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芳,陳燕萍,肖榮鳳,陳梅春,陳 崢,劉欣,王階平,劉 波
(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業(yè)生物資源研究所, 福州 350003)
青枯雷爾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簡稱青枯菌)可導致多種重要經(jīng)濟作物毀滅性枯萎[1],在世界范圍內(nèi),尤其是中國危害極大,嚴重威脅世界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2]。青枯菌因其侵染性強,寄主范圍大,地域分布廣,生存能力強,被認為是世界上危害最大植物病原菌之一[3]。由青枯菌引起的茄科作物青枯病在我國南方地區(qū)普遍發(fā)生,其中以福建、廣東、湖南、浙江及廣西危害最為嚴重[4]。隨著全球氣侯變?,世界范圍內(nèi)青枯病發(fā)生危害呈現(xiàn)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青枯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類群,呈現(xiàn)出高度種下分化的多態(tài)性。例如,根據(jù)寄主范圍差異,可將青枯菌分為5個生理小種[5];根據(jù)青枯菌對3種雙糖(麥芽糖、乳糖、纖維二糖)和3種已醇(甘露醇、山梨醇、甜醇)的氧化能力,可將其劃分為6個生化型[6,7]。Fegan和Prior[8]根據(jù)青枯菌的基因型提出了演化型分類框架,通過特異性多重 PCR將青枯菌劃分為 4個主要的演化型,并根據(jù)內(nèi)源葡聚糖酶基因(endoglucanase gene,egl)的序列相似性確定序列變種。Safni等[9]綜合生理生化分析、脂肪酸測定、16S rRNA序列、egl基因序列和DNA雜交分析結果,將青枯菌的不同菌株進行了重新分類和命名,包括演化型Ⅰ和Ⅲ的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演化型Ⅱ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演化型Ⅳ的R.syzygiisubsp.celebesensis、R.syzygiisubsp.syzygii和R.syzygiisubsp.indonesiensis。
放線菌是產(chǎn)生天然生物活性物質(zhì)的重要微生物資源[10]。據(jù)報道,微生物來源的生物活性物質(zhì)中,約70%由放線菌產(chǎn)生,且這些放線菌中的 80%是鏈霉菌[11]。鏈霉菌具有促進植株生長(Plant growth promoting,PGP)和/或病害生防作用,在農(nóng)業(yè)研究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12]。一些鏈霉菌如金色鏈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阿維鏈霉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潮濕鏈霉菌Streptomyces humidus、吸水鏈霉菌Streptomyces hydroscopicus、鉛青鏈霉菌Streptomyces lividans、利迪鏈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橄欖綠鏈霉菌Streptomyces olivaceoviridis、褶皺鏈霉菌Streptomyces plicatus、玫瑰黃鏈霉菌Streptomyces roseoflavus、結痂鏈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s和紫黑鏈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usniger能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抗菌物質(zhì),抗菌活性強,已被用于土傳病害的防治[13-15]。
本研究通過對分離自福建省不同地區(qū)番茄、茄子和辣椒3種茄科作物的青枯菌菌株,進行菌株的生化型、演化型和序列變種鑒定,評價其遺傳多樣性;同時針對不同類群的青枯菌,篩選出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放線菌,為茄科青枯病的防控探尋新的自然資源奠定基礎。
供試56株青枯菌分離自福建省不同地區(qū)和寄主的青枯病植株,供試的14株放線菌均分離自福建漳州番茄根系土壤,由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業(yè)生物資源所菌種庫保存。青枯菌的參比菌株 GMI1000由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饋贈,菌株的詳細信息見表1。青枯菌培養(yǎng)所需的培養(yǎng)基為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參照Kelman[16]方法配制(1% 蛋白胨、0.1%水解酪蛋白、0.5%葡萄糖、1.8% 瓊脂和0.05% 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蔗糖蛋白胨(sugar and peptone, SP)培養(yǎng)基,用蒸餾水將蔗糖20 g、蛋白胨5 g、磷酸氫二鉀0.5 g和硫酸鎂0.025 g定容至1 L,pH為7.2,121℃滅菌20 min。放線菌培養(yǎng)所需的培養(yǎng)基為高氏1號培養(yǎng)基:用蒸餾水將可溶性淀粉20 g,氯化鈉0.5 g,硫酸亞鐵0.01 g,硝酸鉀1 g,磷酸氫二鉀0.5 g,硫酸鎂0.5 g,重鉻酸鉀0.05 g,定容至1 L,pH為7.2,121℃滅菌20 min。
