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宇
豫西剪紙,是指流傳于河南省晉豫大峽谷以南,南陽盆地以北地區(qū)的民間剪紙藝術,廣泛分布于濯池、義馬、嵩山、欒川、新安、汝陽等地區(qū),分布廣泛且有較強的群眾性。豫西剪紙歷史悠久,是承載當?shù)孛袼酌耧L以及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主要平臺和方式,陜縣尚黑剪紙是豫西地區(qū)剪紙藝術的一大特色。
色彩的應用不僅是簡單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不同時代下還被賦予了不同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寓意。國內其他地區(qū)的老百姓們十分忌諱黑色的出現(xiàn),尤其是在值得慶祝的場合,但在豫西陜縣地區(qū),黑色剪紙被廣泛地用在節(jié)日、結婚等吉慶場合。從科學角度出發(fā),黑色相較于其他顏色吸熱速率較快,也最不易褪色。不僅能美化居室,同時也能抵擋陽光的照射,穩(wěn)定室內溫度,體現(xiàn)出較強的實用功能和色彩穩(wěn)定性;從宗教信仰角度出發(fā),黑色的宗教屬性一直存在,從最初人類對黑夜和大自然的畏懼,到老子最初的世界觀和神鬼學說的信仰,代表宗教屬性的黑色顯得神秘而偉大。陜縣尚黑剪紙展現(xiàn)在充滿黃土文化的氣息中,無形中給人一種力量感和神秘感,而這種黑色所表現(xiàn)出的力量感和神秘感則是陜縣人民將宗教信仰寄托于此的根本原因。
陜縣剪紙藝術的主題多為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在時代不斷向前邁進的腳步中,陜縣剪紙在不失原農耕文化特點的基礎上,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逐漸融入了新元素。
陜縣是黃土高原的延伸部分,居民住宅形式多為下沉式地坑院,地坑院的門窗大多為井字形的木制方格,于是窗花剪紙是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一項裝飾品,也是了陜縣剪紙的一大特色。農民大多將白紙貼在木制井字形方格的內部,然后將剪紙貼在方格內作為裝飾。除了窗花剪紙,結婚剪紙的應用最為廣泛,從新人為了獲取老人們的祝福提前向老人們請婚事剪紙,到貼墻圍花、棚頂花等來布置婚房,再到女方陪嫁都放置著有吉祥寓意的剪紙,剪紙貫穿了婚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廣為流傳的還有民間信仰剪紙,至今在豫西民間還流行著“剪倒捆驢”書屋民間信仰。同時,隨著時代的變化,新時代賦予了人們新思想,同時也賦予了民間剪紙以新的主題,具有時代性的系列剪紙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其表現(xiàn)的主題有贊頌祖國、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話題等。
剪紙手藝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個人的主觀意愿對客觀事物進行歸納總結,對諸多要素進行組合、分離、覆疊,使其整體呈現(xiàn)出一種超越客觀屬性的美。陜縣剪紙手工藝人在一步步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構圖形式。
在陜縣剪紙中大多為對稱式、二方連續(xù)、包圍式、網格式這四種構圖方式。對稱式在民俗文化表達中頗為常見,陜縣剪紙中對稱式主要應用于婚房等大規(guī)模布局上,在婚房的床邊會張貼炕圍花,其左右兩側為兩格或者四格對稱分布的四平,中間為具有吉祥寓意的主體團花。二方連續(xù)構圖多應用于線狀剪紙結構中,以花邊紋樣的形式出現(xiàn),主要來隔離不同區(qū)域以及調整畫面節(jié)奏。包圍式構圖分為外部包圍式和內部包圍式,主要應用于各種場景的團花中,頂棚花是外部包圍式的代表,中心主體部分為八棱鏡團花,八邊飾八只蝴蝶來修飾八邊形,以達到圓滿和諧的視覺效果。內部包圍式主要應用在矩形框中,手藝人將蝴蝶紋樣張貼在矩形內部四角,來填補畫面四角處的空白和打破畫面四邊處的堅硬感。網格式構圖是陜縣剪紙的一大特色,主要應用于新人婚房的布置中,剪紙手藝人對新人婚房規(guī)劃上采用網格式構圖方式,將墻體分為上下兩個大的區(qū)域,下部分為主題區(qū)域,中間為團花,左右為四平,上部分為獨立式紋樣。在網格式構圖中,剪紙手藝人不僅將美好寓意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且體現(xiàn)出陜縣剪紙的裝飾功能,(如圖1 所示)。
圖1 張貼在室內的陜縣尚黑剪紙(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民間剪紙方法主要分為陰刻剪紙、陽刻剪紙以及陰陽結合法。陽刻剪紙一般會剪去輪廓以外的空白部分,保留原稿圖案原有的形態(tài)和輪廓線,使其筆筆相連。陰刻剪紙則是把圖案自身剪刻掉,剩下的是圖案以外的部分,通過襯紙反襯出圖案內容。陰陽結合在傳統(tǒng)剪紙中較為多見,陰陽二者互相映襯,使作品呈現(xiàn)出更為豐富的效果。陜縣剪紙一般采用陰陽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出畫面的協(xié)調性和豐富性。
