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斯賓諾莎的表達主義

2022-11-18 03:15
浙江學刊 2022年4期
關(guān)鍵詞:德勒倫理學樣式

孟 強

提要:目前,表達主義逐漸受到學界重視。德勒茲對斯賓諾莎的表達主義解讀有助于拓展現(xiàn)有的研究視域。在古典哲學中,“表達”旨在解答形而上學的核心問題,即“一”與“多”的關(guān)系。在斯賓諾莎那里,表達首先說明了實體的構(gòu)成。實體由無限多屬性構(gòu)成,每個屬性均表達唯一的實體。其次,表達說明了樣式的生產(chǎn)。萬物是唯一實體的表達,實體內(nèi)在于萬物。此外,表達主義還斷言,觀念之所以能夠表象對象,首先在于它是思想屬性的表達。總之,斯賓諾莎的表達主義有望為我們克服二元存在論以及表象主義認識論提供重要參照。

當代思想界對表達主義(expressivism)(1)為了避免與20世紀初藝術(shù)和電影領(lǐng)域的“表現(xiàn)主義”混淆,本文將expressivism統(tǒng)一翻譯為“表達主義”。并不陌生。而且,它涵蓋幾條迥然有別的研究路線。首先,布蘭頓(Robert Brandom)將自己的推理主義(inferentialism)稱作表達主義,表達“并非將內(nèi)部的東西轉(zhuǎn)變成外部的東西,而是使隱含之物明晰(make explicit what is implicit)”。(2)Robert Brandom, Articulating Reas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8.其次,在倫理學領(lǐng)域,表達主義主張倫理詞匯或命題并不描述客觀事實,而首先表達言說者的情感、態(tài)度或立場。布萊克本(Simon Blackburn)將這種倫理表達主義追溯到休謨。(3)Simon Blackburn, Antirealist Expressivism and Quasi-realism,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thical Theory, ed. David Cop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46-163.依普賴斯(Huw Price)之見,以上是當前英美學界兩種主要的表達主義聲音。(4)Huw Price, Expressivism for Two Voices, in Pragmatism, Science and Naturalism, eds. Jonathan Knowles and Henrik Rydenfelt,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11, pp.87-113.可是,它們沒有窮盡表達主義的全部意義。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思想史研究中,泰勒(Charles Taylor)將表達主義回溯到德國浪漫主義對啟蒙運動的批判,特別是赫爾德。啟蒙運動導致了自由與自然的分裂,浪漫派表達主義的核心訴求是實現(xiàn)二者的重新統(tǒng)一。(5)泰勒:《黑格爾》,張國清等譯,譯林出版社,2012年,第1章。最后,20世紀60年代末,德勒茲(Gilles Deleuze)將表達概念視為斯賓諾莎思想的主線,主張斯賓諾莎主義首先是表達主義。這一解讀集中體現(xiàn)在《斯賓諾莎與表達問題》中??梢姡磉_主義具有多種不同的意義與思想來源。本文聚焦于最后一種形態(tài),即德勒茲對斯賓諾莎的表達主義解讀,希望借此展現(xiàn)表達主義的獨特性與解釋力。

一、《斯賓諾莎與表達問題》的寫作背景

今天,談?wù)撍官e諾莎似乎不合時宜。許多人認為斯賓諾莎哲學是前批判的,思辨色彩過于濃郁,其神學旨趣與當代世俗精神格格不入。但是,不合時宜恰恰是德勒茲的鮮明個性,“哲學家總是反抗他的時代,批判當下的世界,他形成的概念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歷史的,而是不合時宜的、非當下的?!?6)Gilles Deleuze, Nietzsche et la philosophie, Paris: PUF, 1983, p. 122. 以下所有引文均參考了中譯本《尼采與哲學》(周穎等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不再逐一注明。在德勒茲的職業(yè)生涯中,斯賓諾莎始終發(fā)揮著重要影響,從20世紀60年代末一直延續(xù)到90年代。1968年德勒茲發(fā)表《斯賓諾莎與表達問題》,直至90年代的晚期作品《什么是哲學?》,他始終對斯賓諾莎推崇備至:“斯賓諾莎是哲學家的基督,最偉大的哲學家也只是使徒罷了,與這位神秘人物只有親疏之別?!?7)Gilles Deleuze et Félix Guattari, 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 Paris: Minuit, 1991, p.59. 以下所有引文均參考了中譯本《什么是哲學?》(張祖建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年),不再逐一注明。

