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圳,陳正光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放射科,北京 100700)
頭頸部包括從顱底至胸廓入口的各種組織結構,由于解剖結構復雜,涉及較多血管、神經及其通路,疾病種類繁多。近年來,影像技術不僅解決了頭頸部解剖結構細微復雜、難以顯示的問題,隨著各類新技術的引入,影像技術對頭頸部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和預后評估,以及病因學探索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盡管如此,由于頭頸部解剖結構的特殊性,頭頸部疾病的影像學診斷仍面臨巨大挑戰(zhàn)。
CT 技術在頭頸部疾病診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強掃描可清楚顯示頸部軟組織,如腮腺、甲狀腺等周圍組織器官及內部形態(tài),有利于良惡性結節(jié)的診斷[1]。本期專題論文《縱橫比及強化殘圈征在CT 增強掃描鑒別甲狀腺良惡性結節(jié)中的價值》,借鑒了超聲檢查常用的甲狀腺結節(jié)縱橫比,結合CT 增強掃描特點進行了甲狀腺良惡性結節(jié)鑒別診斷的研究,且不受檢查者專業(yè)水平及對結節(jié)施加壓力造成病灶變形的干擾,進一步提高了對甲狀腺良惡性結節(jié)的鑒別診斷效能。此外,高分辨力CT 可清晰顯示眼眶、顱底、聽小骨、面神經管及內耳骨迷路等細微結構,對這些結構的骨質病變能夠進行較明確診斷及療效評估[2]。近年來,CBCT 因能夠提供亞毫米分辨力的圖像、功能強大、輻射劑量小及快速成像,在口腔科廣泛使用[3],目前也逐步應用于頭頸部疾病的診斷及療效評估中[4-6]。本期專題論文《CBCT 在嬰幼兒小下頜畸形下頜骨牽引成骨術療效評估中的應用》提出應用不同測量數(shù)據(jù)評價嬰幼兒小下頜畸形矯治后狀態(tài),為嬰幼兒小下頜畸形下頜骨牽引成骨術的療效評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且進一步擴大了CBCT 的應用范圍。
MRI 具有很高的軟組織分辨力,可清晰顯示顱底、眼、耳、鼻咽、喉部結構及神經與血管的關系[7]。本期專題論文《3D-TOF MRA 聯(lián)合3D-FIESTA 序列對原發(fā)性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術前評估的價值》以3D-TOF MRA 及3D-FIESTA 序列為例,重建圖像分析面神經與血管之間的關系,以輔助制訂原發(fā)性面肌痙攣的微血管減壓術方案。
隨著技術的進步,影像研究正從過去的結構影像學研究走向功能影像學研究。CT 灌注、PET-CT/PET-MRI[8]、DWI[9]、BOLD-MRI[10]等功能成像方法為頭頸部疾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手段。此外,隨著近幾年影像組學的發(fā)展,其可對圖像中大量的生物學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判斷,為放射科醫(yī)師提供了新工具[11]。本期專題論文《常規(guī)MRI 聯(lián)合ADC直方圖對腮腺多形性腺瘤與Warthin 瘤的鑒別診斷價值》及《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與甲狀腺乳頭狀癌DWI 多參數(shù)的支持向量機模型建立及其預測價值》應用影像組學的全域直方圖和支持向量機方法重建圖像,提取肉眼無法分辨的多種圖像信息,有望提高對頭頸部腫瘤的術前分級準確率和鑒別診斷水平等。
近年來,頭頸部影像學研究涉及面廣、研究深入,不僅拓展了已有成熟影像技術的應用范疇,且已應用于既往不依賴影像學檢查的一些疾病,如斜視、青光眼[12]、搏動性耳鳴和梅尼埃?。?3-14]等的診斷、治療中。本期專題論文《前庭性偏頭痛的影像學研究及中醫(yī)診治進展》,闡述了前庭性偏頭痛多模態(tài)MRI的研究進展及中醫(yī)診治進展,期待未來可綜合影像學和中醫(yī)藥學的優(yōu)點,推動頭頸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進展。
影像檢查方法和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了頭頸部疾病的診斷敏感度和特異度,但影像檢查的重復、過度使用現(xiàn)象普遍,因此,建立頭頸部規(guī)范的影像檢查流程,以及影像診斷標準十分必要。專題論文《精準體表定位掃描在頭頸部CTA 檢查中的應用價值》與《3.0 T MRI 在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則提出了部分頭頸部常見的影像檢查流程、檢查方法和序列。
總之,近20 年來頭頸部影像學有了長足進步,已成為臨床診斷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相信隨著對頭頸部影像學的深入研究,其臨床應用會有更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