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統(tǒng)計局人口普查課題組
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 《長江三角洲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長三角城市群由上海及蘇浙皖三省一市共27 個城市組成。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也是全球六大城市群之一;是全國經(jīng)濟發(fā)展最活躍、城鎮(zhèn)化水平最高的地區(qū),也是中國流動遷移人口最大的集聚地。本文根據(jù)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為2020 年)數(shù)據(jù),就長三角城市群城市的人口狀況以及蕪湖市人口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2020 年,長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下同)17466 萬人,占全國總?cè)丝诘谋戎貫?2.1%;其中,大多數(shù)屬于大型城市,15 個城市人口超過500 萬。與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為2010 年)相比,城市群人口增加1817 萬人,人口比重提高0.4 個百分點。城市群整體上,人口增長較快,活力顯著增強。
1.人口總量。2020 年,27 個城市中,上海市人口超2 千萬,達2487 萬人,為中國第一大城市(按市區(qū)人口評判);人口接近或超過1 千萬的城市有6 個,占比為22.2%,分別是:蘇州(1275 萬人)、杭州(1194 萬人)、溫州(957 萬人)、寧波(940 萬人)、合肥(937 萬人)和南京(931 萬人);500 萬-800 萬人的有8 個市,占比為29.6%,分別是:南通(773 萬人)、無錫(746 萬人)、金華(705萬人)、鹽城(671 萬人)、臺州(662 萬人)、嘉興(540 萬人)、常州(528 萬人)和紹興(527 萬人);300 萬-500 萬人的有7 個市,占比為25.9%,分別是:揚州(456 萬人)、泰州(451 萬人)、安慶(417萬人)、滁州(399 萬人)、蕪湖(364 萬人)、湖州(337 萬人)和鎮(zhèn)江(321 萬人);其他5 個市人口在300 萬人以下,占比為18.5%,分別是:宣城(250 萬人)、馬鞍山(216 萬人)、池州(134 萬人)、銅陵(131 萬人)和舟山(116 萬人)。
2.人口增量。與2010 年相比,人口增量超過100 萬人的城市有8個,分別是:杭州(增加324 萬人)、蘇州(229 萬人)、合肥(191萬人)、上海(185 萬人)、寧波(180 萬人)、金華(169 萬人)、南京(131 萬人)和無錫(109 萬人);增量在50 萬-100 萬人的有3個市,占比為11.1%,分別是:嘉興(90 萬人)、常州(69 萬人)和臺州(65 萬人);增量在10 萬-50萬人的有5 個市,分別是:湖州(47 萬人)、溫州(45 萬人)、南通(44 萬人)、紹興(36 萬人)和揚州(10 萬人);增量在10 萬人以下的有4 個市,占比為14.8%,分別是:蕪湖(9.9 萬人)、鎮(zhèn)江(9.6 萬人)、滁州(5 萬人)和舟山(4 萬人)。其他7 個市的人口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分別為:宣城(減少3.3 萬人,下同)、馬鞍山(4.3 萬人)、池州(6.0 萬人)、泰州(10.6 萬人)、銅陵(25.1 萬人)、安慶(30.7 萬人)和鹽城(55.1 萬人)。
2020 年,長三角城市群平均城鎮(zhèn)化率為75.0%,整體達到了高度城鎮(zhèn)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1 個百分點。與2010 年相比,城市群城鎮(zhèn)化率提高11.1 個百分點。城市群整體上,城鎮(zhèn)化水平高,發(fā)展的步伐快。
1.絕對水平。2020 年,27 個城市中,城鎮(zhèn)化率超過80%的城市有6 個,分別是:上海(89.3%)、南京(86.8%)、杭州(83.3%)、無錫(82.8%)、合肥(82.3%)和蘇州(81.7%);70%-80%的有11 個市,占比為40.7%,分別是:鎮(zhèn)江(79.5%)、寧波(78.0%)、常州(77.1%)、蕪湖(72.3%)、溫州(72.2%)、舟山(71.9%)、馬鞍山(71.7%)、嘉興(71.3%)、揚州(71.0%)、紹興(71.0%)和南通(70.4%);60%-70%的有8 個市,分別是:金華(68.2%)、泰州(68.1%)、銅陵(66.2%)、湖州(65.6%)、鹽城(64.1%)、臺州(62.0%)、滁州(61.8%)和宣城(60.8%);其他2 個市低于60%,占比為7.4%,為池州(59.7%)和安慶(55.5%)。
2.提升幅度。與2010 年相比,城鎮(zhèn)化率提高幅度超過20 個百分點的城市有2 個,占比為7.4%,分別是滁州和銅陵,均提高20.34個百分點;幅度在10-20 個百分點的有18 個市,占66.67%,分別是:合肥(提高19.52 個百分點,下同)、蕪湖(18.02)、嘉興(18.01)、宣城(17.53)、鎮(zhèn)江(17.84)、安慶(16.09)、池州(15.27)、南通(14.64)、揚州(14.29)、馬鞍山(13.97)、常州(13.90)、湖州(12.75)、無錫(12.48)、紹興(12.44)、泰州(12.42)、蘇州(11.65)、鹽城(11.61)和杭州(10.04);其他7個市提高幅度在10 個百分點以下,占25.9%,分別是:寧波(9.69)、金華(9.22)、南京(8.86)、舟山(8.30)、臺州(6.44)、溫州(6.14)和上海(0.01)。
