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其康
(江蘇 興化 225700)
劉熙載(1813—1881),字伯簡,又字熙哉,號融齋,晚號寤崖子,世多以融齋先生稱之,江蘇興化人,晚清著名學者,19世紀杰出的文藝理論家、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劉熙載生于清寒之家,身逢封建末世,10歲即喪父,不久母親又去世,但孤貧中仍艱苦力學,終成大器。時人對劉熙載評價很高。國學大師俞樾贊其“恭儉溫良,粹然無滓”“我讀君書,靡有不祥,高論道德,下逮文章”“躬行君子,久而彌芳”。被稱為“文治總統(tǒng)”的徐世昌亦撰文,稱其“自少至老,未嘗作一妄語”。卒后諸門人弟子千里赴吊,莫不哀慟,誦其詩文,不絕于耳。次年,奉旨入《儒林傳》。龍門弟子于松江郡城建祠祀之,后又擴祠為“融齋精舍”。所謂 “名在國史,澤在膠庠”,堪稱德馨學高的一代大師。
1.性情靜逸,貞介絕俗。劉熙載32歲中進士,以文章與書法均優(yōu),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修纂。咸豐三年(1853),劉熙載因皇帝召對稱旨,不久奉命入值上書房,為諸王師?!熬弥?,上見其氣體充盈,早暮無倦容,問所養(yǎng),對以‘閉戶讀書’,上嘉焉,書‘性靜情逸’四大字賜之?!保ㄓ衢校骸蹲蟠悍蛔笾性蕜⒕贡罚┫特S六年,年終考核,“京察,公名在一等記名以道府用”(蕭穆:《劉融齋中允別傳》),而不樂為吏,“請假客山東,授徒自給”(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咸豐十年,英法聯(lián)軍侵犯北京,“都中有驚,官吏多遷避,熙載獨留。和議成,鄂撫胡文忠(林翼)以‘貞介絕俗,學冠時人’疏薦”(〔民國〕《續(xù)修興化縣志》卷十三)。并邀劉熙載到武昌江漢書院主講。
2.潔己修身,清廉自守。同治三年(1864),補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其秋,命為廣東學政,補左春坊左中允,掌管廣東全省各府、州、縣學生員考課黜陟之事。督學廣東期間,從端正學風入手,寫作《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四箴,督勸全省學子,勉勵他們學習圣賢,遷善改過。他巡視各地,認真考核諸生,所有考卷一一閱讀,防止營私舞弊或遺落真才。到府縣視學,一介不茍取,受到廣東人民的敬重。(蕭穆:《劉融齋中允別傳》)督學三年任期未滿,即請長假歸里,棄官從教。
劉熙載出身清寒,自小養(yǎng)成安貧樂道的性格,入仕后追求陶淵明式的清靜淡逸的志趣。《劉融齋中允別傳》稱其:“秉性儉約,至貴不改其初。嘗以翰林入內廷,徒步無車馬,有晏子浣衣濯冠之風?!眲⑽踺d上班甚至自帶飯食,像個御膳房的廚師,以致于太監(jiān)們背后都叫他“廚子翰林”,他也毫不在意,一笑了之。督學廣東,“行部所至,蕭然如寒素。暨乞病歸,袱被篋書而已”(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主講龍門書院,“與弟子辨析輒至夜分,雖大寒暑,衣冠沖整無惰容,歷十余年如一日”(〔民國〕《續(xù)修興化縣志》卷十三)。弟子蒯光典鄰近龍門書院賃屋而居,師從劉熙載請益并學習數(shù)學,劉熙載每日午前來到蒯處講授,蒯盡弟子之禮,備幾樣可口菜肴以待先生,劉熙載卻直接說明“不可,即具一肴,毋將我脾氣改壞”。蒯后歷任翰林院檢討、京師督學局局長和歐洲留學生監(jiān)督等職,每與人談及此事,便對先生肅然起敬,仰慕不已?!肚迨犯濉と辶謧鳌吩u云:“平居嘗以‘志士不忘在溝壑’‘遁世不見知而不慍’二語自勵。自少至老,未嘗作一妄語。表里渾然,夷險一節(jié)?!蓖瑫r代學者陳澧評云:“先生之醇德清風,人盡知之。先生之碩學,則知者寡矣。若其意趣高出于一世,遠儕于古人,則知者蓋寡,有相與愕眙焉耳。學政一官,世人所艷羨也,先生為之未滿任,告病而歸。蓋世之人皆好進,而先生獨好退,不知美官厚祿之可羨,而惟知讀書。此古之君子,而澧以得見為幸者也。”(陳澧:《送劉學使序》)
