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姣華 佘雅斌
“全民閱讀”時代,閱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似乎每個人都在“閱讀”。大腦作為閱讀的生理器官,其結構異常復雜,一直被視為神秘“黑箱”。近年來,關于“腦”的閱讀研究有所突破,“閱讀腦”這一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們對大腦閱讀機制的探索與理解。本研究通過梳理“閱讀腦”的基本內涵,探索“閱讀腦”的生成機理,為培養(yǎng)“閱讀腦”提供啟示。
“閱讀腦”是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安娜·沃爾夫(Maryanne Wolf)教授在《普魯斯特與烏賊——閱讀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一書中提出的。她認為,大腦生來不會閱讀,閱讀是利用大腦的已有結構,在負責視覺、語言、記憶、基本認知等部件間建立聯結,形成“閱讀通路”。隨著發(fā)展與進化,達到“深入閱讀”的能力,逐步形成一個可以閱讀的大腦——閱讀腦。閱讀腦不是“專門負責閱讀的大腦”,而是“閱讀中的大腦”,它會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1]閱讀腦具有“開放架構”和“雙向動態(tài)”兩大特征?!伴_放架構”指神經元能夠根據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建立新的聯結和傳遞通道?!半p向動態(tài)”指大腦可以根據閱讀的需要不斷進行生物學上的修正和完善,以更加適應閱讀的需要,而“閱讀腦”的發(fā)展,又直接影響閱讀的質量和水平。
“閱讀腦”的形成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每個人能達成的層次因人而異。沃爾夫教授認為,人類從不識字到成為一個成熟的閱讀者包括五個進階,即萌芽級閱讀者、初級閱讀者、解碼級閱讀者、流暢級閱讀者和專家級閱讀者。5歲前的孩子一般是萌芽級閱讀者,其主要閱讀形式是親子閱讀,閱讀者坐在母親的腿上,聽母親講故事、讀繪本。這種寵愛式的親子閱讀,讓兒童初步感知文本、接觸閱讀,進而享受閱讀,增強兒童對閱讀的興趣和愛好。6-7歲的孩子開始步入初級閱讀者階段,這個階段的閱讀者開始識字、解碼語音和語義。建立字形與字音之間的聯系,積累大量的詞匯,豐富“心理詞典”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語音通道是這個時期閱讀的主要通道,大聲朗讀是最有效的形式。
在積累一段時間的語音、詞匯和語義之后,孩子逐步成為解碼級閱讀者,這個階段的孩子大概8-9歲,處于小學三年級階段,他們開始從整體上理解閱讀材料,并習得一些閱讀的技能。閱讀者如果在這個階段出現困難,則可能無法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如果閱讀者超越這一階段,能夠進一步地理解文本,甚至超越文本本身,理解作者和文本,則順利進入到流暢級閱讀者。閱讀的最高級別是專家級閱讀者,這類閱讀者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閱讀,并對閱讀材料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能實現閱讀與生活的雙向互動,能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文本、解讀文本,同時,通過閱讀,也能不停地完善自身生活。
