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物理學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建構探析

2022-11-27 12:26:12賈兆帥
關鍵詞:教者群體個體

賈兆帥 張 潔

1.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流動站 四川成都 611731;2. 西南交通大學黨政辦公室 四川成都 611756;

3. 電子科技大學學校辦公室 四川成都 61173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需要常做常新,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特征、外部環(huán)境以及工作載體等不斷發(fā)生變化,需要及時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升級版,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實效性和針對性。美國著名學者、全球大數據權威阿萊克斯·彭特蘭在其著作《智慧社會:大數據與社會物理學》中介紹了一門新學科—社會物理學(Social Physics),這一學科是“研究想法的交換如何驅動人類行為—人們如何相互合作以發(fā)現、選擇和學習策略并協(xié)調行動”[2]17的科學。彭特蘭通過研究數以百萬計的人類活動產生的“數字面包屑”,提出“想法流”這一概念,認為“想法流是行為轉變與創(chuàng)新的推動力”[2]7,正是信息和想法的流動和交互增強了“群體智慧”或“集體智能”,促進了生產力提升,推動了社會變遷,進而促成了智慧社會的構建。構建基于社會物理學的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有助于從新的視角闡釋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學的研究,加速教育理念的迭代,對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很好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想法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間的新關系特征

什么是想法流(Idea Flow)?彭特蘭的定義是“行為和信仰通過社會學習和社會壓力在社會網絡中的傳播”[2]30。通俗來講,就是不同的想法、思想、信息等在人與人構成的社會網絡中傳播、流動,這種傳播流動的主要方式是在成員內部彼此之間開展社會學習,這種社會學習是處于社會網絡內部構成的社會壓力下的。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就是通過傳播具有榜樣性質的思想、想法和信息等來“感染”社會網絡中其他個體的思想認識,在社會壓力之下實現思想認同,并進一步改變其行為習慣與偏好。而社會壓力(Social Pressure)是指“一個人能夠施加給另一個人身上的議定影響力”[2]61。換言之,在熟人社會或同伴社區(qū)中,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到身邊人評價和看法等的影響,這種評價和看法會對社會網絡中的個體產生壓力,與主流一致的言行舉止會受到贊揚和尊重,而偏離甚至背離主流的言行舉止則會受到孤立和批評。社會學習是實現社會網絡思想和價值認同、達成社會網絡共識的關鍵途徑,也是構建社會網絡共同體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1]。更具體一點說,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思想改造與思想引領工作。做人的思想工作本質上就是實現思想的流動與傳播的過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思想、主流價值觀傳播給社會網絡中的每一個個體,使之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與價值認同,以此增強社會網絡的“集體理性”和“集體智能”,形成共同的習慣和信仰,塑造協(xié)調一致且高效的社會組織,進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彭特蘭認為,“想法的流動對于理解社會至關重要。這不僅是因為及時的信息對高效的系統(tǒng)來說非常關鍵,更為重要的是,新想法的傳播和結合是行為轉變和創(chuàng)新的推動力”[2]8。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施教者通過“想法流”來引領和改造受教者的思想,將社會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觀通過科學的手段和方式“移植”或“嫁接”到受教者的思想認識體系中,實現對主流思想和價值觀的認同,從而更進一步影響受教者的行為習慣,使得受教者將個人發(fā)展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yè)發(fā)展全局,成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積極力量。簡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思想流動,通過思想認同實現行為協(xié)調一致,促使受教者形成與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相協(xié)調的習慣偏好。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不是人的單獨的孤立的活動,而是一種社會交往和實踐。……代際之間、人際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這種交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一大特點。”[3]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與人之間思想價值傳播的過程。彭特蘭認為,社會網絡中的想法傳播與人們熟知的流感傳播有相似之處,想法傳播是有條件的,主要“受社會網絡結構、每一對人之間的社會影響的強度以及個體對新想法的易感性影響”[2]30。用這一觀點來審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絕不是無條件、輕輕松松就能做好的,想要取得成效同樣也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制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受到社會網絡結構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結構健全與否、互聯互通如何、緊密程度如何、開放程度如何等都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產生影響。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受制于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影響力強度。A 要將思想和價值觀順利傳遞給B,其必要條件是A 對B 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反之亦然。最后,思想政治教育還會受到個體對新想法的易感性的影響。思想和價值觀的接收者是否容易接受主流思想和價值觀,如果接收者思想上具有很強的自我封閉性,強烈排斥外來想法的熏染,思想政治教育則很難取得預期成效。

