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林
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敢于擔當之士,越是滄海橫流,越顯英雄本色。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響,一些才智之士以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甚至不惜搭上身家性命。他們的人生軌跡,或多或少帶上悲壯色彩,讓后人感慨深思。在特定時代背景中,組織或個人都會從自身角度去考慮和處理問題,與那些挺身而出的志士本來用意并不完全一致。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兩者會背道而馳,于是沖突就不可避免,最后釀成悲劇。英雄個體失去組織的信任與支持,難免身死名滅;組織因為損失了至為重要或者中流砥柱式人物,實力下降,嚴重者會由此走向沒落與衰敗。
重回歷史場景,體驗時代氛圍,可能是認識和評判歷史人物較為適宜的方式。漢朝晁錯,算得上那個時代典型的悲劇英雄。據(jù)《漢書·袁盎晁錯傳第十九》記載,晁錯一心為國深謀遠慮,但對自身很少顧及,以至災(zāi)禍臨頭也不知曉??赡苓@是對晁錯一生的中肯評述。從某種意義上講,晁錯的悲劇命運也是由其性格決定的。晁錯生性剛直,待人苛刻。晁錯研習(xí)過申不害、商鞅等人,深受刑名之學(xué)的影響。晁錯經(jīng)常向皇帝上書,闡述治國理政主張。漢文帝在位之時,晁錯就時不時向皇帝打報告,建議削弱諸侯,還有更改法令等,前前后后有三十多次。文帝沒有全部采納,但對晁錯這種智囊式人物感到驚奇。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漢景帝,對晁錯欣賞有加,認為他的意見多有可取之處。等到景帝即位后,晁錯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機會。因為皇帝的信任,晁錯也是毫無保留地陳述自己的想法。有些意見可能牽涉到朝臣的切身利益,晁錯要求與皇上單獨面談,景帝也每每應(yīng)允。提升為御史大夫之后,晁錯上奏的內(nèi)容更加大膽,巔峰之作是主張“削藩”,提議朝廷減少諸侯封地,收回他們的旁郡。在晁錯的推動下,當朝法令被修改三十章,引起一片轟動和諸多憎恨。晁錯的父親聽到消息后,坐不住了。老人家趕到京城,問他為什么要動議皇上削弱諸侯和疏遠骨肉。晁錯倒是很坦然,說是為了天子尊貴與國家安寧。老父親聽后急得直跺腳,長嘆著說劉家天下安寧了,但晁家危險了。為不連累自己,老人家竟然吃下毒藥自我了斷。果然,姜還是老的辣,形勢發(fā)展被老人家猜中了。十來天后,七國之亂爆發(fā)了。吳、楚等反叛,打出的旗號就是“誅晁錯,清君側(cè)”。晁錯倒是有思想準備,立馬向皇帝獻上應(yīng)對之策,他建議由皇帝親自率兵,自己留守后方。但是朝中另外還有一派即竇嬰、袁盎等人,他們歷來對晁錯不滿,主張對吳王等進行招撫。怎樣才能平息這場亂局呢?袁盎向景帝提議:殺掉晁錯,那么七國之軍沒了理由,自然就退卻了。景帝頗為猶豫,但最后還是決定犧牲一人來挽救全局。可憐的晁錯,對朝中決定毫不知情,當?shù)玫竭M朝的通知之后,他還穿戴朝服,一絲不茍地準備去獻言獻策呢。公車經(jīng)過街市,晁錯被人拉下車殺死??墒瞧邍圆煌吮?,景帝知道自己被騙,也后悔輕率斬殺了晁錯。后世之人在悲嘆晁錯不得善終的同時,也哀憐他的忠心,認為他死得冤屈。晁錯將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皇上,而對方并不堅定,關(guān)鍵時刻竟然直接將其拋棄。晁錯死得沒有價值,也無意義,只是一則令人嘆息的悲劇。
宋朝岳飛,也是心懷天下,常常考慮“恢復(fù)中原,迎回二圣”之類的國家大事。與晁錯不同的是,岳飛有自保意識,也想在精忠報國的同時保全自身與家庭。遺憾的是,雖為文武雙全、忠正智勇之大才,但岳飛生不逢時,最后被奸臣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致死。
