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騰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西安 710119)
李岳瑞與宋伯魯是戊戌維新時期齊名的最為活躍的陜籍京官,也是劉古愚門下學術政治出色的人才,“古愚太夫子及門弟子受知最深者,當推咸陽李孟符世長。近世陜西文人,以李丈與醴泉宋芝田世長(諱伯魯)齊名,二人皆有名于戊戌維新變法,且皆坐此羈謫終身?!盵1]18但在學術研究以及社會影響力方面,李岳瑞不及宋伯魯。對宋伯魯的研究,不乏名家宏文,而對李岳瑞的研究幾乎沒有(1)對宋伯魯的研究見孔祥吉《宋伯魯與戊戌變法》,載于《人文雜志》1984年第2期;陳國慶《宋伯魯維新思想探略》,載于《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張華騰、朱曉博《宋伯魯在戊戌維新運動的貢獻與歷史地位》,載于《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等。而李岳瑞的研究文章幾乎沒有,即使一些零星的文章,也幾乎在文學、詩詞及其藏書方面。如《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二》,收錄《李岳瑞詩詞六首》。郎菁《陜西省圖書館藏古籍中李岳瑞 、李壽璜父子題跋八則》,載于《文獻》2013年第2期;郎菁《陜西近代藏書家李岳瑞》,載于《收藏》2010年第12期。即陜西省、咸陽市地方史志中,有關李岳瑞的資料也非常少。因此本研究有著特別的意義。。即使在一些論著中涉及李岳瑞,也大都是片言只語。究其原因,與李岳瑞留下的史料太少有著直接的關系(2)李岳瑞的著述主要有《春冰室野乘》《悔逸齋筆乘》《鄭云詞集》《國史讀本》等,但多為筆記、小說、詩詞類。。鑒于對戊戌維新變法時期陜籍人物貢獻的弘揚及知識分子關注國事的本色風骨,對李岳瑞的事跡進行多方面的考證分析,給予李岳瑞以準確的歷史定位很有必要。
李岳瑞(1862—1927),字孟符,號春冰,別號春冰室主、惜誦等,1862年出生于陜西省咸陽縣渭城灣庇李村,李家是遠近聞名的書香世家,祖、父、子三代翰林一脈相承,這在陜西極其罕見。李岳瑞的祖父李善榮,道光年間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李岳瑞父親李寅(1838—1878),字敬恒,號惕庵,1871年(同治十年)進士,十三年補殿試,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李寅與劉古愚是同道好友,兩人相互尊重與佩服。劉古愚羨慕李家的藏書與李寅的“博學任俠,有經世才”。李寅敬服劉古愚的學品,在同治十年李岳瑞十歲時就聘請劉古愚做兒子的家庭教師,同時接濟劉古愚的生活。李岳瑞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耳聞目睹,從小就聰明伶俐,記憶過人,“幼慧嗜讀,髫年入泮,有神童之目。”[2]《重修咸陽志》載,李岳瑞“軀干小,短目近視,而天才卓越”“童年即博極群書,下筆浩浩如潮海”[3]。天有不測風云,李岳瑞16歲時,其父李寅病死,給李氏家族以沉重打擊。李岳瑞母親悲痛欲絕,李岳瑞祖母卻非常堅強,并沒有因為兒子的去世而消沉,而是激勵孫子。她說:“死一翰林,有一活翰林,何必悲傷?!痹瓉硭龑ψ约旱膶O子非常有信心,將來一定又是進士、翰林。李岳瑞祖母的期盼很快就實現(xiàn)了,李岳瑞果然于父親去世后的第四年,即20歲那年——1882年壬午科中舉(3)參見《壬午科陜西題名錄》,載于《申報》,1882年11月28日。,次年赴京參加癸未科會試(4)參見《光緒九年癸未科會試題名全錄》,載于《申報》,1883年5月22日。,聯(lián)袂成捷,得中進士,入翰林院,改庶吉士,成為李家的第三代翰林。
