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鵬,黃興學,周國林,張潤花,謝言蘭,施玲芳
(1. 武漢市農業(yè)科學院 蔬菜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300;2. 華中農業(yè)大學 園藝林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近年來,設施蔬菜生產面積不斷擴大,據2016年第3 次全國農業(yè)普查結果顯示,中國設施蔬菜占地面積131 萬hm2,居世界設施蔬菜生產面積之首[1]。集約化設施蔬菜生產農業(yè)作業(yè)頻繁、復種指數高,但相對于谷物生產其利潤可觀。在高利潤吸引下,過量施用氮肥和灌溉成為常見現象。相關研究發(fā)現,華北平原等部分地區(qū)設施蔬菜生產每年投入 氮 肥 超 過2 000 kg/hm2[2?4],田 間 灌 溉 量 超 過1 000 mm[3?4],嚴重超出了作物的生長需求。施肥和灌溉是蔬菜高產的基礎,但不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會導致氮素流失,引起地下水污染和土壤退化等環(huán)境風險,降低了氮素利用率[5]。因此,如何平衡生產效益和環(huán)境污染風險成為待解決的問題。
硝態(tài)氮(NO3--N)是地下水氮素淋溶損失的主要形式[6],NO3--N 帶負電荷,受土層中負電荷的排斥,加之NO3--N 易溶于水,在包氣帶中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因此,田間灌溉時易隨灌溉水向下遷移[7]。調查發(fā)現,山東壽光蔬菜產區(qū)大部分地下水NO3--N含量超過10 mg/L,最高達到184.60 mg/L[8]。有機物料配施化肥被認為是減少化肥使用、降低NO3--N淋失的有效方式[9?10]。LIANG 等[11]的研究發(fā)現,有機糞肥處理設施番茄顯著降低了NO3--N和總氮的淋失,并且使番茄保持較高的產量和氮素利用率。李曉蘭等[12]通過土柱模擬試驗發(fā)現,隨著有機肥配施占比的增加,NO3--N的淋失量和蔬菜硝酸鹽含量均降低。QASIM 等[13]的研究表明,秸稈的摻入刺激了施設土壤的反硝化作用,降低了NO3--N的淋失。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溶解性有機氮(Dissolved organic N,DON)在地下水中有較高的含量,可能會成為影響地下水環(huán)境的新因素[14]。KESSEL 等[15]的研究表明,草地系統中每年有機氮的淋失最高可達127 kg/hm2,并且地下滲濾液中有機氮含量超過飲用水標準。ZHAO 等[16]的研究發(fā)現,滴灌施肥可以減少有機氮的淋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SONG等[17]的研究發(fā)現,氣候條件和季節(jié)性變化對有機氮淋失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無機氮淋失造成的損失上,而對有機氮淋失的研究較少。為此,擬通過田間原位淋溶監(jiān)測平臺,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對土壤中無機氮遷移、地下水不同形態(tài)氮素損失、蔬菜產量、氮肥利用率的影響,以期為降低設施菜地系統的環(huán)境污染風險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土壤類型為砂壤土,耕層土壤理化性質:全氮1.20 g/kg、全磷0.89 g/kg、堿解氮112.30 mg/kg、速效磷26.62 mg/kg、速效鉀74.62 mg/kg、有機質13.87 g/kg、pH 值8.02、硝態(tài)氮16.70 mg/kg、銨態(tài)氮0.61 mg/kg。
試驗小區(qū)為布設在武漢市農業(yè)科學院武湖基地(114°25′E、30°28′N)設施大棚內的農業(yè)面源污染監(jiān)測點。大棚拱圓形,無色透明塑料棚膜覆蓋,單個大棚內設9 個試驗小區(qū),各試驗小區(qū)(長6.0 m、寬3.2 m、高30 cm、深30 cm)用磚混結構分隔。為減少小區(qū)間的相互影響,采用單排單灌模式,每個小區(qū)中間位置地下設有淋溶滲濾池(長1.5 m、寬0.8 m、深0.9 m),下鋪設30 L 收集桶,桶蓋上鋪設石英砂過濾淋溶水。用PE 管從桶中延伸出地面,用于抽取淋溶水。
