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奇正思想的發(fā)展與實踐

2022-11-21 19:20葛業(yè)文
孫子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奇兵遼沈書社

葛業(yè)文

“奇正”是中國古代兵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作戰(zhàn)指導思想的核心范疇之一。孫子最先從軍事上提出了“奇正”的概念,并且作了理論上的闡述:“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薄?〕此后歷代兵家都對這一問題有所闡發(fā),其中尤以《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論述得最為全面透徹,將奇正理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明人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不僅從理論上對奇正思想作了更為深入細致的探討,俞大猷、戚繼光等具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軍事將領還將其靈活運用于陣法當中,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明人關于奇正的主要論述

明人對奇正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兵學理論家和兵學著作大量涌現(xiàn)的明代中后期。明代前期論兵者甚少,論及奇正者則更少,且認識較為簡單陳舊。

(一)朱元璋、劉寅的初步闡釋

從目前文獻記載來看,明代前期談論過奇正問題的,主要為朱元璋、劉寅二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力取得天下,一生征戰(zhàn)無數(shù),極善用兵。對于“奇正”,他曾根據(jù)自己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從“因敵制勝”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戰(zhàn)陣之事,開闔奇正,頃刻變化,猶風云之無常勢,要在通其變?!薄?〕指出兩軍對陣時,關鍵在于判明敵人戰(zhàn)斗力的強弱,了解敵人兵力的多少,“以正應,以奇變,奇正合宜,應變弗失,百戰(zhàn)百勝之道也”〔3〕。所謂“以正應,以奇變”,實際上就是孫子所說的“以正合,以奇勝”,指的是兵力的部署與使用問題。用“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這是一般的作戰(zhàn)模式,也是孫子奇正思想的基本出發(fā)點。朱元璋繼承了這一思想,更加強調“以奇變”,主張依據(jù)隨時變化的戰(zhàn)場形勢和敵情我情,靈活轉換。運用奇正,當正則正,當奇則奇,做到“奇正合宜,應變弗失”,這樣才能百戰(zhàn)百勝。

作為躬歷戰(zhàn)陣,注重“運用之妙,存乎一心”〔4〕用兵之道的帝王和軍事統(tǒng)帥,朱元璋并未就如何運用奇正的變化作更多的表述。在明代,最先對奇正問題從理論上進行詳細闡述的是劉寅。劉寅,字拱宸(一作辰),山西太原崞縣(今原平)人,洪武四年(1371)進士。善??庇栐b之學,元末曾避兵亂于山中,從人學研兵書。洪武末年取《武經(jīng)七書》,參校眾本,“刪繁撮要”〔5〕,稽正訛誤,闡發(fā)幽微,撰成《武經(jīng)七書直解》(亦作《武經(jīng)直解》)一書。劉寅對于“奇正”的認識,集中在《孫子直解》和《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直解》相關篇章中。不過,細揆其書,多是重復前人舊說,尤其是沿襲明代以前各家注釋《孫子》的見解,選其善者而發(fā)為己意而已,基本是老調重彈,并沒有什么新異之處。比如他解釋孫子的“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的含義,認為“正合”就是以“正兵合之”,“以奇勝”就是“以奇兵或左或右,出其不意而勝之”,并且舉了春秋時期“鄭伯御燕師,以三軍軍于前,以潛軍襲其后”〔6〕的戰(zhàn)例來說明,這與宋代張預等人的注說如出一轍。又比如,對于孫子的“奇正相生”,他釋之為:“或以奇而生正,或以正而生奇。奇正相生如環(huán)之循轉,無有端倪本末,誰能窮之哉?”〔7〕亦未脫出前代注家的認識范圍。再比如,他用“奇正”理論來闡釋孫子的“形人而我無形”“我專而敵分”的思想,稱:“故示奇正之形于人,而我實無形,使敵窺之,敵不能窺我之形,則我之力專而敵之力分也。謂吾之正,使敵視為奇;吾之奇,使敵視為正,形人者也。以奇為正,以正為奇,變化紛紜,使敵莫測,無形者也。”〔8〕這又幾乎是照搬《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的觀點。

