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朝“達官”的優(yōu)厚待遇和職責研究

2022-11-21 10:06
關鍵詞:賞賜馬匹統(tǒng)治者

鮑 杰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引 言

明代是不同民族之間互相交融的重要時期。在明朝的前期和中期,大量來自北部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前來向明朝歸降,這些歸降的人由朝廷安置在各個地方設置的衛(wèi)所中,有的歸降者編入軍籍,可以傳承給后代,有的居住在衛(wèi)所,享受俸祿供養(yǎng)。明朝自永樂年間開始,統(tǒng)治者采取政策對其他民族前來歸附之人賜封官職,沒有姓氏者賜予漢族姓氏,使其在軍隊中安插,成為了明朝時期獨特的“達官”群體。為了瓦解“達官”的抵抗情緒,使其能夠在明朝疆域內正常進行生活,對新的朝廷產生認同感,明朝統(tǒng)治者在官職授予,俸祿供養(yǎng)以及生活賞賜等等方面給與“達官”群體優(yōu)于漢族官員的待遇。明朝對軍隊編制進行了多次變動,但是“達官”制度卻一直沿用了下去,這表明了明朝統(tǒng)治者對于這一群體的認可。

一、洪武、永樂時期的招撫政策

朱元璋始建明朝,為了平穩(wěn)國內局勢,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頒布了眾多詔諭,在詔諭中朱元璋幾經表示要對蒙古族人采取招降安撫政策。洪武一年發(fā)布的的《大赦天下詔》中提出:蒙古色目人既然居住在明朝的境土內,那就都是我的臣民,對于有才能的人要加以提拔任用。你們如今應該建設自己的房屋,找尋生計,與我們一同享受太平盛世[1](P113-125+182)。同年,明朝軍隊進駐北平,朱元璋又發(fā)布詔諭,其中表明:剩余的元朝領軍,曾經抵抗我們的軍隊,害怕被治罪而躲藏起來的,如果能夠率領眾人前來歸附,依照其才能加以任用。北方的百姓以及蒙古色目人,之前因為戰(zhàn)事不得不每年都上交大量物資,長久以來受困于政策難以發(fā)展。歸降于我朝之后,各自從事自己的職業(yè),依據時令進行農耕,便利放牧,上面的管理部門要加以體恤[2](P132-136)。當明朝的軍隊攻進元大都后,俘虜了眾多元朝的宗親以及官員,但是朱元璋卻命令軍隊不可傷害元朝的宗室子弟,對其以禮相待,向明朝歸附的賞其爵位。

明朝統(tǒng)治者對于蒙古族起前來歸附的人以禮相待,而且將其發(fā)展成為國家的一項政策,根本原因與明朝初期的政治局勢有關。有學者表示:明朝的統(tǒng)治者才將中原收付,統(tǒng)治的還沒有穩(wěn)定,采取政策對北方民族招降撫恤,能夠減少不同民族之間的對抗,為明朝對于北方通知的穩(wěn)定打下根基,與明朝初期的政治局面相合[3](P23-28)。歷史向我們證明,招撫政策確實促進了明朝的發(fā)展,明朝軍隊在各項戰(zhàn)役中所向披靡,眾多的蒙古貴族、官員以及將領士兵都前來歸附。

