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帥, 祝煥林, 王海軍, 葉海軍, 李 瑩
解放軍第九六八醫(yī)院 心腎內(nèi)科,遼寧 錦州 121001
低度惡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肉瘤是臨床上發(fā)病率較低的腫瘤,來源于原始間葉細胞,主要由組織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組成的惡性腫瘤。低度惡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肉瘤可出現(xiàn)在人體各個部位,多位于深部肌肉組織內(nèi),為無痛性膨脹性生長,以病理檢查和免疫組化確診,首選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解放軍968醫(yī)院心腎內(nèi)科收治1例左大腿腫物伴潰瘍患者,經(jīng)擴大范圍切除腫瘤及周圍組織,培養(yǎng)肉芽后植皮后治愈出院?,F(xiàn)將該患者的診治過程報道如下,以期為臨床醫(yī)療工作提供參考。
患者男性,55歲。因“左大腿下段核桃大小腫物”于2012年9月入院。入院檢查:左大腿下段外側觸及核桃大小腫物,質地硬,界限欠清楚,活動度可。經(jīng)過術前準備行左小腿皮下腫物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低度惡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肉瘤。2014年6月,腫瘤復發(fā),進行性增大,伴腫脹不適,行左大腿腫物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為低度惡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肉瘤,上下前后切緣及基底未見腫瘤組織。2017年8月,左大腿皮下出現(xiàn)雞蛋大小腫物,下肢磁共振成像提示左股骨外側肌下段纖維肉瘤術后復發(fā)。行局部腫物切除術。2021年6月,左大腿腫瘤再次復發(fā),腫瘤長到如鵝蛋般大小。局部麻醉下,行經(jīng)皮選擇性下肢動脈血管造影術、經(jīng)皮選擇性動脈灌注化療術及經(jīng)皮選擇性動脈栓塞術(股動脈)。術后給予鹽酸安羅替尼抗腫瘤治療。期間腫物破潰并伴滲液,傷口出現(xiàn)潰瘍,左側大腿下段外側可見直徑約2 cm的圓形竇道,傷口內(nèi)淡黃色液體滲出,可見約5 cm深瘢痕潰瘍形成,邊緣黑色素沉著,潰瘍周圍質地硬,廣泛壓痛,左膝屈伸明顯受限,末梢血運循環(huán)及感覺正常。四肢及盆腔血管增強掃描提示:左大腿下段外側皮下富血供軟組織腫塊,考慮低度惡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肉瘤術后復發(fā),侵及股外側肌、股二頭肌,并伴有左側大腿根部、腹股溝及髂外血管周圍多發(fā)淋巴結轉移。四肢磁共振成像平掃增強(1.5T)影像提示:左大腿下段外側局部皮膚凹陷并破潰,皮下脂肪間隙消失,并見不規(guī)則片狀異常信號影,T1WI呈等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信號不均,其內(nèi)見多發(fā)斑條狀T1WI、T2WI低信號影。增強掃描可見增粗供血血管伸入其中并呈明顯不均勻強化,病變內(nèi)部見斑塊狀弱強化區(qū),病變界限模糊,范圍約70 mm×22 mm×96 mm,病變表面與皮膚分界不清,內(nèi)側緣與股外側肌分界不清,股外側肌內(nèi)可見斑片狀PDWI高信號影,病變周圍皮下見斑片狀高信號影。左側股骨形態(tài)、結構及骨密度未見明確異常。經(jīng)過術前準備,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下,以腫物潰瘍?yōu)橹行淖鲂ㄐ吻锌冢笮〖s15 cm×10 cm,擴大切除,深至股骨外側骨面,部分股外側肌、股二頭肌長頭切除。術中注意保護腓總神經(jīng)、腘窩后側重要組織,將股二頭肌長頭遠端附著點切斷,覆蓋股骨外側。切除組織病理檢查光鏡所見:送檢組織皮膚表層為鱗狀上皮,局灶可見破潰,腫物位于真皮層及皮下脂肪組織中,由呈束狀排列的梭形細胞構成,紅細胞胞漿噬酸,胞核可見核仁,局部可見伴玻璃樣變。瘤周邊界不清,呈浸潤性生長改變。免疫組化:Vimentin(+),CK(-),SMA(+)Desmin(-),S-00(局灶+),CD34(-),CD68(局灶+),EMA(-),CD30(-),Bc1-6(部分+),ALK(-),β-catenin(胞漿+),Ki-67(+5%)。支持病變?yōu)榈投葠盒约±w維母細胞性肉瘤。創(chuàng)面覆蓋真空封閉負壓引流(vacuun sealing drainage,VSD)培養(yǎng)肉芽組織,7 d后拆除VSD。行肉芽刮出自體皮移植及腹股溝區(qū)淋巴結病理檢查術,病理報告為炎性病變,術后12 d植皮存活,創(chuàng)面全部治愈,患者出院。
低度惡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肉瘤為一種梭形細胞肉瘤,多發(fā)生于30~70歲的成年人,以男性多見,部分發(fā)生于兒童[1-3]。低度惡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肉瘤好發(fā)于頭頸部,其次見于四肢、胸壁、背部、腋下、腹股溝和盆腔等[4],多位于深部軟組織特別是肌肉軟組織內(nèi),部分可位于筋膜和皮下組織,常見浸潤性或破壞性生長。影像學CT表現(xiàn)為軟組織結節(jié)影,增強后不規(guī)則強化,病灶成分葉狀,中間可見點狀鈣化[5]。常見T1WI呈等低不均勻信號,T2WI呈混合高信號[6]。大體形態(tài):呈質地堅硬的腫塊,邊界不清晰,常見大小1.4~17.0 cm,切面呈灰白色,纖維樣。組織學表現(xiàn):由呈束胞質淡嗜伊紅色的的梭形細胞組成,常彌漫浸潤其周圍軟組織,特別是橫紋肌和脂肪組織,形成類似增生性肌炎的棋盤樣結構或侵蝕性纖維潰瘍改變。細胞較豐富,部分區(qū)域核有中度異型性,細胞間有多少不等的膠原,并可以條束狀或魚骨樣排列;可見凝固性壞死,核分裂大多 < 5個/10 HPF,腫瘤內(nèi)可見數(shù)量較多的薄壁血管,間質內(nèi)可見慢性炎性細胞浸潤,也可呈黏液樣或伴出血。
治療以局部廣泛切除為主,可在術前或術后輔以放療[7-8],局部復發(fā)率約為20%,可發(fā)生多次復發(fā)。年齡較大、核分裂象> 6個/10 HPF、腫瘤內(nèi)可見凝固性壞死等均提示患者預后不佳[9-10]。本例患者雖然進行兩次徹底手術切除,仍然出現(xiàn)第3次復發(fā),可能與手術切除范圍不足、術中手術器械操作過程中將腫瘤細胞移位定植、術后未給予放療等有關。第3次復發(fā),經(jīng)手術充分切除放療后,該患者處于病情緩解狀態(tài)。
綜上所述,如皮下出現(xiàn)無痛性快速生長腫物,應及早手術切除,術中要進行冰凍病理檢查,如為惡性,必須擴大切除范圍,以便徹底清除病灶防止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