在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德勒茲不是唯一對斯賓諾莎感興趣的學者。1968年,戈胡(Martial Gueroult)出版了影響廣泛的《斯賓諾莎第一卷:上帝》。1969年,馬特龍(Alexandre Matheron)出版了《斯賓諾莎的個體與共同體》。這三位作者的著作標志著斯賓諾莎在法國的重生。奈格里(Antonio Negri)指出,對斯賓諾莎重燃興趣首先與反抗結(jié)構(gòu)主義有關(guān):“德勒茲將斯賓諾莎當作一位能夠讓自己走出結(jié)構(gòu)主義的擺渡人”。(8)Antonio Negri, Spinoza: Now and Then, trans. Ed Emery, Medford: Polity, 2020, p.17.其次,這也反映了當時的反主體主義旨趣。馬舍雷(Pierre Macherey)說道,“通過強調(diào)斯賓諾莎的反笛卡爾主義,它們[上述著作]力圖把斯賓諾莎變成一位主體性與意識幻相的徹底批判者,而具有鮮明后笛卡爾主義色彩的法國風格的現(xiàn)象學卻沉浸其中”。(9)Pierre Macherey, The Encounter with Spinoza, in Deleuze: A Critical Reader, ed. Paul Patton, Oxford: Blackwell, 1996, pp.140,144.最后,在1968年的政治氛圍中,斯賓諾莎以反抗者的姿態(tài)出場,他為德勒茲和加塔利(Félix Guattari)批判資本主義提供了思想武器。(10)Antonio Negri, Spinoza: Now and Then, trans. Ed Emery, Medford: Polity, 2020, pp.3-6.

《斯賓諾莎與表達問題》集中體現(xiàn)了德勒茲的表達主義解讀。其實,它不是標準的哲學史著作,其目標不是忠實的文本解讀,盡管德勒茲自認為“最嚴格地按照哲學史的規(guī)范進行研究”。(11)德勒茲、帕爾奈:《對話》,董樹寶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23頁。眾所周知,他對學院派哲學史始終保持警惕:“我屬于在不同程度上被人用哲學史所謀害的最后一代人。哲學史在哲學上行使著明顯的鎮(zhèn)壓功能,這就是狹義的哲學的俄狄浦斯”。(12)德勒茲:《哲學與權(quán)力的談判》,劉漢全譯,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第6頁。對哲學史規(guī)范的偏離首先就體現(xiàn)在表達概念上。因為在斯賓諾莎研究中,表達主義解讀幾乎未曾出現(xiàn)過。而且,《倫理學》文本似乎也不支持這種闡釋,“表達”不是斯賓諾莎的關(guān)鍵詞?!氨磉_的思想在《倫理學》中并不占據(jù)中心位置,它的出現(xiàn)僅僅是間接的”。(13)Pierre Macherey, The Encounter with Spinoza, in Deleuze: A Critical Reader, ed. Paul Patton, Oxford: Blackwell, 1996, pp.140,144.對此,德勒茲心知肚明。這樣看來,他的目標與其說是發(fā)現(xiàn)斯賓諾莎,毋寧說是發(fā)明斯賓諾莎。

二、“表達”簡史

在《倫理學》中,“表達”一詞首次出現(xiàn)在第一部分界說六:“上帝,我理解為絕對無限的存在,亦即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實體,其中每個屬性各表達永恒無限的本質(zhì)”。(14)斯賓諾莎:《倫理學》,賀麟譯,《斯賓諾莎文集》第四卷,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第一部分界說六。為行文起見,有些引文參照英文版略有改動,不再逐一注明。見Baruch de 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ed. and trans. Edwin Curle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5.什么是表達?斯賓諾莎對此并未給出界定。德勒茲指出,表達具有兩層看似矛盾的含義:展開(expliquer)與內(nèi)含(impliquer)。所謂展開即發(fā)展(développer),所謂內(nèi)含即包含(envelopper)?!斑@兩個詞并不是對立的,它們恰好指示出表達的兩個方面”。(15)Gilles Deleuze, Spinoza et la problème de?l’expression, Paris: Minuit, 1968, p.12. 以下所有引文均參考了中譯本《斯賓諾莎與表現(xiàn)問題》(龔重林譯,商務(wù)印書館,2013年),不再逐一注明。一方面,表達是展開,即展開或發(fā)展表達者(ce qui s’exprime)。另一方面,表達包含表達者,或者說表達者被內(nèi)含在表達中。讓我們首先簡要回顧歷史,追溯一下“表達”的起源及其背景。