表1 供試青枯雷爾氏菌菌株信息Table 1 Ralstonia solanacearum strains used in this study
試劑及儀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美國Sigma公司;細菌DNA提取試劑盒、2×TaqPCR MasterMix,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其它試劑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Life Eco PCR儀,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Gel Doc-ItTM凝膠成像系統(tǒng),美國UVP公司;Eppendorf 5418R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德國Eppendorf公司;SW-CJ-1F超凈工作臺,蘇州安泰空氣技術有限公司;BI-250AG恒溫培養(yǎng)箱,施都凱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1.2.1 供試菌株的生化型鑒定 基礎培養(yǎng)基配方為NH4H2PO41.0 g,MgSO4·7H2O 0.2 g,KC1 0.2 g,蛋白胨1.0 g,1%溴百里酚藍水溶液6.0 mL,瓊脂15 g,蒸餾水定容至1000 mL,調(diào)節(jié)pH值至7.2,121 ℃滅菌20 min。將3種雙糖(麥芽糖、乳糖、纖維二糖),3種己醇(甘露醇、山梨醇和甜醇)用0.22 μm的微孔濾膜過濾滅菌后,分別加入到基礎培養(yǎng)基,使其終濃度為1%。24孔板上每孔加入1 mL 6種不同生化型鑒定培養(yǎng)基和25 mL供試青枯菌菌懸液(107cfu/mL),28 ℃培養(yǎng)21 d,根據(jù)各鑒定培養(yǎng)基中指示劑顏色變化的情況,分析菌株對3種雙糖和3種己醇的利用能力,確定各代表菌株的生化型的分類歸屬。
1.2.2 供試菌株的演化型鑒定 采用細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提取青枯菌基因組DNA,根據(jù)Fegan和Prior[8]的報道合成青枯菌演化型特異性復合PCR引物(表2)。采用復合PCR法對供試菌株進行PCR擴增。PCR 反應體系為(25 μL):12.5 μL 2×TaqPCR MasterMix,引物Nmult22: RR 4 μL,其他6個引物各1 μL,模板DNA 1 μL和無菌水1.5 μL。PCR反應程序為95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5 ℃退火50 s,72 ℃復性90 s,30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10 min。PCR產(chǎn)物利用2%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檢測,DNA Marker為DS2000。
1.2.3 供試菌株的序列變種鑒定 利用引物Endo-F/Endo-R[17]對供青枯菌的egl基因進行PCR擴增,引物序列見表2。PCR反應體系為(25 μL):12.5 μL 2×TaqPCR MasterMix,上下游引物各1 μL,模板DNA 1 μL和無菌水10.5 μL。PCR反應程序為95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5 ℃退火30 s,72 ℃復性90 s,30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10 min。PCR產(chǎn)物經(jīng)1.5 %瓊脂糖凝膠電泳測定為目標單一條帶后,送至福州博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序列測定。序列經(jīng)NTI11.5.3軟件編輯后,提交GenBank數(shù)據(jù)庫(菌株登入號見表3),并通過NCBI進行同源性比對;從GenBank數(shù)據(jù)庫下載每個變種1~3個代表性菌株的egl基因序列,用CLUSTAL_X軟件進行序列多重比較,采用Mega version 6.0軟件[18]和鄰接法(Neighbor -Joining,NJ)[19]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確定供試青枯菌在系統(tǒng)發(fā)育樹中的位置,明確其歸屬地位。
表2 供試青枯菌演化型特異性多重PCR和egl基因序列變種的PCR鑒定引物Table 2 Primers used for phylotype specific multiplex PCR and egl gene sequev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tested strains
