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婷婷 (江蘇省如東縣洋口鎮(zhèn)洋口小學)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經歷了數(shù)千年的演變發(fā)展,逐步積淀下來,反映了中國社會在不同階段的政治、經濟狀況,也展現(xiàn)了古人的聰明才智。繼承并發(fā)展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不少經典的古詩詞,它們體現(xiàn)了文化的積淀,所以教師可以從古詩詞入手,挖掘傳統(tǒng)文化資源,促使學生感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朱自清認為以前的讀書人都會誦讀,通過誦讀能從聲調中獲得快感和趣味,對古詩詞本身的內涵意蘊大可不要刨根問底。然而不少教師則正好相反,過多講解詩句的意思,忽略了誦讀。為了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的韻味,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參與到誦讀大賽中,更真切地體會平仄、韻腳等音韻學知識,感悟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古詩《十五夜望月》不僅意境悠遠,而且是七言絕句的典范,教師可以適當?shù)亟o學生介紹一下絕句和律詩的差別,并引導他們了解平仄、押韻方面的知識。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唐詩摘鈔》提到這首作品‘通首平仄相葉,無一字參差,實為七言絕之正調’,認為它能讓人在誦讀時產生一唱三嘆的感覺。那么,你在誦讀時是否有這種感覺呢?絕句的特點是什么,為何這首作品是‘七言絕之正調’呢?”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誦讀活動,并組織了誦讀比賽,學生可以選擇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等各種不同的詩歌類型,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開誦讀,然后說說自己對詩歌韻律的了解。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平仄差別,同時也深刻體會到詩詞一詠三嘆的特點,更好地感悟到詩詞作品的音樂美。
音韻學知識是古詩詞學習的重點,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但是這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學習時也較為枯燥乏味,小學生常常很難理解。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誦讀,他們就能通過字正腔圓、輕重緩急的訓練體會音韻美,在誦讀時也能更好地展現(xiàn)古詩詞的音樂性。
古詩詞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美,所以教師可以將語文和音樂學科整合在一起,組織大家欣賞古詩詞改編的音樂作品,并參與到自主吟唱的活動中。此外,還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些樂府、詞牌等有關的知識,拓展大家的知識面。
學習了《十五夜望月》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是否聽過一些和“月亮”有關的歌曲,是否有音樂作品是改編自古詩詞的。如有學生提到《但愿人長久》就是改編自詩歌《水調歌頭》,大家一起傾聽了這首作品,教師還給他們介紹了“水調歌頭”是什么意思,了解詞和音樂之間的密切關系。“在學習了《十五夜望月》后,你認為這首作品的整體基調是怎樣的呢,能否吟唱出符合作品情境的音樂呢?”在唱詩的活動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蘊藏在《十五夜望月》中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感,認識到此類作品能很好地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出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的家國情懷。
在唱詩活動中,學生認識到詩歌和音樂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們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樣學生就進一步體會到古詩詞中蘊藏的傳統(tǒng)文化。
不少經典的古詩詞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作者常常精心雕琢字詞,嘗試用語言刻畫出萬紫千紅的自然場景。教師可以利用古詩詞的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推敲鑒賞作品語言,思考作者如何用文字描繪意象,并在腦海中想象具體的畫面。在此過程中,學生感悟到中華語言的博大精深,認識到文字藝術本身也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極其具有畫面感的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賞析,并想象其畫面。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找出作品中展現(xiàn)色彩的詞語,尤其要注意把握住其中隱藏的顏色。學生首先找出了“新綠、黃蝶”這樣明顯的顏色詞,其次又找到了“菜花”,并感受到了意境美:“菜花也是黃色的,所以黃蝶在飛入菜花后,就不見蹤影,這里能讓人感受到詩歌的情趣。”教師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嘗試在腦海中組合籬落、兒童、黃蝶、菜花等意象,看看組成了怎樣的畫面,然后基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思想,嘗試將自己看到的場景畫下來,這樣學生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境,體會到獨具特色的田園樂趣。此后教師又引導學生賞析其他古詩詞作品,并展開分析,看看是否也具有獨特的意境美。