2020 年,長三角城市群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按國際標準)12546 萬人,占城市群人口的71.1%,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與2010 年相比,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整體下降6.4 個百分點,下降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5 個百分點。城市群整體上,勞動力供給充裕,但比重有所下降。
1.比重水平。2020 年,27 個城市中,比重超過70%的城市有16個,占比為59.3%,分別是:杭州(75.3%)、寧波(75.1%)、金華(74.1%)、蘇州(74.1%)、上海(73.9%)、嘉興(73.9%)、南京(73.6%)、舟山(73.1%)、溫州(73.0%)、湖州(72.5%)、無錫(72.4%)、紹興(71.9%)、常州(71.9%)、臺州(71.5%)、合肥(71.5%)和鎮(zhèn)江(70.6%);其他11 個市在65%-70%之間,分別是:蕪湖(69.4%)、揚州(68.4%)、宣城(68.3%)、銅陵(68.2%)、馬鞍山(68.1%)、滁州(67.8%)、池州(67.7%)、南通(66.4%)、安慶(66.2%)、泰州(65.6%)和鹽城(65.1%)。
2.比重變動。與2010 年相比,比重降幅超過7 個百分點的有8 個市,分別是:鎮(zhèn)江(減少8.7 個百分點,下同)、鹽城(8.6)、蘇州(8.3)、泰州(8.0)、無錫(7.8)、南京(7.8)、上海(7.4)和揚州(7.3);降幅為5-7 個百分點的有11 個市,分別是:安慶(6.9)、常州(6.9)、馬鞍山(6.5)、南通(6.4)、舟山(6.2)、銅陵(6.2)、池州(5.9)、宣城(5.7)、蕪湖(5.6)、紹興(5.4)和溫州(5.1);其他8 個市的降幅小于5 個百分點,分別是:湖州(4.9)、合肥(4.7)、寧波(4.6)、滁州(4.3)、杭州(4.3)、嘉興(4.2)、臺州(3.2)和金華(2.6)。
2020 年,長三角城市群65 歲以上老齡人口(國際標準)2808 萬人,占城市群人口的16.1%,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6 個百分點。與2010 年相比,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5.8 個百分點,提升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 個百分點。城市群整體上,為中高度老年化,老化速度快于全國。
1.比重水平。2020 年,27 個城市中,老齡人口比重大于20%的城市有2 個,為南通(22.7%)和泰州(22.0%);15%-20%的有14 個市,占比為51.9%,分別是:揚州(19.99%)、鹽城(19.9%)、宣城(18.0%)、馬鞍山(17.5%)、鎮(zhèn)江(17.5%)、銅陵(17.5%)、舟山(17.1%)、安慶(17.1%)、池州(16.7%)、上海(16.3%)、紹興(16.2%)、蕪湖(16.1%)、滁州(16.0%)和湖州(15.5%);其他11 個市在10%-15%之間,分別是:常州(14.9%)、無錫(14.7%)、嘉興(14.1%)、臺州(13.8%)、南京(13.7%)、寧波(12.6%)、蘇州(12.4%)、合肥(12.0%)、溫州(11.7%)、杭州(11.7%)和金華(11.6%)。
2.比重變動。與2010 年相比,老齡人口比重提高幅度超過10 個百分點的城市僅有鹽城1 市(提高12.0 個百分點,下同);提高5-10個百分點的有16 個市,分別是:泰州(7.8)、銅陵(7.6)、揚州(7.6)、鎮(zhèn)江(7.2)、池州(6.7)、宣城(6.6)、舟山(6.59)、安慶(6.6)、紹興(6.3)、馬鞍山(6.2)、上海(6.2)、南通(6.2)、滁州(5.2)、無錫(5.2)、常州(5.1)和蕪湖(5.0);其他10 個市提高幅度在2-5 個百分點之間,占比為37.0%,分別是:湖州(4.6)、南京(4.5)、溫州(4.1)、嘉興(4.1)、寧波(4.0)、臺州(4.0)、蘇州(3.9)、合肥(2.8)、杭州(2.6)和金華(2.5)。
2020 年,長三角城市群每10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有20295人,多于全國平均水平4828 人。與2010 年相比,城市群每10 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shù)增長69.8%。城市群整體上,大學文化人數(shù)居多,接受教育程度較高。