1.2.4 青枯菌的生防菌篩選 采用瓊脂擴散法,以上述鑒定不同類型青枯菌FJAT-91和FJAT-15304為靶標菌,篩選出具拮抗作用的放線菌。將1 mL菌濃度為1×108cfu/mL的FJAT-91和FJAT-15304分別與9 mL約50 ℃的LB培養(yǎng)基混合后,倒入已制備好的LB固體培養(yǎng)基中,制成含病原菌的雙層培養(yǎng)基;待培養(yǎng)基凝固后,用滅菌的打孔器在平板上打孔(直徑為7 mm)。供試放線菌經(jīng)高氏1號液體培養(yǎng)基,30 ℃、170 r/min振蕩養(yǎng)7 d后,將培養(yǎng)液過0.22 μm濾膜,隨后將200 μL濾液加入雙層培養(yǎng)基的孔中,孔中加入雙蒸水為陰性對照,孔中加入潮霉素(100 mg/mL)為陽性對照,30 ℃培養(yǎng)3 d后,觀察并測量抑菌圈直徑。試驗設3次重復。
1.2.5 生防菌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構建 按細菌基因組提取試劑盒(購自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操作步驟提取菌株FJAT-31547的基因組DNA,采用16S rRNA通用引物27F(5′-GAGTTT GATCCTGGCTCAG-3′)和 1492 R(5′-ACGGCTACCTTG TTACGA CTT-3′)[20]進行 PCR 擴增。PCR 反應程序為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5 ℃退火60 s,72 ℃復性90 s,重復33個循環(huán);最后72 ℃下延伸10 min。PCR產(chǎn)物純化和測序由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完成。獲得的16S rRNA序列提交到GenBank。供試菌株16S rRNA序列與EzTaxon數(shù)據(jù)庫(hhtp://eztaxon-e.ezbiocloud.net/)的已知序列進行比對[21],分析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用CLUSTAL_X軟件進行序列多重比較,用Mega version 6軟件和NJ法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根據(jù)對3種糖(乳糖、麥芽糖、纖維二糖)和3種醇(甘露醇、山梨醇、甜醇)的利用情況將供試的56株青枯菌劃分為不同的生化型(表3),53株青枯菌能利用3種雙糖和3種已醇,鑒定為生化型Ⅲ;菌株FJAT-15304能夠利用3種糖,不能利用3種醇,鑒定為生化型Ⅱ;菌株FJAT-49能利用3種醇、乳糖和麥芽糖,不能利用纖維二糖,菌株FJAT-15466能利用3種糖、山梨醇和甜醇,不能利用甘露醇,這表明菌株FJAT-49和FJAT-15466為非標準型生化型。
演化型復合PCR檢測結果表明,供試的56株青枯菌均擴增出大小分別為280和144 bp的2條特異性條帶(圖1),其中280 bp為青枯菌特異擴增條帶,144 bp為演化型Ⅰ的特異性擴增條帶。表明這56株青枯菌均屬于演化型Ⅰ,即亞州分支菌株。
圖1 部分供試青枯菌演化型復合PCR擴增結果Fig.1 Phylotype specific multiplex PCR product patterns of partial strains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基于egl基因序列對福建不同地區(qū)及寄主的56株青枯菌進行序列變種鑒定,采用鄰接法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供試菌株均聚集在亞洲分支,即演化型I分支上(表3,圖2)。分離自茄子的青枯菌均屬于以PSS358為參比菌株的序列變種15;24株分離自辣椒的青枯菌(除了FJAT-74)均與序列變種14的參比菌株PSS81聚在同一類群;分離自番茄的青枯菌中,序列變種15最多,有9株,其次是序列變種16,共7株,序列變種14有3株,屬于序列變種13、17、44和55的青枯菌均為2株;從總體來看序列變種14和15為福建省茄科青枯菌的優(yōu)勢菌系,分別占供試菌株48.21%和23.21%。
表3 福建省青枯菌egl基因序列變種的分布及寄主來源Table 3 Distribution and host sources of egl sequevars in Ralstonia solanacearum strains isolated from Fujian province
續(xù)表3
圖2 基于egl基因序列構建的青枯菌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Fig.2 A phylogenetic tree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based on egl gene sequences
供試的14株放線菌中只有菌株FJAT-31535對生化型Ⅲ、序列變種16的青枯菌FJAT-91具有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徑為13.87 mm,略低于陽性對照的抑菌圈直徑(15.54 mm),未篩選到對生化型Ⅱ、序列變種15的青枯菌FJAT-15304有抑菌效果的放線菌(表4)。
表4 不同放線菌對青枯雷爾氏菌的抑菌活性Table 4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the different actinomycete strains against Ralstonia solanacearum