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文字雖然不像圖畫那樣,能直接給人視覺沖擊,但是那含蓄而優(yōu)美的語言卻能讓讀者產生無窮的想象。若能細細品味,則學生能在腦海中再現(xiàn)古詩詞的畫面,從而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在一首古詩詞中,常常有一些特別重要的字詞,它們對理解整首作品,挖掘作品的主題思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探究詩眼,能讓學生深入挖掘隱藏在其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師組織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嘗試尋找詩眼,并說說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談談自己的理性思考。
在閱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教師組織學生深入探討,找到作品中的詩眼,說說有什么啟迪。如有學生提出:“我認為‘喜’是這首作品的詩眼,整首作品都在說作者聽說收復河山之后的喜悅心情?!苯處熡肿寣W生結合具體的詞句,說說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喜悅之情。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悲喜交加,漫卷詩書,縱情高歌,并盼望立刻回到家鄉(xiāng),從這些地方都能看到作者的喜悅之情。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作者聽到了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就會狂喜呢?你能否從中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情感呢?”如有學生提出:“作者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所以,對于他來說,收復河山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因此當他得到了這個消息后,就會欣喜若狂,而整首詩歌也會圍繞‘喜’這個詩眼來寫。”學生發(fā)現(xiàn),在挖掘詩眼的過程中,自己不僅更深刻地讀懂了這首作品,而且還從中體會到了詩人的家國情懷,而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學生受到感動,愛國情緒也被點燃了。
在挖掘詩眼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賞析能力,而且他們還有所感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知人論世是解讀古詩詞的重要方法,若學生能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性格特點,則能更好地探究其寫作風格,進而和作者形成精神共識,充分認識到詩如其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上網搜索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起伏,并利用對比閱讀的方法對照作者各個人生階段的作品特點,這樣他們就能更透徹地理解,站在更原始的層面理解古詩詞。
在學生品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教師引導其嘗試了解作者的生平,促使他們和作者形成共鳴?!岸鸥Φ脑姼璩3=o人沉郁頓挫的感覺,但是為何這首詩歌讓人覺得豪情萬丈呢?有人稱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它的‘快’,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如果適當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學生就能很好地解決該問題。如有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生活在安史之亂時期,他顛沛流離,飽嘗人間艱辛,所以其作品也常常展現(xiàn)人間疾苦,因此會給人沉郁頓挫的感覺。而此時安史之亂正好結束了,作者得知能再次回到家鄉(xiāng),自然心情愉快,雖然已經不再少年,但是卻萌發(fā)出了少年人的義氣,因此才寫出了這首“快詩”。學生發(fā)現(xiàn),結合作者生平加以分析,能避免賞析過于主觀武斷,有助于把握住賞析的要點。
在聯(lián)系作者生平體會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也領略了作者愛國愛民的情懷,這樣他們就能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精神世界,在無意識中激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感,有助于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