前茬作物為番茄,供試結球白菜(以下稱白菜)品種為元寶。白菜于2021年9月27日定植,密度為5 株/m2。共設6 個處理:不施肥(CK)、常規(guī)化肥(CF)、優(yōu)化施肥(生物有機肥替代30%化肥氮,OF)、秸稈與常規(guī)化肥配施(CFS)、秸稈與優(yōu)化施肥結合(OFS)、秸稈與優(yōu)化施肥結合水平上減少30%灌溉(OFSW)。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個處理3次重復。
根據武漢當地施肥習慣,常規(guī)化肥為SOUPRO三元復合肥(N∶P2O5∶K2O=15∶15∶15),氮(N)、磷(P2O5)、鉀(K2O)施用量分別為112.5、49.1、93.4 kg/hm2。優(yōu)化施肥為施用生物有機肥(根沃寧,N=2.97%、P2O5=2.16%、K2O=1.37%,山西稼和沃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替代30%化肥氮。秸稈為玉米秸稈,使用威爾德(日照)園林機械有限公司的GTS300 粉碎機粉碎后翻耕入0~20 cm 土層,秸稈施加量為3 500 kg/hm2。采用微噴灌進行灌溉,單個小區(qū)鋪設2條微噴帶,灌溉量為50 mm,OFSW處理灌溉量減少30%。
1.4.1 土壤理化指標 在白菜種植期間,使用取土器以五點取樣法定期對試驗小區(qū)不同深度剖面土進行采樣,將土樣帶回實驗室測定無機氮。其中,土樣銨態(tài)氮(NH4+-N)采用KCl 浸提-靛酚藍比色法[18]測定,NO3--N采用酚二磺酸光度法[18]測定。
1.4.2 淋溶水氮損失量 在白菜生長期內分別于2021 年10 月22日、11月14日、12月1日進行3 次灌溉,使用田間原位淋溶裝置在灌溉后的第3天進行地下淋溶水的收集,記錄每次收集的淋溶水體積,將部分水樣帶回實驗室內測定可溶性總氮(TDN)、NH4+-N、NO3--N 和亞硝態(tài)氮(NO2--N)含量等指標[19]。其中,TDN 采用過硫酸鉀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NH4+-N采用納氏試劑光度法測定,NO3--N采用酚二磺酸光度法測定,NO2--N 采用萘乙二胺光度法測定。DON 含量為TDN 與無機氮含量差值。氮素淋失量(Q)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Q指不同形態(tài)氮素淋失量,Ci指淋溶水中不同形態(tài)氮素的含量,Vi指每次收集的淋溶水體積,A指單位小區(qū)面積。
氮素淋失系數=(施氮區(qū)氮素淋失量-無氮區(qū)氮素淋失量)/氮肥投入量×100%。
1.4.3 白菜產量和氮肥偏生產力 收獲期間對各小區(qū)白菜進行測產,每個小區(qū)隨機選取4顆白菜,將白菜從中間一分為二,記錄莖粗。地上和地下部分清理后分別稱質量,記錄鮮質量。氮肥偏生產力=施氮區(qū)白菜產量/氮肥投入量。
1.4.4 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 取部分白菜樣品帶回實驗室烘干磨樣,之后用奈氏比色法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氮素吸收量[18]進行測定。
氮素利用率=(施氮區(qū)白菜氮素吸收量-無氮區(qū)白菜氮素吸收量)/氮肥投入量×100%。
采用Excel 2017 進行相關數據計算,利用Origin 9.0 繪圖,利用SPSS 21.0 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由圖1 可知,隨著種植天數的增加,土壤表層(0~25 cm)NO3--N 含量整體表現為先降低,后在40 d 時達到峰值。峰值時各處理NO3--N 含量表現為CF>OFS>OF>CFS>OFSW>CK,以CF 處理峰值最高,達到155.04 mg/kg,然后逐漸降低。隨著土層深度增加,NO3--N 含量降低,50 d 時表層土與深層土(25~50 cm)NO3--N 含量趨于一致。不同深度土層NH4+-N含量差異不顯著,隨著種植天數增加,NH4+-N含量整體趨勢均表現為先升高后降低。在30 d 時達到峰值,此時不同深度土層NH4+-N含量都以OFS處理最高,分別達到8.91、5.30 mg/kg。在60 d 時,OF、OFS和OFSW 處理的表層土和深層土NO3--N和NH4+-N含量較高,表明配施秸稈和有機肥能增強土壤對無機氮的保留,相比CFS 處理可以看出,配施有機肥氮保留效應高于秸稈。
圖1 白菜生長期間土壤浸出液中NO3--N和NH4+-N含量變化Fig.1 Change of NO3--N and NH4+-N contents in soil leachate during the growth of cabbage