相比較之下,劉寅在注解《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時,因為沒有前人舊注可供參考,反倒偶爾能說出一點新意。但他缺乏行陣實戰(zhàn)的經(jīng)歷,對于奇正的理解,往往停留于書生紙上論兵的臆想層面,顯得迂腐而不切實際。比如,他雖然知道所謂的八陣、六花陣等陣法名稱,但并不清楚這些陣法其實多是古人的穿鑿附會之說,根本不切實用,反而拿這些陣法來舉例,用以贊同李靖批駁隋將韓擒虎不懂運用奇正之變,只知道“以奇為奇,以正為正”,及其所提出的“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的論斷。他認為,“以奇為奇,以正為正”,就像使用天、地、風、云、龍、虎、鳥、蛇八陣時,惟以天、地、風、云四陣為四正,以龍、虎、鳥、蛇四陣為四奇;使用六花陣時,惟以“中一軍為奇,以外六軍為正”,都屬太過死板,不懂奇正的變化。真正善于用兵的將領,沒有一成不變的奇與正,奇可以為正,正也可以為奇,即所謂“無不正,無不奇也”。他接著仍舉八陣為例,力圖加以說明:“假若敵來攻,或龍虎鳥蛇四軍,我以天地風云四軍,或驚前而掩后,或沖東而擊西,是以奇為正;而與之合戰(zhàn),以正為奇,左右角之而取勝也。以此言之,奇正循環(huán),豈有窮矣!”〔9〕只是將原先常作為“正兵”使用的部隊變?yōu)椤捌姹?,將“奇兵”改作“正兵”,互相變換使用,即為奇正循環(huán),就能克敵制勝。這種理解,顯然沒有考慮復雜萬變的戰(zhàn)場實際情況,有些過于簡單和理想化。

(二)《陣紀》等兵學著作的深入探討

嘉靖以后,明人對奇正的討論急劇增加,同時也更豐富與細化,除了趙本學、李贄等《孫子》注家的隨文解說,還有《投筆膚談》《草廬經(jīng)略》《陣紀》等兵書的專門闡發(fā),其中有些論述不乏亮點和新意。

趙本學在其注解《孫子》的兵學著作《孫子書校解引類》中,將“正兵”與“奇兵”釋為:“長短相參,步數(shù)相應,其行陣務堅密,其器仗尚拒御,進不速趨,退不喻(逾)列,但主自守,不求勝人,此正兵之用也。布陣取便于地,器械取便于戰(zhàn),出入緩急取便于時,步騎多寡取便于將,此奇兵之用也。正兵與敵合戰(zhàn),堅立不動,而前后左右之間別出奇兵,掩擊以觀其變,敵不能擊,或囂或亂,即急麾奇兵,連續(xù)并擊,如決長川,一瀉千里。”〔10〕認為“正兵”的作用在于正面防守,與敵交戰(zhàn)時只要堅守得住即可,“不求勝人”;對作戰(zhàn)勝利起關鍵作用的,是從前后左右出其不意攻敵的“奇兵”,而對“奇兵”的使用,則在于將領依據(jù)天時、地利、戰(zhàn)勢等各種具體情況,靈活調配兵力,選用武器,部署陣勢,掌握好進退時機。

李贄的《孫子參同》則從更寬更深的視角與維度,重點探討了奇正的辯證關系、相互變化及靈活運用問題。認為兵無一定之勢,因此“正兵”“奇兵”的使用,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強調指出:“勢者,因利而制權。故奇正之勢,亦因敵而變化也?!逼嬲P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既是“相為用”,可以彼此轉化,“無正不成奇,無奇不成正”;又是“合為一”,二者互相依存,“無有奇而不正者,亦無有正而不奇者”。奇正變化不定,凡是可以用來誘敵的戰(zhàn)術,“皆奇也,是權勢也,是詭道也”;凡是用以正面防御敵人的戰(zhàn)術,“皆正也,皆本也,所謂以本待之也”〔11〕。李贄將“正”視為本(常規(guī)的戰(zhàn)術),將“奇”看作“權勢”“詭道”(非常規(guī)的詭詐之術),雖然仍是祖承孫子“以正合,以奇勝”的思想,但這一提法無疑頗為新穎。對于如何用奇,李贄主張“以利動之,以形示之,以亂與之,使敵人但見吾之為怯,而聞吾之為弱也”。即隱真示假,以怯弱的假象來誘敵誤敵。但這種通過“示形動敵”來用奇,必須要做到十分逼真,像戰(zhàn)國時李牧示怯破匈奴那樣,連“自家士卒,亦以牧為怯”,最終才能取得成功。否則,讓敵人看出,就會變成“雖奇亦正”,失去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草廬經(jīng)略》認為,孫子之后的歷代兵家有關“奇正”“正兵”“奇兵”的定義和詮釋,如以“聚為正,分為奇”“先出合戰(zhàn)為正,后出為奇”“旁擊為奇,是向正中者為正”;有關奇正運用的說法,如“己二而敵一,則以一術為奇,一術為正;己五而敵一,則以二術為正,三術為奇”;“敵實,則我必以正;敵虛,則我必以奇”等等,雖然均有一定的道理,但說的都只是“奇正”的一般情況,未有“極其變”,“盡奇正之妙”。它強調指出:“善用兵之將,無不是正,無不是奇”。具體說來,就是“兵正者,其陣堂堂,其隊整整。退如山移,進如不可當;前卻有節(jié),左右應麾??梢愿荻鼞?zhàn),可以致遠而無弊。敵人卒來,撼之而不動;敵人暗襲,當之而不亂。由此而變化不測,倏忽無常,是以正生奇也。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混混沌沌,形圓而不可敗。是以奇歸于正也”。達到這種境界,才是“奇正之用,其無窮矣”〔12〕。

