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山東省臨邑縣中醫(yī)院,山東 德州 2515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之一,臨床主要表現為上肢放射性疼痛、無力,頸部疼痛麻木感,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及生活[1]。西醫(y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采用止痛、牽引及理療等方法,但僅能獲得短期療效,且復發(fā)風險較高[2]。神經根型頸椎病病機為筋骨勞損、外傷,或機體氣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或風寒濕熱等邪氣痹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項部經絡不通,發(fā)為本病[3]。本研究主要觀察針刀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12月臨邑縣中醫(yī)院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117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8例和觀察組59例。對照組男35例,女23例;年齡36~68歲,平均(51.94±11.14)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3.62±0.92)月;病變節(jié)段:單節(jié)段14例,雙節(jié)段30例,三節(jié)段14例。觀察組男33例,女26例;年齡38~67歲,平均(52.34±10.19)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56±0.89)月;病變節(jié)段:單節(jié)段12例,雙節(jié)段31例,三節(jié)段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35號)。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制定:根性刺激癥狀顯著,表現為神經支配區(qū)域疼痛及麻木;神經根型頸椎病體格檢查為陽性;頸椎磁共振檢查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特點[4]。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風寒濕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制定:頸、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為主,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5]。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80歲;意識清晰,治療依從性及耐受性均良好;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近1周內接受過類似治療或既往接受過頸椎手術治療者;合并結核、腫瘤、嚴重骨質疏松、強直性脊柱炎者;合并其他頸椎病變者;合并感染性病變且未得到有效控制者;手術指征明顯,不適于采用保守治療者。
2.1 基礎治療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雙氯芬酸鈉緩釋片(遼寧福源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4046,0.1 g/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兩次,餐后半小時服用;甲鈷胺片[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30812,0.5 mg/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餐后半小時服用。連續(xù)治療1個月。
2.2 對照組 采用針刀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完全暴露頸肩部,醫(yī)者按壓患者頸肩部以確定結節(jié)部位及痛點,并在以上部位鋪巾、消毒,選取5 m L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上海朝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1,20 m L∶0.4 g)注射于痛點處。選擇4號針刀(北京華夏針刀醫(yī)療器械廠,京械注準20152200422),按照定位、定向、加壓分離、刺入流程進行操作,順肌纖維走向進行縱行、橫向剝離,如遇到硬結或條索狀組織直接實施鏟剝。術后持續(xù)按壓止血3 min,傷口用無菌敷料覆蓋并固定。術后3 d內保持傷口干燥。每周治療1次,共治療4次。
2.3 觀察組 采用針刀聯合推拿治療。針刀治療方案同對照組,推拿采用通督強脊手法,具體如下:①醫(yī)者先用拇指推按督脈(從百會到至陽),再推按兩側夾脊穴(從啞門到大椎),最后推按兩側膽經(從風池到肩井),以上操作反復4次,以患者皮膚微熱、潮紅、酸脹為度。②醫(yī)者在患者項肩背部行掌擦法,以患者項肩背部有透熱感為度。③醫(yī)者對患者頸椎行復式間歇拔伸?;颊呷∪フ砥脚P位,頭頂與床沿平齊。醫(yī)者立于患者頭側,先隨意放松患者頸項部肌肉及韌帶,再將雙手交叉,托住患者枕頸部,用雙手食指輕扶患者頸椎病變節(jié)段,用雙掌掌根尺側夾住患者雙側乳突,雙手向上將頸部輕輕托起,保持頸椎稍后伸,再行縱向拔伸,力量以不引起患者身體移動為度,維持10 s后慢慢放松。每日1次,每周治療5 d。連續(xù)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兩組患者頸椎功能,評分項目包括疼痛程度、個人護理、提起重物、閱讀、頭痛、集中注意力、工作、睡覺、駕駛、娛樂,每項1~6分,總分10~6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頸椎功能障礙越嚴重。②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液3 m L,離心分離血清(離心半徑14 cm,離心轉速3 0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試劑盒由廣州申弘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③血清丙二醛(MDA)、內皮素(ET)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液3 m L,離心分離血清(離心半徑為14 cm,離心轉速3 0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MDA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內皮素(ET)水平。④復發(fā)情況。治療結束后對兩組患者進行持續(xù)6個月的隨訪,比較兩組隨訪期間復發(fā)率。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性時,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性時,以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M(Q1,Q3)]表示,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果
