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俊,陳正博
(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中國古代的文體數(shù)以百計,大致可分為“文學性的、非文學性的和兩可性的三大類”[1]16,其中非文學性的主要是應(yīng)用文體。歷代書院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和“學”),也會涉及若干文體。如書院志的“藝文”或“文翰”部分,往往收錄奏疏、公移、祭文、策問、講義、答問、規(guī)、戒、論、疏、銘、辭、記、頌、序、啟等等,其中有些是與教學活動直接相關(guān)的。極少進入書院志的日記、課藝等,也是教學活動的常用文體。綜合來看,書院的教學文體可以歸納為章程、學規(guī)、講義、答問、日記、課藝等數(shù)種。它們多屬于非文學性的文體,但其中也不乏文學內(nèi)容。關(guān)于這些學規(guī)、講義、日記等,學界有一些專題研究,但尚未有從文體的角度對它們作總體觀照的。本文擬就此作初步的探討,以揭示教學文體在書院教育活動中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是“語言+文字”的活動,部分語言最終也會落實到文字上面。運用什么樣的文體,涉及教學活動的不同階段、不同側(cè)面??傮w來看,古代書院的教學文體有3個類型:一是規(guī)章制度類,以“章程”和“學規(guī)”為代表。二是師長講授類,主要是“講義”和“答問”。古代書院往往與地方政府多有關(guān)聯(lián),這里的“師”指書院山長、掌教,“長”指地方官員。三是生徒研習類,“日記”和“課藝”最為典型。
規(guī)章制度類的書院教學文體,以“章程”和“學規(guī)”為代表。
書院章程和學規(guī)的名稱有很多,諸如“規(guī)程”“條例”“課程”“規(guī)條”“學約”“規(guī)訓(xùn)”“揭示”“堂訓(xùn)”等等。章程和學規(guī),有時可以視為一體,鄧洪波教授主編的《中國書院學規(guī)集成》就把兩者都包括在內(nèi)。要說區(qū)別,大約學規(guī)偏于思想和學業(yè)本身,近于“思修”和“專業(yè)”領(lǐng)域;而章程重在具體事務(wù),諸如招生、教學、財務(wù)、人事、圖書、后勤等等,近于“行政”領(lǐng)域。這只是大致而言,兩者間的界限并不是特別分明。有的章程之中有學規(guī),也有的學規(guī)之中有章程。
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狀元徐元杰任南劍州知州,為治下學校和書院擬定“日習常式”,頒布《延平郡學及書院諸學榜》,其規(guī)定:“早上文公四書,輪日自為常程。先《大學》,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六經(jīng)之書,隨其所已讀,取訓(xùn)釋與經(jīng)解參看。”“早飯后編類文字,或聚會講貫?!薄拔绾蟊窘?jīng)論策,輪日自為常程?!薄巴碜x《通鑒綱目》,須每日為課程,記其所讀起止,前書皆然?!盵2]諸如此類,可算最早的章程。只不過它不是獨立的書院章程,而是和官學共用的。稍晚一些的江寧《明道書院規(guī)程》,有“每月三課,上旬經(jīng)疑,中旬史疑,下旬舉業(yè)”“職事生員出入,并用深衣”“請假有簿,出不書簿者罰”[3]1172等各種規(guī)定,這就是專門的書院章程。
各書院的章程,有的簡約,一篇之中只有寥寥數(shù)語。如明崇禎年間休寧《還古書院規(guī)則》共11條,“文壇騷客締社至者聽”“親朋環(huán)集飲以成禮者聽”“內(nèi)外培植竹木不得毀傷”“新堊墻壁門窗不得污蔑”“桌凳須用兩人共舉,不得躁張,以致壞及地磚,并不得遷移館外,以致混失”[4]云云,簡明扼要。
有的章程則分門別類、詳備周密。如清道光間醴陵淥江書院,有《束脩規(guī)條》《膏火規(guī)條》《歲修規(guī)條》[5];同治間寧鄉(xiāng)云山書院,有《惜字文社章程》《步云橋渡章程》《月課章程》《藏書章程》[6];光緒間肇慶端溪書院,有《生徒住院章程》《監(jiān)院章程》《院役章程》[7];光緒間太原《令德書院章程》,分“聘取師生”“編立功課”“體察勤惰”“購置書籍”“動支經(jīng)費”“設(shè)立條規(guī)”等類[8]74-76。這些章程的每一種、每一類,又有若干細則。例如光緒間杭州《求是書院章程》關(guān)于課程和作息的規(guī)定:
凡值心、危、畢、張、箕、壁、參、軫、元、牛、婁、鬼諸星日,九點至十點,第一班地理,第二班英文;十點至十一點,第二班算學,第一班英文;十一點至十二點,第三班英文……
關(guān)于考核獎賞的規(guī)定:
每月月課,化學一名獎銀二兩,二、三名獎銀一兩五錢,四、五名一兩;算學獎銀與化學同;語言文字一名獎銀一兩五錢,二、三名一兩,四、五名五錢……[8]317
這些規(guī)定相當細致,相當于把“教務(wù)”“學工”等各個部門的規(guī)章制度,一并籠括在章程里。
對于生徒來說,書院章程的內(nèi)容大體上可分兩塊:一是需要做什么,二是不可做什么。以太原令德書院生徒為例,他們在學業(yè)方面需要做什么呢?章程的“編立功課”類有如下細則:
一、諸生送院謁師后,諸生所習,或經(jīng),或史,或《文選》,或《皇朝經(jīng)世文編》,各擇其性之所近而肄業(yè)之。
一、諸生每日晨起讀經(jīng),均以熟為則,自卯初至巳初止,早者聽。
一、諸生每日早飯后寫字,大字不過百,小字不過三四百,愿兼習篆、隸、算法者聽……
概言之,讀書、寫字、作息、日記、考核等項,該如何做,都是有章可循的。學業(yè)方面又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做了又有什么后果?“體察勤惰”類規(guī)定:
一、諸生如逢一、六考校日,凡默經(jīng)不訛、無添涂及破體字者,讀經(jīng)無訛誤遺漏、音韻鏗鏘者,記功一次。記功六次者,酌給獎賞銀一兩。