《投筆膚談》也強調奇正之用關鍵在于靈活變化。認為只懂得以奇為奇、以正為正的將領,是“膠柱調瑟之士”;只懂得以奇為正、以正為奇者,則是“臨書模畫之徒”,都屬于“不合變”“不善變”。善于變化運用奇正的將領,能夠“我奇而示敵以正,我正而示敵以奇”。但這還不是最高的境界,這種將領僅僅只是“知勝者”。將奇正變化運用出神入化的將領,則能夠做到“我奇而敵不知其為奇,我正而敵不知其為正”,自己所用的戰(zhàn)術何為正、何為奇,變幻莫測,令敵人無法知曉,不能應對,這種將領才是“知勝之勝者”〔13〕。

何良臣的《陣紀》對奇正問題闡述得最為詳備精深,該書開辟《奇正》一篇,就此展開專門的討論。他首先批駁了前代兵家包括曹操、李靖等人囿于“教正不教奇”“旁擊為奇,埋伏為奇,后出為奇;選鋒為正,先合為正,老營為正”等說,及平庸將帥用兵時“正者只做正兵,奇者只做奇兵”的做法,認為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他指出,奇正原來是不分的,只是在與敵交戰(zhàn)時,根據(jù)戰(zhàn)場情勢的變化才有了區(qū)分。奇正的區(qū)分取決于是否與敵接觸交戰(zhàn),“當敵處,即為首、為正、為前沖;在左右,即為伏、為奇、為輔翼;在后即為尾、為殿、為策應”。且首內有尾,尾內有首,正內有奇,奇內有正,沖(前鋒)內有伏,殿(尾部)內有沖,“無不可以為首,無不可以為尾,無不可以為伏翊,無不可以為奇正”。善用奇正者,不但要使敵人不能識其奇正,就連己方將士“亦不得預測我之孰為奇,孰為正也”〔14〕。這一認識明確區(qū)分了“奇正”的標準,而且對《唐李問對》“無不正,無不奇”〔15〕的觀點也有較為充分的發(fā)揮,顯然是一個進步。

在辨明奇正范疇的基礎上,《陣紀》還從實戰(zhàn)的角度,對“奇”“正”“伏”三者的關系及變化運用,作了更深入的探析。它認為,只有正兵而無奇兵,“雖整不烈”,無法克敵制勝;只有奇兵而無正兵,“雖銳無恃”,難以控制戰(zhàn)局。奇兵來自于正兵,伏兵又分出于奇兵。正兵如同人的身體,奇兵如同人的手,伏兵如同人的腳,有身體才有手腳,三者不可缺一。正兵、奇兵、伏兵都不是預先設定的,一切全在于主帥根據(jù)戰(zhàn)場形勢和敵我力量的變化,臨機靈活運用?!捌嬲?,只以聽號視旗,辨別火鼓,為率然之出。”主帥能夠通過旗幟、金鼓的秘密調度,正兵、奇兵、伏兵“三者能俱用”,就是變化如神。因此善用兵者,“自能使正之整治,使奇之分移,使伏之出沒,如神如鬼,如山如雷,雖圣智對面,亦莫測我之所在”〔16〕。