由于閱讀腦是分層進階,高層都以低層為基礎并累積遞增,但并非每個人的發(fā)展都會按照層次順暢進階,而是會遇到各種障礙。閱讀障礙指“一種以單詞編碼困難為特征的內源性語言障礙,通常反映出語音加工能力具有缺陷”[2]。常見的閱讀障礙有深層閱讀障礙、表層閱讀障礙、失讀癥、忽視性閱讀障礙和注意性閱讀障礙五種。
閱讀障礙者的大腦在功能和結構上與正常閱讀者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包括顳葉的解剖結構不正常、聯結發(fā)生改變、腦區(qū)激活不足等。如,負責語音切分的左側額下回、負責語音工作記憶的顳頂聯合區(qū)等體積偏小,負責“形音轉換”的顳頂和顳枕的激活不足,角回與其他語言區(qū)的連接弱。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語音缺陷。閱讀障礙往往與聽覺加工缺陷高度相關,內耳功能異常,主要是小腦——前庭通路功能異常。他們的語音意識較弱,對新的聽覺信息注意力很微弱,對聲音定位不準確,聽覺辨別能力弱。二是視覺缺陷。如暗適應敏感性,閱讀障礙者對白紙上的黑字不適應,在他們看來,那些字不停地閃爍或移動。三是聯結缺陷。主要表現在視覺到言語的聯結出了問題,或是視覺和聽覺系統(tǒng)的聯合存在缺陷。[3]這些缺陷導致閱讀障礙者在視覺、聽覺、提取和整合拼寫規(guī)則、語音、語義、語法與推理過程上更為緩慢。[4]由于中文的視覺復雜性,中文閱讀障礙者在同一左中額回區(qū)域的激活減少,但在較后的大腦系統(tǒng)中并未顯示出與正常人的功能或結構(即體積灰質)差異。[5]
對“閱讀腦”困境表征的了解,能加深對“閱讀腦”的認知。人類天生會口語,能看到東西,卻不能閱讀,那“閱讀腦”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內存的生成機理是什么?這些問題對“閱讀腦”的培養(yǎng)可提供更多的啟示。
大腦閱讀是多個區(qū)域協(xié)同合作的結果,其基本過程如下:首先,文字通過眼睛進入視覺系統(tǒng)。在這一過程中,眼睛相當于一個掃描儀,而真正起到作用的是眼睛中央的“中央凹”,只有它才有足夠的分辨率,可以識別鉛字。隨之,視覺系統(tǒng)中的視網膜神經元將中央凹掃描到的文字分解為字形、音節(jié)、前綴、后綴、詞根等碎片。在這一過程中,視覺系統(tǒng)會努力尋找文字模糊大小寫、手寫體和書面體、不同字體等差異的恒常性,以更好地識別文字。識別完成后,再通過語音通路將文字轉化為語音;通過語義通路,將文字與心理詞典的條目對應起來,以提取詞義。在整個過程中,語音通道和語義通道并行加工,相互影響與合作,最終實現閱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文字非常規(guī)則,或不常見,或是新的,大腦更傾向于用“語音通路”進行加工。與之相反,當文字很常見或是發(fā)音很特殊時,大腦將直接提取詞義。兒童的這兩條通路合作并不協(xié)調,需要通過多年的練習,才能將這兩條通路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這樣的閱讀訓練是讓腦慢慢具備閱讀的能力,由此可見,長期訓練腦的閱讀是生成“閱讀腦”的前提條件。
大腦具有被改變的可能性,即可塑性,包括突觸、神經元、大腦皮層功能三個層次的可塑性。[6]突觸的可塑性指通過學習等各種刺激,可以建立新的神經聯結,形成新的突觸。神經元的可塑性指經過強化,神經元對某一特定刺激的反應會增強或改變。大腦皮層功能的可塑性指經過訓練,大腦會形成高度專門化的皮層功能區(qū)。正是因為大腦的這種可塑性,在人類文明中出現文字時,為了學習閱讀這些文字,大腦根據需要創(chuàng)造了一個專門的“閱讀通道”,這個通道包括視覺、語言、記憶、認知等多個系統(tǒng)?!伴喿x腦”是動態(tài)發(fā)展、持續(xù)進化的,如果沒有多個系統(tǒng)功能的可塑性,“閱讀腦”將無法形成。因此,腦的“可塑性”是“閱讀腦”生成的生理基礎。