一、諸生如逢一、六考校日,凡默經(jīng)誤一字者,讀經(jīng)忘一句者,記過一次,仍于二日內(nèi)由襄校補考無誤,準銷“過”字。記過六次者,扣除膏火銀一兩……[8]75
相關(guān)的懲罰措施,不僅關(guān)系到榮譽,還與經(jīng)濟利益掛鉤,應(yīng)該說是有約束力的。
對于“不可做什么”,一些書院還設(shè)有專門的禁約。如明嘉靖年間白鹿洞書院的《洞學十戒》,列出十項不可為之事:“立志卑下”“存心欺妄”“侮慢圣賢”“凌忽師友”“群聚嬉戲”“獨居安肆”“作無益之事”“觀無益之書”“好爭”“無恒”。其中有些禁約,用現(xiàn)代眼光來看,顯得很嚴苛。譬如什么是“無益之事”呢?“謂如博弈之類。至于詩文,雖學者事,然非今日所急,亦宜戒之?!爆F(xiàn)今下棋是一項體育運動,可以調(diào)節(jié)身心;愛好詩文,相當于擁有特長,這些都是被允許甚至提倡的。什么是“無益之書”呢?“謂如老莊仙佛之書及《戰(zhàn)國策》諸家小說、各文集,但無關(guān)于圣人之道者皆是?!盵9]124-125今日若有學生愛讀這些書,是知識面廣的表現(xiàn),會受到鼓勵。
書院在發(fā)展的不同時期,章程往往也要更新內(nèi)容,以應(yīng)對形勢的變化。例如福州鰲峰書院,僅在清嘉慶間就有數(shù)種章程,如《嘉慶七年詳定章程》《嘉慶八年詳定章程》《嘉慶十年詳定章程》《嘉慶十一年詳定章程》《嘉慶十八年核定章程》等[10]。又如涇陽味經(jīng)書院,創(chuàng)設(shè)于清同治末期。最初不課時文,專課經(jīng)史詞章。光緒中期劉光蕡擔任山長,深感亟需變革:“味經(jīng)之設(shè),原期士皆窮經(jīng)致用。法非不善也,而詞章之習,錮蔽已深,專攻制藝者無論矣,即有研求經(jīng)史、勵志學修者,第知考古而不能通今,明體而不能達用,則亦無異詞章之習已?!彼炝⑶笥妖S,增設(shè)天文、地輿、算學、掌故等科目。又設(shè)時務(wù)齋,打通中學、西學。《味經(jīng)創(chuàng)設(shè)時務(wù)齋章程》在很多方面都強調(diào)中西會通。具體說來,諸生讀書,讀《易經(jīng)》等道學類,“須兼涉外洋教門、風土人情等書”;讀《書經(jīng)》《春秋》等史學類,“須兼涉外洋各國之史”;讀三禮、三統(tǒng)等經(jīng)濟類,“須兼涉外洋政治、萬國公法等書”;讀《詩經(jīng)》《爾雅》等訓(xùn)詁類,“須兼涉外洋語言文字之學以及歷算”。他如地輿、制造、兵事、電氣、光鏡、化學、醫(yī)學、礦學、氣球、氣鐘、算學、重學等等,“凡此諸技,均須自占一門,積漸學去”。與此相應(yīng),作息方面這樣安排:“每日均作六時,以二時講閱經(jīng)史,二時習學西藝及西書,二時游息。”資料設(shè)備方面也會跟進:“欲知時務(wù),非閱報章未由?!毒﹫蟆贰渡陥蟆贰度f國公報》以及新出各報,時務(wù)齋均擬購一分,俾諸生分閱。而時務(wù)齋須設(shè)法購活字鉛版及印書器具一架,譯各報之有用者,每月排印一冊,散給時務(wù)齋諸生及會講各友人各一冊,余存刊書處貨賣?!盵11]諸如此類的新規(guī)則,是時代風尚的反映。
概而言之,書院章程有3個基本面相:一是制度化,將管理細則形諸文字,以便有章可循,有據(jù)可查;二是規(guī)范化,應(yīng)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權(quán)利和責任都比較明確;三是精細化,書院發(fā)展到后期,相關(guān)細則往往越來越具體,實踐中也就越具有可操作性。
如果說書院章程重在實踐層面,那么書院學規(guī)則重在精神層面,它要解決的是兩大問題:何以成人,何以為學。
較早的著名學規(guī),要數(shù)《麗澤書院規(guī)約》和《白鹿洞書院揭示》,后者影響尤大。
南宋乾道年間,呂祖謙主持婺州麗澤書院,有《乾道四年九月規(guī)約》和《乾道五年規(guī)約》。要求諸生“凡預(yù)此集者,以孝弟忠信為本”“凡預(yù)此集者,聞善相告,聞過相警,患難相恤”“游居必以齒相呼,不以丈,不以爵,不以爾汝”“舊所從師,歲時往來,道路相遇,無廢舊禮”“毋得品藻長上優(yōu)劣,訾毀外人文字”[12]等等。
淳熙間朱熹知南康軍,修復(fù)星子白鹿洞書院,并親任洞主。淳熙七年(1180年)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其主要內(nèi)容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五教之目”。“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之序”。其中“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至于“篤行之事”又包括“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三點[9]94-95。紹熙五年(1194年)朱熹知潭州,興復(fù)岳麓書院,將《揭示》移入岳麓。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視察太學,親書《揭示》賜示諸生。從此《揭示》大行天下,成為書院的綱領(lǐng)性學規(guī)。一直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京師大學堂仍“以朱子《白鹿洞揭示》及《教員、管理員、學生規(guī)則》榜示全堂”[13]。
書院學規(guī)的主旨,首先在品行,其次在學業(yè),學規(guī)的綱目對此有直觀的反映。例如明萬歷間無錫《東林會約》:“飭四要”“破二惑”“崇九益”“屏九損”[14];嘉興《仁文書院講規(guī)》:“肅講儀”“酌期會”“嚴磨礪”“廣與進”[15];天啟間淳安《瀛山書院學規(guī)》:“格致”“立志”“慎修”“戒傲”“安貧”“會文”“尊注”“通務(wù)”“知命”“惜陰”[16];清乾隆間肇慶《端溪書院講堂條約》:“正趨向”“勵課程”“習詞章”“戒習氣”[17];臺南《海東書院學規(guī)》:“明大義”“端學則”“務(wù)實學”“崇經(jīng)史”“正文體”“慎交游”[18];道光間福州《鰲峰崇正講堂規(guī)約》:“正心術(shù)”“慎交游”“廣學問”“稽習業(yè)”“擇經(jīng)籍”“嚴課規(guī)”“肅威儀”“嚴出入”[19]420-424等等。這些內(nèi)容與《白鹿洞書院揭示》的“五教”“為學”之理一脈相承,可見“何以成人”是書院的首要命題。