李岳瑞成長的時代,正是國家淪落、民族危機的時代,同時民族覺醒的步伐也在不斷邁進。19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處于洋務運動熱的時期,向西方學習集中體現(xiàn)在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加強國防力量以維護國家主權并進一步走向富強之路,開明官僚、洋務派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李岳瑞盡管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但關學的務實精神、劉古愚老師的開放思想一直影響著奮進中的李岳瑞,加上后來又考取總理衙門章京(5)參見《考取總署章京名單》,載于《申報》,1891年1月25日。,因工作職責之故,李岳瑞很快成為一位關心國事、務實開明的官吏。
1890年,李岳瑞撰寫《擬練師船前赴歐洲各國保護商民議》一文,反映了李岳瑞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及維護國家利權致力于國家富強的思想和主張。他指出:“中外之變至今極矣。”中國沿??诎抖伎刂圃谕鈬酥郑氨擞袞|來之兵,而我無西去之甲也。彼之兵輪得以護商為名往來于中國,內地航海之民任其源源西往而莫之,或顧也。故居今日而論自強之道,豈有急于練師船以保華商者哉?!盵4]外國兵輪以護商為名,實際進行侵略活動。我必須采取措施以止之,師夷之長技以制之。他說:“竊以為不籌保商之計,則利權終不可收,不練護商之船,則兵威終不可振?!盵4]李岳瑞編練水師以保我利權、保我華商的愛國思想非常明顯,且與洋務運動19世紀八九十年代重點發(fā)展海軍的思想非常吻合。或許這是他在李鴻章創(chuàng)辦北洋海軍取得成效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認為海軍不僅要守衛(wèi)自己的海防,還要周游世界,保護世界各地的華商。
李岳瑞的視野更為廣闊,編練水師、保護華商僅僅是一種需要,還要達到多重目的,他提出,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妥善辦理兩件大事:一是編練軍艦往來保護華商;二是規(guī)定不得以有用之銀易無用之洋貨。這樣做的好處是:(1)商船可以窺探敵國之虛實,“使數萬里島夷之地形、國勢常在吾耳目之中”,即主動了解外國之虛實,了解外國之動向。(2)中國商船可以借保商為名“默宿重兵于海外”,倘有敵國犯我國土,那么我船可聯(lián)絡我商民,“伺隙而動,以為牽制,卡其餉道”,抵御外國的侵略。(3)精煉保商之兵,使海外我商令其自購槍炮,而教以施放之法,營伍之制,無事則以資衛(wèi)護,抵制外來侵略,有事則壯聲威,是不費一餉而可得數十萬之精兵。(4)在洋艦必經的航線上,選擇一個尚未開發(fā)的小島,設立海關,征收往來之稅,“開礦鑿山以資兵船駐泊之用??梢孕垡暫1?,反客為主?!盵4]李岳瑞的這種思想,無論在軍事方面還是在經濟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即不是被動等著挨打,而是主動出擊,搜集情報,編織一個反侵略的網絡,發(fā)揮各方面的力量御敵于國門之外,這是一種非常有見地的思想。
由于對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敬仰及對洋務主將左宗棠創(chuàng)辦福州船政局、近代海軍實踐的敬佩,李岳瑞重點閱讀和研究了魏源的《海國圖志》以及左宗棠的洋務實踐,撰寫了《同治間福建創(chuàng)立船政局考》(上、下篇)、《書魏默深河篇》。他說:“東南之大利在水而不在陸,東南之邊防亦在水而不在陸?!辫b于列強輪船鐵甲在我沿海橫行,“來去無阻,由閩粵而達析津,藩籬竟成虛設”的危局,大聲疾呼,“嗚呼,伺其所短何如師其所長,拙攻其所防何如奪其所恃。仿造輪船烏可已哉。”對左宗棠創(chuàng)辦福州船政局給予非常高的評價:“欲海防不可不練水師,欲練水師不可不設局制船?!弊笞谔牡膭?chuàng)設之功與沈葆楨的竭力經營之功,“五年之功,萬世之計也,豈不偉哉!”