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浙江省杭州市刀茅巷小學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學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現行德育實踐活動評價中仍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在所任職的浙江省杭州市刀茅巷小學帶領團隊探索德育實踐活動評價模式,制定評價內容、標準,努力促成學生的德行養(yǎng)成、德性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整合德育課程資源,創(chuàng)設兒童精神成長虛擬空間——“A星球”。刀茅巷小學前身為“仁愛小學”,“A”是“愛”和26個字母之首,學校取“名列前茅”之意,開發(fā)“A星球”評價體系,期望培養(yǎng)力爭上游的學子。
原則及組成:考慮學生特點,形成“123”體系?!癆星球”評價體系考慮各年級學生特點,遵循“整體、開放、動態(tài)、多元、趣味”原則,利用多元量化評價工具與多元主體評價,實現客觀性、過程性和可視化的評價。學校整合德育活動及評價內容,形成“123”體系:在“1”個A星球中,學生可選擇“2”大課程體系(明德課程、情系中國節(jié)課程),參與“3”大版塊活動(琴韻紅領巾學院、炫彩社團活動、綠色星球守護營)。
指標框架:立足核心素養(yǎng),細化德育活動指標。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方面,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等六大素養(yǎng),學校據此細化德育實踐活動評價指標,多維度地對學生進行德育評價。并在完善評價模式的過程中,發(fā)現當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局限性,及時彌補了德育體系建設過程中的不足。
在“A星球”的評價中,學校從三方面入手,保證“星球”運轉——
多元的評價主體。學校是設計者、執(zhí)行者,教師是觀察者、引領者,家長是輔助者、見證者。多方合力之下,學生作為主角、參與者,經由“興趣—體驗—獲得—新興趣—新體驗—新獲得”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向著更好的自己努力。
趣味的評價工具。為使評價“可視”,學?!熬呦蠡睂W生的活動表現。一是角色卡:設計職業(yè)角色卡、定制特色角色卡,學生通過爭取各項角色卡發(fā)展各類核心素養(yǎng)。二是音符幣:包括四音、八音、十六音,學生收獲音符幣,換取小獎品,豐富道德情感體驗。如聯校運動會上小運動員們獲得了“A星球”角色卡、音符幣,擔任其他工作的學生也獲得了“志愿者”“小記者”“攝影家”等角色卡。三是代言人:動漫人物——樂樂,取“樂”字的兩種讀音,賦予“樂樂”兩種意義,分別代表快樂生活、自主發(fā)展以及音樂素養(yǎng)等人文底蘊。不同的樂樂代表著不同的能力,是角色卡的終極體現,也是“A星球”中學生想扮演的角色。
科學的評價方式。學校采取CIPP評價模式,以評價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完善。首先,了解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發(fā)展水平與興趣所在,調研學生課程需求。其次,評判活動是否目標明確、具體、可操作,方案是否體現區(qū)域特色和學校特色,是否統(tǒng)籌優(yōu)化資源、保障可行性。再次,了解活動實施過程,檢驗方案落實程度,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并提出修正建議。最后,通過“A星球”角色卡、“樂樂”系列、檔案具象化等形式,便于學生、教師、家長調整個性化發(fā)展計劃。
一是信息采集系統(tǒng)。采集平臺為“A星球”ID卡,成立“A星球”管理局,由班主任引導,學生應聘上崗,借助釘釘群采集信息,保證角色卡發(fā)放、音符幣兌換,使德育實踐活動切實量化。二是數據分析系統(tǒng)。對各年級學生在德育實踐活動中的綜合表現進行結果分析,關注其各方面能力的增長,并由此給學生繪制“德育畫像”。
“A星球”德育實踐活動評價體系直觀呈現了學生個體的素養(yǎng)形成趨勢,將德育評價貫穿德育全過程,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