閱讀是一種基于抽象符號的認知活動,將英文的字母,中文的偏旁、部首構成的文字信息,通過大腦各區(qū)域的協(xié)同工作合成信息,最終構建成系統(tǒng)化的意義系統(tǒng)。大腦的視覺皮層是由專門處理特定形狀的神經元組成的集合,這些神經元根據自己的偏好聚集,面孔、物體、數字和文字都有自己的獨特區(qū)域,科學家們把它們稱為“面孔區(qū)”或“詞形區(qū)”,在閱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被稱為“字母匣子”?!白帜赶蛔印痹谌澜缢虚喿x者的腦中位置一樣,無論閱讀者說的是英語、法語、意大利語,還是中文、日語,“字母匣子”都位于左腹側枕——顳區(qū),會對書面文字產生自動反應,在1/5秒的時間迅速識別出文字,然后將識別到文字傳遞給左半球的顳葉和額葉,以進行語音和語義編碼。[7]這一區(qū)域是將視覺系統(tǒng)與語言系統(tǒng)聯結起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此,構建起“閱讀腦”的意義生成的合成中樞。為“閱讀腦”的層次進階提供了發(fā)展的基礎。
世界上有諸多文字系統(tǒng),最初研究者對閱讀腦的研究基于字母文字系統(tǒng),之后有研究者開始思考不同的文字系統(tǒng)之間閱讀腦是否存在差異。[8]漢語作為一種文字語言,在書寫方式、視覺形式、拼字法、語音學和語義學方面與英文字母等表音文字完全不同。[9]在結構上,中文由筆畫和部首構成漢字,漢字構成篇章,相比英文,具有更加復雜的空間結構,因此需要更多的視空加工,即需要右側區(qū)域的協(xié)同作用。[10]在語音上,英文單詞是將字母對應的音素進行組合,是字形到字音到字義的連接。[11]
中文漢字的讀音是一個帶聲調的音節(jié)的整體讀音,與英文可以分解為單個字母的發(fā)音明顯不同。在語義上,中文字義的加工同時從字形、字音以及字義三個方面開展[12],會根據不同的語言處理任務采用相應的方法開展,每一種語言任務會導致神經系統(tǒng)不同部位的激活,分別對應不同的腦部區(qū)域。中文與字母文字系統(tǒng)之間的差異,導致“閱讀腦”也存在不同,近些年的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漢字閱讀涉及更多的左腦區(qū)域。[13]
了解“閱讀腦”的基本內涵與生成機理不是研究的目的,重要的是借鑒這些內容幫助大家更清晰地認知人類的大腦是如何閱讀的,怎么生成不同層階的“閱讀腦”以及可能產生的“閱讀障礙”。基于此,本文提出“閱讀腦”的培養(yǎng)策略,讓更多兒童生成更高階的“閱讀腦”,獲得更多、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閱讀不是先天存在的,必須經過后天努力才能形成“閱讀腦”。[14]為了更好地形成“閱讀腦”,必須從小開始培養(yǎng)兒童的閱讀行為和閱讀習慣。[15]萌芽閱讀者在聽母親講故事時,會通過將母親的肢體動作、語氣語調、表情、讀音等與書本中的圖片、文字緊密聯系在一起,完成對圖像、文字、語言的學習和理解。此時,兒童大腦的神經元會不斷產生新的聯接,重組新的神經回路。隨著閱讀行為的持續(xù)重復,會在視覺區(qū)域和負責認知和語言的區(qū)域之間建立起關聯,強化大腦神經突觸之間的聯接,逐漸形成專門的閱讀區(qū)域,慢慢發(fā)展出閱讀能力。通過親子閱讀,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塑造一個適于閱讀的“閱讀腦”,培養(yǎng)兒童對閱讀的興趣,是早期閱讀的重要任務。