不同施肥模式下不同形態(tài)氮素淋失量見圖2。CK 處理TDN 淋失量最小,其次是OFSW 處理,表明施肥和灌溉是氮素地下流失的直接原因。相較于CF 處理,OF、OFS 和OFSW 處理顯著降低了TDN 淋失量(P<0.05),分別降低了24.1%、33.9%、47.3%。CFS處理也降低了TDN淋失量,但與CF處理差異不顯著。
圖2 秸稈和有機肥配施對DON、NH4+-N和NO3--N淋失量的影響Fig.2 Effec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on leaching loss of DON,NH4+-N and NO3--N
表1 秸稈和有機肥配施對NO3--N、NH4+-N和DON淋失占比和淋失系數的影響Tab.1 Effects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on the leaching proportion and leaching coefficient of NO3--N,NH4+-N and DON
不同施肥模式顯著影響白菜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圖3)。不施肥處理(CK)地上生物量最低,OF、CFS、OFS 和OFSW 處理白菜地上生物量顯著高于CF 處理,OFS 處理地上生物量最高。比較OF 與CFS 地上生物量發(fā)現,優(yōu)化施肥(生物有機肥替代30%化肥氮)增產效益高于秸稈與常規(guī)化肥配施。另外,OFS 和OFSW 處理白菜地上生物量差異不顯著,表明秸稈與優(yōu)化施肥結合水平上減少30%灌溉可能是更科學的管理措施,這將有望減少地下水消耗的同時保持蔬菜產量。不同于地上生物量的變化,地下生物量為CK 處理最高,與其他施肥處理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其次是OFSW 處理。表明不施肥和水分限制能促使根向更深層的土壤吸收養(yǎng)分,因此根系較發(fā)達。相較于CF 處理,OF、CFS 和OFS處理地下生物量均有所提高但差異不顯著。
圖3 秸稈和有機肥配施對白菜地上生物量(A)與地下生物量(B)的影響Fig.3 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on aboveground(A)and belowground(B)biomass of cabbage
白菜莖粗、產量和氮肥偏生產力對不同施肥模式有不同響應(表2),白菜莖粗在8.29~14.33 cm,以OFS 處理白菜莖粗最大,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白菜產量在23 065.97~96 680.55 kg/hm2,同樣以OFS 處理產量最高。相較于CF 處理,OF、CFS、OFS 和OFSW 處 理 產 量 增 加 了21.4%、14.1%、38.8%、27.0%,OF、CFS、OFSW 處理產量的提高不顯著。各處理氮肥偏生產力表現為OFS>OFSW>OF>CFS>CF,表明秸稈與優(yōu)化施肥結合提高了白菜生產時的 氮肥偏生產力。
表2 秸稈和有機肥配施對白菜莖粗、產量及氮肥偏生產力的影響Tab.2 Effec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on stem diameter,yield and nitrogen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cabbage
由表3 可知,不施肥處理(CK)白菜地上部分總氮含量顯著低于其他施肥處理,總氮吸收量表現為OFSW>OFS>OF>CFS>CF>CK,配施秸稈和有機肥可有效促進白菜對氮素的吸收利用。相較于常規(guī)化肥(CF)處理,OFSW 處理總氮吸收量顯著提高。配施秸稈和有機肥的白菜地下部分總氮含量顯著高于CF和CK處理,但總氮吸收量差異不顯著。
表3 秸稈和有機肥配施對白菜總氮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響Tab.3 Effec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straw and organic fertilizer on total nitrogen uptake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cabbage