[5]李岳瑞將魏源與左宗棠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與實踐進一步發(fā)揚光大,激勵國人進一步努力,縮小中西之間的差距,李岳瑞思想的價值就在這里。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賠償二萬萬兩巨款。日本從中國獲得的巨大利益使西方列強垂涎,隨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偌大中國,被列強瓜分得支離破碎,民族危機達到極點,激發(fā)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正如梁啟超所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盵6]蔡鍔也曾說:“ 甲午一役以后, 中國人士不欲為亡國之民者,群起以呼嘯叫號,發(fā)鼓擊鉦, 聲撼大地?!盵7]中華民族終于從睡夢中驚醒,開始置身于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的運動之中??涤袨?、嚴復、梁啟超、譚嗣同等知識精英,發(fā)起維新變法運動,具有強烈愛國心的開明官僚李岳瑞很快融入變法運動之中,并成為其中的骨干力量。
第一,李岳瑞不僅自己與康有為、嚴復、梁啟超建立起密切的關系,參加他們組織的系列活動,還將梁啟超介紹給陜西維新派——自己的老師劉古愚,溝通了他們之間的聯(lián)絡通道,將京師的維新活動與陜西的維新活動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梁啟超與劉古愚通過李岳瑞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經常交換意見,相互學習與鼓勵。如梁啟超在1897年《致劉古愚山長書》中說:“二三月間,疊有楊君風軒兩賜手書及味經隨錄、創(chuàng)建書院折片、機器織布說略諸稿,循頌數四,欽佩千萬。惟于啟超獎飾過當,非所感受,徒增慚愧……啟超自交李孟符,得諗先生之言論行事,以謂茍盡天下之書院,得十百賢如先生者以為之師,中國之強可翹足而待也?!盵8]戊戌維新時期的思想流派分為兩支:一為康有為、梁啟超以今文經學派為淵藪的托古改制派,一為嚴復《天演論》西方進化論為主旨的維新派;二者思想淵源不同,目標一致——維新變法,救亡圖存。李岳瑞與兩個思想流派的思想家都保持著友好的關系,與康有為、梁啟超關系密切,與嚴復的關系亦然。李岳瑞利用其職務之便,將政府的一些情況、舉動不時透露給在天津主編《國聞報》的嚴復,《國聞報》之所以有著較高的社會信譽,除了嚴復呼吁和激勵維新變法外,其報道消息準確可靠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而李岳瑞是《國聞報》報道重要來源的提供者。無怪乎較保守的御史胡思敬說:“李岳瑞,字孟符,陜西咸陽人,光緒癸未進士,以工部員外郎充總署章京,與張元濟友善。常偵署內密情,輸之國聞報館。因上書請變服制、用客卿,革職?!盵9]
第二,宣傳、推銷梁啟超創(chuàng)辦的《時務報》,張大維新變法的聲勢。《時務報》是維新運動時期著名的維新派報紙,是當時維新派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機關報,與嚴復創(chuàng)辦的《國聞報》被稱之為南北輿論界的喉舌?!稌r務報》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chuàng)刊。由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創(chuàng)辦,梁啟超為主筆。梁啟超用其充滿感情的筆調、犀利的語言,刊發(fā)了他的許多文章,如《變法通議》《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痛陳愛國救亡、呼吁變法維新,言論新穎,在愛國知識分子和一部分開明官僚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士大夫愛其語言筆札之妙,爭禮下之。