為了招降政策的發(fā)展,朱元璋對于故舊元朝的臣子展示出良好的態(tài)度,以此來消解元朝的勢力,元順帝駕崩之后,朱元璋積極推行招撫政策,眾多將士紛紛前來歸降,招撫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明朝的統(tǒng)治者對于故舊元朝士兵的接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蒙古的王公將士對于明朝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蒙古族剩下的民眾當時處于動蕩局面,而明朝正是這一切的源頭,蒙古族民對其懷有深刻的仇恨情緒,對其招撫政策必然存在懷疑,但是明朝的行為使其態(tài)度轉變,愿意效力于新的朝廷。明朝的軍隊不斷向北方舉進,朱元璋逐漸認識到招撫政策對于明朝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重要意義[4](P88-95)。起初,招降政策只是明朝初期統(tǒng)治者為了安撫元朝殘余勢力的輔助政策,并非占據重要地位,但在嶺北戰(zhàn)役之后,招降政策成為元朝的重要對外政策。公元一三七二年,明太祖下令大軍分為三路一舉剿滅元朝的殘余勢力,歷史上稱其為“北嶺戰(zhàn)役”。然而,當時的軍隊對于敵方錯誤估計貿然前進,只有西路的軍隊取得了重大勝利,其他兩路損失慘重。這樣的失敗使得明朝與殘余元朝的對抗發(fā)生了改變,敵方軍隊士氣大增,明朝著深受打擊。使得明朝的統(tǒng)治者開始思考對于元朝勢力政策的轉變,采取招撫故舊元朝臣子為主,武力征討為輔助手段的戰(zhàn)略。為了取得元朝舊臣的信任,朱元璋御筆親書表明明朝的招撫政策。有史料記載表明:你們派遣人前來表明想要在平緩地勢駐扎,意圖在于向我明朝歸附,但是卻又擔心曾經與邊境將民發(fā)生沖突,明朝不能接納你們。我發(fā)現(xiàn)確實有這樣的言論,可是道理何在呢?卻不知道之前的統(tǒng)治者治理天下,追求的不過是民眾的安寧,怎么會因為仇怨傷害無辜之人的性命呢?況且你們原是元朝的臣子,你們的君主還在沙漠地區(qū)輾轉,元朝的氣數還沒有散盡,你們不得不聽其任命。前些時日在邊境起事,只是因為聽從君主的命令。又有什么可擔心的呢?明朝的統(tǒng)治者并沒有追究元朝舊臣前來邊境鬧事的責任[5](P376-381)。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蒙古族的通知勢力內部發(fā)生了分裂,促進了明朝招撫政策的推進。

明成祖登基之后,繼續(xù)采用前朝的招撫政策,為了在根本上消除元朝殘存勢力對于明朝邊境的侵擾,自公元一四一零年,明太宗親自帶領軍隊北上征戰(zhàn),進一步減少了蒙古族的勢力。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登基之后,亞洲東部的政治局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北元的統(tǒng)治勢力分裂之后,明成祖派遣使者到各地建立衛(wèi)所,吸引蒙古各個部落的首領前來中原地區(qū)居住,從而形成明朝北部邊境對外的屏障。朱棣大力推進招撫政策與其統(tǒng)治者地位的獲得有著密切的關系。有學者指出:明成祖朱棣半生的追求都是消除蒙古各個部落對于明朝的威脅,另外他得到皇位的手段不得當,本身又渴望建立功業(yè),供世人景仰傳頌,因此其對于少數民族的招降可謂是盡心竭力[6](P181-193)。朱棣自登基之后,就送書于韃靼首領,聲明如果其愿意向明朝歸順,明朝可以幫助他脫離所處的困境。對于前來歸附明朝的人民,不管其先前的職位高或是低,一律賜其官爵,從而使得更多的人前來歸順。明朝政府對于前來歸附人的待遇很大一部分都卻確立于永樂年間。明朝邊境的將領也大力推動招降政策。

二、明朝對“達官”的優(yōu)待

(一)單獨管理,賜予漢姓

永樂時期沿用了洪武朝招降政策的部分管理政策,所有歸降之人歸入軍籍,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永樂時期將歸降者與普通的從伍人員區(qū)分開來,另外編輯成冊進行管理。明朝初期對于軍隊人員進行立冊管理,對于“達官”則單獨記錄。但是存在一些問題,歸降者的姓名與漢人的名字存在很大的差異,其籍貫住址也比較獨特,按照軍隊的常規(guī)分冊編寫難以實現(xiàn),通過查找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歸降者采用“達”字進行編號,在清理之前的更改時,要區(qū)分其是否有姓氏,有姓氏的循用之前的姓氏,沒有姓氏的則賜予其姓氏,按照百家姓的順序進行編制。為了方便進行管理,達官管理冊子編寫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有漢族的姓氏。自洪武朝起,明朝就開始賜予沒有漢族姓氏的歸降者漢族姓氏。永樂元年,統(tǒng)治者發(fā)布詔令表示:在各個衛(wèi)所安置的韃靼人,有名字但沒有漢族姓氏的,依照洪武時期的慣例,賜予其姓氏。編制成冊進行管理,方便進行監(jiān)管。中原漢人不可以冒充韃靼人的姓名來逃避相應的管理,如有人違反要治他的罪[7](P9-15)?!秾嶄洝酚涊d,公元一四零五年賜予山西等地九百余人漢族姓氏,這一次的賜姓數量龐大,持續(xù)的時間也相當長久,這顯示出永樂時期初期其他民族在軍隊中任職的規(guī)模不可小視。賜予少數民族官員漢族姓氏是明朝時期對其進行管理的基本政策之一。賜予漢族姓氏抹去了漢族臣子與其他民族臣子之間的民族差異,有利于少數民族官員向漢族趨同的發(fā)展進程。