趙構(gòu)即位之后,岳飛不顧人微言輕,向皇帝上書,內(nèi)容長達好幾千字。岳飛進諫皇帝:希望順應(yīng)民意,聚集軍隊,趁敵人松懈發(fā)起進攻,士氣必將大振,中原可望收復(fù);黃潛善、汪伯彥這些人不了解皇上心意,只知護送皇帝車駕向南,恐難維系中原百姓之敬仰。該信是青年岳飛的熱血與肺腑之言,也是貫穿其終生的核心想法。奏章送了上去,但得到的是負面消息:朝廷決定免除岳飛官職,打發(fā)他回老家,理由是“越級上書”。該事只是岳飛生平的小插曲,但已給其一生定下了基調(diào)。
岳飛波瀾壯闊的軍事生涯、高超過人的指揮藝術(shù)以及勇冠六軍的精湛武藝,詳見于《宋史·列傳第一百二十四·岳飛》,此不贅述。有宋一代,軍隊戰(zhàn)斗力一直偏弱。岳家軍的出現(xiàn),相當于平地突然起了一座高峰,而作為主導(dǎo)者岳飛,自然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岳飛的家族世代務(wù)農(nóng),沒有顯赫背景可言。他起身行伍,從最基層干起,一步步組建起令金兵聞之喪膽的鐵血之師。岳飛軍事成功的頂點出現(xiàn)在其領(lǐng)軍準備渡過黃河、直搗黃龍府之時,只差一步就要實現(xiàn)“恢復(fù)中原”的宏偉志向。之所以能夠造成如此浩大聲勢,一方面是岳飛順應(yīng)了形勢,代表了民心走向,另一方面也與岳飛的個人英雄魅力存在緊密聯(lián)系,他一心報國的赤子情懷與堅貞不移的信念追求,也在感召和帶動著四面八方的抗金力量。
然而,宋朝很難容得下岳飛這種一呼百應(yīng)的帥才,南宋的氣度也難以營造出一統(tǒng)南北的盛大格局。自唐末安史之亂之后,武夫禍國的人間慘劇就一再上演,且愈演愈烈,民不聊生。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下定決心,黜武興文,也是為時勢所迫。如此一來,武夫?qū)实鄣耐{大大減弱了。宋朝文化的興盛,也就順理成章。于是,在宋朝出現(xiàn)了軍事羸弱與文化興盛的鮮明對比。岳飛的出現(xiàn),算是不同尋常的特例:從其主要經(jīng)歷來看,岳飛當然是武將,且是杰出代表;而考察其政治理想與文化素養(yǎng),就會發(fā)現(xiàn)岳飛同樣達到了極高水準,一首《滿江紅》足以讓他在宋詞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面對這樣一位“武能定國,文可安邦”的曠世奇才,南宋當局心情之復(fù)雜,可謂一言難盡。尤其是當權(quán)者只求偏安于東南一隅,而某位下屬卻強烈呼吁打回北方去,而且還真的有可能將想法變成現(xiàn)實,那么沖突只是早晚的事情,最后結(jié)果也只能是個人英雄的毀滅。
時間來到明朝,又一位悲劇英雄橫空出世。于謙,敢于給皇上拿主意,也有能力去承擔中流砥柱之責(zé),但不幸成為皇權(quán)爭奪的犧牲品。于謙寫過一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贝嗽婏@然是借物詠志,但一語成讖,于謙用自身悲劇命運詮釋了《石灰吟》的真正內(nèi)涵。
人的性格當中有許多成分應(yīng)是天生而來,于謙的廉潔正氣與敢說敢當就是如此。于謙的科舉之路比較順利,二十多歲就高中進士。為表明不同流俗,他寫下了“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的詩句。于謙初露頭角,也正源于滿腔正氣。他有做人的底氣,說話聲音洪亮,語句流暢,因為內(nèi)心透亮,沒有澀滯嘛。據(jù)《明史·列傳第五十八·于謙》記載,于謙以御史身份跟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受皇帝之命去斥責(zé)其罪行。于謙義正詞嚴,聲色俱厲,嚇得朱高煦伏地顫抖,連說罪該萬死。于謙受到皇帝賞識,升遷較快,逐步成為朝中重臣。
于謙最為著名的事件當數(shù)京城保衛(wèi)戰(zhàn)。蒙古瓦剌族日益強大,他們在太師也先帶領(lǐng)下,侵犯明朝北境。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太監(jiān)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大致來說,出征就是一部荒誕劇。結(jié)果,明朝兵敗,英宗也當了俘虜。如此一來,朝廷人心惶惶。侍講徐珵等主張南遷,于謙極力反對:京城是天下根本,一動搖則國家大計完了;沒看見過宋朝的下場嗎,南遷那么國家就不行了。當時朝廷由英宗同父異母之弟郕王朱祁鈺代政,他也是心里惶恐穩(wěn)定不了局勢。