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寒風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100024,北京)
英國著名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也有人譯為柯爾律治、柯爾立治。他寫的《忽必烈汗》一詩,在中國外國文學界,有其不減的熱度,這當然主要是詩歌本身作為經典的藝術魅力所致,但不能忽略的是詩人的詩歌選材與中國的密切聯(lián)系??吕章芍芜x擇歷史人物忽必烈汗作為詩的題目,是有明確的意識導向的,他對忽必烈是敬畏的,他寫此詩具有中國情結,有人說此詩是了解東方的指示表牌,是公允的說法。詩中的中國形象不是其他亞洲國家的形象,其中就有詩人對忽必烈的認知,柯勒律治的想象是有中國特定的指向性的,是以有世界意識的英國詩人的視角來想象中國,想象忽必烈和他的元上都,[1]使此詩就如同忽必烈以武力征服世界打通東西方那樣,具有了世界性。本文主要探究此詩中忽必烈的形象書寫,同時對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成吉思汗威震世界,打通了世界的聯(lián)系通道,促進了中西的交流往來。忽必烈即元世祖,成吉思汗之孫,更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統(tǒng)一中國,名揚世界。忽必烈是個影響世界的傳奇性人物。《忽必烈汗》除了詩題,詩句中也出現(xiàn)了忽必烈的名字,有其形象書寫,說明詩人眼光之獨特。
王佐良在《英國詩史》第2版中把此詩分兩部分,認為第一部分同忽必烈有點關系,第二部分則與忽必烈無關。
這片喧嘩里,忽必烈宛然聽到
祖先悠遠的聲音——戰(zhàn)爭的預告![2]
這首未完成的詩中,除詩的題目外,這是詩句里唯一直接提到了忽必烈名字的地方,該詩并沒有詳寫忽必烈。王佐良在《英國詩史》一書中寫道,引起贊嘆的卻不是軍事征服,而是那想象中的游樂之宮,此詩的主角并非蒙古大汗而是詩人。王佐良指出了其詩“情景轉換的迅捷,形象對照的突兀,格律上多種樂音替換的頻繁,都是為了突出想象力的作用,表現(xiàn)出它的不可捉摸性”。[3]這首詩的詩題是忽必烈,詩中所寫的必然主角就是忽必烈,這是常規(guī)的想法,而實際并非如此,應說忽必烈只是詩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吕章芍巍霸谶@首詩里借忽必烈為名,卻讓自己的想象力自由馳騁了一番??梢哉f,這首詩并無通常所謂的主題,只有情調和氣氛。忽必烈、潛流的圣河、黑森森的樹林、冰封的山洞、異國情調的宮殿、操琴的阿比西尼亞姑娘、長發(fā)亮眼的詩人——每人每物都各有背景,各自帶來不同的聯(lián)想,但是詩人的想象力把它們‘融合為一’”。[4]就詩中人物的書寫形象說,有男有女,有中國的人物,有非洲的人物,忽必烈與阿比西尼亞少女的書寫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所寫忽必烈是詩中出現(xiàn)的唯一歷史人物,這個人物與阿比西尼亞少女等所寫人物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完全不相干的人物卻在柯勒律治的詩歌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少女也沒有寫出具體的面貌衣著,至少詩人寫忽必烈是有出場安排的,倘若把最后一段的“他”看作是忽必烈,則還有面貌衣著的描寫。