首先且最關(guān)鍵的是,“表達”針對的主要問題是一與多、理念與現(xiàn)象、上帝與世界的關(guān)系。這是古典形而上學的核心主題。以柏拉圖為例,他提出了兩個世界理論,即理念世界與現(xiàn)象世界。那么,位于超驗世界的理念與現(xiàn)象世界的具體事物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美的理念與美的事物如何聯(lián)系起來?根據(jù)柏拉圖的觀點,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它分有了美的理念。所謂分有就是模仿,理念即被模仿的原型。對于這種解釋,亞里士多德早已提出批評:“說形式作為模型而存在,其他的東西分有它們是一句空話,是一種詩的比喻”。(16)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苗力田譯,《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53頁。德勒茲指出,無論怎樣理解分有,柏拉圖都是從分有者即感性事物的角度出發(fā)的?!霸诎乩瓐D那里,人們首先從分有者那里尋找分有的原理。分有常常像是被分有者遭遇的來自外部的意外,像是被分有者遭受的暴力”。(17)Gilles Deleuze, Spinoza et la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 pp.153,154,159.

新柏拉圖主義顛倒了理解一與多的方式,應(yīng)該從被分有者而不是分有者出發(fā)去說明分有。為此,普羅提諾提出了著名的流溢說(emanation)。太一(the One)與世界的關(guān)系不是后者模仿前者,而是前者流溢出后者。從太一依次流溢出理智、靈魂與自然。事物離太一越遠,等級越低,越不完美。什么是流溢?它類似于太陽發(fā)光,光線源源不斷地從太陽中射出,但太陽自身沒有絲毫損失,依然是完滿的、自在的。(18)姚介厚:《西方哲學史學》(學術(shù)版),第二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95頁。流溢同時指原因、給予與生產(chǎn):“并不是被分有者進入分有者之中。被分有者位于自身之中;它通過生產(chǎn)(produit)而被分有,通過給予(donne)而生產(chǎn)。但是,為了給予或生產(chǎn),它不必離開自身?!?19)Gilles Deleuze, Spinoza et la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 pp.153,154,159.總之,所謂分有即流溢,一流溢多,同時高于多。

除了流溢因,在普羅提諾那里還有另一類原因的萌芽,即內(nèi)在因(la cause immanente)。對于表達主義,內(nèi)在因具有重大意義。內(nèi)在因不涉及太一流溢萬物,而涉及存在與存在者的關(guān)系。太一流溢存在,而高于存在。但是,存在與存在者的關(guān)系是內(nèi)在關(guān)系。存在含納(compliquer)一切存在者,每個存在者都展開(expliquer)存在?!案鶕?jù)普羅提諾的這些文字,這不再是流溢”,“他在向我們談?wù)搩?nèi)在因”。(20)Gilles Deleuze, Sur Spinoza, Cours Vincennes-St Denis, 25/11/1980, https://www.webdeleuze.com.在中世紀和文藝復(fù)興時期,含納與展開的意義變得越來越重要,單向的流溢逐漸為含納與展開的雙向過程所取代。內(nèi)在因與流溢因的共同之處是,它們在生產(chǎn)萬物時依然位于自身,不離開自身。它們的差別有二:流溢因的結(jié)果位于原因之外,內(nèi)在因的結(jié)果位于原因之內(nèi);流溢因蘊含存在論的等級結(jié)構(gòu),內(nèi)在因則蘊含存在的平等(égalité de l’être)。