《陣紀》還主張把奇正與虛實、示形結合起來看待和運用。它認為,奇正相變的目的是“致敵之虛實”,懂得掌握了奇正變化的方法,并且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通過示形動敵,就可以得知敵人的虛實之情?!皵骋馕嵴云鎿糁粩骋馕崞?,以正擊之;敵意吾出奇內之正,而吾出正內之奇也;敵意吾出正內之奇,而吾出奇內之正也;敵意吾以奇正必變,吾故奇奇而正正之也。所謂形之者以奇,示敵非吾正也,勝之者以正,擊敵非吾奇也。故善用兵者,必使敵人不識我之孰為正,孰為奇。是以我常實,而敵常虛;我常致人,而不為人所致?!薄?7〕用奇正相變之術作為示形動敵的手段,以致敵虛實,從而掌握作戰(zhàn)主動權,這一思想始見于《唐李問對》,但《陣紀》的論述則更為系統(tǒng)全面,在認識的深度上也有超過前者之處。

除了《陣紀》,在明代將奇正與虛實聯(lián)系起來考察的,還有李贄的《孫子參同》。其云:“夫亂實生于治也,怯實生于勇也,弱實生于強也,此正也。然吾之實治、實勇、實強,夫誰則知之?唯其不可知,則雖正亦奇。奇正之用,又曷可窮也?”〔18〕不過,就論述的廣度和深度而言,顯然遠不及《陣紀》。

二、明人對陣法的奇正應用

明人對“奇正”的認識和理解,并未僅僅停留在理論闡發(fā)的層面上,一些軍事將領如俞大猷、戚繼光還將其付諸訓練與作戰(zhàn)的具體實踐,尤其是陣法的運用中。

(一)俞大猷的“三疊勢”“奪前蛟勢”陣法

俞大猷早年受業(yè)于“古黃石老人之流”〔19〕的兵學理論家趙本學。趙本學擅長以《易》理闡釋兵學,著有《韜鈐內外篇》,專論陣法問題。認為不管何種作戰(zhàn)陣形,其要在“內外相維,大小相包,四面如一,觸處為首”〔20〕;布陣的基本原則是“貴為奇正,有分合,利于相救,便于攻守”〔21〕。作為趙本學的門生,俞大猷深得其真?zhèn)?,亦十分精通陣法,與乃師不同的是,由于統(tǒng)兵將領的身份,使得他能夠在實踐中運用“貴為奇正,有分合,利于相救,便于攻守”的布陣原則。俞大猷曾撰寫《營陣四形》和《廣西選鋒兵操法》,闡述自己的陣法理論及具體操作步驟、過程與要求。隆慶末年,他在廣西任職期間,即開始以此指導訓練士卒。從廣西調任福建總兵后,在閩同樣以此練兵。其使用的陣法(戰(zhàn)術隊形),主要有三種:三疊勢、奪前蛟勢和滿天星勢。前兩種都是將部隊分成正兵和翼兵兩部分,正兵負責正面迎敵交鋒,翼兵負責保護正兵,避免側翼遭受敵人的攻擊,如非必要,通常不直接參戰(zhàn)。具體來說,三疊陣法就是以所屬部隊的約十分之七為正兵,十分之三左右為翼兵,進攻時,正兵部隊每哨(每營通常編為五哨,每哨編為五隊)各以一隊接敵,其余四隊按順序列于其后。敵人在五百步或一千步之外,鼓聲輕點和均,部隊徐徐而行,后隊之兵逐漸行出前隊之前,此時前隊變?yōu)楹箨?,原后隊則變?yōu)榍瓣?。部隊繼續(xù)前進,后隊再行出前隊之前,前后隊位置再次變換。如此經(jīng)過數(shù)次更迭,在進至敵人五十步或一百步之間時,鼓聲擂急,前隊士卒迅速向前沖向敵人。交戰(zhàn)一段時間后,前隊退回,后隊前沖,接替前隊繼續(xù)與敵交戰(zhàn)。待前隊休整完畢,再上前換回后隊。這樣反復更迭交替,直至將敵人擊敗為止。鳴金退兵時,也采取這種疊陣,前隊士兵退至后隊之后,后隊士兵再退至前隊之后,往復更迭。這實際上是一種橫隊陣形和戰(zhàn)術,因前后隊交替反復前進和后退,故而得名。奪前蛟陣的進退方法與三疊陣基本相同,均是“擂鼓疾沖,鳴金而退”〔22〕,后隊出前隊之前,前隊退至后隊之后休整,反復輪流與敵交戰(zhàn)。區(qū)別是以縱隊列陣向前,前進時后隊從右側出于前隊之前,后退時前隊由左側退至后隊之后。在戰(zhàn)術作用上,奪前蛟陣主要用來作為“奇兵”,從側翼攻擊敵人。

