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云
綜合實踐課程可以打破學科的界限,有助于讓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加深對自然、社會與自我的認知。但通過對當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形式和效果分析,還存在各門學科融合度不高、實踐內容與生活關聯不大、實踐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導致相關教育活動的教育目標和價值難以實現?;诖耍梢試L試思考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化的形式,解決當下教育活動的困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都在積極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化的相關工作。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的活動參與積極性,使其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得到合作意識、交流能力、個性特長等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化的主要價值如下:其一,強化教師指導效果。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不同喜好的學生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相關項目,可以避免因參與同一活動人數過多導致教師指導不足的問題。其二,提升活動教育效果。課程項目化是指根據特定的教育需求,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目標,將實踐活動的開展設計為具體、典型的活動項目,讓學生通過參與相關項目得到能力的提升。
通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化,可以讓學生根據項目主題參與到生活環(huán)境、文明行為、思想品質等多個問題的綜合性項目中,這些項目與生活聯系較高,能夠有效提升教育質量[1]。
綜合項目活動課程是一門與各學科知識交叉的課程,強調學科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因此,在項目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多門學科知識進行結合,并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項目中。例如,在設計“植物栽培”項目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初步探究科學研究的方法,引導其嘗試種植、養(yǎng)護、觀察常見的植物。在這個項目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植物種植在不同的土壤環(huán)境,并根據教師提供的材料完成施肥工作。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其定期進行澆水、除草、捉蟲等活動,并記錄“種植日記”。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參與“植物栽培”項目中學習農業(yè)學科、化學、生物學等多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并通過土壤的選擇、肥料的學習以及生長期、光合作用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感受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使其能夠強化利用各科知識參與活動、解決問題。
很多小學生在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都存在參與熱情不足、被動參與的問題。為避免此類現象,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項目類型的多樣性,即在相同主題下,設計多個同類型的項目。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所參加的項目,從而使其將被動參與的過程轉換為主動探究的過程,并且可以與具有同樣喜好的同學開展深入交流,與參與不同項目的同學交流活動中的收獲。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加深對所參與活動的熱愛,又能夠擴寬眼界,掌握更多的實踐技巧。
例如,在開展社會調研類活動中,可以設計“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情況”“公園公共座椅的使用情況”“日常交通工具的使用情況”等項目。這些項目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調研能力、社會責任感、統(tǒng)計素養(yǎng)等綜合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參與感興趣的社會調研類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育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技能,因此,在設計相關項目的過程中,必須注重項目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細致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中的問題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強化項目與生活之間聯系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角度參與設計活動:其一,從家庭生活范圍設計。家庭生活相關項目涉及家庭和社區(qū)兩大主題[2]。從家庭主題出發(fā),可以設計“垃圾分類”“日常餐食的準備”“節(jié)約水電”相關項目;從社區(qū)角度出發(fā),可以設計“樓道清潔”“統(tǒng)計小區(qū)內植物種類及生長環(huán)境”等項目。其二,從校園生活范圍設計。對教師而言,校園生活范圍設計的項目更有助于對學生的參與情況和效果進行監(jiān)督和分析,也可以保障其參與活動過程中的安全[2]。因此,教師可以設計較多的校園實踐項目。如“我要維護班級衛(wèi)生”“師生參與校園鍛煉情況分析”“校園義賣”等項目,讓學生在參與校園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掌握基礎生活技能。其三,從社會生活范圍設計。社會生活范圍的項目主題相對廣泛,如交通情況、飲食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職業(yè)體驗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社會活動組織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著重考慮學生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動態(tài),從而實現其健康成長的目標。
確定明確的教育目標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化的第一步[3]。目標的設計是為了明確項目完成學生應該學習的知識和提升的品質,也是項目方案設計的重要依據。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應該與學生方法能力、專業(yè)能力、情感素養(yǎng)的提升相關。以“統(tǒng)計校園植物”項目的目標設計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點目標:其一,方法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查找信息能力、歸納整理能力、分類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其二,專業(yè)能力目標:識別常見的植物,能夠簡單介紹其外形和生長環(huán)境。其三,情感素養(yǎng)目標: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強化對自然的熱愛并形成保護植物的意識。這樣,教師就可以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有效開展后續(xù)工作,從而有效避免項目開展過程中學生能力提升緩慢的現象。
項目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其可行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活動組織過程中不會出現因場地、經費、資源等因素的限制導致活動簡化或中途取消的現象。
相關教師需要從以下角度考慮項目的可行性:其一,場地和設施。在策劃相關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場地和設施的因素,如校內實驗室的設施能否滿足實際操作的需求、校外場地如何選擇才能保障學生的安全性等。其二,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很多學校在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都存在請學科教師兼任綜合實踐活動的現象,這就導致很多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足,無法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為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定期開展專業(yè)培訓、請不同的教師組織不同的項目等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得到專業(yè)的指導。其三,學生的能力。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其所在年級、知識儲備、家庭條件等因素合理設計項目主題、內容、要求和形式,使其能夠在能力范圍內參與活動,提升教育效果[3]。
明確項目“做什么”之后,需要制定細致的實施方案,從而讓教師和學生都明確“怎么做”“在哪做”。在制定方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根據目標設計任務流程。通過設計多個連續(xù)的任務,明確任務流程,可以讓參與活動的師生都能明確在活動各個階段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從而保證相關活動有序推進。其次,教師做好備課。不同項目的難度、主題、涉及的專業(yè)知識都有所不同,為保障教師能夠在活動過程中科學開展引導和答疑工作,必須做好備課工作,對活動相關理論知識、實踐技巧等進行深入探究。最后,設計小組劃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通常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活動。為保障小組活動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項目主題和難度劃分為容量為4 ~7人的小組,并保障同一小組不同成員的能力、性格、特長等有所差異,從而實現小組內部任務分工合理的目標,保障項目中收集、制作、記錄等工作都能得到落實。
總的來說,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為突破當下課程實施的困境,可以嘗試思考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化的相關策略,通過設計形式和主題多樣的項目、注重項目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各學科知識的整合度等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投入到相關活動中,從而在實踐中得到成長,提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