3.以正學教弟子,鞠躬盡瘁。劉熙載設館山東禹城、河北定興、京師陳宅,赴武昌江漢書院,督學廣東,晚年主講上海龍門書院達十四年之久,直至染病歸里。于龍門書院“與諸生講習,終日不倦。每五日必一問其所讀何書,所學何事,講去其非而趨于是。丙夜或周視齋舍,察諸生在否”(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劉君墓碑》)。時人譽之為“以正學(按:即儒家正統(tǒng)的思想學說和道德文章,并倡導‘力行致用’)教弟子,有胡安定風”(《清史稿·儒林傳》)。培養(yǎng)出如鹿傳霖、袁昶、祁兆熙、張煥綸、葛士浚、顧錫爵、姚文棟、李平書、范本禮、姚文棟、童米孫、沈祥龍和胡適之父胡傳、胡小石之父胡季石、黃苗子祖父黃紹昌、范曾曾祖父范伯子等一批朝廷賢臣能吏、近代經世致用之才,這些人才在肇啟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進程中,尤其是在近代教育、國防外交、城市建設、文藝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等諸方面發(fā)揮了先驅和棟梁作用。胡適很多思想的形成即溯源于劉氏。
4.評文論藝,極重人品。劉熙載繼承了我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強調評論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品,主張文以德行為根本,講究“道德文章”“人品學問”。其云:“君子之文無欲,小人之文多欲。多欲者美勝信,無欲者信勝美?!庇衷疲骸坝锌〗苤?,有儒生、俗士之論。利弊明而是非審,非斯為俊杰也與!”(《文概》);“詩為天人之合”“詩品出于人品”(《詩概》);“賦尚才不如尚品”(《賦概》);“論詞莫先于品”(《詞曲概》);“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寫字者,寫志也”,“筆情墨性,皆以其性情為本”(《書概》),等等。他主張作品要有“高”“大”“厚”“深”的氣韻與格調,反對輕薄之氣和柔靡之音;尤其是他從“已富而能濟人之貧”的民本思想出發(fā),贊賞那些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贊揚杜甫、元結、白居易的“代匹夫匹婦語”,表現(xiàn)他們的“饑寒勞困之苦”的詩篇,等等。這些思想是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論中人文精神的重大發(fā)展。
5.交友高潔,為人溫良。劉熙載處世從不逢迎巴結,蠅營狗茍,他結交的幾個朋友多為品行高潔之士。他在詩文中提到過的文毓是位看城門的隱者,徐宗勉是個厭棄世俗的奇士,倭仁雖為當朝權貴,但劉熙載與其交往是源于“以操尚相友重,論學則有異同”,并不曾因其地位高而遷就附和他?!芭c人居,溫溫然無疾言厲色;與客言,善談議,亦時雜詼諧嘲笑,恒不見其有高邁遠俗之概。而意有所不可,亦卒莫之能奪也”“閑居敝衣糲糧,不多用一錢。親故有貴顯,遠有饋不一?。挥胸毧?,必多方周濟。而待客又必盡豐潔?!保ㄊ捘拢骸秳⑷邶S中允別傳》)微薄的官俸還用來救濟家鄉(xiāng)災情之急,寫下了《己酉聞故鄉(xiāng)水災》等同情人民苦難的詩篇。興化東鄉(xiāng)沙仁村農民楊金壽為田地房產與土豪打官司,由于土豪財大氣粗,楊輸了官司,還要交官府罰款,楊哭訴無門,正巧劉熙載年底從山東禹城回鄉(xiāng)省親,遂登門求助。楊如實陳述了案情,劉熙載聽后忿忿不平,立即與官府交涉,希望“明鏡高懸”。官府見是劉翰林出面,害怕此事捅到皇上那兒,就減免了楊家所有罰款。楊金壽千恩萬謝,小兒子楊喬志認劉熙載作了干爹。
劉熙載的一生,給人們留下的是一個正道直行的讀書人、君子儒的形象。
