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王珊珊 (.天津美術學院;.河北北方學院)
明代晚期江南地區(qū)經(jīng)濟繁榮,造園活動興起,私家園林建造增多。而園林的生活也成為那些在政治道路上不得志的文人墨客的寄托之地,在一園之中體會山水之樂趣。造園的活動帶動了園林山水題材的創(chuàng)作,以沈周,文征明為首的吳門畫派崛起。園林山水繪畫以園林風光,文人生活為主要題材,主要表達其內(nèi)在的精神所求。沈周的《東莊圖》仇英的《獨樂園圖》文征明的《拙政園三十一景圖》都是當時著名的園林山水繪畫作品。
文征明晚年南下,以詩書畫為伴,寄情于園林山水之中。與其他三位吳門四家的畫家不同的特點在于,文征明的作品更多為文人氣息,充滿書卷氣。從作品中的圖式,筆墨,選材中更能體現(xiàn)出文征明極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造園與園林山水畫的相互結(jié)合,也是生活與藝術的結(jié)合。據(jù)史書記載,王獻臣邀請文征明修建園林設計,將繪畫中的章法經(jīng)營,留白藝術等等全部融入園林建設中,并且留下很多園林作品,《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就為此而做。
文征明的園林山水畫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深翠軒圖》為代表,中期以《真賞齋圖》為代表,晚期以《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為代表,而晚期作品在當時在探索園林山水方面的造詣無人能比。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征。
宗白華先生指出:“意境就中國藝術方面而言是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面”,在山水畫中,意境的表達是最高層次的追求,不僅僅是繪畫技法的高超,往往是與畫家的個人涵養(yǎng)有著密切的關系。畫家在進行園林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意境的營造,也就是立意,此中也是反映作者所追求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思想。
文征明在《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中描繪了拙政園中內(nèi)的三十一處景點,因在園中建造多處水池,文征明充分利用此園中特點,臨水而居,營造出幽寂清冽的空間感,以及寧靜典雅的氛圍,體現(xiàn)了作者閑逸的生活態(tài)度。此處的“意”正是整幅畫得立意,也是其中心點。那么作者如何表現(xiàn)其立意呢?從內(nèi)容上來講在此畫中多為俯瞰,又兼取平遠法,使整個畫面的空間感更為深邃,具有詩意。具體來看,整套畫中,樹的種類很多,有松樹,槐樹,小竹林等,參差不齊的錯落于亭臺樓閣周圍,隱隱約約,若隱若現(xiàn),形成了自然和諧的畫面,有種宛若天開之感。以《聽松風處》為例,文征明在此圖中并沒有用筆墨大量的渲染風的氛圍,只用了人物側(cè)耳傾聽的動作以及松樹的朝向去表達,用無聲的視覺感受去傾聽具有動感的風聲,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仿佛有著秋風颯爽的氣息,自此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從中就可以體現(xiàn)出閑適,隱逸的思想。在繪畫中樹木與石頭是山水畫中必不可少的繪畫元素,整套作品的圖中最多的就是松樹,這一樹種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象征意義。例如在《玉泉》中,主要的就是突出了前景松樹。此樹樹鱗斑駁,蜷曲俯臥的姿態(tài)頗具有古意,象征了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zhì)。從中可以看出園林作者的精神向往,在《玉泉》作品中在處理松樹的技法中巧妙地運用了淡墨,雖淺淡但富有豐富的層次感,又融為一體。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耐心與從容,也體現(xiàn)出對于當時時代的洞若觀火以及淡然的心態(tài)?!蹲菊@三十一景圖》中有《倚玉軒》《靜深亭》《待霜亭》《槐雨亭》等作品中都有一高士或坐或倚于亭中,遠離喧囂,寧神冥思,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志清處》作品中人物臨水而坐,水面一片空白,把人的視線引入到靜坐的人物中去,達到了凝神的效果,此中正是體現(xiàn)了文征明的隱逸之心。