這首詩不是一般的敘事詩,不是忽必烈的傳記詩,王佐良在此判斷的根據是建立在第二部分與忽必烈無關的論斷上的。也有學者以為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表達了“人在旅途”式的傳奇敘事,“這次旅行的目的地也移到了遙遠的東方,移到了中國古代元世祖忽必烈的行宮。在這樣一個想象出來的神秘領地,詩人任由其思緒自由馳騁,使旅行成為其想象詩作的重要內容”。[5]顯然,作者除了講到反映在浪漫主義的長篇敘事詩中就有一種“人在旅途”式的深刻思考外(所舉例子就包括柯勒律治的《古舟子詠》在內),“其他一些題材的傳奇敘事詩,雖沒有主人公長途游歷的情節(jié)鋪敘,但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在旅途’的內心世界。有的詩歌充滿異國情調,如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體現(xiàn)了詩人去往異國他鄉(xiāng)……的想象之旅、精神之旅”。[6]作者是這樣把《忽必烈汗》歸于“旅行”詩考慮的。我覺得實際上這首詩是沒有旅行者出現(xiàn)的,既沒有個人旅行者,也沒有結伴旅行者。詩人不光寫了中國,還寫到了非洲埃塞俄比亞等國。“關于‘阿爾弗’這一名稱的來歷,有四種說法:一、詩人的杜撰;二、借用埃及尼羅河的古稱;三、借用希臘阿爾弗斯河的名稱;四、楊憲益先生認為,‘阿爾弗’也可能是閃電河或灤河的元代蒙古語名稱。”[7]圣河阿爾弗名稱來歷有幾種說法,也不能判定此詩就純是到中國的旅行詩,因為按照第二種、第三種說法,涉及埃及尼羅河、希臘阿爾弗河。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還創(chuàng)造新詞的做法,就含有他自己在歐洲國家的旅行經歷之體驗,其旅行的范圍也不限在中國?!癵reenery(綠)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他的《忽必烈汗》(‘Kubla Khan’)一詩中,在《筆記》中使用過三次,記述他在德國的游歷,每次都表示森林中那種令人欣喜又感到神奇的清新澄明?!盵8]把它歸于“旅行”詩的理由似不充分。單看成是詩人到中國的旅行的論據還欠缺。由于詩人沒有到過中國,時空的距離使詩人在想象忽必烈的具體形象中遇到了盲點,詩人沒有見過他的具體相貌、體形等,只好不去正面寫他的具體相貌、體形等,避開了自己的短處,而是重點寫詩人的心理,所思所行。忽必烈這一歷史人物形象的身材、肢體、面相描寫有這樣的記載:“不長不短,中等身材,筋肉四肢配置適宜,面上朱白分明,眼黑,鼻正?!盵9]此句注曰:“……忽必烈誕生時,其祖成吉思汗驚其色褐,蓋其諸子皆面白而眼青也?!盵10]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佚名畫家畫的《元世祖像》為一幅半身像,“人物刻畫一絲不茍,設色典雅壯重,蒙人的精神氣質和飽滿的面容躍然紙上,令人有對之如晤之感”。[11]另一元代畫家劉貫道畫的《元世祖出獵圖》中的忽必烈形象,較為接近忽必烈的長相、體形的實際??吕章芍卧娭械暮霰亓倚蜗髸鴮?,如以為他是忽必烈,有眼睛的兩處描寫,一為目光閃閃,一為閉目,但沒有上引身材、肢體、面相的描寫:
他長發(fā)飄飄,他目光閃閃!
