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培
(天津市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20)
頭痛可因頭頸部及全身多種疾患引起,是患者的一種主觀感受。祖國醫(yī)學認為,風寒夾濕外束、肝陽上亢、痰瘀阻竅、氣血虧虛等均是頭痛的病因。臨床醫(yī)學多認為頭痛是由精神、情志等因素誘發(fā)血壓升高、血管緊張收縮,再加上動脈硬化等器質性病變而引起[1]。反復發(fā)作的頭痛使患者難以安眠,影響情緒及工作效率。當今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加快,社會壓力較大,肝陽上亢類頭痛在頭痛類疾病中所占比例逐步上升[2]。單一的針刺或藥物療效欠佳。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經(jīng)過反復實踐及總結發(fā)現(xiàn),將推拿與針刺相結合治療此病可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我科接診的60例肝陽上亢型頭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1~56歲,平均(27.5±4.79)歲;病程2個月~3 a。對照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22歲~59歲,平均(29.0±3.78)歲;病程2個月~3 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國際頭痛協(xié)會制定的第3版《國際頭痛疾病分類標準》中無先兆偏頭痛及先兆偏頭痛的診斷標準[3]評定。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循證針灸臨床實踐指南:偏頭痛(修訂版)》[4]中肝陽上亢型頭痛的診斷標準評定。頭部脹痛,心煩易怒,面紅目赤,口苦咽干,舌質紅,苔黃,脈弦數(shù)。
①符合以上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20歲~60歲;③病程2個月~36個月,且發(fā)作次數(shù)≥6次;④生命體征平穩(wěn),能夠積極配合治療;⑤簽署知情同意書;⑥經(jīng)本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①合并嚴重的高血壓、冠心病、貧血、顱內(nèi)器質性病變、腦卒中等;②由于外傷瘀血、頸椎病、感染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的頭痛;③進入試驗前10 d內(nèi)服用過治療肝陽上亢型頭痛的藥物或接受過其他治療者。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誤入者;②患者依從性差,未按照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者;③接受治療過程中同時參與其他試驗者;④試驗過程中因不可抗因素而退出者。
囑患者在治療室外安靜休息5 min,再進入治療狀態(tài)。
選穴:百會、俠溪、三陰交、太陽、太沖、印堂、頭維、風池、率谷、合谷。操作方法:取平臥位,消毒后,取2.5寸毫針,百會、率谷、太陽與皮膚呈45°夾角,針尖向后刺,頭維平刺,印堂提捏平刺進針,風池穴朝鼻尖方向刺0.6寸~1寸,余穴直刺。留針30 min,1次/d,共治3周。
在對照組基礎上配以頭頸背部推拿治療。囑患者坐于可調節(jié)高低的治療凳上,依據(jù)患者身高調節(jié)合適的高低位置,囑患者身心放松,雙手自然下垂或搭于兩側膝關節(jié)部位,頭部微抬稍后仰,雙目微閉。醫(yī)者伸出雙手,拇指呈45°斜向前上方,其余四指并攏并稍彎曲,雙手拇指指腹按壓在雙側攢竹位置,余四指輕松放于頭部兩旁,拇指指腹從攢竹向兩側推撥,勻速勻力度進行,過程中指腹不離開皮膚,2 s推按1次,每推按3次~5次推至太陽穴位置時,停留按壓3 s,其余四指起到輔助與固定作用。共按壓太陽穴5次。雙手拇指指腹從攢竹穴向下推按至目內(nèi)眥睛明穴位置按壓3 s,按壓過程中,力度要均勻而有滲透,用力重心傾向于鼻根部,作用力與皮膚呈垂直關系。然后繼續(xù)推按下滑至迎香穴,按壓迎香穴3 s,其余四指輕托下頜部起固定作用。重復以上動作5次。然后調節(jié)患者座位高低,醫(yī)者雙手拇指指腹垂直按壓于百會穴,邊按壓邊詢問患者對力度的耐受性。持續(xù)點按10 s,雙手拇指指腹從百會穴沿枕上正中線、后枕部枕上旁線及枕下旁線反復向下推按5次,每3組~5組推至風池穴時按壓3 s。共按壓風池穴5次。此時囑患者微低頭,拇指指腹從上向下揉撥頸部肌肉,邊揉撥邊移動,待放松頸夾肌后,虎口位置向下,用拇指及余四指指腹向下推按摩擦頸夾脊部位肌肉群。過程中患者可根據(jù)揉撥節(jié)律,自由輕微晃動頭部。最后一手虎口位置向下,卡于大椎穴兩側,固定體位,另一手空掌叩擊后背部,從上到下叩擊,由中間向兩側。以上程序進行3遍,共30 min。治療后囑患者慢慢睜眼,休息5 min后,仰臥位躺下,行針刺治療,針刺治療同對照組。每日1次,共治療3周。
①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采用10cm長的直尺,兩端分別標記0分和10分,從0分到10分,表示由無痛到最痛。受試者根據(jù)自己頭痛程度在標尺上標記出相應的數(shù)值。治療前、治療結束后各標記1次。②記錄頭痛發(fā)作頻次及持續(xù)時長:疼痛頻次每月6次~8次記7分,3次~4次記4分,≤2次為2分,0次記0分。連續(xù)時長48 h以上記6分,≥12 h記4分,<12 h記2分,無發(fā)作記0分[5]。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判定。治愈:頭痛及伴隨癥狀消失;顯效:頭痛及伴隨癥狀明顯改善;有效:頭痛稍緩解,伴隨癥狀偶有改善;無效:癥狀無緩解。
