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利榮
在新課標改的背景下,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通過聲音、動畫以及圖片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一個智慧學習的平臺。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還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使語文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師要不斷挖掘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以及不同信息技術的應用方法。信息技術種類較多,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主要以新媒體技術和視頻動畫技術為主,不同的技術類型所包含的技術特點也不同。以視頻技術為例,教師需要在課前,尋找或制作一些和課程相關的視頻,然后讓學生觀看。這個技術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內(nèi)容豐富、時間簡短,能讓學生便捷地進行學習。再如多媒體技術,教師需要制作與課程相關的PPT,在授課時通過播放幻燈片,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動畫形式。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降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的難度。
現(xiàn)如今,我國教育系統(tǒng)在不斷完善,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教育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深入課程探究,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并將高效科學的教學模式應用到實際的課堂當中。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將語文課本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通過眼看、耳聽的模式,帶給學生更多的直觀感受。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書本上的難點。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和諧、高效的環(huán)境里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課堂中教師引入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也保證了課堂效果的正常發(fā)揮。
教師要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找到最適切的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具活力,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學習。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興趣,才能讓他們有自主學習語文的意識。但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中,學生并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所以教師必須要利用信息技術,把書本上的文字通過多媒體的形式轉化為視頻,將枯燥難懂的知識用新穎有趣的方式展示出來。信息技術可以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讓語文課堂由單一的灌輸式教學變成雙向溝通式教學。只要學生對學習感興趣了,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比如,在講解六年級下冊《和田的維吾爾人》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相關圖片,幫助學生了解維吾爾人,通過這些圖片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維吾爾人對于生活的熱愛,使學生更易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難點通常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性問題,因此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合理解釋這些重難點,讓學生感悟到文字背后的深刻內(nèi)涵。比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詹天佑》這一課時,文中講解了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路線,由于課文內(nèi)容與學生日常生活距離較遠,因此學生很難理解這類知識。教師在講解時,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多媒體動畫,讓學生直觀感受“人”字形線路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如此學生就會在短時間內(nèi)理解“人”字形線路的含義,加深他們對詹天佑杰出創(chuàng)造精神的印象,這樣的優(yōu)化設計可以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必須將參考書和教科書予以結合,才能夠滿足學生的日常學習需求。而信息技術的融入具有很大優(yōu)勢,它能夠收集到很多關于語文的學習資源,進而增強我們教學的信息量。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并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通過交流與探討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美猴王》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到《西游記》中更多的人物故事,教師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集相關人物,并繪制相關人物的黑板報。信息技術在課堂上能夠讓學生掌握到更多的知識,同時也為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提供了便捷方式,總而言之,信息技術對于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課前教師利用微信群或者QQ等信息軟件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讓學生提前預習第二天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給學生設計相應的預習項目,讓學生整理出文章的大致思路。比如,學習《開國大典》這一課時,教師發(fā)布關于此課的預習內(nèi)容,讓家長搜集關于開國大典的相關資料和視頻,并讓學生提前了解這些知識。只有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在課堂上才能與教師的步伐保持一致。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使用音頻技術進行教學,以此糾正學生在整篇文章中的錯誤讀音,進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和閱讀能力。在學習《獨坐敬亭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聽范文音頻,讓他們了解每個字的讀音,然后跟著音頻一起誦讀,在熟悉了每個字的讀音之后,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朗讀,從而檢驗學生的讀音情況。這種跟著音頻學習的方式,可以有效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提高學生讀音的準確性,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視頻,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堂上播放有關桂林山水的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欣賞桂林山水的景色。在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讓學生說出觀看后的感受,引導學生將課文與感受相結合,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教師也可以通過制作PPT的方式,將課堂中的重點知識插入進去。如學習《七律·長征》時,教師可以把課文中所有生詞以動畫或者視頻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觀看后結合自身的理解,對本篇文章進行分析和解讀,進而幫助學生理解中心思想。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了解課文的重點內(nèi)容,還能夠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在課程教學后,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作業(yè)輔導。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開設微信公眾號,讓學生在線下學習相關知識。我們將公眾號的板塊分成“生詞”“閱讀文章”“理解文章”等,當學生在家里忘記生詞時,就可以通過公眾號進行學習;當學生想要進一步理解文章時,則可以點擊理解文章板塊,這樣能有效夯實作業(yè)功能,助力學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師可以將作業(yè)輔導發(fā)布在學習通中,方便學生更快完成作業(yè);學生也可以通過這個軟件檢驗自己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而提高自身的學習主動性。學生根據(jù)系統(tǒng)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然后點擊提交,提交以后系統(tǒng)會自行批閱并進行打分。系統(tǒng)中包含了講解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參考答案,了解自己最薄弱的地方并加強這部分的練習。學生也可以加大做題難度,在課后拓展自己的學習能力,增強自身對語文的理解。
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入,能夠增強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教師要充分利用動畫、視頻、微課等信息技術予以教學,有效構建高質量的語文課堂,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能有效提高小學教學的質量,還能促進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課程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