可見,用“想法流”這一概念和理論來解釋思想政治教育從邏輯上是行得通的。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想法流”在社會網絡中是一種客觀存在,只要有群體內或群體間人際互動就會產生 “想法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典型的“想法流”,其通過有意識的“想法流”構建起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的社會共同體,是一種具有強目的性的“想法流”。同時,社會網絡中的“想法流”不是定向的,也非單向,是彼此交互流動的。這就意味著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施教者可以將思想、想法、信息等傳播給受教者,反之受教者也可以將思想、想法、信息等傳播給施教者。此外,施教者群體之間、受教者群體之間同樣存在“想法流”和相互影響的因子。

另一方面,“想法流”主要通過社會學習來實現,在社會群體中個體迫于社會壓力會學習主流(榜樣)想法、模仿主流(榜樣)行為,只有這樣才能融入這一社會群體,否則會被看成是群體中的異類而不被大多數人所接納,這也是心理學上講的“從眾效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體可表現為顯性模式或隱性模式。顯性模式更多強調的是“思想灌輸”,實質上是一種偏向于單向性的“想法流”, 基本上是施教者對受教者的單向傳播,比如說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主題報告會等。隱性模式強調在群體內部營造具有導向性的文化氛圍,讓群體內的個體迫于隱形社會壓力而選擇自主學習、模仿主流的想法與行為,“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4],進而實現與群體內其他成員的一致性。社會物理學更加傾向于隱性模式,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就是要凸顯社會學習的重要性,“收獲能夠帶來偉大決策的想法的關鍵在于,從他人的成敗中學習,并確保這種社會學習的機會充分多樣化”[2]28,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讓群體內的個體自覺而廣泛地進行社會學習,盡管這種社會學習的重要動因是免于成為群體中的異類。

當然,這種社會學習也是有條件的,關鍵是要增強個體的“易感性”,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更加容易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思想價值的熏染,愿意接受這一“想法流”從而產生“抗體”,形成符合主流思想價值的行為習慣,成為社會網絡中的正向推動力量。彭特蘭認為“易感性”取決于三個因素:“榜樣和‘新人’之間充分相似從而使新行為可能對新人有用;兩人之間具有較高的信任度;以及新想法和以前學習的行為之間的一致性?!盵2]33這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啟示:其一,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要保持較高的相似度;其二,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要建立較強的信任度;其三,思想價值傳播不能脫離受教者的個體實際,要體現延續(xù)性和一致性。

二、提高想法流的速率: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關鍵著力點

彭特蘭認為,“在衡量社會網絡對于收集和提煉決策的功效時,想法流的速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2]33。想法流的速率越高,社會網絡的活力越強,社會學習帶來的回報也就越豐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是要提高想法流的速率,讓科學思想與主流價值快速傳播到受教者群體中,并發(fā)揮正向引導作用。一旦想法流的速率低下,就意味著主流思想價值在傳播過程中是不暢的,要么是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互動不足,要么是受教者“易感性”不強。新時代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關鍵是要提高想法流的速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時代感。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想法流速率的理念迭代