自通都大邑,下到僻壤窮陬,無不知有新會梁氏者”[10]47,維新變法運動由此轟轟烈烈地向前發(fā)展。李岳瑞深受感染,為張大維新運動聲勢,推動變法運動,他自覺地承擔起推銷《時務報》的工作,并募收捐款工作,據黃遵憲在1897年5月致汪康年的一封信中說:“近見李孟符,言及今年鄉(xiāng)試,士子云集省會,似可每省酌寄一二百份,以期拓充。陜西一省,孟符即可代辦,可即寄百余份托渠?!盵11]由此可見,陜西維新運動的發(fā)展與李岳瑞息息相關,他不僅參加京師的維新運動,還極力推動陜西維新運動的發(fā)展。
第三,與宋伯魯等發(fā)起創(chuàng)辦“關西學會”,組織動員陜西、山西在京知識分子,壯大維新派力量。維新派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組織學會,壯大力量,曾組織強學會、粵學會、閩學會等。1897年李岳瑞、宋伯魯等聯(lián)絡了在京的陜西、山西知識分子,發(fā)起成立了“關西學會”。在《在京師關西學會緣起》中大聲疾呼:“嗚呼,國家盛衰之故,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日本維新之始,與我等耳。一二士大夫激于國恥,奮身不顧,倡大義以號召天下,韝韝一鼓,萬鈞轉移,上下從風,以有今日。我則二百年來,官守成法,士耽俗學,習熟見聞,以為當然,塞聰蔽明,冥冥長夜,胥十八行省四百兆人而成為不仁之疾,若之何而不為人呑噬也。德發(fā)難端,鬧聚膠墨,咽喉之道鯁;英覬長江,耀兵舟山,財賦之區(qū)危;俄艦麇集,養(yǎng)虎自衛(wèi),腹心之疾亟。嗟夫,甲午以后非復甲午以后之情形也。即今日而求如甲午之秋,安可得哉!安可得哉!”[12]426他們的言語與呼吁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對時局危局的擔憂,以此激勵國人覺醒,投入到維新變法運動之中。他們制定了西學會的《學會規(guī)略》:一是治經義,入會者需要從今文經學中尋找變法依據,闡發(fā)微言大義,而不從事支離的漢學和空疏的宋學;二是治國聞,入會者需要學習歐美、日本的政治、語言文字和自然科學,以掌握變法維新的新知識技能;三是廣應求,聯(lián)絡其他省份的士子加入關西學會,擴大關西學會的影響;四是定會期,入會者需繳納會費二十兩,作為購買書籍資料和學會的日常費用,規(guī)定一星期聚會一次,討論讀書心得和對國家民族的關心[12]427。一大批有血性的愛國知識分子逐漸聚集在一起,關心國事,關心時局,維新變法以求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1898年3月,李岳瑞等將關西學會改為“關學會”。為壯大聲勢,聯(lián)合和團結全國的維新人才,4月12日,與康有為聯(lián)絡,將關學會與粵學會、閩學會等合并,發(fā)起成立保國會。參加保國會的陜籍會員有34人,為保國會總數的18.3%(6)參見《京城保國會題名記》,收入《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4冊,神州國光社1953年版。。由此可見李岳瑞在維新變法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四,利用職務之便,在康有為與光緒皇帝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當時康有為等維新派尚未與光緒皇帝建起直接聯(lián)系,而李岳瑞利用其職務之便,在康有為與光緒皇帝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據康有為自編年譜記述:“七月初四日,總理衙門傳言來,謂當有旨到,令勿出門,既而李岳瑞來,口傳諭旨,即令仆人將賞銀捧出(光緒皇帝賞給康有為編書銀2000兩——作者注)。此本朝未有之舉。倉促拜受,不知何以報也?!