不同施肥模式下白菜的氮素利用率差異明顯。OFSW 處理氮素利用率最高,達到37.61%。配施秸稈和有機肥提高了氮素利用率,相較于CF 處理,OF、CFS、OFS 和OFSW 處理分別提高了50.47%、14.80%、59.36%、62.25%,且OFS 和OFSW 處理氮素利用率提高顯著。
設施蔬菜栽培時,氮肥過量施用導致氮素以不同途徑損失,這也是農業(yè)面源污染的直接原因。前人研究表明,土壤中無機氮易隨水流向下遷移[20?21]。本研究中,對土壤無機氮含量的動態(tài)監(jiān)測表明,在40 d 時表層土(0~25 cm)NO3--N 含量達到峰值,這部分NO3--N 主要是由于肥料中氮的硝化作用產生的,40 d 時常規(guī)化肥處理(CF)的硝化作用最強,NO3--N轉化量最多,故含量最高。配施有機肥減弱了硝化作用,原因可能是有機肥含有較多的酚、糖、醛類化合物及羥基,增強了對NH4+-N 的吸附和固定[22]。另外,NH4+-N 含量(0~25 cm)在30 d 達到峰值后迅速被利用和轉化,CF 處理在峰值處含量較低,再次說明該處理NH4+-N 的轉化較強。在60 d時OFSW 處理的土層保留更多無機氮,說明灌溉量是影響氮素遷移的重要因素,這與唐興旺等[23]在小麥上的研究結果一致。
秸稈和有機肥與化肥配施是減少NO3--N 淋失的有效措施[24?25]。本研究中,CF 處理地下淋溶水NO3--N 淋失量和淋失系數最高,淋失占TDN 62.756%。OF、OFS和OFSW處理顯著降低了NO3--N的淋失量,相較于CF 處理,分別降低了44.3%、52.2%、59.5%。CHEN 等[26]認為,減水灌溉能提高水分利用率,減少氮素對環(huán)境的輸出影響。本研究發(fā)現,減少30%灌溉量能進一步減少NO3--N 淋溶損失,與CHEN 等[26]的研究結果一致。與常規(guī)化肥處理(CF)相比,秸稈與常規(guī)化肥配施處理(CFS)也降低了NO3--N地下淋溶,但淋失占比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秸稈提高了土壤碳氮比,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提高了土壤的固氮能力,從而避免了NO3--N以淋溶形式損失[27?28],降低了NO3--N 地下淋溶。但秸稈分解緩慢,在白菜生長前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大了NO3--N 地下淋失的風險,因此降低的效果不顯著,這與楊世琦等[29]的研究結果類似。
DON 是氮素淋失的另一種重要形式。梁斌等[30]的研究發(fā)現,DON 占可溶性總氮淋失量的16.5%~34.6%,秸稈配施雞糞肥與單施糞肥相比,減少了DON 的地下淋失。本研究中,OFS 處理與OF處理相比,DON 的淋失量沒有顯著變化,這可能與秸稈施加量和有機肥種類的差異有關。也有研究表明,有機物質的施加提高了DON 淋失[31?32]。本研究中,相較于CF 處理,OF、CFS、OFS 和OFSW 處理均提高了地下淋溶水中DON 的淋失占比和淋失系數?;逝涫┙斩捄陀袡C肥沒有降低DON 的地下淋失,可能是由于秸稈的施用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也提高了有機質降解相關微生物的數量,刺激了土壤有機質的分解,提高了DON 的含量,增加了DON的淋失風險。
前人研究發(fā)現,化肥配施秸稈和有機肥能提高蔬菜產量和氮素利用率[33],首先是因為有機肥含有大量的無機態(tài)元素和微量元素,有利于蔬菜吸收利用,其次有機肥具有緩效性,化肥配施有機肥能協調蔬菜生長期內的營養(yǎng)平衡[34]。本研究中,相較于常規(guī)化肥(CF)處理,優(yōu)化施肥(生物有機肥替代30%化肥氮,OF)、秸稈與常規(guī)化肥配施(CFS)處理白菜產量分別增加21.4%、14.1%,有機肥增產效益高于秸稈,且二者配施有協同作用。這可能是秸稈相對有機肥不易腐解,而白菜生長周期較短,因此,對產量影響較小。減少灌溉未顯著提高白菜產量,但有效促進了氮素的轉運,提高了白菜總氮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
綜上所述,秸稈與優(yōu)化施肥結合水平上減少灌溉(OFSW)在保證蔬菜生物量和產量的前提下能更有效地減少氮素淋失、協調生產與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其次為秸稈與優(yōu)化施肥結合(OFS)處理,二者均是防控農業(yè)面源污染可推薦的施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