至于“何以為學”,書院學規(guī)或略或詳,也往往有具體的指導(dǎo)意見。試以關(guān)于怎樣讀書的話題為例,看看書院是如何應(yīng)對這一科舉時代的普遍性問題的。
士子溺于舉業(yè),由此導(dǎo)致知識面狹隘,這一問題由來已久。北宋蘇軾就曾說,當代書籍日益易得,按說學者的“文辭學術(shù),當倍蓰于昔人”,可事實卻是“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20]。迨至明清以八股取士,這一問題更為嚴重。劉禺生就談道:“咸豐以至光緒中葉,人崇墨卷,士不讀書?!盵21]
世風如此,清代書院又多以舉業(yè)訓(xùn)練為先務(wù),也就難免淤泥之染。而書院學規(guī)諄諄告誡生徒的,則是切不可只讀時墨、類書。如乾隆間太倉《婁東書院規(guī)條》:“為舉業(yè)者,先戒揣摩時墨?!盵22]光緒年間高淳《尊經(jīng)書院學規(guī)》:“坊間所售石印大小題文府諸書,最是誤人才智,蔽塞性靈。諸生來院,慎勿捎帶此書,誤人自誤。”[8]212諸如此類勸勉,在書院學規(guī)中隨處可見。時墨、類書品格卑陋,一個重要原因它們所提供的是二手知識,又有“碎片化”的特點,缺乏系統(tǒng)性。若僅僅藉此了解經(jīng)典,必然存在隔膜,也極有可能導(dǎo)致誤讀,其結(jié)果只能是離經(jīng)典越來越遠。
不要二手知識,避免“碎片化”,關(guān)鍵是讀經(jīng)典原著。具體讀哪些書,如何讀書,書院學規(guī)往往會開出合適的書目,做出切實的指導(dǎo)??傮w而言,閱讀書目涵蓋經(jīng)史子集四部。有的比較簡略,如光緒間封丘《正義書院課程》規(guī)定學習課程七類,每類列舉參考書目數(shù)種。如“史鑒:朱子《綱目》、溫公《通鑒輯覽》、班史《漢書》、子長《史記》”,“古文:《唐宋文醇》、儲選《八家》、《古文雅正》《古文集評》《文章正宗》”[23]。
也有的相當詳細,列出書目達數(shù)十上百種。不僅有書目,有的還有鑒別、評論,如康熙間南陽《南陽書院學規(guī)》于“《春秋》”條下,列《春秋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胡傳》《春秋歸義》五種,各有簡評[24];道光間福州《鰲峰崇正講堂規(guī)約》談到《十三經(jīng)注疏》,“其中《毛詩》《禮記》二經(jīng)正義當先玩閱,次及《周禮》《儀禮》《左氏傳》注疏,其余酌擇觀之可也?!睹献印穫问瑁瑴\陋勿觀”[19]422。有的還列出參考版本,如光緒間開封《明道書院日程》說,《孝經(jīng)》“朱子刊誤本最好”,《小學》“張清恪公《集解》最好”,《近思錄》“葉注、江注皆好”[25]。
書院的辦學層次、教育目標以及掌教的個人趣味各有差異,閱讀要求自然也有區(qū)別。哪些是必讀書,哪些是選讀書;哪些需要精讀、先讀,哪些可以泛讀、后讀,在很多書院學規(guī)的閱讀指導(dǎo)中,皆有明確區(qū)分。乾隆間陵川《望洛書院條規(guī)》說,因“國家取士,首試經(jīng)書以觀其學力,次考策論以覘其才識”,所以四書文、經(jīng)文、策論方面的“古今載籍,學者宜無不講求”。至于詩賦,因其“特游藝之一端,聽各生童于專心舉業(yè)之余隨意涉獵”[26]。這是以舉業(yè)為重的書院,讀書也以備考為主要目標,詩賦、史書則在其次。同治間上海《龍門書院課程》則要求:“先以四子各經(jīng)考其道也,次以諸史及《資治通鑒》、朱子《綱目》擴其識也,而以《小學》《近思錄》及《性理》諸書為之階梯,所以窺義理之精微,定事為之規(guī)范者。至百家之書,有足發(fā)明經(jīng)史及有關(guān)學問、經(jīng)濟者,各隨其能而博覽焉。然后以余力學為文辭及科舉之業(yè)?!盵8]118-119這是以學問和經(jīng)濟為重的書院,文辭和舉業(yè)倒在其次。
士子的根柢、資性、精力不盡相同,必讀選讀、精讀泛讀、先讀后讀,也應(yīng)有所區(qū)分。乾隆間肇慶《端溪書院講堂條約》云:“諸生即未能遽讀《十三經(jīng)注疏》《通志堂九經(jīng)解》,然于《五經(jīng)四書大全》,其曾熟復(fù)乎?即未能遽窺《廿三史》,然于《資治通鑒綱目》《文獻通考》,其曾詳觀乎?即未能遍覽諸儒之語錄講義,然于《性理大全》,其曾研究乎?”[27]考慮到士子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既提出理想的閱讀要求,又劃出最低限度的閱讀范圍,這在書院學規(guī)中,是比較普遍的做法。
科舉考試的制度設(shè)計,對士子的知識水平實有很高的要求。只是追求速成、期冀捷徑,幾為普遍的社會風氣。由此導(dǎo)致士人的知識水平,與科舉制度的設(shè)計目標相去日遠。而書院學規(guī)中關(guān)于讀書的種種規(guī)定,與科舉制度的設(shè)計目標,實際上更為一致。從這個意義上講,書院學規(guī)對卑俗的應(yīng)試學風有糾偏之效,對培育士子健全的知識體系有養(yǎng)成之功。
師長講授類的書院教學文體,主要是“講義”和“答問”。
跟章程和學規(guī)一樣,“講義”也不是書院專有。它可以是一種著述體例,諸如《周易講義》《春秋講義》之類,注重闡發(fā)經(jīng)典的內(nèi)涵,有別于逐字逐句的“注疏”;也可以是教學活動的底本或記錄,適用于多種場合,比如經(jīng)筵講官給皇帝授課,官學教官給生員授課,書院山長或地方官員給生徒授課或演講,相關(guān)的文稿都可稱“講義”。這里單指書院講義,它既可以是草擬的教案或底稿,也可以是事后的整理或追記,多稱“講義”,也有少數(shù)稱“語”。