這樣,分有不再建立在流溢概念之上,而建立在“絕對存在的直接與充分表達”上(21)Gilles Deleuze, Spinoza et la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 pp.153,154,159.正是在這里,表達概念浮出水面。表達與內(nèi)在性(immanence)是直接相關(guān)的。內(nèi)在性是表達的,而表達是內(nèi)在的。根據(jù)內(nèi)在性,分有即表達。多被一含納,一被多展開,含納與展開的雙向運動就是表達。被分有者相對于分有者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前者內(nèi)在(immanent)于后者,并被后者所表達??傊?,從流溢因走向內(nèi)在因,表達概念真正體現(xiàn)出自身的價值?!皟?nèi)在性是哲學的眩暈(vertige),與表達概念密不可分”。(22)Gilles Deleuze, Spinoza et la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 pp.164,28-29.如果斯賓諾莎是內(nèi)在主義者,主張上帝是萬物的內(nèi)在因,那么他同時亦應(yīng)是表達主義者。

三、表達與實體之構(gòu)成

回到斯賓諾莎。前面談到,“表達”不是斯賓諾莎的關(guān)鍵詞。而且,他從未對表達進行過界定。那么,表達究竟意味著什么?德勒茲指出,表達包含一種三重結(jié)構(gòu)(triade),它旨在規(guī)定三個事項之間的關(guān)系:表達者(ce qui s’exprime)、被表達者(l’exprimé)與表達(expression)。在斯賓諾莎那里,表達有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的表達規(guī)定了實體、屬性與本質(zhì)之間的關(guān)系。根據(jù)定義,實體是在自身內(nèi)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屬性是由知性看來構(gòu)成實體本質(zhì)的東西。在此,實體是表達者,屬性是表達,本質(zhì)是被表達者。實體表達自身,屬性是實體的表達,被屬性表達的是實體的本質(zhì)。這個層次的表達說明了實體之構(gòu)成(constitution):無限多的屬性是同一個實體的不同表達,或者說實體由無限多的屬性構(gòu)成,這個唯一實體即上帝。這就是《倫理學》第一部分命題十一:“上帝,或包含無限多屬性的實體,其中每個屬性各表達永恒無限的本質(zhì),必然存在?!睂Υ?,德勒茲亦稱作實體的譜系,“在斯賓諾莎主義那里,不僅有從實體而出的樣式之發(fā)生(genèse de modes),而且還有實體的譜系(généalogie de la substance)”。(23)Gilles Deleuze, L’le déserte: textes et entretiens 1953-1974, Paris: Minuit, 2002, p.209.

斯賓諾莎面臨的首要任務(wù)是如何統(tǒng)一實體的唯一性與屬性的多樣性,如何證明唯一的實體由無限多的屬性所構(gòu)成,而不是有多少屬性就有多少實體。首先,同一個屬性不能對應(yīng)多個實體,證明這一點較為容易。我們只能通過屬性區(qū)分實體,而不能通過樣式。假設(shè)多個實體具有同一個屬性,那么根據(jù)屬性將無法區(qū)分這多個實體。因此,同一個屬性只能有一個實體。其次,并非有多少屬性就有多少實體,而是一切屬性隸屬于唯一實體。如果每個屬性對應(yīng)一個實體,那么必然得出存在多個實體。斯賓諾莎提供了兩個證明:第一、“一個本質(zhì)包含的實在性或存在愈多,則歸給這個本質(zhì)的屬性也就必定愈多”;第二、“我歸給一個本質(zhì)的屬性愈多,則我必然歸給這個本質(zhì)的存在就愈多,也就是說,我設(shè)想這個本質(zhì)具有的真實性就愈多?!?24)斯賓諾莎:《書信集》,洪漢鼎譯,《斯賓諾莎文集》第五卷,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第47頁。