要排成一圈,繞他三度,
要低眉閉目,畏敬而虔誠,
因為他攝取蜜露為生,
并有幸啜飲樂園仙乳。[12]
“他”指的是誰?無外乎五種看法。第一種看法是指詩人。人們常引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飲安篇》的話,講道詩人是要喝乳蜜、飲用河水之類,就有了靈感,有了神力,與一般人有了區(qū)別,詩人是超凡的,等于把詩人神化了,夸大了詩人的能力。詩人的智慧是非凡的,他能夠在詩國里自由自在地暢飲,寫下具有魔力的詩句抒懷。“‘他’指的是詩人,所描寫的是詩人在靈感激發(fā)時猶如神靈附體,如瘋如狂的樣子?!盵13]第二種看法是指追隨酒神的人,有人覺得“他”指酒神的追隨者們,“酒神的追隨者們都很狂熱,有著‘閃亮的眼睛’和‘飄動的頭發(fā)’……,‘頭的上方畫三個圈’”。[14]希臘酒神的狂熱女信徒們,受酒神擺弄,失去正常理智而陷入迷狂時,從河水中汲取乳汁與蜜露,這是她們在神智清醒時不會做的事。第三種看法是指忽必烈。有人說“描繪了一個讓人害怕的忽必烈汗形象,長發(fā)飄舞、目光閃閃,似乎還會巫術,還說他吃的是甘露蜜糖,喝的是天堂的瓊漿。最終詩歌以忽必烈汗的恐怖形象結尾,這也許在暗示著: 縱然君主專制制度將被推翻,但是新的壓迫還將繼續(xù)”。[15]肯定“他”就是忽必烈,其形象給人以恐懼之感。第四種看法是指圣者。持這種看法的學者這樣寫道:“人若能夠堅貞不屈,就有可能享受樂園失而復得的喜悅,能夠在重建的‘天宮瑤池’之中,圍著那‘嘗過蜜的露水,飲過樂園里的乳泉’的至高無上的圣者,載歌載舞,‘繞上三圈’?!盵16]第五種看法是指詩人受到別人作品影響創(chuàng)作出來的“國王”形象。這是筆者明確表述出來的一個看法?!皩τ诮Y尾的一般性解釋是,獲得藝術靈感的詩人有如暢飲了蜜露和牛奶,人們將他圍起來,是為保護他不受外界的侵擾,等等。然而對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以《忽必烈汗》和《老舟子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經典專論之一是約翰·洛維斯的《通往上都之路》(John Livingston Lowes,TheRoadtoXanadu,1927),該書提到柯爾律治熟讀過一位名叫詹姆斯·布魯斯的人所寫的游記《尼羅河探源之旅》(TravelstoDiscovertheSourceofNile),其中不少片段都影響了《忽》詩的創(chuàng)作,尤其一段有關一位埃塞俄比亞國王除掉敵人的記述,洛維斯認為其所涉及的國王之‘飄動的長發(fā)’和眼睛的描述能讓人聯(lián)想到《忽》詩的結尾幾行?!盵17]柯勒律治的《即將逝去之年的頌歌》中也使用過頭發(fā)、眼睛的字眼:
頭發(fā)挽著光環(huán),花環(huán)綻放著光彩。
接著,他的眼睛放射出強烈的激情,
從合唱圣歌的神祇中邁步向前,
大地之圣靈極盡地表現(xiàn)崇敬之意
站立在彩云御座之前,光彩艷麗。[18]
柯勒律治在《忽必烈汗》《即將逝去之年的頌歌》兩首詩里都注重了對眼睛的動態(tài)描寫,但沒寫眼睛的黑色。有人能得出“他”是忽必烈的結論也是不難理解的,畢竟“長發(fā)”與“眼睛”的描寫與國王的形象有關。筆者覺得這一“國王”形象有創(chuàng)作準備素材的來源,其形象是埃塞俄比亞國王誘發(fā)之創(chuàng)作出來的“國王”形象。這一“國王”形象是有勝利者、統(tǒng)領者、主宰者的意味,“他”的主體性強、儀式感強,具有權力與榮譽而高高在上。這樣的“國王”形象,不應是指某個具體的“國王”,而是指代“國王”形象的類別。
由于柯勒律治這首詩寫了忽必烈修建宮殿、聽到戰(zhàn)爭的預告等事,國內一些學者對詩歌中忽必烈的書寫形象及歷史上忽必烈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抨擊,并不是都能做到闡述周詳,無懈可擊。從對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人物評價角度說,也應該實事求是地對他們在歷史上的功過加以評價。人物的功應予以肯定,人物的過應予以否定,不應因人物有功而忽視其過,也不因人物有過而忽視其功。對忽必烈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是應該肯定其功否定其過。此詩中的忽必烈形象是文學中書寫的形象,是接觸閱讀材料的基礎上虛構的形象,與歷史相連,又有文學性。