立足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想法流的速率,就需要在教育理念上實現迭代。

1. 從單維度灌輸到多維度交互的迭代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施教者處于主動地位,受教者處于被動地位,想法流更多的是從施教者到受教者的單維度流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灌輸論”:“工人群眾不可能自發(fā)地從內部產生科學社會主義意識,這種意識必須從外部灌輸進去?!盵5]在今天這樣一個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社會網絡中的每個個體都是其中的一個節(jié)點,通過現實社會網絡鏈接和網絡空間社會虛擬網絡鏈接構成了一個立體化、交互式的社會關系網,可以接受來自各個方向的想法、信息,也可以以我為中心向外廣泛傳播想法、信息,體現出社會物理學意義上的想法流的基本特征。按照社會物理學的觀點,社會網絡越緊密,想法互動越充分,速率越高,集體智慧越高。在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受教者展現出更強的互動欲望,不愿做被動的思想接收者,而更愿意在多維的互動中接受想法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樹立多維性理念,施教者需要從受教者的多維互動中探尋想法流的規(guī)律性,尤其是要在紛繁復雜的想法流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想法流的主導性,有效抵御負向性想法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掣肘效應,同時重視朋輩之間的想法流,強化朋輩教育。

2. 從重視權威性到趨向平等性的迭代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對受教者的思想價值灌輸往往是自上而下的,體現出了主體的權威性,其掌握的主流思想價值的領導權、話語權與管理權不容置疑。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網絡空間社會的建立,社會網絡中的個體尤其是青年群體去中心、去權威的個性特征日趨顯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權威性越來越淡化,“思想政治教育權威弱化已成為事實”[6]245,依靠自上而下的單向想法流來實現其價值目標也越顯乏力,居高臨下式的想法流很容易引致受教者的逆反性抵觸?!肮噍數那疤岷突A在于有權威,一旦失去權威,灌輸必然失去基礎,灌輸的效果就大打折扣”[6]245。彭特蘭認為,“對于預測集體智能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話輪轉換的平等性:相比于話輪轉換分布更為均等的群體,那些由少數個體主導對話的群體擁有更低的集體智能”[2]87。思想政治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需要構建平等的伙伴關系,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交流,實現想法、思想、信息等在同一水平線上流動,避免階梯型流動。

3. 從指導型到伙伴型的迭代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施教者對受教者的科學指導,體現的是顯性的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施教者掌握著主流思想價值傳遞的絕對主導權,受教者從其他渠道獲得的主流思想價值碎片化且不權威,因此必然會構成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這種指導型關系。網絡空間的迅猛發(fā)展,一方面加速了想法流的流動,來自各方面的想法流都可能在受教者這一節(jié)點上匯聚交融,導致施教者的絕對主導權被削弱;另一方面,信息資源的復雜多元給施教者向受教者傳播的想法流帶來挑戰(zhàn),受教者對施教者傳遞的思想價值可能會產生疑問甚至盲目抵觸。那種單向性甚至強制性的想法流模式的受歡迎度大大下降,加之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互動性不足,就容易出現“你可以傳播想法,但我可以不接收”“言者諄諄,聽者寥寥”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上表現較為突出,教師在講臺上不厭其煩地講,學生在教室里若無其事地“開小差”,這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想法流通道不夠暢通的直接體現。按照社會物理學的觀點,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在社會網絡中構建起緊密的伙伴型合作關系,在這一社會網絡中加強彼此之間的平等互動,建立強有力的信任關系,促進彼此之間生發(fā)出更多的共同點或相似點,進而增強社會網絡個體彼此的“易感性”,最終提升想法流的速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4. 從個體理性到群體理性的迭代

