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珍釗
提要:災難分為天災和人禍兩種;天災指自然造成的災難,如瘟疫、地震;人禍指人為造成的災難。無論天災還是人禍,歷經災難的人們都會經過一個倫理選擇的過程。古往今來有大量書寫災難的文藝作品,本文選擇了三個典型的文本進行分析:古希臘文學中,《俄狄浦斯王》是最早詳細描述人間災難的文學作品。悲劇以忒拜為背景通過一個殺父娶母的故事書寫雅典發(fā)生的大瘟疫,說明人的選擇不能破壞倫理秩序和道德規(guī)范。當代影視作品《泰坦尼克號》演繹了一個個生離死別但又發(fā)人深思的倫理選擇故事,讓觀眾看到人們是如何在求生本能和道德追求之間進行艱難選擇的?!蹲屛覀児餐鎸碾y——世界詩人同祭汶川大地震》是為紀念汶川大地震而創(chuàng)作的詩歌集,書寫災難中每一個人的選擇都同整個人類的命運相關,體現了災難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關聯。
災難即災禍苦難。災難分為天災和人禍兩種:天災指自然造成的災難,如地震、火山爆發(fā)、臺風、海嘯等;人禍指人為造成的災難,如戰(zhàn)爭、恐怖襲擊、核泄漏事故、交通事故、環(huán)境污染等。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會對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給人類造成巨大苦難。在文學作品的描述中,可以讀到災難中的生離死別,家庭破碎的慘狀。災難給社會和家庭造成的損害是巨大的,給個人的心理和精神也會造成巨大創(chuàng)傷,即使災難過后人們也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無論天災還是人禍,遭受災難的人們都會經過一個艱難的倫理選擇過程。古往今來有大量書寫災難的文學和藝術作品,本文選擇了三個典型的文本進行分析,用以展示不同時期人們面對災難沖擊的倫理選擇。
在古希臘文學中,著名悲劇作家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房赡苁亲钤缭敿毭枋鋈碎g災難的文學作品。公元前430年雅典大瘟疫爆發(fā),索福克勒斯曾擔任祭司一職,親身經歷了那次堪稱人間地獄的災難。《俄狄浦斯王》是他以忒拜為具體背景書寫雅典大瘟疫的悲劇作品,能夠讓讀者或觀眾置身其中,感受這場瘟疫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無助以及如何消除災難的巨大努力。雅典大瘟疫爆發(fā)于公元前430至前427年,是古希臘歷史上記載較為詳盡的一次重大災難。這次瘟疫傳染性極強,親歷雅典瘟疫的修昔底德說:“醫(yī)生們完全不能醫(yī)治這種病癥,因為他們不知道正確的醫(yī)療方法。事實上,醫(yī)生們死亡最多,因為他們經常和病者接觸。任何科學和技術都毫無辦法?!?1)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上),謝德風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137、138、138頁。修昔底德對這場毀滅雅典的瘟疫進行了細致描述:“身體健康的人突然開始頭部發(fā)燒;眼睛變紅,發(fā)炎;口內從喉中和舌上出血,呼吸不自然,不舒服。其次的病征就是打噴嚏,嗓子變??;不久之后,胸部發(fā)痛,接著就咳嗽。以后就肚子痛,嘔吐出醫(yī)生都沒有定名的膽汁。這一切都是很痛苦的?!?2)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上),謝德風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137、138、138頁。人們對這種疾病束手無策。有些病人裸著身體在街上游蕩,尋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就連狗也死于此病,甚至那些啄食人尸的烏鴉和大雕也死了。許多能夠活下來的人不是沒了指頭、腳趾、眼睛,就是喪失了記憶。17世紀的法國畫家米希爾·史維特斯創(chuàng)作的《雅典鼠疫》,生動地復原了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書寫的雅典瘟疫。當時的雅典將近一半人口死于瘟疫,廣場和街道上堆滿尸體,宛如地獄。所有的人都看不到生的希望,陷于無助和絕望之中。雅典瘟疫帶給人們的是毀滅和恐懼。