菌株FJAT31535在高氏1號培養(yǎng)基上生長良好,30℃培養(yǎng)7 d,F(xiàn)JAT31535的菌落形態(tài)為圓形、灰白色、邊緣細絲狀突起,表面干燥、有褶皺,貼緊培養(yǎng)基生長,不易挑起(圖3A,B)。
圖3 菌株FJAT31535在高氏1號平板上(A)和體視鏡下(B)的菌落形態(tài)特征Fig.3 Colony morphology of the strain FJAT31535 on a Gause’s No.1 plate (A) and under a stereomicroscope (B)
利用細菌16S rRNA通用引物擴增菌株FJAT31535的16S rRNA基因序列,獲得序列長度為1396 bp,序列提交GenBank(登錄號:ON038371)。FJAT-31535序列與GenBank和Ezbioclound數(shù)據(jù)庫已知序列比對,結果表明,其與弗氏鏈霉菌模式菌株RSU15T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為100%。利用MEGA 6.0軟件NJ法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圖4),結果表明,F(xiàn)JAT-31535與弗氏鏈霉菌模式菌株RSU15T聚在一類群(圖4)?;谛螒B(tài)、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菌株FJAT-31535鑒定為鏈霉菌屬。
圖4 基于16S rRNA序列構建菌株FJAT31535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4 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the strain FJAT31535 based on 16S rRNA sequences
青枯菌具有豐富的種內(nèi)遺傳多樣性[22,23],其致病性和菌系變化與寄主作物品種、栽培方式及外界環(huán)境均存在較大關系[24]。通過生理小種和生化型進行的青枯菌菌系劃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地反映出病原菌在遺傳進化及地理起源上的差異[25]。Fegan等[8]在第三屆青枯病國際會議上提出青枯菌演化型分類框架,將青枯菌依次劃分為種(Species)、演化型(Phylotype)、序列變種(Sequevar)以及克?。–lone)4個不同水平的分類單元,并建立了與之相對應的鑒定方法。
本研究采用演化型復合PCR檢測體系結合傳統(tǒng)的生化型鑒定方法對分離自福建8個地區(qū)的番茄、辣椒和茄子寄主的 56株青枯菌進行演化型劃分和生化型鑒定,結果表明,福建茄科青枯菌大部分屬于生化型Ⅲ、演化型Ⅰ,為亞州分支菌株,與前人研究結果相吻合[4]。Xue等[26]、She等[27]研究證實我國青枯菌可分為生化型Ⅲ和Ⅳ,以生化型Ⅲ為主;而生化型Ⅲ和Ⅳ均屬于演化型Ⅰ菌株。徐進等[4]對45株福建煙草青枯菌演化型和生化型鑒定結果表明,45株青枯菌均屬于演化型Ⅰ,43株屬于生化型Ⅲ,說明福建茄科寄主青枯菌中,生化型Ⅲ是占居優(yōu)勢或普遍存在,但這個生化型在南、北美洲和奧洲并不多見[27]。本研究從番茄寄主分離的1株青枯菌FJAT-15304,鑒定為生化型Ⅱ、演化型Ⅰ,一方面說明青枯菌生化型分布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證明同一省同一寄主上存在不同生化型。青枯菌生化型在地理來源和寄主范圍分布的復雜性,可能與種苗帶毒和頻繁調(diào)運有關[28]。
根據(jù)演化型分類框架,基于egl基因序列,每個演化型可進一步劃分為一系列的序列變種。目前,青枯菌有超過15個序列變種[27,29]。序列變種分類與生理小種、寄主和地理來源相關[30]。潘哲超等[6]、劉海龍等[31]研究福建、貴州、湖北等地煙草青枯菌序列變種時發(fā)現(xiàn),來自相同煙區(qū)的序列變種相對單一;He等研究發(fā)現(xiàn),采集同一鄉(xiāng)鎮(zhèn)或毗鄰鄉(xiāng)鎮(zhèn)的同一寄主的青枯菌,大多具有相同的序列變種[23]。本研究發(fā)現(xiàn),福建茄科青枯菌種以下分類存在亞州分支的7個序列變種。寄主番茄存在的序列變種較多,遺傳多樣性較為豐富,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32],表明福建番茄青枯菌的遺傳多樣性較高,這個研究結果將為抗病品種的選育和青枯病的防控提供理論參考。
Anuratha和 Gnananickam[33]研究表明,青枯菌具有復雜的遺傳多樣性,在離體條件下生防菌 DZ-9、BS2004和DZ-42對青枯菌生化型Ⅲ均表現(xiàn)出較顯著的拮抗效果,但對生化型V卻未顯示明顯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生防放線菌FJAT-31535對生化型Ⅲ的青枯菌FJAT-91具有明顯的拮抗作用,而對生化型Ⅱ的青枯菌FJAT-15304無拮抗作用,這說明生防菌并非對所有生化型青枯菌都有抑制作用,從而給病害防治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此外,放線菌已被廣泛用于生防菌劑的開發(fā)與利用[34],它們通常寄居根系土壤,保護植株免受病原真菌或細菌侵染[35]。本研究篩選到一株放線菌 FJAT-31535,對生化型Ⅲ的青枯菌具有明顯的拮抗效果,未來可以考慮利用這個菌株防治由生化型Ⅲ的青枯菌引起的茄科青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