在《繁香塢》《若墅堂》等作品中都是以建筑為中心,山石樹木掩映其中,文人雅士品茗其中,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歸隱山林生活態(tài)度。從表現(xiàn)手法中來講,運用了新的藝術思想,不同于其他畫家,他在園林景觀中進行了取舍,使畫面更有形式感,給人眼前一亮的新奇感。綜合來看,作者賦予了畫面深層次的藝術內(nèi)涵,從而呈現(xiàn)出古樸雅致,閑適淡然,心無雜質(zhì),具有詩意的文人氣息,這也正是整套作品的立意。
文征明為沈周的學生,追隨老師數(shù)十年,其繪畫技法也受到了沈周深刻的影響,其繪畫思想以及審美情趣都很相像,尤其是園林山水畫的繪制。另外也受到了王蒙,吳鎮(zhèn),趙孟頫,倪瓚的影響。文征明繪畫的筆墨表現(xiàn)分為用筆和用墨兩個方面。在他的繪畫中按照筆法來分的話,分為“粗筆”和“細筆”兩種風格,這兩種風格的形成和前期學習沈周和元四家都很大的關系?!按止P”用筆精煉疏朗,“細筆”用筆細勁,變化微妙?!蹲菊@三十一景圖》明顯的呈現(xiàn)出細膩的風格,從中依然可以看出早前臨摹王蒙、趙孟頫作品所學習到的東西,整體秀雅清潤,傳承又加以創(chuàng)新,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以拙政園的《小滄浪》為例,可以明顯看出房子和籬笆的用筆,線條纖細有力,富有彈性,區(qū)別于界畫的僵硬,線條具有豐富的變化,蘊含豐富的內(nèi)涵與修養(yǎng)。再看其樹木的表現(xiàn),筆法相對于籬笆的實,樹的表現(xiàn)看似輕描淡寫,但實則虛中帶有力量感,干筆勾勒,干脆利索,層次清晰可見。通過用細筆慢慢皴擦樹的質(zhì)感,準確地表現(xiàn)出了松樹的斑駁粗糙感。松針的表現(xiàn),用筆挺拔有力,稀疏確有力量感,寥寥幾筆,展現(xiàn)出松針的尖銳感,整體便顯出松樹的精神品格。不但顯示出了文征明的功力之深,更顯示出了他的才學涵養(yǎng)之深。從《爾耳軒》此作品中觀察,著重刻畫了前面的樹叢,樹枝一俯一仰的姿態(tài),中鋒用筆,挺拔有力,筆筆到位,圓筆方筆相結(jié)合,增加了寫意性與豐富性。在點葉子中用筆沉穩(wěn)有力,緊緊圍繞在樹枝周圍,牢牢長在樹枝上,雖然密集多變但是尚有空氣流動。用墨的表現(xiàn)來看,文征明吸收了黃公望和趙孟頫的墨法,很重視淡墨的運用,惜墨如金,在淡墨中尋找細微的變化,用墨,調(diào)墨,用筆,都會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以減少過多地用墨以及用筆產(chǎn)生不必要的廢筆,一定要使畫面清爽干燥,才能營造出意境的幽遠。山石除了皴擦,還會用的是積墨,用很淡的墨,一點一點地積染而成,也注意到用墨即用筆,墨隨用筆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待霜亭》這幅作品中,用的皴法比較少,運用更多的是層次豐富的墨色,來表現(xiàn)景物的刻畫,干濕濃淡變化豐富,但是又很干凈利索。以涼亭與樹木為主角,一疏一密,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畫面中有大量空白,但是也運用極淡的墨色一遍一遍進行烘染銜接,使得空白蘊含在朦朧的氛圍之中,同時仔細觀察也會有深淺的對比,只是比較柔和,不易察覺。其中也會有濃墨的提神,淡濃墨交相呼應,產(chǎn)生一種幽深的效果。在《水華池》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文征明根據(jù)山石樹木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節(jié)用筆的變化以及墨色的濃淡干濕。近景用濃重的墨色一層層皴擦點染底部的山石和幾棵樹木,層次豐富分明并留有空隙,使得山石帶有活力的生命感。水面上的荷葉通過筆墨的點染而成,墨隨著筆法而變化,濃淡干濕變化豐富。其中有幾片荷葉的濃重與山石相呼應,達到墨色的統(tǒng)一,使得前面的山石的墨色不至于突兀。遠處的柳樹以淡墨勾勒,其中有一兩棵樹木為濃重的墨色,虛中帶有實,使得遠處有分量感,也是與前面墨色相呼應,用筆與用墨的結(jié)合形成了筆墨的統(tǒng)一,使得整幅畫面空寂蒼茫之感。細筆園林山水畫的表現(xiàn)除了與師承有關系,還與他從小受古代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以此影響了他的心境,追求雅致的生活,從而塑造了詩意的空間。整套畫中觀察可以看出園林中家具的擺放,山石樹木的品種種植,以及彼此之間若有若無的巧妙的聯(lián)系,從中可以看出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痕跡,而且其中景點人物的布置,隨意又恰到好處,頗有隨遇而安的豁達,但是其位置也是經(jīng)過仔細考量,透出其經(jīng)營之心,有得畫中文人傲于巨石之上,胸懷天下的氣度油然而生。整個作品虛實、動靜、開合營造出寧靜致遠,空靈雅秀的氛圍。