在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描述了忒拜城內發(fā)生的同修昔底德的描述相類似的慘狀:
這城邦,象你親眼看見的,正在血紅的波浪里顛簸著,抬不起頭來;田間的麥穗枯萎了,牧場上的牛瘟死了,婦人流產了;最可恨的帶火的瘟神降臨到這城邦,使卡德摩斯的家國變?yōu)橐黄臎?,幽暗的冥土里倒充滿了悲嘆和哭聲。(3)本文對《俄狄浦斯王》所有引用,都引自羅念生譯《埃斯庫羅斯悲劇三種·索??死账贡瘎∷姆N》,《羅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3-396頁。
悲劇中歌隊也描述說,忒拜面臨的是“瘟疫的火”:
全邦的人都病了,找不出一件武器來保護我們。這聞名的土地不結果實,婦人不受生產的疼痛;只見一條條生命,象飛烏,象烈火,奔向西方之神的岸邊。
雅典瘟疫造成的后果是極為嚴重的,人口急驟減少,生產力嚴重不足,經濟急劇衰退,社會道德體系崩潰。雅典瘟疫損毀了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瘟疫肆虐,尸橫遍野,宗教、道德、法律失去了約束力,人們對國家失去信心,不再相信政府,不再相信國家,肆意揮霍,精神頹廢。瘟疫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國家元氣大傷。隨著雅典執(zhí)政官伯里克利染病身亡,國家失去了凝聚力,社會各階層之間以及階層內部的紛爭不斷,希臘開始從鼎盛時期衰落,最終國家毀滅,被希臘北部的小國馬其頓征服。
14世紀歐洲的意大利又爆發(fā)了黑死病,文學家薄伽丘以這場瘟疫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小說《十日談》。黑死病(Black death)是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噩夢之一,它因患者全身長出的標志性黑斑而得名。黑死病是一種烈性傳染病,患者會在巨大的痛苦中逐漸走向死亡,無法治愈。面臨瘟疫流行,薄伽丘的文學書寫體現了倫理選擇的道德高度,即他在黑死病的背景里,用100個美麗的故事紡織出美好的夢想,以此激發(fā)生存的勇氣,鼓勵人們不要對未來失去信心。
每次出現的瘟疫原因究竟是什么,即使科技十分發(fā)達的今天也不得而知。關于雅典瘟疫發(fā)生的原因,當時的人們一無所知,所以修昔底德說:“我將留給那些有醫(yī)學經驗或沒有醫(yī)學經驗的人去考慮。我自己只描述這種病癥的現象,記載它的征候;這些知識使人們能夠認識它,如果它再發(fā)生的話。”(4)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上),謝德風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137、138、138頁。但是自有瘟疫以來,對于每次瘟疫的發(fā)生和流行都有各種解釋,以弄清楚瘟疫發(fā)生的原因以及尋找應對瘟疫流行的辦法。
在有關瘟疫發(fā)生及流行的多種解釋中,倫理的問題往往成為關注的焦點。例如,《俄狄浦斯王》描述的就是一出因俄狄浦斯殺父娶母亂倫犯罪而導致天降瘟疫的悲劇。根據希臘的古老傳說,俄狄浦斯出生后,神諭說他長大后將殺父娶母。生父忒拜國王拉伊俄斯讓人用鐵絲穿其腳踵,拋于野外,但他被科林斯的一個牧羊人所救,后被無子嗣的科林斯國王收養(yǎng)。成年后,俄狄浦斯從神諭中得知自己未來將要犯殺父娶母的大罪,于是逃往忒拜,以躲避厄運。途中俄狄浦斯因爭執(zhí)無意中殺死了一個老人,而這個老人正是他的生父忒拜國王拉伊俄斯。俄狄浦斯在十字路口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謎語,被忒拜人推舉為王,又娶王后伊俄卡斯忒為妻,生下兩對兒女,而王后正是他的生母。至此,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神諭完全應驗了,同時他也因亂倫犯罪而遭到天降瘟疫的懲罰。
全城的人一批批死去,整個忒拜因為他的犯罪陷入死亡的恐怖中。絕望的忒拜人能做的選擇就是來到宮前請愿。由忒拜人組成的歌隊代表全體乞援人懇求俄狄浦斯拯救城邦:
你曾經憑你的好運為我們造福,如今也照樣做吧。假如你還想像現在這樣治理這國土,那么治理人民總比治理荒郊好;一個城堡或是一只船,要是空著沒有人和你同住,就毫無用處。
身為國王,俄底浦斯的倫理身份要求他必須承擔責任。他告訴大家,自己的痛苦遠遠超過大家,寢食不安,不知流過多少眼淚。他說自己已經派妻舅克瑞翁到阿波羅神廟求問怎樣才能拯救城邦,等到克瑞翁回來,就可以按照天神的啟示行事。