忽必烈汗把諭旨頒布:
在上都興建宮苑樓臺;
圣河阿爾弗流經此處,
穿越幽深莫測的洞窟,
注入陰沉的大海。
于是十里膏腴之地
都被高墻、崗樓圍起;
苑囿鮮妍,有川澗蜿蜒流走,
有樹木清香飄溢,花萼盛開;
蒼黯的密林,與青山同樣悠久,
把陽光映照的綠茵環(huán)抱起來。[19]
忽必烈所處時期可說是中古時期,不能定為遠古的帝王,其修建宮殿也不能說成就是對自然盤剝的貪欲,應是人對自然的利用與改造,沒有受到自然之力反抗的直接記錄。雖說由于人化的自然,人與自然產生了親近的關系,人可以從審美的立場看待自然,但自然會給人類帶來威脅的狀況并沒有得以消除,自然之力與人仍有敵對之一面。我們在上面所引的詩段中看到的是忽必烈頒布諭旨興建宮苑樓臺的下達,一個宏偉的工程計劃得以實現(xiàn),利用自然環(huán)境,在十里膏腴之地出現(xiàn)建筑,與河流、樹木、花草,形成了有自然美與藝術美結合的一個城市園林。詩人在字里行間應有對這一工程、這一杰作充滿著佩服之情。在草原上修建宮殿并沒有占用良田,英文詩沒有出現(xiàn)良田一類的詞語。草原的土層薄,下面就是沙層,北方干旱缺水,改為良田成本高,易沙漠化,并不是增產糧食的上策。這里只有忽必烈聽到戰(zhàn)爭預告的例子,沒有直接說他聽到女子的哭泣、大地的喘氣??吕章芍蔚摹犊他愃沟螺怼?楊德豫譯名)受到了英國“哥特式”小說幽靈出現(xiàn)于城堡的影響,克麗斯德蓓在月夜荒郊為遠方情郎禱告,在林中聽到一聲哭叫,瞧見了一位明艷的女子說是被五名武士所劫半路扔下,姑娘同情這位女子便把她帶進了自己父親的城堡。這位女子叫吉若丁,實際是個蛇妖,她貌美語甜,克麗斯德蓓父親利奧林爵士為她所迷。筆者認為作者將吉若丁與忽必烈相比似不合適,忽必烈還不能視為邪惡之妖,宮殿與荒野有屬性的不同,但都是人們所需要的,彼此不能替代,詩里也沒有明確的提示、暗示忽必烈排斥荒野,忽必烈修建宮殿也不是“徒勞無功”;“吉諾丁給利奧林爵士家庭帶來的巨大腐壞”也無法“等同于忽必烈不穩(wěn)固的文明最終走向末路”,元朝的滅亡與元朝文明成果的留存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又把克麗斯德蓓與忽必烈相比,好歹作者沒把破壞歸到克麗斯德蓓頭上,而忽必烈修建宮殿是“自毀長城”,責任全在忽必烈頭上。作者文章所用“長城”一詞也不妥,忽必烈沒有修筑過長城來防御,他是進攻、擴張型的人物,打通中西交通要道,是有歷史意義的。與《忽必烈汗》相似的地方是寫了月色下恍若有女子在那里現(xiàn)形,為鬼魅情人而哭:
蒙昧的荒野!圣潔而又中了邪,
恍若有孤身女子現(xiàn)形于昏夜,
在殘月之下,哭她的鬼魅情人![20]
不過沒有出現(xiàn)與孤身女子對話的人物,并不是實寫女子,也沒有像《克麗斯德蓓》寫哭泣女子的外貌衣著、表情動作等那么仔細。
幽壑里聲如鼎沸,喧囂不已,
仿佛是大地急促地喘著粗氣,
原來有大股泉水滔滔涌出,[21]
注意此譯文的“仿佛”,并不就是大地喘著粗氣,無非擬人比喻。詩人描繪幽壑彌漫著神秘,泉水匯成沒有污染的圣河,穿越洞窟、流入海洋。前面已說良田,此不贅。詩中的圣河是詩人想象的河流,與實際流經元上都的閃電河不同,相同的都是流入海洋。詩中沒有明確說流入海洋的名稱,閃電河終流入渤海。圣河所發(fā)出的不平之音、不和之音,連忽必烈的祖先所在的世界也能感覺得到??吕章芍问龟庩栂噙B,使忽必烈的祖先與忽必烈“對話”,他們在冥冥中提醒著忽必烈,可知圣河之喧囂也是祖先在顯靈。詩人沒有寫忽必烈聽到聲音后會是什么反應,但我們不難想見他是無所畏懼的,他的血液沸騰,積極備戰(zhàn),攻城略池,終為光宗耀祖而沾沾自得。由峽谷河流的聲響,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的預告,是戰(zhàn)爭的動蕩瘋狂與峽谷河流的喧囂轟鳴有狀態(tài)上的相近性,動感不和諧感是共同的,戰(zhàn)爭打破了寧靜,把人們卷進漩渦而身不由己,難以脫身。有人說這是法國大革命的聲音,從政治上或意識形態(tài)上進行解說。我們應注意到一些論文論述的材料、觀點存在著趨同化,無非是說詩人想建一個平等邦,反對專制,甚至還有人用階級斗爭的二分法解釋詩句,似牽強了些。有人說:“‘戰(zhàn)爭’可能是指往昔對目前的警告——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面對當時社會的物欲橫流所感到的威脅。”