這兩種陣形,其兵力編組和戰(zhàn)術使用較為靈活,可根據(jù)作戰(zhàn)地形的寬狹而決定?!暗卣挥靡晃椋瑢拕t用十伍、百伍、千伍,亦可也。地窄只用戰(zhàn)隊,寬則加以翼隊、包隊、伏隊、應隊,亦可也?!薄?3〕地形如果狹窄,隊形難以展開,就只編用一隊,與敵正面交戰(zhàn);如果地形寬闊,就增加相應的兵力,多編幾隊、十幾隊甚至上百隊、千隊,分別擔負側翼攻擊、后方包抄、要道伏擊、增援策應等各種任務。但無論是三疊陣還是奪前蛟陣,均遵循《孫子兵法》的“以正合,以奇勝”、奇正互變相生的原理而創(chuàng)設。俞大猷的這兩種陣法,都是“先合為正,后沖為奇,奇復為正,正復為奇,如環(huán)之循而不可窮,如圓石之轉于千仞之山而不可御”〔24〕。最先與敵接戰(zhàn)的是“正兵”,其后上前接替的則為“奇兵”;“奇兵”一旦接敵,就變?yōu)榱恕罢保瓉淼摹罢蓖嘶匦菡?,再度前出與敵接戰(zhàn),則又是“奇兵”。通過這種奇正反復,循環(huán)無窮,從而最終達到戰(zhàn)勝敵人的目的。

俞大猷在廣西、福建的陣法訓練,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士卒熟練掌握了三疊勢、奪前蛟勢奇正相變相生的基本原則與要領,列陣嚴整有序,分合進退自如,戰(zhàn)斗力大為增強。

(二)戚繼光的“鴛鴦陣”等陣法

戚繼光在抗倭戰(zhàn)爭中所創(chuàng)立的“鴛鴦陣”和“一頭兩翼一尾陣”,同樣體現(xiàn)了孫子的奇正相變相生思想。“鴛鴦陣”,因為以隊為基本作戰(zhàn)單位,故又稱“鴛鴦隊”,也是“戚家軍”最基本的戰(zhàn)斗隊形。一隊連同隊長在內共十二人,作戰(zhàn)時除去不參戰(zhàn)的火兵,共十一人。隊長居于最前,負責指揮和變換隊形,其余十人分為兩列縱隊,排成左右對稱的兩行,如同鴛鴦,故得名“鴛鴦陣”。隊長之后為兩個盾牌手,其次是兩個狼筅手,再其次是四個長槍手,最后是兩個镋鈀手。與敵交戰(zhàn)時,左右兩盾牌手持牌低頭向前,身后兩狼筅手緊緊跟上,分別用手中的狼筅予以遮護,此為正面當敵之“正兵”。狼筅手身后左右各兩名長槍手,待狼筅手格住敵人長槍、倭刀時,迅速沖出將敵刺殺,此為“奇兵”。長槍手后的兩名镋鈀手,則負責保護長槍手,如有敵進至其身旁,即用镋鈀予以擊殺。與此同時镋鈀又可在頂端架設火器,遠距離攻擊敵人。因此,镋鈀手既可防御,又可攻擊;既是正面當敵之“正兵”,又是出其不意的“奇兵”。孫子的“以正合,以奇勝”,奇正相變互生的理論,在這種戰(zhàn)斗陣形中得到了很好地應用。

“鴛鴦陣”根據(jù)地形和敵情的需要,在此基礎上還可演變?yōu)椤皟蓛x陣”與“三才陣”?!傍x鴦陣”的兩列縱隊,每五人各自獨立分散成為戰(zhàn)斗隊形,一盾牌手、一狼筅手并列居前,兩長槍手分別跟后,兩長槍手后跟一镋鈀手,這種陣形稱為“五行陣”。兩“五行陣”合之稱為“兩儀陣”。若兩列縱隊每五人各自成陣,一狼筅手居中,兩側分列一長槍手,兩長槍手左右分列一盾牌手、一镋鈀手,這種陣形稱為“小三才陣”。若合一隊十一人列陣,隊長居中,兩狼筅手分別護衛(wèi)緊跟左右,兩镋鈀手又分別緊跟狼筅手,另分別以兩長槍手護衛(wèi)兩盾牌手,自左右側翼前出包抄攻擊敵人,這種陣形稱為“三才陣”?!皟蓛x陣”與“三才陣”,均比“鴛鴦陣”的接敵面要寬,適合在敵人人數(shù)較多時或地形較為開闊處使用。其戰(zhàn)術與“鴛鴦陣”相同,奇正運用原理也同“鴛鴦陣”相一致。正面接敵者,即為“正兵”;左右兩側“大開抄敵,以救正兵之不及”〔25〕,既可護衛(wèi)“正兵”,又可乘機向敵迂回包抄發(fā)起攻擊者,則為“奇兵”。正中有奇,奇中亦有正,所以做到了奇正相生,靈活多變。