(二)安插優(yōu)待

洪武年間對前來歸降者的相關安置,從爵位的賜封,居住地方的選擇以及物品金銀的賞賜等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到了永樂年間,這些都有了固體的規(guī)章,也被后續(xù)的明朝統(tǒng)治者所沿用。盡管永樂年間歸降者的居住地的有在京城和邊境衛(wèi)所的差別,但是其在物品金銀上獲得的賞賜是一樣的。他們使用的錢幣、衣物以及馬匹等等都來自于朝廷的賞賜,居住的屋舍、日常使用的相關器具以及糧食等等則來自于地方政府的分配。其官位的授予則與洪武時期相同,給歸降者發(fā)放相關職位的俸祿但是卻不需要其從事工作,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降低來降官員對于明朝軍隊施加的影響,使其不能夠接觸軍隊的掌控權利。永樂年間的不同做法在于,永樂年間統(tǒng)治者對于來降官員的任職相對而言要寬松一些。換句話來說,新任命的官員職位與元朝已存的職位差距在縮小[8](P9)。

與之對應,永樂年間對于來降官員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此外明朝通過個例的對待逐漸發(fā)展成為具體制度。例如,永樂六年春,溫河以及欽真河的女真人來到明朝,表示愿意在京城居住,賜予其成套的衣服、錢幣、牲畜、糧食以及住宅。以過去賞賜的不同之處在于,這一次的賞賜增加了糧食以及居所,才形成了完備的對于來降官員賞賜的份例。前來歸降的人可以獲得政府賞賜的住宅,可以直接居住。在宣德時期,朝廷著手為前來歸降的人建設更多的房屋住宅。例如在公元一四三一年,超過三百人的韃靼官員前來歸附,明宣宗言:少數民族的人遵從道義前來歸附,可以選擇控制的土地建造房屋供其居住,按照以往舊例賞賜物品。永樂時期給歸降者賞賜的錢幣,衣物,布匹,馬匹,牲畜以及住宅的具體數量我們無從查證。

來自北方的歸降者基本上都是和自己的親屬一同前來,他們攜帶的馬匹也有一些貢奉給了明朝廷。當時的朝廷也設定了馬匹的價格對其進行收購。有相關記載表明:兵部奏報,收買少數民族前來歸降之人攜帶的馬匹供軍隊騎行使用。中等的馬匹賞銀三千,下等馬匹賞銀二千五百,各自賞賜布匹以及棉花,沒有馬匹的賞賜一套絹衣,或銀錢二百與棉布。現(xiàn)如今有山東官員上報,儲存的錢幣不足以支持發(fā)放,建議將收入軍中的馬匹中等以及下等賞銀均減少一千,我同意他的建議。盡管史料所載在于減低山東來降者所帶馬匹的價格,但是其中所述原來的馬匹價格表明了永樂六年的馬價標準[9](P7)。正統(tǒng)末年僅僅對山東地區(qū)的馬價進行了改變,看起來其他地區(qū)則沒有進行調整。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將上文沒有馬匹之人的賞賜進行比較,也可以發(fā)現(xiàn)明朝對來降者賞賜的穩(wěn)定。

(三)俸糧優(yōu)待

歸降者不僅在進入明朝境之時獲得朝廷賞賜,在此后的生活中一直享受著俸祿糧食領取的優(yōu)先待遇。雖然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面臨國家的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需求之間的緊張狀態(tài)以及物質資源的儲備不足等,屢次減少歸降者所受俸祿,但是在相同標準下,歸降者所受俸祿依然高于漢族官員,這也正是漢族文官反對該政策的原因之一。早些時期的歷史資料中并沒有關于“達官”俸祿的具體記載[10](P6)。公元一四二四年記載:左軍都督僉事金順先任都指揮同知,俸祿按照達官的份例發(fā)放,糧食以及錢幣中半支?,F(xiàn)如今升職成為都督,也要按照以往的份例進行發(fā)放。這是歷史資料中關于達官俸祿份例的初次記載,其所受俸祿應該和擔任的官職相匹配。值得注意的是原定征收的實物田賦改征其他實物或貨幣的比例。

