊脂培養(yǎng)基、鮑曼不動桿菌使用BHI瓊脂培養(yǎng)基、屎腸球菌使用MRS瓊脂培養(yǎng)基外,其他幾種待測致病菌均用LB瓊脂培養(yǎng)基。
從南極團結湖沉積物樣品中共分離、純化得到64株菌株。
2.2.1 初篩結果
通過初篩,從64株南極微生物中篩選得到8株對銅綠假單胞菌有明顯抑制性的菌株,編號分別為TJ25、TJ28、TJ31、TJ34、TJ40、TJ41、TJ59、TJ62,其抑菌效果見圖1。由圖1可知,8種菌株周圍都有抑菌圈,說明這8株菌都具有拮抗銅綠假單胞菌的能力。
圖1 銅綠假單胞菌拮抗菌株的初篩結果Fig.1 Preliminarily screening result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tagonistic strains
2.2.2 復篩結果
采用瓊脂擴散法進行復篩,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8株初篩菌株對銅綠假單胞菌的抑菌圈直徑為19.0~22.3 mm,其中菌株NO.TJ31發(fā)酵液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徑達(22.3±0.7)mm。WONG C等[27]從極地喬治國王島土壤樣品中分離得到2 465株細菌,其中Pedobacter cryoconitisBG5和假單胞菌(Pseudomonas)MTC3有抑制肺炎克雷伯氏菌的作用,抑菌圈直徑分別為15 mm和5 mm;王曉彤等[28]從北冰洋沉積物中分離得到一株拮抗大腸桿菌的菌株105號,平均抑菌圈直徑為19.3 mm。由此可以看出,本實驗中的菌株NO.TJ31抑制銅綠假單胞菌效果較為明顯。
表1 8株初篩菌株的抑菌圈直徑Table 1 Inhibition zone diameter of 8 preliminarily screened strains
2.3.1 形態(tài)學觀察
菌株NO.TJ31的菌落及細胞形態(tài)見圖2。由圖2可知,菌株NO.TJ31在LB瓊脂培養(yǎng)基上為黃白色不透明菌落,邊緣有褶皺。菌株NO.TJ31的革蘭氏染色結果為藍紫色桿狀菌,說明該菌是革蘭氏陽性菌。
圖2 菌株NO.TJ31的菌落(a)及細胞(b)形態(tài)特征Fig.2 Colony (a) and cell (b)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NO.TJ31
2.3.2 生理生化鑒定結果
菌株NO.TJ31的生理生化特征見表2。由表2可知,菌株NO.TJ31能分解葡萄糖產酸且不產氣,能使明膠液化,能產生過氧化氫酶,檸檬酸鹽試驗、吲哚試驗、甲基紅試驗結果均呈陰性。結合形態(tài)觀察結果,參考《伯杰細菌鑒定手冊》[24]和《常見細菌系統(tǒng)鑒定手冊》[25],初步判定該菌為芽孢桿菌屬(Bacillussp.)。
表2 菌株NO.TJ31的生理生化特征Table 2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NO.TJ31
2.3.3 分子生物學鑒定
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構建菌株NO.TJ31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結果見圖3。由圖3可知,菌株NO.TJ31與弗氏甲基桿菌(Methylobacterium frigidaeris)聚于一支,親緣關系最近,結合形態(tài)觀察結果及生理生化實驗結果,最終鑒定菌株NO.TJ31為弗氏甲基桿菌(Methylobacterium frigidaeris)。
圖3 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菌株NO.TJ31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3 Phylogenetic tree of strain NO.TJ31 based on 16S rDNA gene sequence
測定菌株NO.TJ31對8種常見致病菌的抑制能力,結果見表3。
表3 菌株NO.TJ31抑菌譜的測定結果Table 3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antibacterial spectrum of strain NO.TJ31
由表3可知,菌株NO.TJ31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副溶血弧菌、鼠傷寒沙門氏菌、鮑曼不動桿菌、屎腸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對肺炎克雷伯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的抑菌效果更為明顯,抑菌圈直徑分別為(28.1±1.0)mm、(27.6±0.3)mm、(27.4±0.4)mm,說明該菌株抑菌譜廣泛。在抗菌方面芽孢桿菌研究較多,如死亡谷芽孢桿菌ZZ185分離自闊葉冬青,對植物病原菌禾谷鐮刀菌、辣椒疫霉菌等有很強的生長抑制性[29];香格里拉土壤來源的芽孢桿菌NBIF-001對黃瓜灰霉病有防治作用[30]。
本研究從南極團結湖沉積物中共分離、純化出64株微生物,從中篩選出1株對銅綠假單胞菌抑菌效果最優(yōu)的菌株NO.TJ31,其抑菌圈直徑達(22.3±0.7)mm。通過形態(tài)學觀察、生理生化試驗及16S rDNA序列分析,鑒定其為弗氏甲基桿菌(Methylobacterium frigidaeris)。該菌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副溶血弧菌、鼠傷寒沙門氏菌、鮑曼不動桿菌、屎腸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徑分別為(27.4±0.4)mm、(20.7±0.1)mm、(18.1±0.9)mm、(20.0±1.4)mm、(27.6±0.3)mm、(17.8±0.7)mm、(18.1±1.4)mm、(28.1±1.0)mm,具有較廣的抑菌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