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常常有濃烈的背景色彩,需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師可以采用學科融合的方法,適當?shù)亟o學生介紹作品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了解在當年發(fā)生了什么重大的歷史事件。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進入特定的歷史背景中,這樣就能和作者形成共鳴,他們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波動。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宋代詩人陸游創(chuàng)作的名篇,作品給人雄渾又蒼涼的感覺,讓人體會到了作者的希望升起,但是又再次陷入絕望的無奈,同時也能讓人體會到作者終不絕望的愛國情懷。要促使學生理解作者千回百轉的情感,教師就要引導他們試著探究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學生就能理解作者這種情緒的波動源自什么。學生了解到南宋年間,中原大地已經落入金人手中,而陸游作為一個愛國詩人,自然盼望大宋能早日收回國土。在初秋時節(jié),天氣依然悶熱,讓他難以入眠,在仰望星空的過程中,詩人自然回想起了往昔種種,并激發(fā)起了愛國情感。在這樣一番感悟后,學生能體會到作者想要追求內心平靜,但是卻最終難以平靜的復雜情感。學生也能體會到作者眼看大好河山落于敵手的痛心疾首之感。
在結合背景感悟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從古詩詞中能看到民族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根本,作品中能折射出當時的時局現(xiàn)狀。這樣學生能更深層次地理解古詩詞,間接滲透傳統(tǒng)文化,更能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懷。
在古詩詞教學中,不少教師只是重點講解作品的意思和表達的思想情感,很少涉及其他古詩詞常識問題,學生也很少在課后自主探究。針對此問題,教師可以適當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添加文學常識方面的講授,如給他們介紹姓、名、字、號之間的關系,介紹豪放派、婉約派等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介紹古人成人儀式和婚嫁習俗等,提升學生的知識面,也能讓他們多元化地了解古人,進而提升其對古詩詞探究的興趣。
《石灰吟》是一首詠物詩,教師在教授此作品時,可以讓學生嘗試了解各種古詩詞的類型,除了詠物詩以外,還有邊塞詩、田園詩、詠史詩等多種不同的類型。學生可以在課外自主搜索相關的作品,并展開對比分析,思考它們的特點是什么。如在閱讀了《石灰吟》《馬詩》《詠梅》等作品后,學生總結了詠物詩的特點,認為詠物詩的特點就是看似在寫某物品,但是實際上卻是在抒發(fā)作者的情懷,它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用象征手法展開創(chuàng)作。還有學生在閱讀了諸多邊塞詩后總結了它的特點,認為這類作品大多展現(xiàn)邊疆瑰麗的風景,體現(xiàn)邊塞士兵艱苦的生活,同時也展現(xiàn)將士們積極樂觀、愛國愛家的精神世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各種不同的詩詞類型進行討論,并整合各自的觀點,他們就能自主建構,不斷完善對古詩詞的理解。
若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厚,則教師可以拋磚引玉,引導學生圍繞某些古代文化常識自主上網搜索,了解相關內容。在整合各種文化常識后,嘗試整理成文章,用演講等形式介紹給其他同學。這樣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
要讓語文教學體現(xiàn)出拓展性,還要組織學生參與到一系列的主題活動中,將活動空間從課堂轉移到課外,讓他們在多元實踐中更深刻地了解傳統(tǒng)文化,提升自己的認識。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和他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又或者結合學生提出困惑的地方,設置主題,這樣學生的參與興趣會更濃厚。
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元日》《清明》等詩歌后,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如:“重陽節(jié)現(xiàn)在又叫老人節(jié),這種說法是現(xiàn)在才有的,還是古代就有的呢?”“《元日》里所說的‘元日’,就是我們的元旦嗎,還是我們所說的大年初一呢?”“除了清明節(jié)以外,還有哪些節(jié)日我們要祭拜祖先呢?”圍繞這些有趣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和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的主題活動中。在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端午節(jié)等節(jié)日期間,學生要搜索該節(jié)日的相關信息,了解其有哪些獨特的節(jié)日活動,看看這些活動是否流傳了下來,人們現(xiàn)如今是否有什么突破傳統(tǒng)的新的節(jié)日活動。不僅如此,學生還和家長、社區(qū)居委會等一起組織了相關的活動,如元宵燈會、重陽節(jié)敬老活動等。通過主題活動,大家深刻了解了傳統(tǒng)文化。
在系列主題活動中,學生的參與熱情有所提高,同時也讓語文學習更好地滲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結合學校、家庭、社區(qū),構筑多元一體的主題活動平臺,讓學生沐浴在傳統(tǒng)文化的海洋中,提升其參與效果。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比較吃力,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比較少,在教學中也常常只注重理解,忽略了誦讀指導,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感悟不夠。教師要結合這些問題,設計合理的教學策略,嘗試從中挖掘出傳統(tǒng)文化信息,進而促使學生“樂學”,主動接觸古詩詞,傳承并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