公元一四二八年,有資料顯示:在京城居住的達官不論品級每月發(fā)放二石米,前往南京糧倉領取,依據文官和武官的份例折現(xiàn)為錢財。盡管達官領取俸糧的地點發(fā)生了改變,但其領取的實物田賦并沒有變動,在實物田產的領取仍然比普通的軍隊人員要好得多[11](P9)。明朝英宗上位之后,達官獲取的俸祿糧食進一步縮減。標準更改為在京城的“達官”每月可得糧按例分配,全部發(fā)放的要減少一般,只發(fā)放一半的從中減少十分之三到十分之四,新來歸附之人從指揮往下依次減少,在京城的達官所獲得的實物田賦比例下降幅度非常大。

(四)襲職免比的特殊性與優(yōu)養(yǎng)

明朝在武職承襲方面有關于免比的制度。明朝中期,為了緩解國家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需求之間的緊張局勢。武職的世襲有了很多免于比試的規(guī)定,例如向朝廷繳納銀兩,上交米或者豆子以及上交馬匹等等。在達官武職的承襲上,朝廷通常也給與“免比”優(yōu)待。曾經有學者對于明朝達官武職承襲是否需要比試進行了研究。達官免于比試應該與“土官”以及“新官”免比政策有關聯(lián)。公元一三九四年,云南地區(qū)土官的承襲免于比試。永樂時期的“達官”依照“土官”以及“新官”的政策待遇,都可以在承襲時免于比試,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享受免比的待遇[12](P4)?!懊獗取敝贫却_保了武學官職在世襲時,不需要對其進行考察,而能夠直接任職。在武職承襲的具體過程中,有史料記載:洪武以及永樂時期歸降的達官逝世之后,其子孫可以承襲官職,承襲官職降低一級。到了明朝中期,達官武職的承襲不需要降低一級。公元一五三零年,明朝統(tǒng)治者取消了“新官”免于比試的特殊待遇,但是“土官”以及“達官”武職承襲時免于比試的政策一直沿用到了明朝滅亡。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免比”是將“達官”與明朝軍隊中其他武職的差異之一。

其次,在武職承襲中,“達官”除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免于比試,明朝的統(tǒng)治者還對超過規(guī)定期限進行承襲的“達官”采取寬容態(tài)度。按照明朝承襲的常規(guī)做法,假如是指揮使之上的官職,其子孫只能按照降級的職位進行承襲,如果之間相隔的時間超過了十年,則承襲人喪失承襲資格[13]。但是我們翻閱史料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些“達官”的承襲并沒有遵循這樣的限制。

最后是“達官”群體所享受的優(yōu)養(yǎng)政策。根據歷史記載:凡是達官因病去世,沒有能夠承襲其官職但是有正妻的。公元一四五七年有令,每個月可以領取一石大米,并且以優(yōu)厚的待遇供養(yǎng)其直到終老。成化三年有令,凡是達官去世后遺留母親以及妻子在人世的,按照前朝的慣例進行優(yōu)待。還有相關規(guī)定表明:凡是前來歸降的少數民族,在景泰三年之后因為國家事務犧牲的,兒子尚年幼的,每個月給與二石大米供養(yǎng)。在京城因病去世的達官,每個月給與一石大米。有一些實際的例子可供考察,公元一五一一年冬月,有一名叫“吳剛”的達官,年近四十,在明朝把軍隊中擔任官職,卒。朝廷對于其母親以及妻女的安排有史料可查,公元一五一四年,有一趙氏婦人,是已經去世達官的母親,家里沒有可以承襲其職位之人,按照條例給與其五石大米進行供養(yǎng)。在明朝,家里沒有可以承襲武職的人員,常規(guī)依據本人,女兒,母親以及配偶的順序以此進行優(yōu)厚供養(yǎng)。官員本身可以獲得全部的俸祿供養(yǎng),其女兒每月可領取五石的大米,母親享受相同優(yōu)養(yǎng),不同之處在于女兒年滿十四歲后則不再享受優(yōu)養(yǎng)。妻子可以享受的優(yōu)養(yǎng)最少,為 2 石,可以終身享受。只不過根據史料中對于“達官”以及漢族官員的優(yōu)養(yǎng)條件,二者并未體現(xiàn)出任何的差異。

三、“達官”的職責

(一)征戰(zhàn)戍守

由“歸附人”組成的達官軍是明朝對于少數民族的政策以及相關軍隊編制政策下的特殊存在。明朝統(tǒng)治者對于敵人來降者采取溫和政策,吸收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為其提供住宅,以及其他相關賞賜。然而,前來歸降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在明朝中期經歷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之后,例如英宗復辟,明朝統(tǒng)治者對于前來歸降的北方民族存在顧慮[14]。草原民族精通騎射之術,所以統(tǒng)治者將達官軍派遣到一些地區(qū)來平定叛亂,這樣不僅有利于穩(wěn)定當地的局勢,而且還去除了達官軍可能對朝廷存在的威脅。