盵17]155光緒皇帝將賞給康有為的編書銀交給李岳瑞,讓李岳瑞轉交康有為,康有為說是本朝未有之舉,確實如此,說明李岳瑞即受光緒皇帝信任,又與康有為關系密切,還說明李岳瑞直接參與了變法新政。1898年9月18日(農歷戊戌年八月三日),即戊戌政變前夕,李岳瑞與楊深秀、宋伯魯等人前往康有為處,告訴他將有大變故,提醒康有為注意。康有為本日年譜記述:“是日盡卻客。即夜,楊漪川(7)應為楊深秀(1849—1898),戊戌維新六君子之一。楊深秀,字漪村,“川”為“村”誤。、宋芝棟、李孟符、王小航來慰。楊言京師市人皆紛紛傳,八月京師有大變,米面皆騰貴,并董軍紛紛自北門入,居民震恐,乃有紛紛逃避者。李孟符言,英人有七艦在大沽口,將與俄戰(zhàn)。吾未與諸公談密詔事,而以李提摩太交來‘瓜分圖’,令諸公多覓人上折,令請調袁軍入京勤王?!盵13]在如此關鍵的時刻能與康有為等維新骨干在一起,足以說明李岳瑞的身份與政治態(tài)度。
第五,百日維新期間,李岳瑞自己多次上折,提出自己的變法建議,“會朝廷銳意變法,岳瑞憤國勢積弱,條奏富強策。”[2]李岳瑞的變法建議主要有,裁汰冗員冗官,合并官僚機構。廢除三跪九叩等繁文縟節(jié),特別是為了表示學習西方維新變法的決心,使變法有一清新的外在形式,還奏請“易服制折”,以西服取代長袍馬褂。這在19世紀末期的中國絕對是驚世駭俗之舉。據說光緒皇帝看到李岳瑞的這本奏章以后,肯定了他的建議,并且準備秘密派遣中國使臣到西方國家購買五百套西服,決定選擇吉日良辰,謁廟拜祖,祭告天地,改元開化[14]376。但光緒皇帝懾于慈禧太后的淫威,不敢私自行動。盡管如此,此事還是被慈禧太后所知。當慈禧太后知道此事之后,大發(fā)雷霆,她氣急敗壞地拍案大罵:“小子以天下為玩弄,老婦無死所矣!”一幫頑固守舊官僚趁機群起圍攻李岳瑞,惡毒造謠中傷,咒罵他是“漢奸”,企圖“用夷變夏”,斥責他違背祖宗的成法,肆意妄為,并且糾集反動勢力,對李岳瑞等維新派人士進行殘酷的政治迫害(8)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第333頁(中華書局1961年版)等中均言及戊戌維新變法中李岳瑞的“變服制”“用客卿”奏折,但翻閱《清實錄·德宗實錄》《光緒朝東華錄》等典籍,未查到此兩奏折,尚需進一步查詢。。其實,慈禧太后發(fā)動戊戌政變,扼殺變法,與李岳瑞等的上奏有直接關聯(lián)。據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記述:“八月之變,幽禁皇上,株連新黨,翻改新政,蓄此心固非一日,而藉口發(fā)難,實由于伊藤之來也。自御史李岳瑞、洪汝沖等上書,請用客卿,朝臣斥為漢奸,將引外人從中取事。及伊藤到津,皆云系康有為勾引而來,將入軍機矣。”[15]且不說伊藤博文于1898年來華是否乃康有為邀請,但伊藤博文來華,維新派建議光緒皇帝聘請他為中國變法的總顧問,觸犯了慈禧太后與清廷的核心利益,為此而發(fā)動政變(9)慈禧太后與清廷最為擔心的是漢人與外國勾結,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滿洲貴族忌諱漢人與外國人的聯(lián)系,時時處處提防。1898年伊藤博文卸去首相職,來華旅游,是否有政治目的,不得而知。但給維新派帶來了希望,故頻頻聯(lián)系,觸犯了慈禧太后與滿洲貴族的忌諱。。李岳瑞上奏請用客卿的建議與伊藤博文來華密切聯(lián)系起來,成為頑固派發(fā)動政變的借口。正因為李岳瑞在維新變法中極其活躍,又有“易服”的奏折,所以戊戌政變后遭到處分的報復。10月8日“諭旨:詹事府少詹事王錫蕃、工部員外郎李岳瑞、刑部主事張元濟均著革職,永不敘用?!?10)梁啟超《戊戌政變記事本末》,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1冊,神州國光社1953年版,第327頁。 張人鳳、柳和城編著《張元濟年譜長編》上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頁。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卷4,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1冊,神州國光社1953年版,第282頁。