南宋時期理學興盛,書院講學是傳播理學的重要方式,不少儒者都有書院講義傳世。如張栻于孝宗乾道間主講潭州岳麓、城南兩書院,有《孟子講義》。張栻作《講義發(fā)題》(又名《孟子講義序》),提出潛心儒學的門徑“莫先于義利之辨”“學者當立志以為先,持敬以為本”,并表示“試以所見與諸君共講之,愿無忽深思焉”[28]。呂祖謙于乾道間在家鄉(xiāng)婺州創(chuàng)辦麗澤書院,并在此講學八九年之久。有《麗澤講義》(又名《麗澤論說集錄》),包括《易說》《詩說》《周禮說》《禮記說》《論語說》《孟子說》《史說》《雜說》等篇。其中不少論說,今日讀來仍覺精警,如:“人處憂患時,退一步思量,則可以自解。此乃處憂患之大法?!薄肮湃藶閷W,十分之中,九分是動容周旋、灑掃應(yīng)對,一分在誦說。今之學者,全在誦說,入耳出口,了無涵蓄工夫,所謂‘道聽途說,德之棄也?!盵29]
南宋最有影響的書院講義出自陸九淵。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陸氏赴南康拜訪朱熹,史稱“南康之會”。他應(yīng)朱熹之邀,在白鹿洞書院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義利之辨是一個老話題,陸象山講出了新意。他提出判斷“君子”“小人”的關(guān)鍵在于“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于義。所習在義,斯喻于義矣。志乎利,則所習者必在于利,所習在利,斯喻于利矣。”[30]并且聯(lián)系科舉考試的現(xiàn)實,對這一話題作了發(fā)揮。這次講學的效果甚好,“當時說得來痛快,至有流涕者”。朱熹也很感動,稱道:“熹當與諸生共守,以無忘陸先生之訓(xùn)?!痹偃f:“熹在此不曾說到這里,負愧何言?!盵31]事后朱熹請陸象山書寫講義,并刻石以資紀念。這就是《白鹿洞書院講義》,又名《白鹿洞書院〈論語〉講義》。
南宋后期江寧的明道書院,有系列講義留存下來。包括淳祐十一年(1251年)胡崇講《大學》、淳祐十二年(1252年)吳堅講《論語》、寶祐二年(1254年)朱貔孫講《周禮》、寶祐三年(1255年)趙汝詶講《大學》、寶祐四年(1256年)潘驥講《周易》、開慶元年(1259年)周應(yīng)合講《論語》、開慶元年(1259年)張顯講《中庸》、景定元年(1260年)胡立本講《大學》、景定年間翁泳講《大學》等。這些講義收錄于《景定建康志》[3]1178-1190。
景定五年(1264年),文天祥知瑞州,出席當?shù)匚鳚緯旱尼尣说涠Y并作了演講。他有感于“風俗之弊”“士行不立”“教道之久廢而未有以救之”,向諸生反復(fù)申明“君子德業(yè)之義”。至于“君子德業(yè)”的關(guān)鍵,則在于“誠”。有意思的是,文天祥不僅講道理,還講故事,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他講到北宋名臣司馬光五六歲時,家里女仆用熱水脫胡桃皮,司馬光卻告訴姐姐說胡桃皮是“自脫”的,結(jié)果挨了父親的批評。從此司馬光不說謊話,“腳踏實地,做成九分人,蓋自五六歲時一覺基之”。他又講到劉安世(世稱元城先生),早年追隨司馬光五年,某日請教如何能“誠”,司馬光答曰:“自不妄語入?!眲彩莱跤X容易,后每日檢討自己的言行,發(fā)現(xiàn)自相矛盾者很多。經(jīng)過七年的實踐,終于達到“誠”的境界[32]263-265。這篇演講即《西澗書院釋菜講義》。
元代的書院講義,首推程端禮的《集慶路江東書院講義》。程氏曾任信州稼軒書院、集慶江東書院山長,他最有名的著作是《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這部類似于今日“各年級課表”的日程,被很多人奉為讀書指南,《集慶路江東書院講義》就收錄在該書之內(nèi)?!吨v義》和《日程》的核心意旨,都是對朱子讀書法的闡發(fā)和細化。朱子讀書法,其弟子總結(jié)為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講義》對這六條作了細致講解,并告誡諸生:“朱子平日教人,千言萬語,總而言之,不越乎此六條。而六條者,總而言之,又不越乎‘孰讀精思’‘切己體察’之兩條。蓋熟讀精思,即博文之功;而切己體察,即約禮之事?!背淌细锌笆乐x書,其怠忽間斷者,固不足論。其終日勤勞、貪多務(wù)廣、終身無得者,蓋以讀之不知法故也”。因此在書院初創(chuàng)之際,當“以朱子讀書法,首與同志講之,期相與確守焉,以求共學之益”[33]。
明代心學大興,儒者多通過書院講學傳播思想。而且不少書院面向社會開放,有一種大眾化的傾向。如嘉興仁文書院:“會講之日,如或山林布衣,力行好修,但愿聽講,不妨與進?!盵34]常熟虞山書院:“虞山會講,來者不拒。人皆可以為堯舜,何論其類哉?!盵35]影響所及,一些書院講義的風格也偏于通俗易懂、輕松活潑。例如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顧涇陽先生東林商語》這樣闡釋《論語》中“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和“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人生天地間,日子不是胡亂度的,屋不是胡亂住的,飯不是胡亂吃的,朋友不是胡亂搭的,話不是胡亂說的,事不是胡亂做的。這個心極靈極妙,不是胡亂丟在一邊的……[36]
又如葛寅亮《白鹿洞書院課語》講讀書需要勞逸結(jié)合:
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心又不欲勞,勞則神疲而不入。在用功過勤者,心力既疲,未見得手,便須于誦讀之余,卷書擱筆,明窗凈幾,萬慮俱捐,悠然獨坐?;蛑ьU而對爽氣于西山,或緩步而看生機于花鳥,或清言以暢旨,或雅歌以適情……[9]102
這里不是說教,而是表達體會,令人感到親切。清代的日用類書《傳家寶》也收錄了這一段,題名《葛屺瞻先生讀書法》[37]。