[22]也似離開了詩句中的本意,此處明顯說到了是忽必烈聽到戰(zhàn)爭的預告,而不是詩人。社會的物欲橫流不一定非要導致戰(zhàn)爭,物欲橫流比不了戰(zhàn)爭的慘烈、殘酷,生靈涂炭的噩夢不能與物欲橫流相比,物欲橫流還沒有殺戮生命的嚴重與恐怖。詩里沒有直接寫兩軍對壘廝殺的戰(zhàn)爭場面,沒有寫具體涉及戰(zhàn)爭的任何歷史事件,詩人并不按創(chuàng)作的常路出牌,反而是別開一面,寫了“殿宇樓臺的迷離倒影”、“噴泉、溶洞的融合音響”、“冰凌洞府映襯著艷陽宮苑”的這一“窮工技巧,曠古奇觀”。[23]
《忽必烈汗》里的圣河沒有構成對宮殿的實質威脅,而歷史上元上都因距離閃電河近些,城市地勢較低,發(fā)生過連年大水的情況。防御降雨引發(fā)的閃電河洪水及城市西北龍崗過來的山洪,曾修建了鐵幡竿渠,由于并未按照最初設計的方案修建,減少了渠道設計寬度而遭水災。元上都也修建了排澇設施等。那個時代的宮殿、城市的設計者、建造者都不能夠做到對閃電河任意宰割。當然修建宮殿、城市不可能不利用生產材料,材料需向自然索取。古今中外都不能豪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西方工業(yè)革命之后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xiàn),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拉近了人與荒野的距離。中國的蒙元時代還不像詩人生活在工業(yè)化時代的英國那樣出現(xiàn)的城市問題突出,沒有出現(xiàn)西方出現(xiàn)的城市病。人類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城市的帶動,尤其是作為區(qū)域中心的城市是有其樞紐的聯(lián)通效能。在草原上修建宮殿、城市則是游牧民族的生產力達到一定發(fā)展階段而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這對于游牧民族傳統(tǒng)的放牧而居來說,則是一次民族生活與思想方式上的革命??吕章芍卧凇墩撛娀蛩囆g》中說:“建筑展示了藝術作品中所能存在的與自然距離最大的差別。其中必須包括設計的全部力量,包括雕刻與繪畫。它表明了人的偉大。”[24]元上都不乏巧奪天工的建筑、雕刻、繪畫等藝術作品,亦應表明人類的偉大之處。元上都是在亞洲大陸游牧民族所建的幾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城市中的一個杰作,為蒙古族與漢族都城設計上融合之物,建于元大都前,成為元大都的樣板,為中國與世界城市的發(fā)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元上都的毀滅并不是自然的懲罰,而是毀于元末農民起義的戰(zhàn)火。
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動物只能適應自然不能改造自然,而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改造自然,使自然為自己服務。人在大地上修建宮殿、城市,使人與荒野隔開,有了自己的空間,這正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活動。元上都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文明之成果,可以為世界人民所共享。設想沒有忽必烈,沒有他修建元上都,元代的城市歷史就可能改寫,人類文明的進程也可能受到影響。當然,在此也不否定忽必烈的個人欲望、需求及元代統(tǒng)治階級的欲望、需求在修建宮殿其中所起的作用?,F(xiàn)代西方生態(tài)批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欲望批判,正是由于人的欲望、需求的存在,也推進了滿足欲望、需求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發(fā)展,修建宮殿、城市,都要占用土地,向自然索取,凡事做到有度。未過度,生態(tài)就無嚴重的危機出現(xiàn)。