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雪,雒成林,2*,李長靈,曹 熙,何鵬慶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針灸甲乙經·精神五臟論第一》開篇即言:“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逼灿盅裕骸笆枪视冕樥?,觀察病人之態(tài)?!睆娬{了凡是使用針刺治法,必須以神氣作為根本,使用針刺治病的時候,要先觀察病人形態(tài),以此測知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從而了解五臟經氣盛衰。并且文后多篇、多次闡釋治神,充分論述了治神需貫穿于針刺全程的思想,是針灸醫(yī)師在針刺治療中必須嚴格遵守、細心體察的針刺精髓[1]。
《針灸甲乙經》載:“怵惕思慮則傷神”“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思則……神有所止,氣流而不行”。針刺以神作為根本,而大驚大恐之人神無所依,或思慮太過時,人神受損,但精神魂魄的存亡得失往往決定能否使用針刺治療。若醫(yī)生針前不體察患者之神,妄加針刺,結果便是摧殘病人身體?!端貑枴费裕骸坝^其志意,與其病能……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狈仓尾”赜^察患者前后變化,察精神情志。對于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就不要跟其討論深奧的醫(yī)學理論,對于討厭針刺治療的人,也不要跟其講述針刺技巧,有病不許治療的人,其病難以治療,就算勉強治療,也達不到預期效果。因而,對于有迷信觀念的人,治療可采用醫(yī)學治療手段,但對其不必講述其中道理,用迷信的解釋使其信任治療方法即可,如古代祝由術,表面上看完全是迷信形式,而實際上卻是含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最原始的精神療法[2]。在治療前與患者的交談中抓住患者的心理,使其依從性提高也是一種“治神”。對于討厭針刺治療的人,應選擇其他治療方式,強制使用其不信任的治療方式時,患者會產生逆反心理,而“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違背患者的志意,并不利于治神。因而在施以治療前,需要告知并與患者商量治療方式。對于有病但內心不愿意治療的人,審其神態(tài)并與其交談顯得更為重要,與患者交談并取得其信任的過程就是治神。
又如《靈樞》言:“人之情,莫不惡死而喜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在針刺治療前,對病人進行說服和勸導,引導其創(chuàng)造對病情有利的條件,看似是簡單交談,實則也是治神。如《素問》言:“系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贬t(yī)者密切注視病人,反復詢問病情,順從病人的志意,使之情志舒暢,盡情敘述自己的不適,醫(yī)者同時可診其病情,察其神氣存亡。因而,臨床醫(yī)師在針刺治療前首當審明患者當下情志,對其引導,使患者平心靜氣,心緒安定之后再施以針刺治療。
《針灸甲乙經·針道第四》言:“五臟已定,九候已明,后乃存針”“凡將用針,必先視脈氣之劇易”,針刺前醫(yī)者要查五臟虛實、三部九侯之脈象變化,方可考慮針刺方案,因血氣者,為人之神,不可不謹養(yǎng)?!胺泊讨ǎ夭炱湫螝?,形肉未脫……散氣可收,聚氣可布”,針刺前,須察病人形體強弱、元氣盛衰等,實則為審神后根據病人體質,選擇合適針刺方法,使欲散之精氣收斂、聚積之邪氣散去,最終達到陰陽調和、精氣充實、形氣相合、神氣內藏之目的。
《五臟六腑虛實大論第三》言:“神有余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切而致之,刺而和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移氣于足,神氣乃得復”,針前審察神之有余及不足是使神氣相平的重要步驟之一?!夺樀劳獯Эv舍第七》言:“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視其血脈,察其五色,以知寒熱痹痛。”內臟發(fā)生病變,外在就會表現(xiàn)出精氣神之衰落,因而察外在所表現(xiàn)出的神的飽滿與否,就可測知內臟的健康與否。雙目是觀察神最直接的窗口,觀察兩目就可診知五臟“神”的情況。心藏脈,脈舍神,觀察血脈,也可診知五臟的情況?!鹅`樞·大惑論第八十》言:“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wèi)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比说难劬?,既是五臟六腑的精氣所形成,也是營、衛(wèi)、氣、血、精、神、魂、魄經常通行和寓藏所在,其視物功能,主要出于神氣所養(yǎng),眼睛的視覺活動,主要受心的支配,這是因為心主藏神的緣故。針刺前通過視患者之目,以測知五臟六腑之神。
“所言節(jié)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針將刺入穴位時,治神主要體現(xiàn)在持針之法、刺入之法、針刺深度、醫(yī)者精神狀態(tài)及態(tài)度之上。
《針道第四》言:“持針之道,堅者為寶”“刺針必肅”。持針時端正態(tài)度,緊握針柄;針刺時保持嚴肅,端正針身,對準腧穴。全程將精神集中于針尖,專心于病人的兩目及神色變化,仔細體察患者神氣的盛衰。并言:“至其當發(fā),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在掌握針刺的時機并要刺入時,手要專一而協(xié)調,針體的活動要均勻柔和,并靜靜體會針刺入后氣至的感覺。王鶴齡先生[3]持針幾十年,游刃有余,指力為根,便是嚴格遵守“持針之道,堅者為寶”。
