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選華,左登婷
(安徽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馬鞍山 243002)
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是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的迫切需要。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使每門課程都能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做好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逐漸調整好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大格局。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要以專業(yè)知識傳授帶動德育培養(yǎng),著力補齊思政教育的短板,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高校實施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育人理念的更新。劉營軍認為,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應新時代、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任務[2]。李鳳指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育人理念、培養(yǎng)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經[3]。學科課程的知識傳授和德育培養(yǎng)結合的理念為我國高等教育在新時代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與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項波等指出,課程思政以課程為載體,在不影響專業(yè)知識教學的前提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知識教學相貫通[4]。楊祥全認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促進了高校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需求[5]。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學科課程建設的系統(tǒng)化方案。閔輝認為課程思政是將育人工作從思政課程范圍擴展到其他各門專業(yè)課程中,形成全員育人格局,把各門學科課程都規(guī)劃進育人體系中,構建課程系統(tǒng)下的育人大格局[6]。齊硯奎指出,課程思政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課與專業(yè)課、通識課相互貫通,形成整體育人的“大思政”環(huán)境[7]。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各門學科教學工作中的課程思政,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著力解決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
“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惟一方法。”[8]章忠民等從人的生存、人與教育的關系、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等方面詳細闡述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必要性[9]。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扎根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使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擺脫想象的泡沫,做到有據可依、有根可尋。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現實需要。陳錫喜認為,這是由未來中國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承擔更大國際責任所需較高綜合素質人才的現實需要[10]。徐蓉進一步指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是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優(yōu)先于專業(yè)知識的教授[11]。
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既相聯系又有區(qū)別。陳斌認為二者同為思政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肩負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但相比于思政課程的直接灌輸教育,課程思政則是一種隱性教育[12]。楊守金等認為兩者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工作方向,思政課程是主要的教育方式,課程思政是衍生出來的、從側面來進一步補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充實思想政治教育體系[13]。
《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盵1]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劉承功指出,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建設意識和能力鍛煉是非常重要的[14]。教師是與學生直接密切聯系的,理應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課程教學之中。為增強課程思政的說服力和效果,邱偉光提出在教書育人過程中,也要保持所教課程的特點,不能為了完成課程思政建設而僵硬地插入各種思政元素[15]。
教師的教書與育人職能是不可割裂的一個整體。許瑞芳指出,教師的工作是教書,教書的目標是培養(yǎng)人才[16]。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是教師職責之本,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關于如何協調好教書與育人的關系,許瑞芳提出教師要加強育人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學習優(yōu)秀教師的經驗,不斷改良教學方法[16]。
趙光等根據教師具體職責的差異將教師隊伍分為思政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和輔導員三大類,并進一步分析各類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做法[17]。楊守金等指出,要在結構上建造立體化的教師隊伍,優(yōu)先搞好骨干教師隊伍的建設,積累出一定的方法后推而廣之,以“優(yōu)干帶動后干”之舉建設出覆蓋全面、專業(yè)的課程思政建設教師隊伍[13]。
根據課程設置的差異性以及《綱要》的指導,不同學者分別從三類課程、建設的保障機制來分析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實踐。
1.公共基礎課程
公共基礎課涉及寬度廣、內容維度多,因此,必須堅定政治立場。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靳諾認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構筑課程思政建設“主心骨”,內容教學才能廣而不散[18]。張大良認為,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在思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的方向不能丟,不能為了建設課程思政而忽略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19]。其次是擴展公共基礎課的廣度。陳雪貞從最優(yōu)化視角指出,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就要兼顧到教養(yǎng)、教育和發(fā)展,在準備維度上就要將課程與思政相結合[20]。在課程教育過程中,吳倬認為,除了要對學生進行三觀、意識思維的教育,還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進行熏陶教育[21]。最后是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張馳等提出“理”與“情”相結合的話語教學方法,寓“情”于“理”,“情”中帶“理”,并進一步強調了經驗教學與數據教學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22]。