傳統(tǒng)意義來看,施教者往往會有一種認識,就是實現受教者的個體理性,從而構建起受教者的群體理性,強調的是由點到面的邏輯關系。而社會物理學強調的是直接著眼于建立群體理性,個體理性是在群體理性下自然形成的,由此社會物理學也更加強調群體激勵。激勵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的手段,通過強化表現優(yōu)異的個體的思想價值認同與行為習慣,發(fā)揮其示范榜樣作用,促使其他個體向榜樣個體進行社會學習,進而逐步實現群體內部的思想價值認同,達到內部行動一致。傳統(tǒng)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單純的個體激勵,簡而言之就是誰表現好就獎勵誰,這幾乎成了人們的共識。但在具體實踐中往往可以發(fā)現,獲得激勵的個體范圍基本是恒定的,幾乎是固定的一小部分個體經常性受到激勵,而其他的大多數一直排除在被激勵的范疇之外,無論是對于被激勵者還是未被激勵者,都會導致“激勵疲勞”。所謂“激勵疲勞”,就是指激勵因固化導致出現邊際效益遞減以致無效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社會物理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理念:群體激勵(或稱社會網絡激勵)。群體激勵不同于改變個體行為的個體激勵方式,其更加重視對群體的激勵,簡單來講就是不僅激勵表現優(yōu)異的榜樣個體,還要對與榜樣個體構成密切互動關系的相關個體進行有差別的配套激勵,是以榜樣個體為中心的網絡化激勵?!斑@些激勵通過產生社會壓力,增加圍繞具體明確的想法的互動數量,繼而通過提高人們將這些想法融入自己行為的可能性來改變想法流。”[2]62群體激勵對于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這種激勵方式可以有效形成一個激勵面,這個激勵面可以無限拓展,直至覆蓋到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需要注意的是群體激勵,不是無差別的激勵,而是有層次有差別的;同時這種激勵是建立在群體內彼此之間的互動關系構建起的社會網絡基礎之上的,而不是人為地把群體內的個體分成三六九等進行分別獎勵。群體激勵的目標是增強群體智慧,進而實現群體理性。個體在群體中迫于社會壓力必然會傾向于個體理性,以符合群體的共同規(guī)則,受到群體中其他個體的尊重與認可。

(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想法流速率的路徑選擇

彭特蘭提出塑造高效組織有三大途徑:參與(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多樣性(Diversity),這對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想法流速率,增強工作的實效性與親和力,同樣應該作出相應路徑選擇。

1. 廣泛而深入參與

參與指的是“持續(xù)的人際交流網絡改變人們行為的過程”[2]71,主要強調的是社會網絡中群體內部之間的交流互動。根據社會物理學的觀點,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就需要增強社會網絡中個體的參與度,使得施教者和受教者能夠更廣泛平等地參與其中,彼此之間建構起充分信任的伙伴型關系。其一,參與需要廣泛而深入的互動,不僅是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互動,還包括施教者之間的互動、受教者之間的互動,人和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廣泛而充分,相互之間越來越熟悉,這樣群體內就容易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因此,互動需要頻繁,互動需要廣撒網,從深度和廣度上確保參與過程中互動的充分性。其二,參與需要強化彼此合作,要讓每一個人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從目標設定、任務分工、角色定位等方面廣泛而充分地征求意見,尊重彼此之間的建議與看法,并對意見和看法開展科學的篩選,進而形成共識。發(fā)揮好群體中的每一個受教者的作用,彰顯其與施教者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確保每個受教者不會感到自己在群體中處于從屬位置,從而建立起平等的伙伴關系。這種伙伴關系強調的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享有同等重要的主體地位。其三,參與的直接目標是構建強有力的信任關系,“參與(重復的合作性互動)能夠建立信任并增加關系的價值”[2]69。有研究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是一種主體間活動認知過程,教育主體間的雙向或多向交互活動,達成思想上的共識和共享,共享精神、智慧、意義,在共享中相互促進發(fā)展”[7],這一定義實際上就是將施教者和受教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同等看待,強調的是互動共享。信任關系的建立是確保想法流有序暢通的重要條件,一旦建立了信任關系,受教者就會受到社會壓力的影響而較為容易地接受來自施教者的思想價值傳播。這種信任是建立在平等互動基礎之上的,遵循的是共享理念,實現的是相互促進和共同發(fā)展。更進一步講,由重復的合作性互動,也就是參與,構建起來的社會網絡結構具有極強的穩(wěn)定性和凝聚力,這對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極為重要。