《針道終始第五》言:“深居靜處,占神往來……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笔┽樦畷r,醫(yī)者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針尖及病人身上,密切觀察病人的精神活動,精神內守,不被外界所干擾,或淺或浮,治神至針下谷氣到來。
《素問·針解篇》言:“神無營于眾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烫搫t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膽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也?!贬t(yī)者針刺時,全心全意于病人的身體變化之上,不被左右紛擾所打動,治療虛證時用熱補法,以意引氣,氣至乃熱;治療實證時用涼泄法,將已至之氣漸漸泄至松滑,氣虛則寒。張景岳解釋其為“氣為神使,脈道易行”。《素問·調經論篇》言:“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于不足,神氣乃得復。”針刺時,制其神,令氣易行,將氣引至不足之處,恢復不足之處的神,只有醫(yī)患合一,神氣相隨,其氣才易被引導。左常波教授[4]運用“三調一治”針法治療痛經時,將治神與調氣結合,在針刺過程中注重醫(yī)患雙方守神,配合呼吸,臨床療效確切。
《靈樞·刺節(jié)真邪》言:“用針之類,在于調氣,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疾出,致其神?!狈册槾讨尾?,主要在于調氣……凡刺寒邪,應注意溫養(yǎng)正氣,用徐疾補瀉使神氣恢復。刺之道,氣調而止,治神與調氣,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調氣以調神為前提?!鹅`樞·小針解》言“神者,正氣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余不足可補瀉也……調氣在于終始一者,持心也……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神即是正氣,高明的醫(yī)生能夠根據病人氣血虛實來運用手法,如新安醫(yī)家徐春甫以“治神為要,補瀉為輔”[5]。
“凡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shù);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其氣已至,適而自護”,此時,若醫(yī)者及病人精神渙散,氣感便會丟失,因而守住氣感不丟失就是治神的重要內容。
《針道第四》言:“粗守形,上守神”“粗守關,上守機”“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上工形神兼守,機關合一,因為形是神的載體,神依附形,沒有形,則神無所依。下工單守形或單守神,都不能達到守神的目的。針刺或深或淺、或遠或近,都需要候針取氣,應該集中精神,好像如臨萬丈深淵般小心翼翼,又好像手握猛虎般堅定有力,全神貫注,不能有一絲松懈。粗工死守針刺形跡,不知根據病人身體變化作出改變,高明的醫(yī)生則能根據病人神氣盛衰及邪氣虛實,采用以調神為主的補泄手法。因為血氣在脈中循行,有一定門戶以供其出入,但這種經氣出入的變化是微小難見的,來去不可預測,只能精心守神以待。
“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奔毿捏w察出經氣的變化時,還要守神洞察經氣的虛實,邪氣盛時,切不可用補法,以防留邪;邪氣已去,正氣衰時,切不可用泄法,以防傷正?!洞笠吩唬盒於矂t實,疾而徐則虛。徐疾和迎隨是同一手法的不同過程?!靶於病焙汀白范鴿蓖瑸檠a法。因為針刺在淺層得氣之后,針頂著針感慢慢往深層走,然后迅速出針,捫閉針孔,以閉其神,將氣感留在深層,達到補虛的效果。“疾而徐”和“迎而奪之”同為泄法。因為針迅速在深層得氣之后,針拉著針感慢慢向外提至皮下,即淺層,然后出針,并搖大針孔,行瀉法,達到泄實的效果。然而不論是迎隨補泄,還是徐疾補泄,都需要“以意和之”。醫(yī)者只有守住自己的神,才能體察到補泄時機,正確施用補泄手法[5]。
《針道第四》言:“用針之要,無忘養(yǎng)神?!薄秳幼魇Ф葍韧鈧l(fā)崩中瘀血嘔血唾血第七》言:“色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贬槾探Y束后,醫(yī)者及病人要形體勞作而不使勞倦,要使真氣調順,不去注目不正當?shù)挠?,不讓淫亂的事物惑亂心志,無論什么樣子的人,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焦慮,不以其欲竭其精,不以其好散其真,這才是養(yǎng)神之道。
《素問》言:“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鄙裾撸瑸槿酥龤?,上守神者,主要守人之血氣有余或不足,因此無論是施術者還是受術者,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治療后,都要學會保養(yǎng)正氣。上古時懂得養(yǎng)生之道的人,能夠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且加以適應,調和自身與外界,飲食有節(jié)制、作息有規(guī)律、不去操勞虛妄之事,因而形神具旺,活到自然年齡,百歲乃去。并且懂得養(yǎng)生之道的人也教導普通人要做到心情清凈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于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fā)生?!端貑枴费裕骸肮适ト藗骶?,服天氣,而通神明……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笔ト藢P闹轮荆槕匀惶鞖?,通達陰陽變化。如果違逆自然,就會內則九竅不通、外則肌肉壅塞,衛(wèi)氣不固,因此損傷陽氣,這便是人們不能適應自然變化所致。“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當人體中陽氣失去了它應有的位次時,就會折損壽命,生命機能也會減弱,如此,“神”又怎會旺盛?因為寒氣,陽氣應該像門軸在門臼中運轉一樣活動于體內。若起居猝急,擾動陽氣,則易使神氣外越,而我們說要使精神內守。因此,順應自然、緩緩起居,即是保養(yǎng)陽氣,又可使精神內守。