清代書院講學之風漸漸消歇,考課成為主要事務(wù)。但這不代表書院講學完全停止,在清代的各個時期,都還有一些零星的講學活動,也存留了一些講義,只是總量不如前代。如王心敬《江漢書院講義》、孫景烈《關(guān)中書院四書講義》、劉岳云《四川尊經(jīng)書院講義》等,其主要內(nèi)容仍是儒學、經(jīng)學。譬如同治六年(1867年)賀瑞麟在三原學古書院講學,有《書院講義》一篇,其文略云:“是道則為君子,非道則為小人。人非道不立,道非學不成。茍不學道,則為俗學,為異學,為外道,為茍道,如此何由為君子,又何由為圣賢?故必居敬窮理以求知道之本,反躬力行以務(wù)蹈道之實。”[38]成君子、成圣賢,是書院講義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
劉聲木《萇楚齋隨筆》曾列舉五種書院答問:《濼源答問》《暨陽答問》《臨川答問》《無邪堂答問》《起鳳書院答問》。劉氏指出:“有此五書,尚可窺見當時師徒誼篤,研究學術(shù),實事求是,不尚浮華,非同浮設(shè)一席,形同冷官者可比?!盵39]答問不僅體現(xiàn)出實事求是的學風;從教學的角度講,它立足于生徒的立場討論學術(shù),對于理解學術(shù)、傳播學術(shù)也多有助益。如果說講義是教案、講稿,編訂成集的答問則類似于“教輔資料”。
答問也有不以“答問”命名的。如《蔡白石先生義訓(xùn)九篇》,是明代蔡汝楠在衡陽石鼓書院講學的記錄。名為“義訓(xùn)”,也是答問。問題如:“濂溪之學,倡于湖南,其太極一圖圈,果易畫未發(fā)之蘊與?”“太極所以有動靜,何與?”[40]又如《鐘山書院講學錄》,是清代楊繩武在江寧鐘山書院的講學記錄,也是答問體。又有一些答問,包含在其他語錄類文獻中,沒有單獨命名。如《鄒東廓先生語石鼓諸生》二十五篇,是明代鄒守益在石鼓書院的語錄。其中既有鄒氏“獨語”,也有師生答問。
當然影響較大的書院答問,仍是以“答問”(少數(shù)作“問答”)為名的。除了劉聲木提及的5種,還有南宋張栻《南軒答問》、戴溪《石鼓答問》、清代錢大昕《潛研堂答問》、康有為《桂學答問》、李聯(lián)琇《臨川答問》、沈可培《濼源問答》、張之洞《書目答問》等。從成篇、成書的方式來看,這些答問大致有兩種情況,即擬作和記錄。
所謂擬作,指書院山長或地方官員,從生徒的實際需求出發(fā),虛擬生徒提問,然后作出回答;或者根據(jù)生徒提問,寫出答案。如沈可培《濼源問答》:
問:集句始于何人?答曰:始于傅咸。咸作《七經(jīng)詩》,其《毛詩》一篇云:“聿修厥德,令終有俶。勉爾遁思,我言維服。”此集句之祖。或謂始于王介甫,非也。[41]754
朱邦經(jīng)序稱沈氏“主講于山左濼源書院為尤久,嘗取經(jīng)史詩文,旁稽曲證,著為《問答》若干卷,以啟迪后進”[41]592。可知這些提問和回答,出自山長本人對教學實踐的總結(jié)。
張之洞的《書目答問》,系其任四川學政時為成都尊經(jīng)書院諸生而作。通篇就回答兩個問題:“諸生好學者來問應(yīng)讀何書,書以何本為善?!盵42]由此而成《書目答問》一書,為目錄學的經(jīng)典名著。
康有為的《桂學答問》也是指導(dǎo)諸生治學的入門之書。光緒二十年(1894年)康氏以著書講學被議,游于桂林,在桂山書院讀書講學?!凹染语L洞月余,來問學者踵屨相接,口舌有不給,門人請寫出傳語之”,“不敢固辭,敢妄陳說所聞,以告多士。”[43]51該書名為答問,實際上大多數(shù)條目并無提問,而是直接切入話題。如:“《玉函山房輯佚書》經(jīng)說最多,可備查?!盵43]58“廿四史宜全讀。”“叢書宜多購,得一書,有百數(shù)十種之用。”[43]59“凡百學問皆由志趣。”[43]62只有少量條目采取設(shè)問的形式,題如:“孔子去今三千年,其學何在?”[43]66“學《春秋》當從何入?”[43]53該書卷末有言:“右所條目,為學者之初桄,良以《四庫提要》及《書目問答》目錄浩繁,窮鄉(xiāng)僻遠,家無藏書,限于聞見,濡染無從?;蛏杂幸娐?,而門徑不得,望若云煙,向若而嘆,從此卻步,故為導(dǎo)之先路?!盵43]67《桂學答問》在指示治學門徑方面,較之《書目問答》更為簡潔易行。
所謂記錄,即記錄師生答問,并整理成篇。刊布流傳之后,可以惠及更多讀者,而不再限于本書院生徒。這類答問的記錄和整理者,可以是山長或官員,也可以是弟子門人。
師長本人記錄和整理的答問,例如《無邪堂答問》和《起鳳書院答問》。
據(jù)清朱一新《無邪堂答問》自序,廣雅書院“諸生人賦以日記冊,記質(zhì)疑問難之語于其中,而院長以次答焉。顧迫于時日,諸生未及遍觀也”。后朱氏“簡舊所為答問之辭,輯其稍完整者,而益其所未備,厘為五卷,庸示諸生”[44]。該書以明確的師生答問為主,如《答勞植楠問〈文中子〉真?zhèn)巍贰洞饏禽陀枴茨印怠贰洞饐柟盼耐┏桥伞贰洞饐枤夤?jié)》《答汪鸞翔問〈西銘〉》;也雜有未記所問的論學之文,如《評〈國朝學案小識〉》《評〈南宋論〉》《評〈新疆形勢論〉》。
清光緒年間姚永樸短暫主講信宜起鳳書院。“諸生肄業(yè)者時質(zhì)所疑,輒據(jù)鄙見答之,積久成帙”。離職后乘暇取舊稿,“稍加刪改,以類抄之,為五卷”[45]5,成《起鳳書院答問》。提問的生徒有梁宗俊、林鳳賡、李維詢等。書分經(jīng)、史、子、集、雜,凡八十則。值得注意的是卷五“雜”部,師生討論中西文化和時勢。如“李學潮問:人有恒言:‘父雖不父,子不可不子;君雖不君,臣不可不臣?!魅宥嗖≈詾樽杂写搜?,為人君父者,每假之以壓制臣子,而臣子遂不克自有也。其說然否?”[45]100“梁望洵問:近年各報館多傷心于政府壓制,求伸民權(quán)。其甚者,乃有革命流血等說。果可信否?”[45]113由此可窺見清末書院對新知識、新思想的關(guān)注和深思。
由門人弟子記錄和整理的答問,如《暨陽答問》和《臨川答問》。
清道光年間李兆洛掌教江陰暨陽書院凡十八年。弟子蔣彤記師生研究學問之情形有云:“從李夫子于暨陽也,急于求通,疑無不問焉。夫子喜其可教,問無不答,答無不盡辭焉答問。”[46]《暨陽答問》即由蔣彤記錄整理,其中發(fā)問多出自蔣彤。這“是有道之君子昌明講學論道的真實記錄,此書之重要,在于保存了李兆洛許多學術(shù)和思想的原本狀態(tài),更見鋒芒和力度,而這種狀態(tài)在《養(yǎng)一齋文集》中往往表述不明以至被忽略?!盵47]