2.專業(yè)教育課程
針對教育內容各異的專業(yè)課程,要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子,有效解決專業(yè)課與思政課“兩張皮”的問題。首先是把握不同專業(yè)的特點。趙志偉認為,社科類專業(yè)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特定社會、階級的意識理念[23]。楊昆等認為,理工類專業(yè)客觀性強,精準度高,容易缺乏人文色彩[24]。其他專業(yè)也都各有特點,要因事而化,具體專業(yè)具體分析。其次是完善教材體系。閔輝強調,要加大對專業(yè)教材的審查,加強教材所含意識形態(tài)觀的審查,推進教材體系的建設以適應中國國情和社會發(fā)展實際[6]。楊曉東等人也對教材的編訂提出五大原則[25]。最后要緊跟時代潮流。韓憲洲認為要把握國內外形勢和世界格局的發(fā)展,順勢而為,因時而化[26]。楊金才認為,可以適當融入新時代中國故事元素,增強課程的時代性、實踐性,而不僅僅是游離于書本的“死知識”[27]。
3.實踐類課程
實踐類課程兼有理論性和實踐性雙重特點且更加注重應用性。首先應綜合設計課程體系。王海威等認為,要對授課對象進行立體化安排,分層教學[28]。根據教育對象、學習內容的差異因時因地施教。課程體系的建構不能忽視課堂外的拓展,豐富第二課堂、線上教學等同樣重要。其次是在理論和實踐中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王大亮認為,在理論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如故事講授、熱點探討進行價值情操的熏陶培養(yǎng)[29]。余江濤等人認為,要注重學能所用,從理論教學和實際體驗兩方面來加強思政教育的融入[30]。最后是加強教師的引領作用。吳月齊認為教師要自覺加強個人的學習,提高德育意識和育人能力,增強理論自信[31]。教師要通過言傳身教,發(fā)揮表率作用。成桂英認為,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價值分析能力,自覺抵制錯誤思潮言論[32]。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非一日之功,課程思政的實施還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機制。首先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楊建超指出,中國的高校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共產黨統(tǒng)領建設的大學,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才能為黨的事業(yè)建設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是高校長遠穩(wěn)定發(fā)展的必要前提[33]。焦揚認為要加強各級黨委的工作,強調課程思政進校園、進課堂的建設實際,深入實踐,以所看所聽所聞推動建設[34]。其次是持續(xù)推進統(tǒng)籌布局。王學儉等人認為,國家教育部門要不斷細化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意見,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遵循[35]。沈壯海認為,需推進課程思政制度化建設,將“一盤散沙”的制度凝練成有準則、有依據的體系[36]。最后是完善考核評價。張宏認為,要在各級各部門的考核評價中增加課程思政建設成效類目,督促院系落實課程思政建設工作[37]。張弛等人認為在考核基礎上增加激勵機制,失責必究,有功則獎[22]。
目前對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理論邏輯、具體路徑、保障機制等相關學術研究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參考。但現有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不足。
第一,缺乏對學生的研究。現有的對建設主體研究主要側重于教育主體即教師層面,對教育客體即學生層面的研究比較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包含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38]。學生是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要通過學生的反映才能判斷是否得當,建設的過程也要通過學生的反饋才能判斷是否順利,建設的效果更要通過學生進行評估。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教育客體的研究。
第二,缺乏對實施途徑的研究?,F有的研究提出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主要是針對教材等,而幾乎沒有涉及教材之外的可供借鑒的素材。課程思政的建設終究是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載體和實施方法來傳輸一定的價值觀念,只有通過一定的實施路徑作為紐帶,才能將社會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可以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載體有很多,通過不同載體實施的途徑也很多。實施路徑的載體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以語言文字為紐帶,可以施行講授法、談話法、材料分析法等;以活動為載體,可以開展課堂活動、課外活動、主題活動等。
第三,對課程思政組織領導建設研究的文獻少。在提及組織領導建設的文獻里,主要針對總體組織布局、黨委統(tǒng)一領導方面進行概述,對各部門間的配合聯動工作、院系落實方案的研究不多。此外,各部門內部既有的工作和新增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之間的時間分配問題、工作重心問題也都影響著課程思政的建設,這些都可以做進一步研究。
針對已有研究的不足,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考慮:
第一,擴展研究的主體。除了教師外,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也要關注學生個體。首先要了解學生個體的思想、心理狀況等,有針對性地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各門課程都要始終以學生為核心,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其次是要和學生保持密切的交流與互動。通過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及時了解到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根據學生在隱性教育中獲得的感受反饋對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行調整以不斷適應學生成長的需要。
第二,擴展研究的實施路徑。要繼續(xù)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學生熟悉的資源出發(f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以傳統(tǒng)文化、時政要聞等為基本載體來實現愛國主義教育;以職業(yè)發(fā)展為載體來實施職業(yè)道德教育等。創(chuàng)新運用特色路徑,使實施路徑具有中國風情特色、區(qū)域地理特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色等。
第三,擴展對組織建設的研究。在教育部《綱要》的指導下,加大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領導小組工作的研究。加強對課程思政實施的組織架構及考核、監(jiān)督等研究,以切實保障課程思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