“男人剪紙”和“邊剪邊唱”也是陜縣剪紙的兩大亮點。剪紙通常被認為是女人的拿手活,在陜縣卻是男人的特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任孟倉老人,他作為剪紙藝術家曾出席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活動?!俺艋ā薄俺B剪鳥”“一把剪刀數(shù)張紙”,手藝人手中的紙僅需要一首歌的時間就會變成一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作品。陜縣剪紙手藝人邊剪邊唱,剪出來的是對美好生活的追崇,唱出來的是對美好生命的贊美,傳達給觀者的是對剪紙的喜愛之情、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沒有華麗的語言,卻又深入人心。
民間剪紙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6 世紀,是中國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它地區(qū)一樣,陜縣剪紙也是先應用于巫術當中,后來逐漸擴大到了驅邪、消災、喪葬以及結婚慶祝和貼窗花等民俗活動中。
黑色的應用在中國千年的華夏文明長河中就沒有間斷過。早在舊石器時期,人們用燒過的木炭在身體上涂畫各種圖形,作為裝飾、標記或體現(xiàn)等級??梢?,這些史前藝術的發(fā)生及其活動與圖騰崇拜和巫術密不可分。同時,人類在舊石器時期對于黑色的應用,為新石器時期以及夏商周時期的權貴之色埋下了伏筆。
陜縣剪紙深受宗教的影響,道家思想發(fā)源于黃河流域,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認為“眾色歸一,唯有黑色”,因陜縣獨特的地理位置,其剪紙所表現(xiàn)出的宗教屬性與道教有著深厚的關聯(lián)。陜縣剪紙也隨著這一得天獨厚的宗教文化不斷發(fā)展,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廣泛應用于喪事祭祀活動、張貼門神鎮(zhèn)宅以及給老年人過壽等活動中。宗教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屬性不僅是統(tǒng)治手段,也是人民群眾精神的寄托,因此在剪紙中帶有宗教色彩的黑色就會自然流露出來。
陜縣不僅地處黃河故道,在五千多年前還是夏朝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民俗民風必受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龍山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文化形態(tài)的影響。
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對陜縣剪紙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人類通過自身的勞作和情感體驗逐漸對器物的形態(tài)和色彩產生了認知,創(chuàng)作出具有宗教統(tǒng)攝力量和審美意蘊的黑色紋飾。作為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的過渡階段,廟底溝文化的遺址處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從中可看出廟底溝文化對于黑色飾紋的崇尚。從仰韶時期“尚黑”觀念對先民審美觀念的影響,再到中原龍山文化的黑陶文化,黑色內斂、素樸和幽深的特點更為明顯。夏文化“尚黑”之風達到勃興是陜縣剪紙尚黑的最大理論支撐,夏文化沿襲了仰韶文化晚期社會宗教對于黑色的信仰,“尚黑”之風更為盛行,夏朝將黑色供奉為國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以黑色為貴。
雖然自夏以后,“尚黑”之風漸趨衰退,但在世界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其在藝術形態(tài)中被繼承和展現(xiàn)出來。陜縣民間剪紙“尚黑”的獨特審美特征,也正是在悠久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中孕育而生的,才使得當代人可以深感陜縣黑色剪紙的魅力。
陜縣的地域特點鮮明,在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影響下,黑色剪紙被廣泛運用于節(jié)日和結婚等喜慶場合,成為此地獨有的民間藝術。剪紙手藝人用黑色的紙張不僅剪出了自己的所見所思和世世代代陜縣的民俗風情,也剪出了源源不斷的力量和樸實的生活美學。由上述內容可知,研究豫西陜縣尚黑剪紙的藝術特色及其文化內涵,對傳承和發(fā)展中國民間剪紙藝術能夠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