蘇格拉底一度非常擔憂人類的文字文明會摧毀口語文明。理由有三:一是文字缺乏彈性。口語作為“活的語言”,有獨特的聲音、節(jié)奏、重音、語調和情感,文字是“沉默的,缺乏教育最核心的”互動式對話,丟掉了口語時代的辯論和質疑,可能無法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二是記憶力的毀壞。在口語時代,學生被迫強化記憶以記住知識。有了文字,人們將不再需要記憶知識,會嚴重削弱記憶能力。三是語言的失控。蘇格拉底認為,不受教師指導的閱讀會引發(fā)知識的危險性,而文字的確定性會使人們對文字深信不疑,這就像文字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如果閱讀者不能很好地判斷,將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文字文明用自身的強大生命力消除了蘇格拉底的顧慮,人類的大腦有足夠的能力適應文字文明的發(fā)展。
當今時代,人類的閱讀又一次面臨新的挑戰(zhàn),正經歷從文字文明到數字文明的轉變,蘇格拉底的顧慮,就如當前人們對數字閱讀的擔憂。數字時代海量的信息會占用人們有限的注意廣度,在需要他們對閱讀材料進行深入而專注的學習時,他們能“專注”嗎?那些即時呈現、數量驚人的網絡信息貌似權威,人們能否進行準確判斷?碎片化的閱讀是否會破壞人們的系統(tǒng)思維?快速瀏覽文本,人們還有時間進行深入地分析嗎?擁有一臺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任何知識,還需要努力記憶知識嗎?任何人都可以在無人指導、無人監(jiān)管的情況下任意獲取知識,會導致知識更加失控嗎?如何確保孩子們在充分使用網絡信息的同時,能做出理性判斷,發(fā)展高階思維?
閱讀腦的可塑性提供了思路。伴隨網絡環(huán)境的成熟和數字閱讀技術的發(fā)展,大腦神經細胞不斷做出適應性調整,形成一個適應瀏覽、掃描、略讀和跳讀的新“閱讀腦”。研究證明,數字閱讀行為會鍛煉大腦的非線性協(xié)同思維能力、提高應變能力,使大腦的思維變種更加敏捷,能迅速分析、決定信息的去留,手眼協(xié)調、反射反映、視覺信號處理等多任務并行處理的能力也得到明顯加強。
研究發(fā)現,在4-12歲兒童中有20%的兒童語音能力較弱,在學齡人口中,有5%-12%的兒童存在閱讀障礙。閱讀障礙與智力無關,存在閱讀障礙的孩子大多是聰明而勤奮的。既然大腦是可塑的,神經元是可以改變和重組的,那么閱讀障礙者也可能被改變或改進。在學習閱讀初期,對閱讀障礙者的大腦進行掃描,明確造成其障礙的生理原因。對他們的閱讀行為進行深入分析,明確障礙的具體類型,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治療和閱讀指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他們的閱讀能力。語音方面,通過強化訓練文字與讀音之間的聯系,在反復的訓練中提升兒童的語音意識,培養(yǎng)兒童對語音信息的敏感性,促進兒童腦的背側通路的發(fā)展,幫助兒童建立起口語發(fā)音與文字之間的準確高效的連接。字形方面,可以進行識字干預,將識字設計成電子游戲,以激發(fā)兒童的興趣。詞義方面,通過默讀、常見高頻字詞的快速閱讀、簡單短小篇章的快速閱讀等方法訓練兒童將字形與字音聯系起來,豐富其心理詞典,提升閱讀質量。愛迪生、達·芬奇、愛因斯坦等閱讀障礙者的經歷告訴我們,閱讀障礙者會在其他領域具有天賦?;蛟S是天生右腦更發(fā)達,或者是因為負責閱讀的左腦出了問題,他們不得不使用右腦,進而增強了右腦的聯結和功能,使得他們往往更有創(chuàng)造力。針對閱讀障礙者,可以嘗試激發(fā)他們其他方面的潛能,并予以適當的鼓勵和支持。
閱讀的腦機制極其復雜,對“閱讀腦”的研究還剛剛開始。隨著腦科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人們對大腦的閱讀認知將更加深入,對于如何從兒童時期開始形成和發(fā)展擅長閱讀的腦,如何干預治療有閱讀障礙的腦,如何快速訓練適應數字化閱讀的腦等“閱讀腦”的黑箱都將逐一打開,人類閱讀之謎終將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