這兩個證明有一個重要預(yù)設(shè),即真實區(qū)分(distinction réelle)不同于數(shù)目區(qū)分(distinction numérique)。只有預(yù)設(shè)這個前提,上述證明才是有效的。“真實區(qū)分”與“數(shù)目區(qū)分”是經(jīng)院哲學術(shù)語。屬性X與Y之間的區(qū)分是真實區(qū)分,當且僅當設(shè)想屬性X時無需參照屬性Y,反之亦然。依據(jù)斯賓諾莎,“兩個屬性可以設(shè)想為是真實區(qū)分的,也就是說,設(shè)想這個屬性無須借助那個屬性”。(25)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一部分命題十附釋。問題是,真實區(qū)分蘊含數(shù)目區(qū)分嗎?如果有多少屬性就有多少實體,那么真實區(qū)分就蘊含數(shù)字區(qū)分,從而就無法獲得實體的唯一性。這恰恰是斯賓諾莎反對的。德勒茲認為,只有首先設(shè)定真實區(qū)分不是數(shù)目區(qū)分,斯賓諾莎才能說“把多個屬性歸屬于一個實體絕不是荒謬的”,即不自相矛盾。“事實上,只有這一分析[即真實區(qū)分不是數(shù)目區(qū)分]才證明,將所有屬性歸屬一個存在者是可能的,因此從每個屬性的無限性過渡到一個擁有所有屬性的存在者的絕對性是可能的?!?26)Gilles Deleuze, Spinoza et la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 pp.164,28-29.在此前提下,很容易證明無限多屬性屬于唯一實體。事物的實在性越多,它具有的屬性越多,那么“絕對無限的存在必然應(yīng)規(guī)定為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存在,它的每個屬性都表達某種永恒無限的本質(zhì)”。(27)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一部分命題十附釋。這樣,我們便獲得了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唯一實體概念,即上帝。

這一層次上的表達刻畫了實體的譜系或構(gòu)成。實體自我表達,屬性是表達,實體的本質(zhì)是被表達者。一方面,每個屬性均表達某種永恒無限的本質(zhì),后者在屬性之外并不存在。換言之,被表達者不能存在于表達之外。另一方面,眾多被表達的本質(zhì)不是屬性的本質(zhì),而是唯一實體的本質(zhì)。本質(zhì)被屬性表達,但它是作為表達者的實體之本質(zhì)。德勒茲借用鏡子和種子的比喻做進一步說明?!氨磉_主義哲學為我們提供了兩個傳統(tǒng)隱喻:反射或反映一幅圖像的鏡子,但也是‘表達’整棵樹的種子?!?28)Gilles Deleuze, Spinoza et la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 pp.69,97.一方面,屬性如同鏡子,它們反映實體,每個屬性都表達實體的永恒無限的本質(zhì)。無限多屬性如同無限多面鏡子一樣反映同一個實體。每面鏡子中的形象各異,但都是同一實體的形象。另一方面,本質(zhì)被包含(enveloppé)在屬性中,如同樹被包含在種子中。就此而言,與其說屬性反映實體的本質(zhì),不如說屬性構(gòu)成或孕育了實體的本質(zhì)??傊?,借助表達概念,實體與屬性被統(tǒng)一起來,無限多的屬性表達唯一實體,同時亦構(gòu)成唯一實體。

四、表達與樣式之生產(chǎn)

第二個層次的表達是樣式之生產(chǎn)(production),即上帝表達于整個自然中。第一個層次是實體在無限多屬性中表達自身,每個屬性均表達實體的本質(zhì)。第二個層次是屬性在樣式中表達自身,每個樣式均表達實體的分殊(modification)。在第一個層次上,上帝在構(gòu)成“能動的自然”(natura naturans)中表達自身。在第二個層次上,上帝在生產(chǎn)“被動的自然”(natura naturata)中表達自身。所謂能動的自然是表達實體的永恒無限本質(zhì)的屬性,所謂被動的自然是從上帝本性的必然性推出的一切,或?qū)傩缘囊磺袠邮健?29)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一部分命題二十九附釋??傊谝粚哟蔚谋磉_說明上帝是什么,第二層次的表達說明上帝生產(chǎn)什么。

根據(jù)定義,“樣式,我理解為實體的情狀(affections),或者在他物內(nèi)通過他物而被認識的東西”。(30)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一部分界說五。樣式是上帝的二階表達,這一表達的三重結(jié)構(gòu)是:“每個屬性自我表達,依賴于屬性的樣式是表達,某個分殊(modification)被表達”。(31)Gilles Deleuze, Spinoza et la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 pp.69,97.一方面,每個屬性含納該屬性下的一切樣式。另一方面,該屬性下的一切樣式都展開該屬性。但是,被表達者是實體的分殊,正如第一個層次中被表達者是實體的本質(zhì)一樣。分殊在樣式之外并不存在,但分殊不是屬性的分殊,而是實體的分殊。從形式上說,樣式因為屬性的無限性而呈現(xiàn)為多。從存在論上說,無限多形式的樣式表達的是一,即實體。