清同治四年(1865年),臨川李聯(lián)琇主講江寧鐘山書院。是年秋,弟子劉壽曾“來金陵,謁先生于書院,齒弟子之列”,“先生偶有講授,輒書于幅之傅別,旁行斜上,淋漓滿紙。壽曾感先生訓(xùn)勖之厚,謹仿《鄭志》之例,條錄所聞,以類相次,為《臨川答問》一卷”。[48]《臨川答問》凡四十則,涉及《易》《書》《詩》《周禮》《春秋》《論語》《孟子》《爾雅》《漢書》、石鼓文、韓文、唐賦等。
概言之,擬作和記錄的區(qū)別:前者以文字的形式回答問題,至于問題,可能是生徒發(fā)問的,也可能是師長根據(jù)教學實踐擬想的;后者先有師生問答的實際對話,再有記錄整理而成的文字,記錄和整理者可以是師長,也可以是弟子。
關(guān)于記錄,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答問在整理成文時往往會有刪潤加工,而非一字不漏的原始記錄。記錄者、整理者,都有可能干預(yù)原始答問。即如《暨陽答問》,據(jù)楊珂和徐雁平先生的研究,今《叢書集成續(xù)編》收錄的為“簡本”,《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收錄的為“繁本”,“簡本”的問答數(shù)約占“繁本”的30%。從“繁本”到“簡本”,“刪減者通過摘選文本,重構(gòu)了《暨陽答問》的文本秩序,進而在新的文本——簡本《暨陽答問》中,將自己的理念、喜好傳達給讀者。當然,在此過程中,問答精華的流失和文本的割裂不可避免”。[49]
生徒研習類的書院教學文體,“日記”和“課藝”最為典型。
日記也非書院專有,但書院的日記有其特殊性:第一,它的內(nèi)容主要是學業(yè),其次是修身;第二,它不只是寫給自己看的,其讀者還有山長、同學或地方官員。寫日記是書院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
南宋呂祖謙為麗澤書院所訂《乾道五年規(guī)約》,規(guī)定“肄業(yè)當有常,日紀所習于簿,多寡隨意”[50]。文天祥《贛州興國縣安湖書院記》,也有“置進學日記,令躬課其凡,督以無怠”[32]219的記載。明代汪可受《白鷺洲書院館例》中有如下規(guī)定:
諸生各立日課簿,每日將用過工夫登簿內(nèi)?;蚩唇?jīng)書若干,或讀論、策、表若干,或看《通鑒》《性理》若干,或看程墨及時藝若干,或看古文若干,各隨意見力量,但要日有日功,月無忘之。本府將無時抽簽稽查。[51]
這是要求諸生寫日記,記錄每日的讀書情況,并且會有檢查督促。
清代是“學者社會”,受顧炎武《日知錄》的影響,“好學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記冊子’,每讀書有心得則記焉”[52]。流風所及,不少地方官員和書院山長都鼓勵諸生寫日記。如四川學政張之洞在成都尊經(jīng)書院,諸生問如何才能有效學習,張之洞的建議是寫日記:“記每日看書之數(shù)。某書第幾卷起,第幾卷止。記其所疑,記其所得。”而且寫日記這事亦須有考核:“山長與諸生五日一會于講堂,監(jiān)院呈日記,山長摘其所習之書而問之,以驗其有得與否。閱日記畢,與之講說,問難不禁。所記不實者罰之。”[53]又如武陟《致用精舍學規(guī)》,建議“諸生所讀之書,或有發(fā)明,或有指駁,不論當否,無妨存入日記冊中”,這樣山長考課之時,可以拿出來請教。而且“平日師友講論,亦宜注記,以備遺忘”。至于“身心微過”,也應(yīng)該“筆之于書”,不要因為日記將要呈給師長看,就“掩而不著”[54]。
寫日記、評日記,以此增進學問,提升修為,這種教學方式為清代多家書院所采用。實施日記教學最有名的,要屬上海龍門書院和江陰南菁書院。
龍門書院首任山長顧廣譽,曾“定課程六則,令諸生各置一簿,日書所得,時考課焉”[55]。第三任山長劉熙載修訂《龍門書院課程六則》,其中“嚴日課”一則,要求諸生記兩種日記——《行事日記》和《讀書日記》?!缎惺氯沼洝贩殖科?、午前、午后、燈下四節(jié),詳細記錄每日的課程和事務(wù)。讀書過程中的心得或者疑問,則寫入《讀書日記》?!八浺藢嵨饌?,宜要勿泛,不得托故不記?!盵8]119兩種日記,每五日需要上交一次,請山長審閱指正。
晚清民國時期的教育家沈恩孚,早年肄業(yè)龍門書院?!渡蛐徘湎壬募分惺珍浟恕洱堥T書院讀書日記》三十四則,如戊戌年(1898年)二月十二日:“恩孚行年三十,始識《論語》一書為人生立學之本,任擇一語一字,身體力行,必有所得。數(shù)年以來,惟服膺‘恕’字,以冀勉強行之。”十五日:“孔氏家學,不外《詩》《禮》,而《詩》學之精曰‘思無邪’,《禮》學之精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身心切要之事備矣。紛紛然論齊、魯、韓、毛之異同,爭鄭、王之得失,不如從此數(shù)語,隨事省察?!盵56]這些都是沈氏個人的讀書心得。胡適的父親胡傳,也曾在龍門書院讀書。胡適英語口述、唐德剛翻譯整理的自傳中,談到過書院的日記教學:“這些‘日記’和‘日程’父親均保留下來。其中有趣而值得一提的,便是這印刷品的卷端都印有紅字的宋儒朱熹和張載等人的語錄。其中一份張載的語錄便是:‘為學要不疑處有疑,才是進步!’這是個完全中國文明傳統(tǒng)之內(nèi)的書院精神?!盵57]
南菁書院的一些生徒,如唐文治、程宏遠等,他們在書院的肄業(yè)日記今仍可見。
王桐蓀等選注《唐文治文選》中收錄了《南菁書院日記十六則(1885-1888年)》,從中可以看到他的書院日常。如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初一上午,接到四則題目:《拔茅茹以其匯解》《干祿說》《禮以節(jié)性說》《孟子游齊梁先后考》?!凹闯}封信,一寄畢枕梅,一寄徐少瑜”,這是寄給友人以在家應(yīng)課。而唐文治自己,當日“午膳后,檢《虞氏消息》”“又閱《易通釋》”“至藏書樓檢《周易集解》”“晤陳雨人兄,談及干祿之說,因得讀儆居太夫子《論語后案》”“燈下取《學海堂經(jīng)解》細檢”。其后初二、初三兩日之內(nèi),翻閱《說文》《仲氏易》《毛詩稽古編》《毛詩紬義》《詩經(jīng)注疏》《古微堂集》《蛾術(shù)編》《養(yǎng)新錄》《群經(jīng)識小》《龍城札記》等書,完成課卷四篇[58]。
程宏遠曾在南菁肄業(yè)一年,他的《寶硯齋遺稿》中有《南菁日記節(jié)抄》,茲引一段以見其在書院的讀書和生活情形:
(光緒廿九年癸卯)四月初一日 晨起,溫西文。朝粥畢,照例上堂,下午又上堂,學算。吳教習出籌二十五枝,演與瞿君健齋看。因瞿身弱多病,勤學不輟,用心頗苦,故教以籌算之法,謂用籌則可不必勞心。我諦視之,盡得其術(shù),覺一轉(zhuǎn)移間,不知省卻多少心思,嘉惠后學,實非淺鮮。蓋籌算本是古法,而吳教習所用之籌,連平立兩方亦可不用心思,一望而得,真奇妙無匹矣。歸號演習一番,心頗樂焉。[59]
這些個人日記既包括學習情況,也涉及生活方面。而有些書院匯刊的日記,則純?yōu)閷W術(shù)內(nèi)容。例如保定蓮池書院“命諸生為日記”,并統(tǒng)一發(fā)放日記簿,定期更換和評講,“旬而易焉,月論其得失而高下焉?!盵60]所刊《蓮池書院肄業(yè)日記》共十卷,起光緒四年(1878年)三月,訖十二月。共66篇,作者王樹枬、崔權(quán)、王鍔、張銓等。皆有題目,如《讀〈易〉疑義十條》《癸未葬宋穆公》《不遂其媾》《〈中庸〉鄭朱異同說》?!渡彸貢阂迾I(yè)日記》實際上是書院的“讀書筆記選”。
又如蘇州學古堂“設(shè)日記,每日所讀之書,有所得、有所疑,皆記之以俟論定”。月底還有評比和獎懲:“月終諸生匯錄所記各條呈于學長,評是非,定甲乙,善者獎之,不善者糾正之,有跅弛不受約束者則屏之?!盵61]所刊《學古堂日記》,包括初刻和續(xù)刻。初刻為光緒十五年(1889年)日記,十六年冬刊;續(xù)刻為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日記,二十年冬續(xù)刊,二十二年夏工竣。內(nèi)容包括:《周易》二種(顧樹聲、許克勤撰),《尚書》一種(余宏淦撰),《毛詩》九種(郟鼎元、張一鵬、申濩元、徐鴻鈞、錢人龍、楊賡元、鳳恭寶、陸炳章、夏辛銘撰),《周禮》一種(于鬯撰),《儀禮》二種(費祖芬、于鬯撰),《禮記》三種(蔣元慶、阮惟和、于鬯撰),《孝經(jīng)》一種(潘任撰),《爾雅》七種(陸錦燧、王頌清、董瑞椿、王仁俊、楊賡元、包錫咸、蔣元慶撰),《說文》三種(費廷璜、馮世澄、胡常惪撰),《史記》二種(查德基、朱錦綬撰),《漢書》四種(王肇釗、鳳曾敘、徐鴻鈞、朱錦綬撰),《通鑒》一種(徐德森撰),《史表》三種(皆沈惟賢作),《文選》一種(陳秉哲撰),算學三種(皆吳壽萱作)?!秾W古堂日記》相當于“原典研讀叢書”,系生徒研讀某種典籍的日記匯編,一人出一種或多種“專著”。
書院的考試多稱考課,考課的卷子叫課藝,也稱課卷。文獻中常有記載,某某人“寫課卷”,也作“寫課藝”。不過,較多的情況下,課卷指的是考課的原卷;而選編課卷結(jié)集而成的詩文集,一般叫課藝,不叫課卷。清代書院以考課為主要事業(yè),今所見課藝皆為清代作品。
作為合集的課藝,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個人的專輯,在文獻分類上屬于別集。例如王元穉曾在福建船政任職,又幕游臺灣,在臺近三十年。他早年在福州致用書院考課的卷子,后來匯刊為《致用書院文集》《致用書院文集續(xù)存》,共收錄文章100多篇。又如道光十六年(1836年)進士陳模,曾任河南宜陽知縣三年,每次主持書院的官課,他自己也親自做題(試帖詩)以為示范,后來輯為《文興書院課士詩》。這類課藝別集比較少見。
第二種是多人的合集,在文獻上屬于總集,這也是課藝的主要類型。其名稱多為“書院名+課藝”式,如《尊經(jīng)書院課藝》;亦有稱“文集”或“集”者,如《詁經(jīng)精舍文集》《學海堂集》;此外又有少數(shù)稱“課集”“會藝”“文稿”“試牘”“課士錄”的,如《研經(jīng)書院課集》《培原書院會藝》《廣雅書院文稿》《岳麓試牘》《滇南課士錄》?,F(xiàn)今存世的課藝總集,以刊本為主,另有少量稿本、抄本,總量在200種以上。
書院匯刊課藝,最早是在清康熙年間。當時安徽懷寧培原書院、湖南長沙岳麓書院,都選編并出版過課藝。但這只是偶然現(xiàn)象,書院刊刻課藝成為風尚,則始于嘉慶六年(1801年)阮元手訂的《詁經(jīng)精舍文集》。其后直至清末,課藝的刊刻成為普遍現(xiàn)象。在歷代總集當中,書院課藝總集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它是連續(xù)出版物,有些近似于今日的“高校學報”或者“學術(shù)集刊”。如廣州《學海堂集》四集,成都《尊經(jīng)書院課藝》三集,昆明《經(jīng)正書院課藝》四集,杭州《詁經(jīng)精舍文集》八集,杭州《學海堂課藝》八集等等。
課藝的主要內(nèi)容,大體上包括八股時文、經(jīng)史詞章和時務(wù)西學三個方面。
其一,八股時文。八股文是清代科舉考試最重要的文體,書院考課八股文,就是從事模擬訓(xùn)練。這類書院可稱為“時文書院”,數(shù)量最多。如蘇州正誼書院,建于嘉慶十年(1805年)。咸豐十年(1860年)毀于兵燹之前,出過四種八股文課藝總集,分別是《正誼書院課選》(1834年)、《正誼書院課選二編》(1835年)、《正誼書院課選三編》(1836年)、《正誼書院課選四編》(1838年)。具體如《正誼書院課選二編》,收錄八股文41題117篇,包括《大學》4題11篇、《論語》24題76篇、《中庸》5題9篇、《孟子》8題21篇。
時文書院有時也考其他內(nèi)容,叫做“小課”。正誼書院就出過一種小課總集,名曰《正誼書院小課》(1838年)。這里面有“經(jīng)解”,題如《中孚為十一月卦解》《納于大麓解》《奉席如橋衡解》;有“雜文”和“賦”,題如《恭擬平定回疆生擒張逆賀表》《擬請加封光福大士神號疏》《滄浪亭建五百名賢祠記》《麥隴風來餅餌香賦》;有古近體詩,題如《擬左太沖〈詠史〉詩八首》《石湖懷古》《飼蠶詞四首》;還有試帖詩,題如《賦得人淡如菊》。小課是對考課八股文的補充。正誼書院的監(jiān)院歐陽泉就說:“士人專攻舉業(yè),或不遐及于經(jīng)解、詩賦,其文非失之空疏,即失之樸僿?!盵62]小課有擴充知識、調(diào)節(jié)文風的功能。
其二,經(jīng)史詞章。杭州詁經(jīng)精舍(1800年)和廣州學海堂(1820年)創(chuàng)辦之后,考課經(jīng)學、史學和文學的書院漸漸多起來,成為教育和文化的新景觀。這類書院可稱為“古學書院”。