以上幾處均記述李岳瑞“上書請變服制、用客卿”的奏折,但一直找不到原奏。又胡思敬《戊戌履霜錄》卷2,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1冊,376頁,“七月,李岳瑞請易服色,張元濟和之。有為實主其謀。上猶豫未決。有為奏曰:自古言變法者,皆云小民難與慮始,樂于觀成,今一二老成人,尚張利口,牽制執(zhí)政之權,筑室道謀,安能成事。古異姓受命者,必變服色,將與天下更始,而不一新其耳目,數千年沈痼慣習,其何術瘳之。(編者按:全文見《奏議》之一,《請斷發(fā)易服改元折》。上可其奏,潛遣中使購西服五百余襲,雜優(yōu)人衣冠以進,將改元開化,擇吉謁廟,祭告天地。以太后故,趦趄不敢遽發(fā)。既又議開懋勤殿,招致東南名士,兼聘客卿,大更制度?;驔渲\于太后,太后恚曰:‘小子以天下為玩弄,老婦無死所矣’)。”查出康有為折《請斷發(fā)易服改元折》,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368頁。主張斷發(fā)、易服、改元的主謀為康有為,李岳瑞應該是贊同的,并上折。其折為什么清檔案文獻中未收,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參加變法而被革職且“永不敘用”,就等于杜絕了李岳瑞的仕途之路,宣判李岳瑞政治生命的結束, 這年李岳瑞僅36歲。
維新變法中的李岳瑞,積極主動,盡其所力,為變法運動的開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贏得康有為等維新派的極大信任。這是李岳瑞一生政治活動的頂峰。
李岳瑞的知識比較全面,除了最為基礎的《四書》《五經》等儒學經典外,天文、地理、數學等無所不通。并時常留心國內外大事,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歷史、地理有比較全面的研究,是一個博學多識的人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改朝換天,時在上海的李岳瑞除了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外,還為多家報刊撰稿,我們從《申報》查出他的幾篇文章,如《大總統(tǒng)獎勵哲盟長命令書后》《為蒙亂事忠告各省都督》《論暗殺之風之不可長》等文均以筆名亮鞶刊出,從文章題目中可看出他仍然關注時政,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大總統(tǒng)獎勵哲盟長命令書后》一文,寫于1912年12月23日,寫作背景是外蒙古上層王公與黃教領袖在沙俄列強的支持下,乘武昌起義各省響應之際,悍然宣布獨立,分裂國家。外蒙古獨立激起中國政府與所有中國人的極大憤慨,紛紛聲討其分裂行為。袁世凱為防止事態(tài)的進一步擴大,特別制定優(yōu)惠的民族政策,尤其是對于服從民國的內蒙古上層,給予加官晉爵的獎勵。針對政府的如此政策,李岳瑞發(fā)表文章給予點贊。他說:“日昨大總統(tǒng)以東蒙哲里木盟長齊默色木丕勒,翼贊共和,有功民國,特由鎮(zhèn)國公進封貝勒。吾政府所以慰撫內蒙者,可謂至矣?!盵16]但同時李岳瑞認為僅僅此項政策還不夠,還應該有更切合實際的政策,軟硬兼施,“即吾政府茍欲固彼歡心使不至生心外向,必也恩威并用,以破強鄰煽誘之謀,區(qū)區(qū)封爵之虛榮,慮未必能堅其內向耳。”[16]李岳瑞還指出,他更為關注的是東鄰日本的趨向,“自蒙事既起記者之所深憂不在于北而在于東,以俄人猶半藉虛聲之恫喝,而日人則處心積慮,非席卷東蒙必不足償其大愿也,是用追紀齊默色之巳事以告吾國之治邊防者,伐謀之策倘能治之于未亂乎!”[16]李岳瑞的政治嗅覺非常敏感,要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國家的主權,就要提防列強。