克瑞翁很快返回忒拜,把得到的神諭告訴俄底浦斯:忒拜這場災難源于一個殺父娶母的罪人,只有把這個負有血債的人處死或驅逐了,瘟疫才會消除,忒拜才能獲救。俄底浦斯請來先知忒瑞西阿斯,要他指出殺害忒拜國王的罪犯。在俄底浦斯的威逼之下,先知忒瑞西阿斯別無選擇,只好指認兇手就是俄狄浦斯自己。俄狄浦斯痛苦萬分,刺瞎自己的雙眼作為對自己的懲罰,然后在兩個女兒的攙扶下離開忒拜自我流放了。俄底浦斯選擇了流放,忒拜的瘟疫就此結束。當人們閱讀或觀看了這出人間倫理慘劇,不能不感受到一種千古不朽的道德震撼力,激發(fā)深刻的倫理思考。
這出悲劇不僅征服了無數的讀者和觀眾,同時也激發(fā)了無數學者的思考和研究。這部悲劇的藝術魅力在哪里?如何看待俄底浦斯在無意中犯下的亂倫大罪?如何理解索??死账姑鑼懙倪@出亂倫悲劇的意義?這都是今天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一般而言,有兩種觀點解釋俄底浦斯的悲?。阂环N認為俄狄浦斯的悲劇源于他無法抗拒的命運,另一種則認為“戀母情結”才是俄底浦斯悲劇的根源。結合以上兩種觀點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命運觀念和兒童戀母傾向都不是俄底浦斯悲劇的決定性因素。從根本上說,俄底浦斯的所有不幸都是因為他殺父娶母這一具體的亂倫罪行引起的。
俄底浦斯的悲劇在本質上是倫理悲劇。俄底浦斯無意中殺父娶母犯下的是一種亂倫大罪,是不可寬恕的最嚴重罪行。從主觀上說他是無辜的,沒有犯罪的故意,也不應該受到懲罰。但是,他造成了亂倫犯罪的事實,并導致天降瘟疫的嚴重后果,因此,他不能避免懲罰。
俄底浦斯的悲劇根源并不在于他無法逃避自己將殺父娶母的命運,而在于他殺父娶母的倫理犯罪的性質。俄底浦斯可能無法避免某一種命運,但是這種命運不一定導致他的悲劇,因為命運只是表示某種不能避免的事情發(fā)生。而發(fā)生的事情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則要看發(fā)生的這件事情的性質。因此,命運學說只是說明俄底浦斯將要犯下殺父娶母的罪行,以及這種犯罪是無法避免的,無法反抗的。但是這種必然性并不一定會導致俄底浦斯的悲劇,因為導致他的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他犯罪的對象的特殊性,即殺死的是自己的父親,娶的是自己的母親。
俄底浦斯悲劇的價值是倫理價值。從倫理角度看,殺父娶母破壞了新確立的社會倫理秩序,敗壞人倫,泯滅人性,在道德的意義上毀滅了人。因此,俄底浦斯的悲劇能夠給我們以倫理和道德的警示。俄底浦斯悲劇的價值還在于其科學價值,即殺父娶母導致近親繁殖違背了人類進化的科學規(guī)律。實際上,有關殺父娶母的倫理禁忌也是古代人類在自身進化過程中對人類繁殖的一種樸素的科學認識。正是殺父娶母的禁忌,才使人類最終從愚昧無知中真正解放出來,變成理性的人、道德的人、科學的人,從而在倫理選擇中真正獲得人的本質,擺脫自我毀滅的噩運。
俄底浦斯遭遇的是一個在倫理和道德上自我發(fā)現、自我認識和自我救贖的悲劇,自始至終都是倫理選擇發(fā)揮作用。俄狄浦斯的故事代表著道德文明發(fā)展的悲劇性進程,說明人類在維護新的社會倫理價值方面所付出的悲劇性代價。這出悲劇的意義不在于人無法逃避命運和命運的殘酷性,也不在于戀母情結的心理傾向,而在于亂倫犯罪給我們帶來的啟示,說明人類的倫理選擇不能破壞倫理秩序,不能違犯道德規(guī)范。即使今天,這出悲劇也能夠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倫理思考。
大量描寫災難的文學藝術作品,如小說、詩歌、戲劇、繪畫及影視作品,對人的感官及心理最具有沖擊力的是那些與災難相關的倫理敘事。所有這些書寫災難的帶有悲劇性的文學故事,其焦點并非專注于記述災難的發(fā)生過程,也并非聚焦于突出災難過后的慘狀和表達人道主義的同情,而是專注于書寫在災難發(fā)生過程中人如何進行倫理選擇,并且對于各不相同的倫理選擇進行分析評說,對高尚偉大的倫理選擇予以頌揚,對有違道德的選擇予以譴責。無論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那些典型的倫理選擇敘事,在引起人類心靈強烈震撼的同時,也引導人們進行深度的哲學思考并從中吸取道德營養(yǎng)。電影《泰坦尼克號》就是一個典型的倫理選擇的范例。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處女航的海難為背景,在被稱為“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Unsinkable Titanic)豪華郵輪觸礁冰山而沉沒的文學敘事中,講述窮畫家杰克和貴族女孩露絲這兩個處于不同階層的人物如何在災難中進行倫理選擇的感人故事。在郵輪這個特殊的倫理環(huán)境中,電影以露絲和杰克為中心,展現了一眾旅客在災難面前各自不同的倫理選擇,演繹了一連串生離死別但又發(fā)人深思的倫理故事,讓我們看到人們在求生本能和道德追求之間是如何進行艱難選擇的。