仍以蘇州正誼書院為例。書院在兵燹后重建,考課內(nèi)容也作了改革,不再考課八股文,而改課經(jīng)史詞章?!墩x書院課選》(1876年)、《正誼書院賦選》(1877年)、《正誼書院課選二集》(1882年)、《正誼書院課選三集》(1894年)就是這一時期的考課成果。其內(nèi)容與小課相似,只不過地位不再是“小課”而是“正課”。
譬如《正誼書院課選》,共收錄課藝162題311篇,包括:經(jīng)解20題34篇,題如《不時不食解》《箕子之明夷》;雜文68題100篇,題如《〈說文〉以下字書得失論》《地圓說》《東洋、西洋、南洋考》《吳國疆域考》《〈朱子晚年定論〉辨》《墾荒用西洋機器議》《代朱子擬白鹿洞上梁文》《書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后》《擬崔子玉〈座右銘〉》;賦24題59篇,題如《梯云取月賦》《九月九日作〈滕王閣序〉賦》《士先器識后文藝賦》《唐文皇與虬髯客觀弈賦》;古今體詩50題118篇,題如《吳中神弦曲》《擬阮步兵〈詠懷〉》《題韋蘇州詩集》《姑蘇論詩絕句》《詠明史小樂府》。
其三,時務(wù)西學。1870年代以后,時務(wù)之學、西洋學問,成為部分書院考課的主要內(nèi)容。這類書院可稱為“新學書院”。
最有影響的就是上海格致書院,其考課內(nèi)容既包括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醫(yī)學等自然科學,也包括中西政治、法律、教育等社會科學,更有關(guān)于鐵路、航運、礦藏、郵政、銀行、國防等時務(wù)問題的討論。《格致書院課藝》就是相關(guān)課藝的匯編。例如光緒十二年(1886年)題目有《中國創(chuàng)設(shè)海軍議》《中國近日講求富強之術(shù)當以何者為先論》《中國創(chuàng)行鐵路利弊論》;光緒十九年(1893年)的題目有《西域帕米爾輿地考》《中外各國刑律輕重寬嚴異同得失考》《泰西醫(yī)術(shù)昉自何時,傳自何人,其治病諸法,各國有無異同,視中東醫(yī)理精粗優(yōu)劣如何?試詳證之》等等。
也有少數(shù)課藝總集,八股時文、經(jīng)史詞章、時務(wù)西學匯為一編。如浙江富陽的《春江書院課藝》(1904年)中,《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類,屬于八股時文;《星隕為石解》《問六朝人物以何代為最》《漢魏六朝三唐之詩皆本于三百篇,其間有詞意相合者,試詳證之》這類,屬于經(jīng)史詞章;《近人譯西書,有平等、平權(quán)、自由之說,試申其義》《西人稱地球吸月,月吸潮汐,其說然否》《英日聯(lián)盟于東亞損益何如》這類,屬于時務(wù)西學。
概括說來,舉業(yè)、學術(shù)和經(jīng)世,這是書院課藝的三大主題。清代科舉“名為三場并試,實則首場為重,首場又四書藝為重”[63]。時文書院以舉業(yè)訓(xùn)練為要務(wù),八股時文這類舉業(yè)型的課藝自然是主流。而另一方面,過于重視八股文,將書院辦成科舉的培訓(xùn)基地,又存在許多弊端。譚獻在《經(jīng)心書院續(xù)集》序中就說:“世俗之士,歆僥幸,徑簡易,帖括自封,房行徒究,甚至畢生未誦五經(jīng)之全,里塾不睹史家之籍?!盵64]經(jīng)史詞章這類學術(shù)型的課藝,是對書院淪為科舉附庸的糾偏。而到了清末,“識時通變之士飆起云集,尊西法而抑中學,侈經(jīng)濟而陋詞章,崇策論而卑八股”[65],時務(wù)西學這類經(jīng)世型的課藝,又成為時代風尚。
三大主題之外,書院課藝還有一種特殊“情懷”——鄉(xiāng)邦情結(jié)。鄉(xiāng)邦情結(ji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地方風物的吟詠,二是地方文脈的賡續(xù)。
詞章類課藝有不少內(nèi)容涉及地方風物,東南、西南、嶺南、湖湘、荊楚、關(guān)中等地書院課藝的風貌,也由此各具特色。以湖北黃州經(jīng)古書院《黃州課士錄》(1891年)為例,這里有自然風物,如《聚寶山銘》《寒溪寺老桂賦》《羊山草木詩》;也有人文風物,如《青云塔賦》《黃州古跡五詠》等,其間自有一種生于斯土的自豪。
書院考課多模擬之作,旨在通過模擬來訓(xùn)練寫作技能。而鄉(xiāng)邦先賢,又往往成為重要的模擬對象。對于書院師生而言,鄉(xiāng)賢具有距離上的親近感,可以產(chǎn)生更為直接的激勵意義。仍以《黃州課士錄》為例,其中有《擬〈大言〉〈小言〉賦》,這是學習楚國文學家宋玉。又有《擬蘇子瞻〈武昌銅劍歌〉》《擬東坡〈和子由記園中草木〉詩》《題〈東坡笠屐圖〉》等詩,是在向蘇軾致敬。蘇軾雖不是荊楚人士,但他曾貶謫黃州,在當?shù)厝诵哪恐幸蚕喈斢卩l(xiāng)賢。不僅模擬、致敬鄉(xiāng)賢,書院師生還嘗試品評鄉(xiāng)邦先賢,建構(gòu)地方學術(shù)史、文學史?!饵S州課士錄》收錄《論黃州詩絕句》134首,涉及宋代、明代、清代的九十多位本地詩人,可作“黃州詩史”來讀。山長擬定、生徒寫作這些題目,不僅可以拓展對地方文學的認知,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植賡續(xù)文化命脈的使命感。
以上三類六種,為古代書院的代表性教學文體。這些文體幾乎都非書院專有,例如古代文會也有課藝,近代圖書館也有章程。這些文體也與其他文體時有交叉,例如課藝中就包含了各體詩文(這也符合古代文體“大類套小類”的分類特點)[1]799。但是在書院的教學活動中,這些文體廣泛運用,行之有效,且自成體系,涵蓋了規(guī)誡、講授和研習的整套流程。胡適有言:“一千年以來,書院實在占教育上一個重要位置,國內(nèi)的最高學府和思想的淵源,惟書院是賴?!盵66]而書院能夠在教育史上占有一席地位,也可以說惟這些文體是賴。章程、學規(guī)、講義、答問、日記、課藝等教學文體,既是書院教學活動的書面載體,也是書院教學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