《為蒙亂事忠告各省都督》一文,寫于1912年12月23日,是對外蒙獨立認識的另一視角。他認為出現(xiàn)外蒙古獨立事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政府中央集權衰落,地方分權主義膨脹,“嗚乎!吾國民亦知蒙亂之所由猖熾者,其原因何自來哉?即今日似是而非之地方分權主義階之厲而已。”鑒于外蒙古獨立的現(xiàn)實,政府應該加強中央集權,一切權力都要集中于中央政府,“專制政體既仆,吾國之所當亟為先務者,在外患而不在內憂?!?“當此之時,正宜內外同必共籌御侮固圉之計,合各省之兵力財力以聽中央政府之節(jié)制,調遣命將出師剿撫,并進則哲布尊丹巴之授首,而漠北全境之削平也亦,已久矣?!盵17]他強烈批判地方分權主義者,“計不出此,而顧趾高氣揚謂太平為可常恃歆羨,他國所行與吾絕無比附之聯(lián)邦制度。謂可遂其營私自封之蘄,向不至更受法律之干涉,于是地方分權一語,遂為吾國新產之流行病。一般將帥之蓄有野心及新學小生心醉無限制之自由者,莫不奉為寶書。囂囂然思見諸實行,名為分治,實則割據。斯說既昌,于是一省之財權兵權,靡不據為都督一人之私產,毫發(fā)不以接濟中央,中央政府雖擁有泱泱廿二行省之版圖,而號令曾不出千里之近,稍有一二綜核名實之舉動,則一般急激者流,更從而呶呶然,聒于前曰政府專制政府,專制政府懾于內訌,遂亦不敢過事干涉相忍為國,日復一日,而耽逐于臥榻之側者,乃得乘隙抵瑕施其運動之手段矣?!盵17]他告誡地方主義者,外蒙古獨立不解決,國家危,民族難,“記者敢為此言以忠(告)省都督,當知今日之戰(zhàn)為救亡而戰(zhàn),非與尋常邊患所可同日而語。故不能戰(zhàn)則蒙地必不能保,全蒙地不克保全,則腹地之為人分割,亦不過旦夕間事,不能更俟諸數年之外。蓋蒙事解決之日,即輿圖變色之時,諸公即不為國計,寧不自為身家計國。既亡矣,則雖據有一省,其尙能偷一日之安也乎,甚矣。學說之誤用,而其害遂極于亡國滅種也?!盵17]
李岳瑞根據民初局勢尤其是外蒙古之獨立,主張加強中央集權,限制或制約分權的建議是符合民初實際的,他的這項主張,與梁啟超、蔡鍔的先國權后民權、強國權抑民權的思想是一致的,先有國而后才有家,亡國了豈能有家?對民初激進的民權派進行有力地抨擊。李岳瑞的思想與主張,立足于民初實際,是很有見地的、非常珍貴的。在民初激進民主、民權思潮強勁之時,他沒有隨波逐流,而是立足于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其視野與行為乃典型的民族主義與國家至上的原則立場。
《論暗殺之風之不可長》一文寫于1913年4月1日,時在3月20日宋教仁被暗殺之后,盡管李岳瑞文中沒有明言,是誰主持暗殺了宋教仁,但李岳瑞對暗殺的卑鄙手段給予強烈譴責:“今帝政已成彳史,專制驟改共和,陰霾盡蕩,旭日重輝,山陬海澨之氓,豈尚有弗達之隱莫白之冤,乃猶效彼行險徼幸者流,不甘法律之制裁,而徒恃利器以專殺乎,人心之囂而不易靜也。”[18]如果長此以往,形成如此惡劣之風,則“賢人君子舉不敢以國事自任,在位者自皆便辟側媚之流,國事安得不日壞耶!”[18]李岳瑞還對宋案后政府與革命黨形成嚴重對立的嚴峻形勢表示擔憂,但他沒有預料到政爭引發(fā)到決裂的地步,“權力紛爭最為政治前途阻力,今吾國所謂政爭者猶未至公然宣戰(zhàn)也。”[18]李岳瑞的擔心最終形成事實,二次革命爆發(fā),對民初政局走向造成極大影響。通過法律途徑,利用議會通過和平解決政治紛爭的良好愿望破滅了(11)參見張華騰《中國1913:民初政治紛爭與政治轉型》,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其實李岳瑞所擔心的,正是民初一大批知識分子、學者所共同擔心的問題。