劉熙載身兼學者儒師,相輔相成,一生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在興化諸多歷史名人中,劉熙載學問堪稱是最為浩博而精深者,與著名學者俞樾過從甚密,齊名當世。他知識結構全面,近人嘗概言其要,云其“博學而多能,于六經子史及仙釋家言靡不通曉。又治音韻、算學,卓有成績,于文藝各門,博綜約取,尤多建樹”。
1.作為文藝理論家,劉熙載是中國傳統(tǒng)文藝理論批評研究的集大成者,其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藝概》和《游藝約言》中?!端嚫拧穼ξ摹⒃?、賦、詞、曲、書、經義七種文藝形式進行了全面精辟的論述,語言淺顯,文字扼要,縱橫捭闔,大氣磅礴。《游藝約言》內容與《藝概》類似,以札記形式,談文論藝。《藝概》是劉熙載學術著作中的代表之作,是我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繼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之后又一部通論各種文體的杰作,他因此贏得“東方黑格爾”的美譽,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學術和古典文藝批評以及傳統(tǒng)美學等方面的獨特地位。《藝概》以其真知灼見受到普遍肯定和贊揚。薛正興在所撰《劉熙載論》(《揚州文化論叢》,廣陵書社,2009年版)中曾引述諸家評論。近人夏敬觀云:“自來闡明作詩之法,能透徹明曉者,無過于劉融齋《藝概》中之《詩概》?!保ā秳⑷邶S詩概詮說》)馮煦云:“劉氏所著《藝概》,于詞多洞微之言?!保ā遁镡终撛~》)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云:周介存謂“梅溪詞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眲⑷邶S謂“周旨蕩而史意貪”。此二人語令人解頤。劉熙載《藝概·書概》云:“漢隸既可當小篆之八分書,是小篆亦大篆之八分書,正書亦漢隸之八分書也?!睂Υ?,康有為認為,劉氏這種觀點,“真知古今分合轉變之由,其識甚通”(《廣藝舟雙楫》)。郭紹虞云:“書寫字體的演變,都是文字內部正體和草體的矛盾性所引起的。這是中國的書寫字體所以會發(fā)生演變的原因,同時也是書法所以能成為藝術的原因。以前約略看到這問題的只有劉熙載?!保ā度嗣袢罕娕c書法藝術》)在我國古代美學和文藝理論批評史研究領域內,《藝概》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2.作為文學家,其《昨非集》具有較高的價值。《昨非集》是劉熙載的文藝創(chuàng)作集,謂之“昨非”,源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比珪嬎木?,第一卷為寓言故事集《寤崖子》,作者以晚號命名,是其“意欲自成一子”之作。集中收故事42則,以寓言形式,史論結合,闡揚儒學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所言者,多為辯難諸子,格物窮理;所寓者,多為修身養(yǎng)性,匡救時弊。第二、三、四卷為劉熙載的文、詩、詞曲作品集。其中,《文集》收散文46篇,《詩集》收詩作143首,《詞集》收詞曲30首,附錄散曲四闋一套,反映他一生的主要經歷(如《寤崖子傳》《寓東原記》《鄂城留別》《山西五十初度三首》《瓊州雜詩八首》等)、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如《日暮叩門客》《逃荒嘆》《辛酉雪后過大梁》等)、粹然儒者的人格品質(如《箴言四首并序》《誡辭四首》等),從多樣的藝術形式中可以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讓那些反映人民疾苦、為老百姓代言的詩人和作家推崇備至。他在《論文》之二中提出的“師農工”這一命題(“昔人稱為文宜師圣賢,吾謂若吾人者,且?guī)熮r工亦可”),在中國文藝思想史上是第一人,應該說是封建末世一位正直讀書人的真知灼見,具有重大的開創(chuàng)意義。