1.絕對數(shù)量。27 個城市中,每10 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shù)超過2 萬的城市有7 個市,分別是:南京(35229 人,下同)、上海(33872)、杭州(29371)、合肥(26390)、蘇州(22514)、無錫(21867)和常州(20690);1.5 萬人-2 萬人的有10 個市,分別是:鎮(zhèn)江(19134)、舟山(18112)、寧波(17838)、揚州(17465)、蕪湖(17336)、銅陵(15427)、嘉興(15250)、紹興(15248)、馬鞍山(15157)、泰州(15119);其他10個市在1 萬人-1.5 萬人之間,分別是 :南通(14904)、湖州(13669)、金華(13396)、池州(13353)、滁州(12939)、安慶(12719)、溫州(12637)、臺州(11565)、宣城(11309)、鹽城(10691)。
2.變動幅度。與2010 年相比,每10 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shù)增幅超過100%的城市有7 個,分別是:滁州(增長156.0%,下同)、紹興(117.9% )、泰州(115.6%)、銅陵(113.4%)、湖州(108.1%)、宣城(104.8%)和池州(100.4%);75%-100%的有11 個市,分別是:嘉興(98.7%)、南通(94.3%)、臺州(94.2%)、金華(94.1%)、安慶(93.9%)、馬鞍山(86.4%)、蕪湖(84.4%)、揚州(83.0%)、溫州(77.3%)、常州(76.5%)、舟山(76.2%);其他9個市增幅在75%以下,分別是:寧波(72.6%)、鹽城(69.9%)、無錫(69.8%)、鎮(zhèn)江(66.2%)、合肥(64.6%)、蘇州(61.0%)、杭州(55.3%)、上海(54.7%)和南京(34.8%)。
2020 年,在長三角城市群中,蕪湖市以364.44 萬人的人口總量居第20 位;其中,市區(qū)人口239.53萬人,屬于Ⅱ型大城市,城市規(guī)模較小,而蘇浙兩省18 個市有9 個市的規(guī)模為I 型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與2010 年相比,蕪湖市人口增量9.94 萬人,增量居第17 位,亦處于中等靠后的位次。
2020 年,蕪湖城鎮(zhèn)化率為72.3%;在27 個市中居第10 位,低于城市群平均水平2.7 個百分點,位次中等偏上。與2010 年相比,城鎮(zhèn)化率提升18 個百分點,提升幅度居第4 位,居于前列。
2020 年,蕪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為69.4%,在27 個城市中居第17 位,位次中等偏下。與2010 年相比,比重下降5.6 個百分點,下降幅度居第17 位,處于中等偏上(逆指標)。
2020 年,蕪湖65 歲以上老齡人口比重為16.1%,在27 個城市中居第14 位,位次恰處中位。與2010 年相比,比重提高5 個百分點,提高幅度居第17 位,老年化加深程度略好(逆指標)。
2020 年,蕪湖每10 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1.73 萬人,在27 個城市中居第12 位,基本處于中位。與2010 年相比,大學文化人數(shù)增長84.4%,增幅居第14 位,也基本處于中位。
蕪湖的人口總量及城市規(guī)模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總體偏少偏小。建議一是要提升城市規(guī)模水平。以成為Ⅰ型大城市為目標,在擴大人口總量的同時,尤為關注人口在城區(qū)的集聚。同時,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提高城市承載能力。二是要優(yōu)化城市生活環(huán)境。以建設生態(tài)美、環(huán)境優(yōu)的現(xiàn)代化城市為目標,注重生態(tài)建設,打造宜居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優(yōu)化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擴大普惠性服務供給水平。三是要推動產(chǎn)業(yè)全面進步。推動產(chǎn)業(yè)不斷發(fā)展,結構不斷優(yōu)化,形成城市和產(chǎn)業(yè)、人口和就業(yè)同步建設,人口和產(chǎn)業(yè)同向集聚的良性發(fā)展局面。
建議一是要提升婦女生育水平。積極落實國家和省人口生育激勵政策,提升婦女和家庭生育欲望,提供優(yōu)質(zhì)保障服務,釋放婦女生育潛能。二是要努力降低少兒撫育成本。傾力發(fā)展公益性托幼機構,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大力實施雙減工程,解決培訓亂、作業(yè)多、家長累、接娃難等突出問題。三是要努力吸引外來勞動人口。通過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供就業(yè)機會,吸引外出人員返鄉(xiāng)和域外人員來蕪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通過實施“紫云英人才計劃”,全方位招引各類人才。
蕪湖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總體偏低。建議一是提升普通教育。積極推進普及高中教育,大力發(fā)展大學教育,擴大接受高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二是加強職業(yè)教育。擴大高中級職業(yè)教育規(guī)模,開拓本科職業(yè)教育領域,逐步縮小與普通高級教育在在校學生人數(shù)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