“元上都在建設時,還十分注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即在城中保留大片的草地和水泊,使之與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故被學術界和城市規(guī)劃界稱之為古老的‘生態(tài)城市’?!盵25]流經元上都的閃電河滋育過草原,成為荒野與城市的風景。中國古人是有智慧來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維持著生態(tài)的平衡。
西方生態(tài)批評不同于人本主義批評傳統(tǒng),“以地球為本”,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評論《忽必烈汗》而對忽必烈修建元上都進行完全的否定似不合理。我們應該看到,如果必從人與自然的對立方面來評論《忽必烈汗》還不能服人。元代還不是西方工業(yè)社會出現(xiàn)的生態(tài)嚴重失衡的朝代,沒有工業(yè)文明帶來的對自然環(huán)境的污染,對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筆者以為,具體到《忽必烈汗》這首詩,重要的是須從人與人的對立、人與社會的對立方面來評論,這樣才與元代的歷史事實相符合,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不顧中國古代社會與西方近代社會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機械地用生態(tài)批評來評論詩歌中的元上都的自然生態(tài)乃至歷史上的元上都的自然生態(tài)。況且,詩人自己的思想在他人生的不同時期也并不都是一致的,其矛盾是存在的。“柯勒律治堅信自然世界是個農耕生態(tài)社會,并由此發(fā)展了他激進的民主政治理念?!麑⒄?、經濟原則與一種理想主義(抑或是天真)的生態(tài)信念相結合,呼吁將自然界恢復到伊甸園的原初狀態(tài),讓所有生命體都能和平共處。……盡管柯勒律治后來拋棄了自己年輕時的激進主義,政治上日漸保守,……但他仍然堅持認為社會組織是個有機形態(tài)。”[26]伊甸園的太初狀態(tài)是理想中的狀態(tài),以為在這個狀態(tài)人與自然十分諧調,恐怕也是一種空想。即使文明進展到了今日,也是無法復現(xiàn)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的。人有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但欲望膨脹且不擇手段、貪得無厭,就將造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極大沖突,必須從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層面對人的非分欲望進行有效的節(jié)制,否則等待人類的必將是受到懲罰,付出不菲的代價。尊重不尊重自然,自然災害都會發(fā)生,與人的主觀態(tài)度、愿望無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除非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能夠徹底預防自然災害,能夠徹底掌握控制自然發(fā)生災害的有效科學技術手段,至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比藐視自然、破壞自然,更能減少自然災害。