(1)ND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D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觀察組 59 43.26±5.94 17.13±4.11△▲對照組 58 41.95±6.23 27.84±5.42△
(2)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各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IL-1、IL-1β、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注:1.IL-1,白細胞介素-1;IL-1β,白細胞介素-1β;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hs-CRP,超敏C反應蛋白。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IL-1(ng/m L) IL-1β(pg/m L) IL-6(ng/m L) TNF-α(pg/m L) hs-CRP(mg/L)觀察組 59 治療前 0.72±0.16 89.75±7.81 1.95±0.33 72.29±8.46 25.13±8.91治療后 0.18±0.11△▲ 23.13±3.82△▲ 0.43±0.18△▲ 20.31±2.19△▲ 6.12±2.84△▲對照組 58 治療前 0.74±0.18 88.61±7.16 1.96±0.35 72.23±8.15 25.42±8.49治療后 0.37±0.13△ 31.62±5.33△ 0.62±0.21△ 28.64±3.23△ 10.12±3.67△
(3)血清MDA、ET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MDA、E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MDA、ET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丙二醛、內皮素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丙二醛、內皮素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丙二醛(nmol/L) 內皮素(ng/L)觀察組 59 治療前 7.42±2.16 98.86±8.19治療后 3.81±1.19△▲ 56.94±6.13△▲對照組 58 治療前 7.48±2.23 97.16±8.53治療后 4.95±1.24△ 68.94±7.45△
(4)復發(fā)情況 隨訪6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為5.08%(3/59),低于對照組的18.97%(11/5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病機制復雜,通常認為與自身免疫反應、神經根炎性反應、機械壓迫有關。西醫(yī)常用藥物止痛、物理牽引、關節(jié)松動術等方法治療,其中藥物治療與物理牽引僅能短期內緩解癥狀,停止治療后易反復;關節(jié)松動術存在部分患者無法耐受的情況,因此,臨床上仍不斷探索新的治療方法。
神經根型頸椎病可歸屬中醫(yī)“痹證”“頸肩痛”范疇,《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痛,故卒然而痛?!币虼?中醫(yī)治療本病以止痛散寒、通絡舒筋、活血行氣為主。針刀療法源于中醫(yī)“通氣利血、疏經通絡”理論,通過切割頸肩等處粘連的軟組織,減輕局部肌肉痙攣,消除神經根卡壓,使頸椎生物力學平衡得以恢復。李瑞國等[6]應用針刀“三步緩推分層松解法”治療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30例,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達96.67%。本研究所用推拿方案為通督強脊手法,該手法融合通督強脊、調理臟腑、扶固陽氣理念,結合推、按、擦、揉,以及頸椎復式間歇拔伸法等多種手法,可達到整復錯位、強脊通督、解痙止痛、舒筋活血的效果。羅發(fā)展等[7]采用推拿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結果顯示推拿療法可顯著改善患者神經根受壓情況,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提高關節(jié)活動度。賀廣權等[8]研究顯示,針刀聯合推拿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其他單一療法。
NDI評分涵蓋與頸椎病癥狀相關的生活、工作多個方面,反映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ND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針刀聯合推拿治療可緩解頸椎功能障礙,改善患者頸椎功能。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生后機體炎癥因子表達會明顯升高,且升高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存在相關性。MDA是一類膜過氧化的產物,MDA會導致膜損傷加劇,其水平升高表示膜系統(tǒng)損傷程度增加[9]。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項部經絡痹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膜系統(tǒng)會受到比較明顯的損傷,因此MDA水平會出現異常升高[10]。ET是人體內源性多肽,分泌過量會引起腦血管大動脈強烈收縮,使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間通道受阻,因此患者肩頸臂會產生明顯疼痛[11]。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IL-1、IL-1β、IL-6、TNF-α、hs-CRP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血清MDA、ET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刀聯合推拿可降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炎癥因子及MDA、ET水平。此外,隨訪6個月,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刀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遠期療效較好,有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針刀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確切,能改善患者頸椎功能,降低炎癥因子及血清MDA、ET水平,優(yōu)于單純針刀治療,且遠期效果更滿意。本研究存在納入樣本量偏少的不足,且未采用完全隨機對照設計,因此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