3.作為語言學家,其在音韻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端囊舳ㄇ小贰墩f文雙聲》《說文疊韻》,是劉熙載三部關于音韻學的系列學術著作?!端囊舳ㄇ小罚凑臻_、齊、合、撮四呼,把當時通用的《佩文詩韻》重加整理、分部解釋。這是繼李光地等撰《音韻闡微》一書后進一步闡述韻學原理、改進韻書體系的一部學術著作。《說文雙聲》和《說文疊韻》是劉熙載有感于“六書中較難知者莫如諧聲”而編撰的,雙聲、疊韻都是諧聲。其音學三書有很深的造詣,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評為“于音韻小學確抒卓見”。
4.作為教育家,《持志塾言》不少格言條目經過新的評述后,今天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冻种聚友浴肥莿⑽踺d的教學隨筆?!俺种尽睘閯⑽踺d課徒書齋名,“塾言”即塾中講義。全書分上下兩卷,以“格物致知”“明心見性”為綱,格言式地闡述立志為學、修身潔己、力行致用以至立事處世做人等方面的經驗教訓、道德規(guī)范、目標要求和方法途徑。所述博采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之長,以“慎獨”“主敬”為要義,培養(yǎng)學生在儒家思想指導下去立事處世做人。盡管全書要旨仍不出儒家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范疇,卻不是陳腐的說教,而是較多融入了劉氏教學實踐的心得體會。
劉熙載生前親自編定刊行《持志塾言》《藝概》《四音定切》《說文雙聲》《說文疊韻》《昨非集》,合稱“古桐書屋六種”。他去世后,其子嗣及弟子又將其《古桐書屋札記》(內容與《持志塾言》相類)、《游藝約言》、《制義書存》(原系《昨非集》之一卷而未刊入者)編輯成書,合稱“古桐書屋續(xù)刻三種”。從今日學術研究的視角進行全面考察,可以領略到劉熙載治學的廣度和深度。作為學者,劉熙載的學術貢獻涉及經學、文藝學、文章學、語言學、教育學,甚至數(shù)學等方面,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他在《藝概》和《游藝約言》中對文藝創(chuàng)作、文藝理論與批評、文藝發(fā)展史所作的精辟論述。他的學術成就與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堪稱近代通儒,不愧為杰出的學問家。
劉熙載經歷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五朝,在破落短命的末代王朝,在風雨飄搖的時代里為自己找到了一條半官半隱的為人為學為藝之道。作為封建末世的一位正直的知識分子,劉熙載對當時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并非視而不見、無動于衷,雖然未能像陶淵明那樣歸隱,卻始終以匡時救弊為己任?!霸谒磥?,正人心,‘遷善改過’,是匡時救弊最重要的手段。從這一觀點出發(fā),他十分重視教育與文藝的教化作用。他晚年棄官執(zhí)教,編纂教學隨筆、藝文札記,就是這種思想的突出表現(xiàn)?!保▌⒘⑷恕秳⑽踺d略論》,載于《揚州歷史文化研究》創(chuàng)刊號)毋庸諱言,劉熙載屬于儒家正統(tǒng)國粹派,不可避免地有著時代的局限性,但他作為封建社會末期一位憂國憂民、正道直行的君子儒,厚德碩學的學問家,揚州學派后期代表人物之一,仍然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