“達官”在明朝受封官職,并享受俸祿,在戰(zhàn)爭中取得功績也可以獲得職位提升。甚至有前來歸附的官員官位晉升到五軍都督,有一些達官被授予很高的爵位。前來歸降的達官在洪武年間參與了明朝對故舊元朝的對抗戰(zhàn)爭,跟隨著明成祖獲取了靖難戰(zhàn)役的勝利。在這之后,一部分歸附的達官在廣西、廣東等地參與戰(zhàn)爭,并且多次建立功績。這些歸附達官在戰(zhàn)爭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受到了漢族將士懂得高度認可。例如在公元一三八零年,失去的韃靼民族的將士在明朝的軍隊中有六百余人在前線沖鋒,公元一三八七年,高麗以鐵嶺作為界限,以北曾經是元朝的疆土,明朝派遣由女真等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在山東統(tǒng)治看,鐵嶺以南曾經是高麗的疆土,當地的人們都服從元朝的管轄,邊境疆域得到了確定,軍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禁止侵略邊境行為的出現(xiàn)。公元一四零四年,時寧夏總兵官左都督何福奏報朝廷在靈州有韃靼人集結成為軍隊,意圖攻犯。眾多前來歸降的原塔灘蒙古舊部聯(lián)合其他歸降的蒙古達官請命帶領軍隊到邊境對其進行征討,希望能在軍隊中建立功績。根據《明實錄》中資料所言:有前來歸降于明朝的將領自己表明,曾經得到明朝廷的優(yōu)厚待遇,長時間居住在邊境的衛(wèi)所,愿意帶領精良騎兵在北部進行巡查,來報答受到的恩遇。統(tǒng)治者對其給予許可,并且任命其挑選自己部落強壯勇敢的將士,聯(lián)合漢族的軍隊,以及在指揮軍隊方面有才能的人與其一同前往[15](P10)。公元一四零九年,吳允誠(把都帖木兒)父子和其他塔灘將領多次追隨明成祖北征,留居涼州的吳氏家人又積極配合明朝甘肅守將平定河西叛亂。他們成為永樂大帝倚重的重要將領,完全取得了明朝的信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歸附的“達官”在戰(zhàn)爭中具有一些漢族軍隊沒有的優(yōu)勢,明太祖朱棣任命歸降的“達官”在邊境的各個衛(wèi)所中任職,帶領軍隊多次往北方進攻以期消除元朝的殘余勢力。明成祖在靖難戰(zhàn)役中取得的勝利以及多次向北方進軍的成功,都領不開達官在其中的作用。在戰(zhàn)爭中的優(yōu)良表現(xiàn)使得明朝的“達官”群體在國家政治局面以及邊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民族外交工作

明朝推翻元朝建立新的朝廷,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中,在政治合作、經濟往來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因為語言不相通遇到了很多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在這樣的情況下,識字并且通曉漢語和蒙古語言能夠在其中進行轉換的“達官”便有了用武之地。明朝初期,統(tǒng)治者任命歸降“達官”進行文書的處理,朝廷在對故舊元朝的文字資料進行整理時也碰到了一系列的困難,朱元璋為了推動招撫政策的進展,任命了眾多元朝歸降的臣子,使其帶動元朝其他臣民前來歸降明朝。有學者表示,這樣做有許多便宜之處,首先是歸降達官對于道路情況了解更多,在當時出行較為不便的情況下更能順利前往目的地。其次是他們使用的語言一樣,能夠準確傳達朝廷希望其前來歸降的意圖。此外,歸降的“達官”大部分與蒙古少數民族的首領曾有所往來,不會遭受其迫害。最后,這些歸降者本身就是鮮明的例子,由他們來勸說其他少數民族前來向明朝歸降,更容易取得信任。