2. 多維交互探索

探索指的是群體中的個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互動,實質上是一種拓寬互動交流面的表現形式,想法流超越了原有的傳播范圍,從而避免“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彭特蘭認為,“人類連續(xù)的探索性行為是一種快速的學習過程”[2]5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者因其天然的好奇心必然不會拘泥于所處的群體范圍,而會不斷拓展其探索的空間領域。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虛擬網絡將受教者的探索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地方,這種探索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網絡互動更加充分和多元,可以讓受教者接收到更廣泛的想法流,從長遠來看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一些人認為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沒落思潮會對中國的主流思想價值帶來沖擊,而傾向于采取封閉性舉措,這實際上是不自信的表現。我們黨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就說明我們對自己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具有充足的底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體系經得起各種風浪的沖擊。俗話講,真理越辯越明。受教者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本身已是難以避免,不妨在不同思想價值碰撞激蕩中,通過優(yōu)化篩選機制,更加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價值的真理性與生命力,從而讓越來越多的受教者增強對負面想法流的“免疫力”,真正實現堅定“四個自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越來越復雜,封閉的社會網絡只會加快落伍的速度,出現“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的尷尬局面,這就要求施教者要提升主動探索的意識。探索本身也是社會學習的一種方式,強調的就是開放性而非封閉性,從而擴大想法流的輻射范圍。想法流范圍越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就越明顯。施教者還要與其他群體開展更多的互動,接受更多的新理念、新方法,始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權,進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不斷轉型升級,這對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針對性是極為必要的。

3. 尊重多樣性基礎上的碰撞

社會物理學認為,信息和想法來源的多樣化是非常重要的。封閉的環(huán)形網絡結構會導致同樣的想法、信息一再循環(huán),從而形成回音室效應,這是建立高效組織的大忌。同時,群體決策時,由于群體中的個體迫于社會壓力,傾向于與其他人的觀點保持一致性,因而導致群體無法從多角度客觀分析問題,作出科學決策,這就是所謂的“團體迷思”(Group-think)。從漫長的中國歷史來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恰恰是文化生命力旺盛的表現,在諸子百家想法流的碰撞中儒家思想成長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文化。相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反而不利于中華文化的健康生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樣也需要尊重多樣性,應該倡導一元主導與多樣并存的辯證統(tǒng)一,不能也無法搞純粹的“一元化”。在當今時代,多樣并存是客觀現實,西方的制度體系無論通過什么方式都無法獨霸天下,文明的多樣性才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想法流互動,需要重視思想價值的比較,在與不同思想價值的比較中彰顯主流思想的科學性、真理性,在與不同文明的比較中凸顯中華文明的獨特之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1],“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1],這實際上就是要承認和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的多樣并存的現實狀況,同時也要在不斷地比較中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價值的認同與自覺。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需要尊重多樣性,鼓勵基層創(chuàng)新,允許基層試驗,從不同的視角不斷探索新方法、新途徑、新規(guī)律。新想法越多,越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越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三貼近”,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具體體現。

三、基于社會物理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范式探索:智慧思政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即從生理、心理、社會方面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是時代的要求。”[8]受社會物理學理論觀點的啟發(fā),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方向就是打造智慧思政新范式。這一智慧思政(或稱為“智慧型思政”)新概念有別于信息技術載體上的智慧思政,指的是建立在緊密性互動的社會網絡基礎上,通過廣泛社會學習激發(fā)群體智能和群體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這種新范式的顯著特征就是:基于平等的重復性互動、基于信任的伙伴型關系、基于社會網絡激勵的群體智能、基于社會學習的習慣塑造。在這一新范式下,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打造智慧思政新模式,可以作為“構建和完善新時代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體系”“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9]的有益借鑒。