3.4.1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程度、持續(xù)時間、頻次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頭痛程度、持續(xù)時間、頻次評分比較
3.4.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李××,女,36歲,2021年3月就診。患者頭頂部連及太陽穴部位脹痛,以左側為重,痛時自覺眼睛發(fā)熱、眼眶發(fā)脹、頭部發(fā)沉,伴有雙眼發(fā)紅、情緒煩躁,近2個月來反復發(fā)作,睡眠較差。舌紅,有裂紋,苔薄黃,脈沉弦。四診合參后診斷為肝陽上亢型頭痛。予針刺及頭頸部推拿相結合治療。先進行推拿治療,醫(yī)者雙手大拇指指腹點按攢竹穴,沿眉棱骨向太陽穴部位反復推按,推按至太陽穴位置時進行點按,停留3 s。雙拇指指腹從攢竹穴下滑推按睛明穴,按壓3 s,繼續(xù)下滑推按迎香穴,持續(xù)按壓3 s,面部重復做5次。按壓百會穴,然后沿枕上正中線、后枕部枕上旁線及枕下旁線反復向下推按5次,推至風池穴時按壓3 s。按揉頸后部肌肉群,從上向下反復推按,對后背部進行空掌叩擊。休息5 min后行針刺治療。取百會、俠溪、三陰交、太陽、太沖、印堂、頭維、風池、率谷、合谷等穴位,局部選穴,上下相配,共同調理。待起針后囑患者休息10 min。針刺及推拿治療各半小時。治療結束后患者頓感頭頸部輕松舒適。該患者連續(xù)治療1周后頭痛程度減輕,頭痛持續(xù)時間縮短,繼續(xù)接受治療2周后,頭痛癥狀基本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fā)。
中醫(yī)早在3 000多年前稱頭痛為“疾首”?!秲?nèi)經(jīng)》稱之為“巔疾”。肝陽上亢類頭痛乃肝膽經(jīng)絡之氣運行受阻,陽熱郁積,情志不舒,出現(xiàn)頭部兩旁脹痛甚則疼痛連及項部、面部五官等。臨床醫(yī)學認為,肝陽上亢類頭痛屬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類別。是由于頭頸部肌肉筋膜等慢性勞損痙攣,周圍組織缺血缺氧,炎性因子釋放而引起組織張力增高,出現(xiàn)疼痛不適感。緊張型頭痛患病率逐年上升,終生患病率可達30 %~78 %[7]。當今社會發(fā)展節(jié)奏加快,社會壓力較大,工作緊張,睡眠時間嚴重不足,伏案坐位低頭工作及高科技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人與人之間手機聯(lián)絡,工作期間電腦辦公,頭頸背部以固定姿勢久坐,維持不良的坐姿時間較久,容易導致頸背部肌肉板滯僵硬,引起脊柱兩旁受力不均,更易導致頭頸部疲憊及身心不協(xié)調進而引發(fā)頭痛[8]。長期的頭痛使人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嚴重影響睡眠,常伴有一定的焦慮甚至抑郁[9]。而這種消極被動的狀態(tài)又反作用于患者自身,更加重患者身心痛苦程度?!端貑柮}要精微論》云:“頭者,精明之府”。百會位居巔頂屬陽,陽中寓陰,既可醒腦開竅,通督調神,又能瀉亢盛之余熱,與太沖、合谷相配針刺可疏肝泄熱,條達肝氣[10]。合谷、太沖位于四肢末端,調合谷之氣,瀉肝經(jīng)實熱。肝經(jīng)與督脈會于巔頂而肝開竅于目,按揉百會和睛明穴可平抑肝陽,明目退翳。有報道稱針刺百會、太沖治頭痛的有效率達95.5 %[11]。足少陽膽經(jīng)循行于頭部兩側,取其率谷、風池、俠溪穴上下相配可活血通經(jīng),清利頭目,瀉肝膽實火,調和氣血。印堂提捏斜刺進針,針尖向下,引氣血下行,為局部取穴,針刺可疏通局部氣血,與百會、三陰交相配,既可疏通經(jīng)氣、緩解頭痛,又能助眠緩解焦慮。失眠亦為肝陽上亢證型頭痛的主要伴隨癥狀,有研究表明針刺印堂、百會可瀉頭部亢盛之陽熱,緩解急躁易怒情緒[12]。
《醫(yī)宗金鑒》曰:“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按摩之也……按其經(jīng)絡,以通郁閉之氣?!蓖颇脮r可與皮膚摩擦產(chǎn)生熱量,順經(jīng)脈循行方向,沿肌肉紋理走向,可對皮下血管、神經(jīng)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可減少血管周圍阻力,舒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13],氣血運行舒暢,人體之中精微物質所化之清氣才能隨血運行,到達頭面,滋養(yǎng)頭竅。本研究中,拇指指腹推按攢竹至太陽,推按眉棱骨、前額,眉棱骨乃陽明經(jīng)循行部位。按壓睛明及迎香穴可通調面部氣血,通鼻竅,明雙眸,美容養(yǎng)顏。推按百會至頸部,即枕上旁線、枕下旁線,可治療皮質性視力障礙、目赤腫痛、平衡障礙、后頭痛及腰背痛。推按頸部兩側肌肉可緩解頸部肌肉緊張,改善后循環(huán),改善腦組織血流灌注,緩解因疼痛而加重的局部肌肉緊張僵硬。并且可以緩解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以空掌叩擊后背部可宣散氣血,激發(fā)臟腑之氣。
本研究中針刺總有效率為66.67 %,聯(lián)合推拿總有效率提升至86.67 %。兩者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針刺治療本病具有良好效果,但較為單一,肝陽上亢型頭痛的發(fā)生與頸部肌肉僵硬、后循環(huán)缺血有密切聯(lián)系。中醫(yī)講“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睂㈩^頸背部手法推拿與針刺相結合可有效疏通經(jīng)氣、促進氣血運行,為醫(yī)治肝陽上亢型頭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