露絲和杰克是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他們的故事發(fā)生在泰坦尼克號從啟航到沉入海底的整個過程中。為了償還死去的父親給家庭留下的債務,露絲在母親逼迫下答應嫁給勢利小人卡爾。盡管卡爾的財富可以拯救露絲的家庭,但是露絲不愛卡爾,更不愿嫁給卡爾,也厭惡貴族生活。在拯救家庭和嫁給卡爾的倫理兩難中,她選擇跳海自盡,想通過自殺使自己得到解脫,但是被杰克從海中救出。兩人情愫頓生,傾心相愛,決心做一對生死相許的情侶,這是他們在旅途中做出的永恒選擇。
在郵輪沉沒的最后時刻,露絲和杰克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打開鎖住鐵門的鐵鎖從郵輪逃出,在郵輪沉沒之際雙雙相擁跳入冰冷的海中。兩人在冰冷的海水中共有一塊木板,但這塊木板只能承載一個人,趴上木板等候救援則可求生,留在海中只會冰凍而死。在生與死的取舍中,震撼人心的倫理選擇是杰克幫助露絲趴上木板,而自己留在冰冷的海水里。當兩個人中只能有一個活下來的時候,這對于杰克而言并非是倫理選擇的難題,而是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自己。杰克臨死之際,他要露絲發(fā)誓活下去。只有露絲活下去,才能體現他的倫理選擇的意義。當救生艇聽到露絲的哨聲趕來救起露絲時,杰克已經變成了冰人,永遠失去了生命。杰克把生存的機會留給露絲,把死亡留給自己,這種犧牲自己的選擇感人至深。
在電影敘事中,可以想象在沉船過程中整船人所經受的恐懼:“一片深沉的寂靜,一種巨大的空虛,黑暗中出乎意料的一星光亮,在自身上是非常無關緊要的東西,除了異乎尋常和突如其來,沒有什么顯得突出。它們仍然引起驚恐感,或者至少加強這種驚恐感的印象,因而是適宜于崇高的”。(5)弗里德利希·席勒:《秀美與尊嚴:席勒藝術和美學文集》,張玉能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第184頁。人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恐懼和求生出于人的本能。在面對生與死的選擇時,自然意志往往引導人去求生,因此船上出現了一些因恐懼而貪生怕死的人。例如沉船之際,率先逃跑的人中有制造泰坦尼克號的造船公司總經理伊斯梅,有戴著女士發(fā)套在女士優(yōu)先的禮讓中逃跑的健壯男子,還有為了錢財寧肯沉入大海也死抱財寶箱不放的富翁。與這些人相對照的是船上英雄群體,他們也同樣感到恐懼,但他們的倫理選擇讓恐懼變成了崇高。例如,那位一直指揮眾人乘坐救生艇逃生并堅持“女士兒童先上船”的善良船長,他最后不僅沒有逃走,反而返回駕駛室,陪同郵輪一起沉入海底。當郵輪即將沉沒時,旅客們在恐懼和慌亂中逃生,場面極其混亂。為了穩(wěn)定大家的緊張情緒,樂隊演奏結束后小提琴手沒有選擇逃生,而是重新站出來演奏樂曲《友誼地久天長》。在這生與死的時刻,其他樂手也沒有選擇逃走,而是返回加入其中一起合奏。影片中有一對老夫婦,妻子不愿意拋棄丈夫獨自登上救生艇逃生,而是選擇與丈夫同歸于盡。還有視死如歸的古根海姆,他說:“就是沉到海底也要像一位紳士?!彼┥弦苟Y服,沒有去搶占救生艇上的位置而是選擇隨郵船沉入大海。在電影敘事中,給我們呈現出來許多寧肯犧牲自己也要救援他人的道德范例,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生與死的選擇中,共命運同患難的精神一直是不熄的人性光輝。??怂怪破究偛媒苊住そ馨⒅Z普洛斯回答為什么觀眾喜歡《泰坦尼克號》時說:“故事也是有一個延續(xù)性,有一個統一的、人類的心靈在里面。”(6)詹姆斯·卡梅隆、張會軍:《電影:技術和故事,一樣都不能少》,《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他實際上說的就是電影的主題,就是電影表現的崇高道德感和責任感。郵船上許許多多的人,正是在電影主題的引導下做出各自的倫理選擇。