(一)智慧思政范式下社會網絡的新形態(tài):伙伴型社會網絡

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生存方式、交往模式、行為習慣、思維特性,虛擬網絡空間社會產生的諸多變化正越來越顯著地沖擊著現實社會的固有架構?;ヂ摼W的去中心性、開放性、平等性等特征,的確為人類編織了一張前所未有的聯系網,這張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給人類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但構建智慧思政新范式不能崇尚“互聯網萬能主義”,不能以數字化社交模式取代面對面社交模式。網絡空間中的數字化是一種“缺場社交”模式。這種由互聯網連接而成的社會網絡,一方面受到匿名性、弱連接等因素影響,較難建立起很強的信任關系,彼此之間多是“熟悉的陌生人”,而非名副其實的信任型伙伴關系;另一方面,從技術對人的異化作用角度,尤其是對于年輕人而言,表面上看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實質上卻導致了“群體性孤獨”?!叭后w性孤獨”指的是我們在網絡上與他人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卻變得越來越孤獨[10]。網絡生存模式下,在人機交互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時間與空間距離拉近了,而心理距離卻拉大了。因此,這種虛擬網絡構成的社會網絡并非社會物理學期待的社會網絡結構。構建智慧思政的社會網絡,不能把互聯網萬能化,仍然需要面對面的互動交流。“面對面互動是提高生產率的關鍵”[2]91,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施教者之間、受教者之間都需要建立面對面交流的常態(tài)化安排。所有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網絡中的平等一員,享有平等參與的權利,人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然后對所有的意見和想法進行碰撞篩選而形成共識性安排。智慧思政社會網絡的建構,主要基于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施教者之間、受教者之間形成強信任的連接紐帶,相互尊重、共享信息,逐步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鑒、互動頻繁、相互信任的新型伙伴關系?;ヂ摼W可以在智慧思想社會網絡構建過程中發(fā)揮特定的作用,可以增加群體內個體間的互動頻率,消解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約束,但數字化社交不應作為主要互動方式,更不應成為全部互動方式。

在社會網絡中,智慧思政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彼此信任、平等相處、經常性互動,雙方既是不同思想、想法、信息的傳播者,同時也都是接收者,雙方自由地進行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施教者要在四個方面發(fā)力。首先,施教者要與受教者建立信任關系,贏得受教者的尊重和信賴,成為熟悉親密的伙伴和朋友。其次,施教者要不斷生發(fā)出與受教者之間的共同點或相似點,彼此之間有較多相同或相似的偏好、興趣點,進而搭建起廣闊的互動交流平臺。再次,施教者應該始終與與受教者平等交流互動,構建起密集的想法流,不斷從受教者中汲取新的智慧。最后,施教者之間也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學習機會,社會學習的機會越多,施教者群體的集體智能就越強大。同時,受教者一方面要在施教過程當中及時反省并校正思想中的偏差;另一方面,要強化群體間交流互動。同齡人之間擁有更多的相同點和相似處,更容易相互影響、相互模仿,因此需要發(fā)揮好受教者群體中榜樣的作用,通過社會網絡激勵和社會壓力,激發(fā)朋輩教育效應,營造濃厚的社會學習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受教者向榜樣看齊,形成正向發(fā)力的磅礴力量。

(二)智慧思政范式下施教者的新角色:魅力型連接者

社會網絡中,智慧思政的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要建立起平等的伙伴關系,構建起亦師亦友的新型關系。在此基礎上,為了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網絡有效運行,施教者需要承擔的最重要新角色是魅力連接者(Chariamatic Harismatic Connector)。彭特蘭認為,魅力連接者具有三個方面特征:精力充沛并有條不紊地與他人互動;能夠引導組織內的互動模式朝著正確方向發(fā)展;并不主宰團隊內的討論,而是鼓勵好的想法流模式[2]112。這對智慧思政范式下的施教者進行了新的定位。首先,施教者要具有強烈的思想政治教育責任感與擔當意識,融入到受教者的學習生活網絡和視線,與其同學習、同生活、同娛樂、同成長,成為受教者身邊最常見的人和最親近的人。第一時間了解和掌握受教者的新動向、新變化、新關注等,第一時間了解和掌握受教者的困惑、苦惱、訴求,并及時進行面對面的答疑釋惑,進而成為受教者最離不開的人。當然,施教者之間也需要加強互動交流,實現集體智慧的螺旋式上升。其次,注重引導朋輩群體中的想法流,對于受教者群體中的一些不良傾向、危險苗頭,需要及時通過平等柔性的方式進行社會網絡校正,讓受教者群體內部始終充盈著正能量,讓正向的想法流始終占據主導,始終保持對負向想法流的社會壓力。因此,施教者需要保持強烈的政治敏感性與工作敏感度,一旦發(fā)現異常及時進行巧妙的校正,把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tài)。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校正、引導,不是黨同伐異、唯我獨尊,不能動輒“扣帽子”“打棍子”,切忌步入“羊群效應”或“集體迷思”的困局。最后,施教者應該做認真的傾聽者和積極的激勵者,鼓勵正向且有效的想法流模式,不能扮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宰者角色,不能在受教者中強勢主宰思想交流、話語交換,要讓受教者深入思考,對主流思想價值擁有更加透徹的認知與體悟,進而實現集體理性,增強群體智能。