德勒茲從三個方面對于樣式展開分析,分別是本質(zhì)、關(guān)系與廣延部分(parties extensives)。首先,樣式的本質(zhì)是力度(degré de puissance)或強度(intensité),“樣式的本質(zhì)是力量之程度,是上帝力量的一部分,即強度部分(partie intensive)或強度(degré d’intensité)”。(32)Gilles Deleuze, Spinoza: philosophie pratique, Paris: Minuit, 2003, p.134.上帝具有絕對無限的存在力量,樣式作為上帝的表達均分有力量?!耙磺写嬖诘氖挛锬灰阅撤N一定的方式表達上帝的本性或本質(zhì),換言之,一切存在的事物莫不以某種一定的方式表達上帝的力量,而上帝的力量即是萬物的原因?!?33)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一部分命題三十六證明。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樣式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力量或強度。德勒茲常常以白墻為例來說明何謂力度或強度。白墻的白色作為性質(zhì)是不可分的,但白色包含無限多的白度,白度即強度。灰白、亮白等等都是白,但因為具有不同的強度而彼此區(qū)分??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分幸灿懻撨^強度問題?!爸X的預(yù)先推定”表明,“在一切顯象中,作為感覺對象的實在的東西都有強度的量,即一種程度”。(34)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81頁。例如,在實際直觀到紅花之前,我們預(yù)先知道紅色必然具有一定的強度,即必然以一定的強烈程度刺激我們的感官。

但是,樣式的本質(zhì)并不蘊含樣式的存在,正如人的本質(zhì)并不蘊含某個特定的人存在一樣。那么,樣式進入綿延或?qū)嵈嫘枰裁礂l件?這涉及到樣式的另外兩個方面,即關(guān)系與廣延部分?!八官e諾莎的存在理論包含三個元素:特異本質(zhì)(l’essence singulière),即力度或強度;特殊實存(l’existence particulière),它總是由無限多的廣延部分所組成;個體形式(forme individuelle),即特有或表達的關(guān)系,它永恒地對應(yīng)于樣式之本質(zhì),而且無限多的部分在此形式下暫時與本質(zhì)匹配?!?35)Gilles Deleuze, Spinoza et la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 pp.191,10.簡單地說,某樣式本質(zhì)X表達為某種關(guān)系Y,當無限多的廣延部分實現(xiàn)了Y,該樣式便實存并進入綿延。當這些廣延部分不再實現(xiàn)Y,該樣式即消失,不再綿延。以我的存在為例。第一、我具有無限多的廣延部分,或者說我是一個由無限多的廣延部分組成的集合,如各種器官、細胞組織等等。第二、這個集合總是在特定的關(guān)系下屬于我。我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必須維持特定的關(guān)系,并相互配合。第三、這種關(guān)系表達了某種力度,力度構(gòu)成了我的本質(zhì)。(36)Gilles Deleuze, Sur Spinoza, Cours Vincennes-St Denis, 17/03/1981.如果我喝了毒藥,我的身體的各個部分的關(guān)系將發(fā)生變化,如細胞組織結(jié)構(gòu)遭到破壞,乃至于它們最終不再屬于我。此時,能夠表達我的力度的關(guān)系不再被實現(xiàn),我不再綿延。這就是死亡的意義。

概言之,上帝在被動的自然中再度表達自身,這就是樣式之生產(chǎn)。作為表達,樣式分有上帝絕對無限的力量,樣式的本質(zhì)即力度或強度。從無限的屬性到有限的樣式,這是上帝的自我表達過程,也是實體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過程。至此可以說,豐富多彩的自然是唯一上帝的表達,上帝內(nèi)在于每一事物中。這里,強度或力度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解答了如何從唯一實體分化出多樣事物的難題:一包含無限多的強度,無限多的強度都屬于一,正如白包含無限多的白度,但無限多的白度都是白。