“一頭兩翼一尾陣”,又稱“一頭兩翼陣”,是“戚家軍”大部隊作戰(zhàn)所用的基本陣形。這種陣形接敵面更廣,更能體現(xiàn)戚繼光對孫子奇正思想的巧妙而靈活地運用。具體來說,就是將全軍分為五個部分(通常以一營為一個大的作戰(zhàn)單元),中軍(營)是主帥指揮中樞所在,不直接參加作戰(zhàn),其余四營,先接敵者即為頭,即為“正兵”;其左右翼側兩營負責加以保護,并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此為“奇兵”;殿后之營為尾,負責支援策應,或作為伏兵使用。與敵接戰(zhàn)之營,其內又照此方法再分為四哨,直接當敵的前哨為“正兵”,左右兩哨為“奇兵”,后哨作為策應兵。前哨與敵交戰(zhàn)一段時間后,退回休整,由后哨上前接替繼續(xù)作戰(zhàn),一段時候后,再由休整完畢的原前哨替回。如此循環(huán)往復,交替休整和接敵,直至將敵擊敗。在前營左右翼側的兩營,其內亦各分為四哨,左營前、后二哨擊敵右翼,左、右二哨負責保護;右營前、后二哨擊敵左翼,左、右二哨亦負責保護。可見,這種“一頭兩翼一尾陣”,實際上并沒有固定的頭尾和兩翼,也沒有固定的“正兵”和“奇兵”。其奇正的變化和運用,正如何良臣《陣紀》所言:“當敵處,即為首、為正、為前沖;在左右,即為伏、為奇、為輔翼;在后即為尾、為殿、為策應。然亦有首內之尾,正內之奇,沖內之伏;尾內之首,奇內之正,殿內之沖。又以輔翼策應,內易正正而奇奇也?!薄盁o不可以為首,無不可以為尾,無不可以為伏翊,無不可以為奇正?!薄?6〕可謂真正領略到了孫子奇正思想的精髓,已至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實戰(zhàn)中,“戚家軍”使用“一頭兩翼一尾陣”抗擊倭寇,所向披靡,幾乎每戰(zhàn)必勝。尤其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仙游之戰(zhàn),這種陣形和戰(zhàn)術的效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此戰(zhàn),戚繼光以守備王如龍、胡守仁二部兵作為“一頭兩翼一尾陣”的頭部和“正兵”,從正面率先攻擊盤踞在南門外的倭寇營壘;以游擊李超部為左翼,把總陳濠部為右翼,作為“奇兵”,分別進攻西、東二門倭營,同時予以牽制;以把總金科率中軍大營部分兵為尾部,擔任“正兵”的策應。負責攻擊南門倭營的“正兵”,再分出兩部分兵力居于左右兩翼,守住路口,以防止東、西二門的倭寇前來增援或者會合。面對如此周密精妙的戰(zhàn)術設計與部署,倭寇四處受制,束手無策,很快便在“戚家軍”的進攻下土崩瓦解,覆滅殆盡。

結語

總的來看,明人對奇正問題的理論闡述,基本還是因襲前代兵家之舊說,尤其是對《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的認識,并沒有取得根本性、創(chuàng)造性的突破。但是,明人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同時,多少亦有所闡發(fā)。以何良臣、李贄等為代表的兵家,廓清和擴大了奇正的范圍,深化了奇正關系及變化運用方面的理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實和發(fā)展了孫子的“奇正”理論。此外,俞大猷、戚繼光在陣法訓練和實戰(zhàn)中對“奇正”的靈活把握和成功應用,令陣法與“奇正”理論擺脫了文人紙上空談、虛妄穿鑿的弊病,在實踐層面使二者形成了很好地結合,這一點更是意義非凡,亦為前人所不及。