《素問》言:“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彼允ト俗龅氖菬o為之事,而且樂于保持恬淡的情態(tài),而居守于快樂自如的虛無境界,因此其壽命綿長,可以盡享天年?!端貑枴费裕骸笆扔麩o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wèi)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有的病人經用藥物、針灸等反復治療,若病人神氣已被敗壞,便無法使治療發(fā)揮應有的功效。因為針石是可以治療疾病,但卻不能在精神已經衰敗、志意散亂、營衛(wèi)不可收拾的人身上發(fā)揮作用。因為他生活上嗜欲無窮,精神上憂患不止,患得患失,以至于損壞精氣,營血不能濡潤,衛(wèi)氣不能固護體表,所以神氣已去,病不能愈合[7]。治神是醫(yī)療的方向和目標,調心(神)是操作的手段和內容?!端貑枴费裕骸拔逦度肟凇责B(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蔽逦度胗诳谥?,儲藏于腸胃,經過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注五臟以養(yǎng)五臟之氣,臟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神氣在此基礎上自然就產生了。因此,飲食與神的關系非常密切,才有“無刺大飽人、大饑人”之禁忌。除此之外,五味偏頗也會影響神,如“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這便是五味過于偏頗所傷。因而,飲食平衡、不偏嗜,也是養(yǎng)神的關鍵。
李長俊醫(yī)師的著作《飛龍針法》[8]宗《黃帝內經》治神思想,創(chuàng)制出以針御神,以神調氣,通任督、補元氣的飛龍針法。其記載了二例典型病例,對于其一重度抑郁癥患者,李長俊醫(yī)師充分做到了“觀其志意,與其病能”,初見面即治神。其與患者初見面時便展露出真誠豪爽的性情,同時以兄弟相稱,在飲茶交談中,便為患者掃除心中陰霾。對于發(fā)作性躁狂癥患者,遵從“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的原則。其與患者見面后,便先針對病因對其開導,同時讓患者盡情敘述自己的遭遇,同時指出家人與其交流中的不當,一番交談之后病人已對其非常信任。后繼用五氣朝元與陽池飛龍針法,調動元陽,驅散陰霾。針刺治療過程中,先審其情志,覺察有異之后,先通過語言、行為為之治神,后醫(yī)患合一用“五氣朝元與陽池飛龍針法”治神調氣,達到“效之信,明乎若見蒼天”。
甘肅鄭氏針法舉世聞名,其針法源出《內經》、《難經》,脫胎自“元、明”。鄭氏針法[9]注重針刺基本功練習,臨床重視揣穴,要求心手合一,并強調針氣相合,治神候氣,再施以補瀉,方能補瀉易成。鄭教授突出信“左”原則,針刺前,押手可準確定穴,并在侯氣、氣至病所等方面非常重要,同時,押手可察覺肌肉厚薄、血氣盈虧、脈氣劇易、形體強弱等,實為針前審神。鄭老還非常強調練氣功,因“凡刺之針,必先治神”,練意、練氣、戒浮躁是針灸醫(yī)生必備的修行,意力結合,心神合一方能做到“針時治神”“針后守神”。氣功還可調身、調息、調心以養(yǎng)神[3],“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針刺后醫(yī)者也需養(yǎng)神,才能在針刺時更好地將精、氣、神巧妙調動起來,使之到達指端施于針下,以醫(yī)者之神調患者之氣。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國際學院王啟才教授[10]鉆研《內經》《難經》,首倡治神守氣。王教授認為所謂治神,一是在針刺前后注重觀察、調治病人的精神狀態(tài);二是在針刺操作中,醫(yī)者自身要專一其神,意守神氣;患者也要心氣平和、意念守氣??梢?,王教授在臨床中把治神放在首位,并且貫穿于針刺全程。在治神思想的指導之下,王教授自創(chuàng)多種暗示療法治療“癔病性癱瘓、失語”等神經、精神性病癥,皆一針見效。對此,辛陳等[11]亦初步探討了針灸治神與心流理論的可能關系,其認為針灸治神既是古代針工體道的方式,同時也是心流狀態(tài)的一種。
甲乙經的針刺“治神”思想傳承于內經,《針灸甲乙經》開篇即言:“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內經》開篇即為養(yǎng)生大道《上古天真論篇》,其載:“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內經針刺治神思想在甲乙經中已被闡述大部分,小部分內容如“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出入廢,則神機化滅”“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五色》、《脈變》、《揆度》……,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積神于心,以知往今”等未被引錄??傊?,兩者都極重神的闡釋。后世中能重視治神且很好應用于實踐中的醫(yī)家也都取得極高成就。因此,治神是針灸醫(yī)師在學習與運用針刺中不可或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