(三)畜牧業(yè)養(yǎng)殖

明朝建立之初,國內的經濟發(fā)展緩慢,政府為了穩(wěn)定發(fā)展,支持“達官”群體從事畜牧業(yè),這些人在畜牧學方面有著與生俱來的才能,因此明朝的統(tǒng)治者派達官教授漢族的人民如何飼養(yǎng)馬匹。明成祖朱棣非常關注國家馬匹養(yǎng)殖產業(yè)的發(fā)展,除了在太仆寺設置養(yǎng)馬廠,另外又設置多個地點進行國家馬匹的養(yǎng)殖。有史料表明,公元一四一一年,朱棣曾經發(fā)布命令:北方的土地上有許多的馬兒,因為當地的環(huán)境適合馬的生長,那里的人大部分都通曉如何飼養(yǎng)?,F(xiàn)如今,有很多的“達官”都沒有具體的事務,可以從他們中間選擇經驗豐富之人,命令其教育其他的民眾進行養(yǎng)殖。因此,兵部任命達官或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教育民眾馬匹養(yǎng)殖,或前往南京等地,他們只需要傳授馬匹喂養(yǎng)的經驗,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也不會追究責任。明朝統(tǒng)治者這樣做的原因在于降低教授民眾牧馬“達官”的壓力,使“達官”們能夠專心教授牧馬,傳授自己民族的經驗,為了明朝的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與普通的牧馬兵士相比,“達官”們不需要承受馬匹死亡的賠償以及每年新出生馬匹的業(yè)績考察,也可以看做是明朝廷對于歸降“達官”的優(yōu)先待遇。明朝政府在規(guī)則范圍內給與達官軍以最佳的安置方式,所以歸降者享有比較穩(wěn)定的物質生活。達官軍長時間和漢族的人民混合居住在一起,生活從一開始的沖突漸漸發(fā)展到適應漢人的習慣,他們的社會生活和漢族人民一樣漸漸變得更為精彩。明朝初期統(tǒng)治者對給予歸附達官優(yōu)良待遇,目的在于抹去他們心中因為民族所受侵略而產生的抵抗情緒,締結和平友好的民族關系。

結 論

朱元璋始建明朝,為了平穩(wěn)國內局勢,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頒布了眾多詔諭,在詔諭中朱元璋幾經表示要對蒙古族人采取招降安撫政策。對于前來歸附明朝的人民,不管其先前的職位高或是低,一律賜其官爵,從而使得更多的人前來歸順。明朝政府對于前來歸附人的待遇很大一部分都卻確立于永樂年間。明朝邊境的將領也大力推動招降政策。所有歸降之人歸入軍籍,但不同時期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永樂時期將歸降者與普通的從伍人員區(qū)分開來,另外編輯成冊進行管理。在各個衛(wèi)所安置的韃靼人,有名字但沒有漢族姓氏的,依照洪武時期的慣例,賜予其姓氏。盡管永樂年間歸降者的居住地的有在京城和邊境衛(wèi)所的差別,但是其在物品金銀上獲得的賞賜是一樣的。他們使用的錢幣、衣物以及馬匹等等都來自于朝廷的賞賜。在相同標準下,歸降者所受俸祿高于漢族官員。草原民族精通騎射之術,所以統(tǒng)治者將達官軍派遣到一些地區(qū)來平定叛亂,這樣不僅有利于穩(wěn)定當地的局勢,而且還去除了達官軍可能對朝廷存在的威脅。識字并且通曉漢語和蒙古語言能夠在其中進行轉換的“達官”可以解決明朝在政治合作、經濟往來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因為語言不相通遇到的問題。歸降少數民族在畜牧學方面有著與生俱來的才能,因此明朝的統(tǒng)治者派“達官”教授漢族的人民如何喂養(yǎng)馬匹,推動畜牧業(yè)的發(fā)展。

猜你喜歡
賞賜馬匹統(tǒng)治者
淺談馮銓的書畫收藏
統(tǒng)治者的知識儲備論
西方哲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思想
馬匹喝水
真正的動物保護:馬匹專用“跑鞋”
我經常想到死亡
國王的賞賜
北宋賜茶初探
《公民大會婦女》的統(tǒng)治者問題
略論唐代統(tǒng)治者的畋獵
正镶白旗| 金华市| 高邑县| 阳高县| 栾城县| 闽清县| 博野县| 广宁县| 财经| 太仓市| 石首市| 茂名市| 中江县| 治县。| 涟源市| 乳山市| 株洲市| 郯城县| 商河县| 新昌县| 龙胜| 河源市| 松阳县| 辽中县| 紫阳县| 洛宁县| 奎屯市| 静安区| 广西| 当雄县| 蛟河市| 西峡县| 岗巴县| 崇文区| 乌拉特前旗| 仁怀市| 军事| 武邑县| 荃湾区| 云阳县|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