(三)智慧思政范式下受教者的新角色:主體參與者

智慧思政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平等參與、理性參與。在這一范式下,受教者居于主體地位,這實質上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基本原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互聯網的發(fā)展,人們的自我意識愈發(fā)強烈,越來越多的人具有強烈的去權威傾向,不喜歡被動跟隨的生存模式,不喜歡做“填食的鴨子”,更喜歡主動探索、主動發(fā)聲,崇尚在同一空間內進行平等交流與互動,官僚結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越發(fā)沒有市場和吸引力。因此,為了適應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這些新情況、新變化,“用‘交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取代‘填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實現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11],這就需要對思想政治受教者進行新的角色定位:主體參與者。這一新的角色定位具有四個顯著特征。一是主動參與,受教者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應該是一種被動選擇,應該是一種主動行為,主動表達意見、訴求,主動參與到目標設定、制度設計等過程中。因為在智慧思政的社會網絡中人與人之間居于平等地位,每個人的想法都會被尊重,每個人都擁有一份責任。二是全程全方位參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一種常態(tài)化存在,不應時有時無、時強時弱。智慧思政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天候的,就如同空氣一樣存在于社會的每個角落、每個時刻,受教者在這樣一種思政范式下,必然是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想法流的傳播是立體化、均密化。三是協(xié)同合作,受教者彼此之間是一種合作伙伴關系,具有科學協(xié)同的互動方向,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促進,進而產生協(xié)同互助的“雁陣效應”。四是理性參與,這種理性是集體理性或群體理性,群體中個體的廣泛社會學習逐漸促進了集體感性向集體理性的飛躍,受教者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性的把握日趨成熟,不會受到外部的蠱惑而迷失了正確的互動方向。

結語

社會物理學是大數據時代興起的一門學科,其理論觀點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結構的變化,是一種新穎的觀察世界、解釋世界的視角。從這一學科視閾出發(fā),去觀察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變化,可以得出一些新結論,受到一些新啟發(fā)。主客體關系的新變化,是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的,反映的是時代變遷映射到思想政治教育新實踐中的縮影。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關鍵是聚焦教育客體的特質迭代以及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迭代。教育客體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生活樣式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必然會不斷迭代,這相應就會引發(fā)主客體之間關系的迭代,進而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與實踐上不斷去回應這種新迭代,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智慧思政是基于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特質迭代以及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迭代,所作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在這一新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構建起伙伴型社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擔“魅力型連接者”的新角色,發(fā)揮主導作用,而受教育者承擔“主體參與者”的新角色,發(fā)揮主體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常做常新的社會實踐活動,需要與時代同頻共振,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積極回應時代發(fā)展提出的新要求,不斷在理論上和實踐上作出更多新探索,提出更多新觀點、新舉措、新范式,讓這一社會實踐活動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強大活力。

猜你喜歡
教者群體個體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科學大眾(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音樂表演技能培養(yǎng)之我見
戲劇之家(2015年13期)2015-08-07 00:36:50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某生課寢
受教者主體性視角下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姚奇富:為教者,好之樂之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中國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兰考县| 米林县| 台南市| 安新县| 沽源县| 洛川县| 华容县| 旅游| 延津县| 建昌县| 科尔| 绥滨县| 万载县| 英吉沙县| 介休市| 塘沽区| 上虞市| 肇州县| 中阳县| 安图县| 许昌市| 铁力市| 通辽市| 镇巴县| 昌都县| 玉林市| 上犹县| 龙井市| 衢州市| 定日县| 张北县| 临桂县| 南京市| 柳江县| 贵德县| 灵璧县| 襄城县| 北碚区| 开封市| 顺昌县| 樟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