【注釋】

〔1〕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編:《孫子兵法讀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頁。

〔2〕 明官修:《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一,洪武元年三月乙酉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庇坝”荆?539頁。

〔3〕明官修:《明太祖寶訓》卷五《諭將士》,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庇坝”?,第0402頁。

〔4〕脫脫等:《宋史·岳飛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1376頁。

〔5〕劉寅:《武經(jīng)七書直解》自序,《中國兵書集成》第10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0年版,第21頁。

〔6〕劉寅:《武經(jīng)七書直解·孫武子直解》卷上《兵勢》,《中國兵書集成》第10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0年版,第179頁。

〔7〕劉寅:《武經(jīng)七書直解·孫武子直解》卷上《兵勢》,《中國兵書集成》第10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0年版,第181頁。

〔8〕劉寅:《武經(jīng)七書直解·孫武子直解》卷中《虛實》,《中國兵書集成》第10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0年版,第198~199頁。

〔9〕劉寅:《武經(jīng)七書直解·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直解》卷上,《中國兵書集成》第11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0年版,第611~612頁。

〔10〕趙本學:《孫子書校解引類》卷中《兵勢》,《中國兵書集成》第12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0年版,第174~175頁。

〔11〕李贄:《孫子參同》卷三《兵勢》,《中國兵書集成》第12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0年版,第753~754頁。

〔12〕無名氏:《草廬經(jīng)略》卷五《正兵》,《中國兵書集成》第26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213~215頁。

〔13〕舊題西湖逸士:《投筆膚談》卷下《兵機》,《中國兵書集成》第26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687頁。

〔14〕何良臣:《陣紀》卷二《奇正》,《中國兵書集成》第25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694頁。

〔15〕 舊題李靖:《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卷上,《中國兵書集成》第2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88年版,第234頁。

〔16〕何良臣:《陣紀》卷二《奇正》,《中國兵書集成》第25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701頁。

〔17〕 何良臣:《陣紀》卷二《奇正》,《中國兵書集成》第25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695~696頁。

〔18〕李贄:《孫子參同》卷三《兵勢》,《中國兵書集成》第12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0年版,第754~755頁。

〔19〕俞大猷:《孫子十三篇注解后序》,《孫子書校解引類》,《中國兵書集成》第12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0年版,第483頁。

〔20〕 趙本學、俞大猷:《續(xù)武經(jīng)總要》卷一《韜鈐內篇·伏羲師卦陣記》,《中國兵書集成》第17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210頁。

〔21〕趙本學、俞大猷:《續(xù)武經(jīng)總要》卷五《韜鈐外篇·風后握奇陣辯》,《中國兵書集成》第17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482頁。

〔22〕俞大猷:《廣西選鋒兵操法》,《中國兵書集成》第40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267頁。

〔23〕 趙本學、俞大猷:《續(xù)武經(jīng)總要》卷八《韜鈐續(xù)篇·營陣四形》,《中國兵書集成》第17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794頁。

〔24〕趙本學、俞大猷:《續(xù)武經(jīng)總要》卷八《韜鈐續(xù)篇·營陣四形》,《中國兵書集成》第17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793~794頁。

〔25〕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卷七《營陣篇·鴛鴦陣解》,《戚繼光研究叢書》范中義校釋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65頁。

〔26〕何良臣:《陣紀》卷二《奇正》,《中國兵書集成》第25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4年版,第694~695頁。

猜你喜歡
奇兵遼沈書社
游戲《生化奇兵》 改編電影
無限的世界
無限的世界
出奇制勝
利群書社
秋色
《麥兜·飯寶奇兵》首映
齊魯書社
全媒體流程確定:遼沈晚報的轉型之路
奇兵奪寶
宜宾县| 桓仁| 浦东新区| 樟树市| 青浦区| 阿克陶县| 蓬溪县| 新巴尔虎左旗| 吴堡县| 沧州市| 桃源县| 高碑店市| 平阳县| 宜黄县| 双牌县| 阿瓦提县| 太湖县| 凤城市| 宜良县| 麻城市| 顺昌县| 甘南县| 同德县| 揭阳市| 洮南市| 仁布县| 漳浦县| 昂仁县| 娄底市| 翼城县| 邛崃市| 历史| 西峡县| 古交市| 高密市| 商水县| 海南省| 沙洋县| 湖州市| 锡林浩特市|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