五、知識作為表達

前面的討論位于存在論層面,表達被用來說明實體、屬性、樣式之間的關(guān)系。但是,“表達概念不僅具有存在論意義,而且具有認識論(gnoséologique)意義?!?37)Gilles Deleuze, Spinoza et la problème de l’expression, pp.191,10.長久以來,表象主義(representationalism)左右著人們的知識概念。根據(jù)表象主義,知識是對外部實在的表象或反映。當觀念、命題符合對象時,它就是真的。但是,根據(jù)斯賓諾莎的表達主義,一切樣式都是上帝的表達,觀念是思想屬性的樣式,因此觀念是上帝的表達。斯賓諾莎承認“真觀念必定符合它的對象”(38)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一部分公則六。,但真觀念之所以符合對象,首先是因為它表達了上帝,使得觀念的表象性成為可能的是觀念的表達性。這是表達主義知識觀的核心。

上帝擁有無限多的屬性,每個屬性均表達上帝的本質(zhì)。那么,諸屬性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這涉及到著名的平行論(parallelism)。斯賓諾莎的經(jīng)典表述是:觀念的次序和聯(lián)結(jié)與事物的次序和聯(lián)結(jié)是相同的。人由身體和心靈構(gòu)成,它們作為樣式分屬廣延與思想兩種屬性。而且,人類作為有限理智只認識這兩種屬性。根據(jù)平行論,我們可以對身心關(guān)系作如下推理。第一,身心之間沒有因果關(guān)系,因為二者分屬不同的屬性。“身體不能決定心靈,使它思想,心靈也不能決定身體,使它或動或靜或其他(如果有其他的話)?!?39)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三部分命題二。第二,身心之間具有次序的同一性,即觀念序列與身體序列是一一對應(yīng)的。身體中發(fā)生的事情必然有觀念與之對應(yīng),反之亦然。第三,身心之間具有聯(lián)結(jié)的同一性。兩個序列的地位是平等的,心靈并不優(yōu)于身體,更無法支配身體或決定身體做什么。第四,身心在存在論上是同一的?!靶呐c身乃是同一的東西,不過有時借思想的屬性、有時借廣延的屬性去理解罷了?!?40)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三部分命題二附釋??傊?,身體與心靈是同一個我的兩種表達方式。如果知識屬于觀念,觀念作為樣式被包含于思想屬性,那么知識與事物之間的一切直接因果作用都將被排除。知識無法直接表象對象,二者之間根本不存在通道。在斯賓諾莎那里,心靈如同鏡子一樣反映世界的表象主義沒有立足之地。

既然如此,心靈如何認識世界?為解答這一問題,需參照上帝的兩種力量。上帝擁有思想力量與行動力量,而且它們是相等的。一方面,上帝擁有絕對的存在與行動力量,這種力量生產(chǎn)出一切樣式,即被動的自然。另一方面,上帝擁有絕對的思想力量,這種力量生產(chǎn)出一切關(guān)于樣式的觀念。任何位于上帝存在力量內(nèi)的東西都必然出現(xiàn)在上帝的思想力量中,反之亦然。“上帝的思想力量即等于上帝的現(xiàn)實的行動力量。這就是說,凡是在形式上從上帝的無限本性而出的任何東西,即客觀上在上帝之內(nèi)也是依同一次序和同一聯(lián)結(jié)出于上帝的觀念的?!?41)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二部分命題七繹理。請注意,這里的“客觀”與“形式”是中世紀術(shù)語,與今日含義有別。所謂客觀即在思想中,所謂形式即在現(xiàn)實中。在上帝那里,觀念的次序與聯(lián)結(jié)等于事物的次序與聯(lián)結(jié)。因此,觀念必然符合或表象對象。但是,觀念表象對象的可能性條件是它表達上帝的觀念,即處于無限理智的次序與聯(lián)結(jié)中。這種觀念亦被稱作充分觀念(adequate ideas),它無需參照觀念的對象,完全取決于觀念之間的聯(lián)結(jié)??傊潜磉_使得表象成為可能。