清王朝滅亡,清王朝對李岳瑞“永不敘用”的處分失效,其時北京政府任命李岳瑞為國史館協(xié)修,具體工作就是修《清史》。根據李岳瑞的知識結構和政治經歷,應該說安排的工作還是合適的。李岳瑞撰寫了不少人物傳記,具體哪些是李岳瑞撰寫的,一時還無從得知。對于他為什么于1922年回到陜西,也不甚清楚。時陜西督軍為陳樹藩,陳樹藩知李岳瑞的才干,任命他為省政府秘書長,應該說給予重用。但我們不清楚的是,他為什么沒有履行職責,沒有做具體事務,沒有給我們留下他工作的痕跡。從1922年李岳瑞回到家鄉(xiāng)陜西到1927年去世的五年間,李岳瑞有陜西省政府秘書長之名,無陜西省政府秘書長之實,五年間他做了些什么,沒有具體的文字資料。但從20世紀20年代陜西政局狀況來看,正直的知識分子李岳瑞不可能就職,因當時的陜西,各派系軍閥為爭奪政權爭斗不已,政局混亂,災荒不斷,人民生活困苦。李岳瑞不可能在此情況下安心公職工作,因而退居家鄉(xiāng)咸陽,繼續(xù)其書齋生活,不時到書市購買一些有價值的書籍,藏之于自己的書房。陜西省圖書館郎菁先生在整理1964年獲得的李岳瑞家族一萬卷藏書中,有李岳瑞與其兒子李壽熙的題跋八則,其中李岳瑞的六則,三則的時間在20世紀20年代。從其書跋中可看出,李岳瑞一直在購書、藏書、讀書。
一則跋語為唐初數學家王孝通《緝古算經》作的,跋后有李岳瑞的簽名:“宣統(tǒng)十七年(1925年)歲在乙丑正月燒燈節(jié)夜識 惜誦 時年六旬有三”(12)原文如是。,即1925年他63歲所作。當時,他竟然用宣統(tǒng)年號,可知他視自己為前清遺老,說明他對民國已近絕望,而又寄托于前清。一則跋語為(宋)韓淲《澗泉日記》三卷所作,文末署“柔兆攝提格(1926)三月廿五 日夜錄 荄滋”(13)原文如是。。跋后鈐“李生孟符”朱文方印,可知為其逝世前一年所作。一則跋語為(晉)郭璞傳《山海經》十八卷所作,文末署“柔兆攝提格(1926) 五月二十五 日記于長安寓室 惜誦”(14)原文如是。,跋后鈐 “李生孟符 ”印 ,可見寫于1926年逝世前一年[19]。從以上三則跋語可見,李岳瑞的本色乃知識分子。他從小讀書、釋書,因讀書學而優(yōu)則仕,科場順達,20歲中舉,21歲成進士入翰林院,成為少有的青年京官;李岳瑞讀書注重經世致用,為國家的富強與民族的獨立而不時發(fā)文,貢獻自己的智慧,但鑒于清政府的腐敗、反動及北洋政府治理下的混亂社會,他失去了希望,晚年消極,以吸食鴉片了卻了自己的一生。
李岳瑞去了,其子李浩然繼承父親本色,在知識界奮發(fā)努力,成為民國著名報人。
李浩然(1887—1947),本名李壽熙,字伯虞,筆名浩然。李浩然在李岳瑞的培養(yǎng)下,天資聰明,學習努力,13歲即中秀才,如果沒有后來的廢除科舉,憑借李浩然的才華,中進士入翰林,延續(xù)李氏四代書香門第家風、士風,學而優(yōu)則仕,也是很有可能的。后科舉時代的李浩然,因學習優(yōu)秀,1905年即被公派留學日本,既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又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了西方社會、自然科學知識,同時面臨著挽救民族危機的重任,從而走上開民智、謀宣傳、力鼓吹的媒體職業(yè)道路,在上海從事新聞編輯工作。其文筆犀利,嚴守職業(yè)道德,嫉惡如仇,評論文章可讀性強和感染力大,受到廣泛好評,他與陜西同鄉(xiāng)媒體同仁張季鸞同被視為“陜西才子”,有“北張(季鸞)南李(浩然)”之美譽。李浩然1913年起主編《新聞報》(15)《新聞報》是當時中國三大報刊之一,日銷售量20萬份,為三大報刊之最。,直到1941年年底上海租界淪陷去職,主持《新聞報》幾達30年,這在新聞界也是非常少見的。
可惜的是,1947年7月25日,李浩然在搭乘電車上班途中遭遇車禍去世(16)參見《申報》1947年7月26日。。他的去世是報界的一大損失。人們對李浩然的一生給予高度評價:“李氏加入同盟會甚早,辛亥革命吿成,即視新聞記者為終身職業(yè),無意仕途,書生本色,不諳生產,其喪事純由新聞報館料理?!?17)參見《申報》1947年7月28日。時為國民黨監(jiān)察院院長的于右任為其書寫挽聯(lián):“文享兩代傳當世,禍患彌天哭故人”。同時還為其撰寫了墓碑:“新聞記者李公浩然之墓”。
對于李岳瑞來說,其關注國事,為國家為社會努力奉獻,責任擔當的家風、士風代代相傳,當無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