這說明,盡管災難是自然發(fā)生的,但災難中人的所有選擇都是倫理的,也正是每一個人的倫理選擇,自然災難才能演繹出一個個動人的道德故事。電影《泰坦尼克號》從啟航到沉沒的過程中,以露絲和杰克為代表的郵船旅客,各自在自然災難中通過自己的選擇詮釋人生,留給我們許多思考人生、啟迪人生的倫理選擇范例,讓我們從中獲得教誨。也正是這一系列動人心魄的倫理選擇,讓這部電影成為永恒的經典。
自然災害往往是自然發(fā)生的,但是有些卻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如環(huán)境污染導致的生態(tài)危機以及引起的自然災害。無論是自然發(fā)生的還是人為因素導致的自然災害,必然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留下難以撫平的心理創(chuàng)傷。災難是全人類的,生活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在災害中獨善其身。自然災害導致的影響深遠,在救死扶傷、心靈撫慰、災后重建的文學敘事中,都有著發(fā)人深思的不同的倫理選擇。無論是遭受災難的人,還是文學敘事的作者或讀者,每一個人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機組成,每一個人的選擇都同整個人類的命運相關。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發(fā)生的8級大地震讓人悲痛,整個災難過程中發(fā)生的倫理故事也體現了災難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道關懷。
汶川大地震是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由大自然造成的人間災難。這次突發(fā)性的讓人猝不及防的地震達到最高里氏震級8.0級,矩震級8.3級,是自唐山大地震后在中國發(fā)生的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這次地震導致山崩地裂,村莊被毀,自然地貌、交通、地面建筑等遭到史無前例的破壞,造成6.9萬多人遇難,3.7萬多人受傷,近1.8萬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7)參見胡楊:《人類災難全檔案》,中國工人出版社,2012年,第205頁。頃刻之間,大地震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毀掉了許多個家庭,留下眾多的孤兒。面對突如其來的這場地震,每個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每個人都不能不做出自己的選擇。汶川雖然不是整個世界,但是它與世界構成了人類命運的共同體。
地震給我們帶來恐懼,但抗震救災和震后重建也能產生崇高??档抡f:“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內,而是內在于我們的心里,當我們能夠感受到我們超越影響我們的心內的自然和外面的自然時?!?8)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宗白華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 101頁。地震發(fā)生后,國家快速啟動災難應急機制,集結中國力量,彰顯民族精神,開展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人道主義救援。地震過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迅速開展災后重建,遭受地震劫難的新汶川拔地而起。為了表達對遇難者的哀思和對生者的慰藉,用普天之下的人類大愛撫平人們的心靈創(chuàng)傷,筆者與羅良功教授一起向世界詩人發(fā)出征稿,希望用詩歌表達我們的同情和愛心。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我們就收到數十位國際詩人專門為汶川地震創(chuàng)作的詩歌。詩人們的倫理選擇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選擇,這種選擇導致詩集《讓我們共同面對災難——世界詩人同祭四川大地震》的創(chuàng)作與出版。(9)參見聶珍釗、羅良功:《讓我們共同面對災難:世界詩人同祭四川大地震》,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8年。