但是,人不是上帝,人會犯錯,而且必然出錯。通常,人的心靈具有的觀念是關(guān)于身體狀態(tài)變化的觀念,這種變化來自身體與外物的相互作用。因此,我們的觀念總是不充分的(inadequate),“心靈對于它自身、它的身體以及外物都沒有充分的知識,而僅有混淆的知識”。(42)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二部分命題二十九附釋。我們之所以犯錯,是因為沒有依照理智次序去認識事物,而僅僅依賴身體狀態(tài)的次序。身體是廣延屬性的樣式,它總是與無數(shù)其他物體相互作用。由此獲得的知識只反映外界事物在身體中造成的結(jié)果,關(guān)于這種結(jié)果的觀念“就其僅與人心相聯(lián)系而言如同無前提的結(jié)論”。(43)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二部分命題二十八證明。這種認識事物的方式被稱作“想象”(imagination)或“第一種知識”。人的心靈如何從謬誤走向真理?如何獲得真觀念?斯賓諾莎提出,心靈可以借助于第二種知識即共同概念(common notions)最終達到關(guān)于上帝的直觀知識,即第三種知識。當且僅當心靈中的觀念依照理智次序排列,我們就如同上帝那般擁有觀念及其聯(lián)結(jié),而這種觀念必然符合對象,因而必然是真觀念。由此,人的心靈似乎獲得了上帝視角:“令人驚異的是,人的心靈能夠如上帝之眼那樣理解個別事物的本質(zhì)”。(44)Magraret Wilson, Spinoza’s theory of knowledge,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pinoza, ed. Don Garret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13.總之,根據(jù)表達主義,觀念首先是表達,惟其如此才能表象。

六、結(jié)語:表達主義的當代價值

在當代,斯賓諾莎的表達主義有何價值?必須承認,在后形而上學時代,上帝、實體、屬性等概念已失去吸引力,當代哲學家早已放棄了這樣的言說方式。幸運的是,表達主義作為一種思想方式并不必然以上帝或?qū)嶓w為前提。我認為,斯賓諾莎的表達主義在以下四個方面值得認真對待。第一,表達的內(nèi)在性要求我們放棄一切超越性。在西方思想史上,超越性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本源、目的、理念、本質(zhì)、中心、樹根等等。表達主義從根本上拒絕這樣的范疇,而倡導將一切事物置于同一個層面,即德勒茲所說的“內(nèi)在性平面”。第二,表達主義將上帝置于自然中,“上帝或自然”(Deus sive Natura)。這一舉動帶有濃郁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氣息。斯賓諾莎明確主張“運用普遍的自然規(guī)律和法則去理解一切事物的性質(zhì)”。(45)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三部分序言。然而,與當代英美學界的自然主義不同,表達主義的自然主義并不承諾物理主義,后者其實含蓄地預(yù)設(shè)了另一種超越性,即近代物理科學的真理性。在此,表達主義有望開拓當代自然主義研究的視野與厚度。第三,作為存在論,表達主義拒絕思維與存在、詞與物、主體與客體的二元論。在斯賓諾莎那里,存在是統(tǒng)一的,思維與廣延只是同一存在的不同表達形式。這條非二元論的存在論路線在德勒茲本人的哲學中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它可以為我們克服近代以來的二元存在論提供靈感。第四,作為認識論,表達主義是表象主義的替代性策略。表象主義是現(xiàn)代認識論的核心,把知識視為對外部世界的表象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預(yù)設(shè)。但表達主義主張,思維并非外在于世界,而恰恰內(nèi)在于世界,正是這種內(nèi)在性使得認識成為可能。知識首先不是表象對象,而是表達思維或認知者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及其與事物打交道的能力??傊?,這條表達主義之路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發(fā)掘。

猜你喜歡
德勒倫理學樣式
實踐音樂教育哲學中的倫理學意蘊探析
尋找德勒茲
在不同的Word文檔之間借用樣式或格式
無聲的善,勇敢的心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這是巴黎發(fā)布的新樣式
倫理學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困境和出路
計算機倫理學的歷史與邏輯追問
五寨县| 新田县| 子长县| 云霄县| 崇义县| 清苑县| 凭祥市| 图们市| 乌鲁木齐市| 民乐县| 仪征市| 广州市| 紫金县| 彝良县| 那曲县| 塔城市| 富川| 海淀区| 凤阳县| 绥中县| 河曲县| 青海省| 承德市| 苗栗市| 大姚县| 江西省| 九台市| 安塞县| 鹤峰县| 昌吉市| 瑞安市| 聊城市| 福贡县| 迁西县| 淳化县| 天津市| 顺昌县| 大邑县| 和平县| 监利县| 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