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曼,王新蘭
(淳安縣婦幼保健院·浙江 淳安 311700)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癥,多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愈,病程遷延所致[1]。若未及時干預,甚至會造成疾病反復急性發(fā)作,導致慢性盆腔痛、不孕、異位妊娠等嚴重病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及生活。西醫(yī)多采用抗生素治療,但容易出現(xiàn)菌群紊亂或耐藥菌株,整體效果欠佳[2]。中醫(yī)將該病歸屬于“婦人腹痛”“癥瘕”“帶下病”等范疇,中醫(yī)藥在該病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整體調節(jié)、辨證論治、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勢[3-4]。筆者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觀察了中藥湯劑口服與保留灌腸聯(lián)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就診的80例慢性盆腔炎證屬濕熱瘀結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年齡24~54歲,平均(38.58±6.63)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6年,平均(2.96±0.64)年;觀察組40例,年齡24~55歲,平均(39.10±6.72)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6.5年,平均(3.05±0.66)年。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診斷標準 1)慢性盆腔炎診斷參照《婦產科學》[5]相關標準;2)濕熱瘀結型中醫(yī)辨證分型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盆腔炎的中醫(yī)辨證標準。
1.3 納排標準 1)入選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2)年齡20~55歲;3)所選患者及其家屬對該臨床觀察內容知情同意,自愿參加。
1.4 排除標準 1)合并子宮內膜異位、卵巢囊腫、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等疾病者;2) 急性盆腔炎、結核性盆腔炎患者;3)伴心、腦、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或功能障礙者;4)伴內分泌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5)伴視力、聽力、意識等障礙,無法配合臨床觀察者;6)妊娠、近期準備妊娠或哺乳期女性;7)過敏體質者;8)依從性差者;9)近2個月內曾采用同類治療藥物,難以判斷療效者。
2.1 治療方法 囑兩組患者飲食清淡,忌辛辣、生冷、油膩、高脂等食物,規(guī)律作息,注意外陰清潔衛(wèi)生,不可性生活。對照組予以自擬中藥湯劑口服,方藥組成:紅藤、敗醬草、土茯苓、丹參、延胡索各15 g,蒲黃、五靈脂、枳殼、香附各10 g,日1劑,中藥煎藥室統(tǒng)一煎煮成400 mL,200 mL/袋,早晚口服,經期停用,連續(xù)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中藥湯劑口服基礎上加以中藥保留灌腸,灌腸湯方組成為:紅藤30 g,敗醬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各25 g,兩面針、魚腥草各15 g,日1劑,水煮至100 mL,置入一次性灌腸袋,先清潔灌腸,然后中藥保留灌腸后,導管插入直腸15 cm,緩慢注入中藥湯劑100 mL,盡量延長藥液留滯時間,1次/d。月經期停藥,連續(xù)治療3個月。
2.2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慢性盆腔炎”療效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判定。
2.3 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治療前后參照參考文獻[6]對兩組患者下腹脹痛或刺痛、腰骶脹痛、帶下量多色黃、低熱乏力,按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進行評分;2)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比較:治療前后空腹經脈采血,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WBC)、C-反應蛋白(CRP)。
3.1 兩組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痊愈6例(15.0%)、顯效18例(45.0%)、有效8例(20.0%)、無效8例(20.0%),總有效率80.0%;觀察組痊愈18例(45.0%)、顯效13例(32.5%)、有效8例(20.0%)、無效1例(2.5%)。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2 兩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分)
3.3 兩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
有調查研究顯示,慢性盆腔炎有濕熱瘀結、氣滯血瘀、寒濕凝滯等證型,濕熱瘀結證最為常見[7]。濕熱瘀邪是“癥瘕”“帶下病”發(fā)生的主要致病因素,婦人經期或產后余血未凈,加之六淫、飲食、房勞等因素所傷,濕熱毒邪乘虛而入,與敗血相互搏結胞宮,致沖任氣血受損、胞宮瘀血阻滯,不通則痛,纏綿日久不愈,致下腹墜脹疼痛、腰骶脹痛、帶下增多等癥。《景岳全書》言:“瘀血留滯作癮,惟婦人有之……余血未凈……而漸以稱癥矣”。針對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濕熱瘀阻、血瘀阻絡的病機特點,在治療時宜活血化瘀、清熱除濕??诜兴帨街屑t藤有解毒消癰、活血通絡、除濕止痛之功效;敗醬草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之功效;土茯苓有清熱解毒除濕之功;蒲黃、五靈脂有行氣活血止痛之功;丹參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功;延胡索有活血散瘀、行氣止痛之功效;枳殼、香附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紅藤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等常見菌,并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可減輕炎癥滲出,減少炎性組織增生[8]。但慢性盆腔炎病情遷延難愈,根治難度高,此時僅內服中藥,難以取得理想效果,故筆者給予觀察組在中藥內服基礎上加用中藥保留灌腸。中藥保留灌腸是中醫(yī)主要外治療法之一,腸黏膜可充分吸收藥物;同時直腸周圍有密集血管,血流豐富,可使藥液直接作用于盆腔,以此加快盆腔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吸收,減少炎癥滲出和盆腔粘連[9]。且灌腸療法可避免胃腸的刺激和肝的代謝。灌腸中藥方中紅藤、益母草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止痛作用;沒藥有活血消腫、止痛生肌之功;兩面針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敗醬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有清熱解毒除濕之功。現(xiàn)代藥理研究,蒲公英對多種病原菌有抑制作用[10];紫花地丁含有黃銅甙類、有機酸等成分,可抑制多種細菌,并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11]。
本觀察結果顯示,采用中藥內服加中藥保留灌腸的觀察組總有效率(97.5%)明顯高于單純采用中藥內服的對照組(80.0%)(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癥狀評分及WBC、CRP水平較治療前減低(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兩組均未見不良反應。中藥內服加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明顯緩解下腹疼痛、腰骶脹痛、帶下量多色黃、低熱乏力等癥狀,更顯著降低WBC、CRP水平。
綜上所述,中藥湯劑口服與中藥保留灌腸聯(lián)合治療慢性盆腔炎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更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抑制炎癥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