這部詩集收入的詩篇,無論是出自國內同胞,還是來自國際詩人,都是用飽含大愛的情感寫成。所有這些由不同國家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篇,都選擇了一個共同的倫理主題:讓我們共同面對災難,讓我們攜手相愛。詩人雷抒雁寫道:“我們怎能忘記他們/這些和我們共享祖國山水/共享一輪太陽/同宗同脈的父老鄉(xiāng)親姊妹弟兄?!?《悲回風:哀悼日》)災害無情人有情,在自然災難面前,人類命運是一個共同體。無論我們的親人、朋友,素不相識者,還是在地震中劫后余生的人或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他們都是命運共同體中的一份子。即使沒有經歷這場災難的人,他們也能對汶川地震的慘狀感同身受,產生巨大的同情。
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超越了狹義的人倫親情,表現出人類的無疆大愛。美國詩人查爾斯·伯恩斯坦寫道:
悲傷何其深
深入肺腑心底
還有血肉土地
生命既然逝去
無以堪比
(查爾斯·伯恩斯坦:《悲傷何其深》)
地震奪走了汶川人的生命,無數人被埋在泥土下、瓦礫中,讓人思念牽掛。此時此刻,詩人們都是汶川人的親人,他們?yōu)樵诘卣鹬惺ド娜吮矗瑸樵诘卣鹬性馐芸嚯y的人祈福,這就是人間倫理。生者的思念打破了生死的界限,要尋回逝者的魂靈:
……我要尋找我的家人
或者,他們正在尋找我嗎?他們在高山之巔
眼睛為什么看不見腳步卻又那樣沉著,
仿佛他們穿過這暴風雨的花園一定會走到什么地方?
(蓋伊·巴克:《喚醒家人》)
用詩歌語言書寫的地震災難,同樣能給我們的心靈造成巨大沖擊。但是,逝者如斯,無論人們怎樣呼喚,如何尋找,逝去的親人已經不能回答我們,這更是加深了人們心中的悲痛。地震殘酷無情,無數個生命在地震中失去了,無數個家庭破碎了,給世界留下父母雙亡的孤兒,或是失去孩子的悲痛父母。詩人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只要有愛心相伴,孤兒就會有家的溫暖;只要有愛心相隨,失去孩子的父母就不會孤獨;只要有祖國在,遭受災難的土地上,生命之樹長青。詩人們認為自然災害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無論哪片土地都可能有地球的斷層,面對突襲沒人會有豁免的可能?!痹娙藗兛吹搅嗽诳拐鹁葹闹畜w現出來的人性的力量,愛的力量,對災難之后中國美好的未來充滿希望。在詩人們看來,“地震是對不同世界觀的一次檢測,一次考驗,一次剖析”(埃弗瑞特·侯格蘭)。在自然災害面前,詩人們相信,中國人民能夠建造萬里長城的奇跡,能夠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壯舉,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自然災害:“戰(zhàn)勝這場災難,已經贏得了金牌,獲得了榮譽?!?埃弗瑞特·侯格蘭:《巨龍抖動》)
詩歌創(chuàng)作是一種表達同情的倫理選擇。詩人們用大愛無邊的情感,創(chuàng)作了多種形式的詩歌,如表達哀悼之情的挽歌、抒發(fā)善良愿望的哀歌、注重古韻新情的填詞、強調詩無達詁的語言詩、激發(fā)讀者想象的圖像詩等。在詩人們的筆下,自由的詩體是承載豐富情感的媒介,是傳達人類博愛精神的藝術記錄。意象、比喻、想象、幻想、聯想等藝術手法,宛如一個個跳動著的音符,歌唱著詩人們涌流不息的哀傷情思。情感隨著詩歌的自然節(jié)奏流淌,思想如潮水般在胸中回蕩。地震發(fā)生后,每一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這部由中外詩人共同創(chuàng)作的詩集,凝聚著讓我們共同面對災難的精神力量,用不同形式的詩歌傳達安慰,播種希望。共同面對災難,共同重建家園。這既是詩歌的表達的倫理主題,也是大家共同的倫理選擇。
文學能夠給我們以啟示和教誨。當災難發(fā)生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文學書寫能夠提供倫理選擇的范例。當災難發(fā)生后,在自我和他人之間,在公與私之間,在生與死之間,在幸福與痛苦之間,我們面對更多的選擇挑戰(zhàn),我們必將接受倫理選擇的考驗。當我們在如何選擇之間疑惑、猶豫時,文學作品就是我們的生活指南,能夠通過對倫理選擇范例的分析、詮釋和解說,為我們提供生活指引。因此閱讀文學作品,有助于我們在災難面前做出正確的倫理選擇,拯救我們自己,拯救整個人類,拯救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