群臣請求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朱祁鈺怕得要死,說你們別出這個餿主意,別將我架在火上烤。于謙大聲說道: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終于將郕王扶上位,是為明景帝。于謙統(tǒng)籌謀劃,調(diào)集各路兵馬,死守北京。于謙制定了嚴明軍紀:將領(lǐng)退卻,斬將領(lǐng);士兵退卻,后隊斬前隊。大家知道失敗就是死路一條,于是決心死戰(zhàn)。也先兵臨城下,打不進去。一位投降太監(jiān),名叫喜寧,獻上一計。喜寧說:可以將上皇英宗迎出來,以此要挾,可以索取數(shù)以萬萬計的黃金、絲織品。于謙堅持“社稷為重,君為輕”,更何況朝廷已有了新皇帝呢,不予理睬。也先看到占不到便宜,又擔心各路來軍會將來路切斷,于是下令撤軍。北京之圍被解,于謙居功至偉。于謙能力超強,出口成章。面對眾多事情,他可以掰著手指頭一件一件處理掉,才思敏捷,周到細致,無人能及。
如果說于謙的前半段有多輝煌,后半段就有多悲慘。事情轉(zhuǎn)機,當從明英宗歸返開始。瓦剌準備釋放明英宗朱祁鎮(zhèn),傳信讓明朝派大臣去接回。明景帝當然不爽啦,言下之意,他回來了我可怎么辦?于謙說:帝位已定,不會更改,但在名義上您應(yīng)該接上自己的哥哥?;实勐爮?,接回了上皇。事實上也正如于謙所言,景帝之位并未受到兄長的威脅。但問題還是出現(xiàn)了,景帝不長壽,早早撒手走了,于是其兄朱祁鎮(zhèn)又迎來了轉(zhuǎn)機。明英宗復(fù)辟成功,于謙的大限就到來了。于謙在第一時間被抓,在鬧市被處死并曝尸街頭,家里被抄,家人被發(fā)配邊疆。一時間,墻倒眾人推。遂溪的教諭吾豫說于謙應(yīng)當滅族,其所推薦的文武大臣也該殺。好在刑部維持了原判,未施行。在抄家之時,發(fā)現(xiàn)于謙沒有余財。只有正屋鎖得非常堅固,打開一看,都是皇帝所賜的蟒袍、劍器等。于謙慘死的當天,陰云密布,天下人認為他冤枉。都督同知陳逵為于謙的忠義所感動,替他收尸,一年后回葬杭州?;侍舐動?,嘆息哀悼了好幾天,英宗也后悔了。直到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的兒子于冕被赦免,他上疏申冤,憲宗給于謙平反,贈給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
很顯然,于謙屬于那種德才兼?zhèn)涞墓賳T,但他無法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當在君臣互信之際,他會順風(fēng)順水。明景帝朱祁鈺很信賴他,所以景帝在位時于謙可以施展手腳,并且做成了許多大事。而一旦皇位更替,于謙立馬迎來殺身之禍。于謙本人其實并不畏懼厄運,在不如意之際,他經(jīng)常以手拍胸,慷慨陳詞:我這一腔熱血啊,將來會灑在什么地方!明英宗與于謙基本上不在同一頻道上,他更多地想到個人屈辱,想到自身作為人質(zhì)之時,于謙居然不為所動,堅守北京以拒蒙古大軍。因此,英宗在重登皇位之后無論如何也要一吐惡氣,一定要殺死于謙才算解恨。君臣之間存在云泥之別,且德才與位置呈現(xiàn)出諷刺性的反配,所以雙方矛盾不可化解,沖突難以避免。
晁錯、岳飛、于謙這些悲劇英雄早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名字將一直出現(xiàn)在歷史典籍之中。一顆顆流星急速劃過天空,雖然短暫,但那一剎那的耀眼光芒令人目眩,令人難忘,令人長久感覺到溫暖。悲劇英雄存在的真正意義,在于其所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如公而忘私、精忠報國、舍身取義,諸如此類。他們的故事代代相傳,不正表明歷史長河一直在向著正義和光明流淌么?盡管蜿蜒曲折,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切換到另一角度,集體/組織又該如何反思英雄悲???從最低層次來說,應(yīng)將人看作是人,不能當作“有用則用,無用則棄”的物件。提升高度,則要構(gòu)建雍容大度的恢宏格局??纯茨菑V闊的自然吧,只有天空才能讓雄鷹翱翔,惟有大海任憑巨鯨游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