作為中國歷史上首次由中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元朝從1271年建立到1368年結束,共計97年,元末政治、經濟等方面存在的社會積弊、國力衰弱等因,導致元朝統(tǒng)治者對國家的失控,終遭推翻,給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戰(zhàn)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動蕩,狂掃和平,它使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戰(zhàn)爭的結果則使戰(zhàn)爭的雙方都有傷亡。躁動的圣河,最終還要流進死寂的海洋,一切歸于平靜沉寂?!案匾氖恰畈豢蓻]、咸不可飲、令人無可奈何的海水’,它盡納這個世界上所有河流之污穢?!盵27]死寂的海洋預示著戰(zhàn)爭的慘烈、生命的凋謝。人類同類相互殺戮,走向絕路。死寂的海洋是戰(zhàn)爭不祥殘酷的結局的象征。筆者以為,海洋也許還有更深的寓意,應是告知一個擺在人面前的永遠不可知、人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應僅僅局限在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毀滅、死亡的理解上,詩人在《老水手行》(楊德豫譯名)詩里,給我們展現(xiàn)過海洋的不同畫面,即使上帝面對死寂的海洋,也不愿意在那里停留須臾。若說上帝面對這個世界,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人則在這個世界存在著不能夠完全把握自己命運的情況?!逗霰亓液埂凡粌H寫了圣河,也寫了海洋,畢竟海洋的意象比起河流的意象來更具崇高感,給人帶來了壓抑與恐懼。海洋的意象從地理上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在人對自己命運的不可把握上,帶有濃烈的悲劇色彩,也是詩人憐憫人類命運之心的顯發(fā)??吕章芍蔚脑娍梢允刮覀兟?lián)想到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空前地實施向海洋擴展的方略,通過漕糧海運、海外貿易等,為我們今天建立海洋大國也是有啟示的,并不全都具有消極的意義。
《忽必烈汗》雖然以忽必烈汗為題,但并未全景描寫這位曾叱咤風云、名揚天下的東方帝王的所有生平、業(yè)績,就詩中的“他”來說,學界就有五種看法。這五種看法的存在,對“他”的詮釋不同,以至于我們在評論在此“他”的形象書寫時,在選擇上就會出現(xiàn)困惑。就筆者所見研究《忽必烈》詩的論著來說,以持第一種看法是指詩人、第三種看法是指追隨酒神的人意見的人較多。筆者覺得如果堅持第三種看法是指忽必烈,則增加了《忽必烈》詩忽必烈形象書寫的文字容量,可以前后呼應,當然這個前后呼應,也是相對的。不管是第三種看法,還是第一種看法,共同點是“他”的這個形象都是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形象,是付出了艱辛取得成功的人的形象。詩中確實寫到了忽必烈,可以說,沒有這個歷史人物的鼎鼎大名,這首詩的立意之高就難以體現(xiàn)出來。因此,《忽必烈汗》并不是常規(guī)的歷史人物題材敘事詩的寫法,而是以忽必烈修建宮殿、城市,聽到戰(zhàn)爭的預告為話頭,在詩人接觸閱讀材料的基礎上自由地發(fā)揮想象力,實際與詩題也存在著某種疏離??吕章芍瓮ㄟ^忽必烈的形象書寫,由衷地贊頌了忽必烈修建宮殿、城市的壯舉,“詩人的空中宮殿就是向上都宮殿特殊形象的效仿與致敬”,[28]對忽必烈聽到戰(zhàn)爭的預告所帶來的不祥也表達了不安與憂慮。詩人對忽必烈的敬畏之心還是存在的,因為忽必烈代表的是先進的東方神秘的文明與不可阻擋打通東西方的擴張意識,這是詩人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忽必烈這樣帝王的崇拜與向往之意的寫照。柯勒律治雖然沒有到過中國,他選擇忽必烈作為自己詩歌的題目,且詩中不乏忽必烈形象的書寫,可說是域外“他者”的書寫。由于他的書寫不是運用漢語書寫,也不是運用蒙語書寫,而是運用英語書寫,且是沒有到過中國有親身經歷者的英語書寫,明顯地存在著域外書寫的語言與文化的差異性??吕章芍未嗽姲阎袊鳛槔寺髁x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地之一,中國歷史人物成為其想象的人物之一,可說使詩中的中國情調具有了浪漫詩意,在18世紀就先聲奪人,向西方世界敞開了關注忽必烈、元上都和中國的一個作品之窗。柯勒律治這一域外“他者”的書寫,為中外文學研究者、閱讀者不斷地接受、闡釋和傳播,在中外文學交流乃至文化交流上是有典范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