文征明的園林山水并不似以往畫家的常規(guī)構(gòu)圖,而是從園林本身的特色出發(fā)進行圖式的表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繁香塢》《小滄浪》作品中以墻,籬笆,橋,植物等具有平凡但具有園林特點的景物進行分割整個畫面,與山石松柏的實形成對比,增加了層次感使畫面豐富并且富有趣味性。而且在三十一景圖中的《倚玉軒》《小飛虹》《深靜亭》等作品中大量的出現(xiàn)了竹林的繪制,例如在《倚靠玉軒》中構(gòu)圖呈現(xiàn)了包圍的形式,亭子旁邊有一大片的竹林,對于竹林的層次的把握很精確,尤其是外輪廓的處理,留白,虛實等方面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竹林的出現(xiàn),也正是作者托物言志的一種手法。故園林特色景物成為園林山水的標志性圖式。
第二,在《拙政園三十一景圖》每一幅的畫面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大量的留白,且各處的留白都不同。中國畫中很重視留白,例如,宋代馬遠因為大量的繪畫,常常以山之一角作為題材進行位置,從中得名“馬一角”?!蹲菊@三十一景圖》其中有故意強調(diào)擴大的水面,而且對于水面的處理,也借鑒了倪瓚的作品。例如在《小滄浪》《怡顏處》。其中《怡顏處》樹木高聳,背景是大片的水面留白,空間格外的空曠,使得觀者的心胸開闊,進入到想象的空間之中?!缎★w虹》中的水面都是庭院小景,水面的擴大使得庭院有遼闊之意,擴大了其空間結(jié)構(gòu)。在《得真亭》中水面被分為了幾個小單元,與寬闊的水面相比,更多了幾個層次,白與黑相互對應,白即是黑,黑即是白,營造出水天相映的詩意與野趣,之中也有著意象的表達,從而蘊含隱逸的思想。留白的圖式顯現(xiàn)出園林疏朗的美學特征,也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間,從而也成為園林山水畫的標志。
第三,體現(xiàn)在詩畫結(jié)合的圖式。文征明的詩書才情并不亞于繪畫,也經(jīng)常用詩文把繪畫的意境得以延伸,以此把作品進行升華?!蹲菊@三十一景圖》都是對開式圖畫結(jié)合的形式,其中不同的作品對應的書法是不同的。例如,《若墅堂》搭配的是小楷,因作品整體為山林深寂靜之感,故搭配的是較清雅的小楷?!兑杏褴帯愤@幅作品整體閑逸舒適,配飄逸的行草。《意遠臺》《志清處》意境幽遠,配頗有古意為篆書與隸書,詩書畫景融為一體。而文字除了有形式的作用,在畫面中還可以作為引導,與園林繪畫的意境遙相呼應,也為繪畫題材也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吨駶尽奉}詩中所講:“最憐明月夜,涼影共悠悠”,與詩句相對應的是繪畫之中一條小溪流從竹林之間流過,與岸邊的悠悠竹林聲相應和,清涼寂靜,有種淡淡的憂愁。《小飛虹》中題詩:“我來仿佛踏金鰲。愿揮塵世從琴高。月明悠悠天萬里,手把芙蕖照秋水?!贝嗽娋湟活},與繪畫中的人物,景與境相結(jié)合,有種對于世間生活的淡然之感。此兩幅作品詩書畫相融合,意境得到了升華。
《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在園林山水繪畫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文征明為晚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三十一幅畫,一圖一景,成為一套完整的園林游覽圖,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墨客的審美趣味。與明代以前的園林山水畫相比較,文征明的山水作品可以看到臨習古人的痕跡,在圖式以及筆墨的運用中都有所體現(xiàn)。在構(gòu)圖圖式中融合各家長處,也賦予了文人園林的精神意義,又注重想象空間的營造。文征明通過臨習與創(chuàng)作的結(jié)合,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清代四王之一的畫家王時敏對文征明的作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此圖樹木藏秀,煙云變滅,尤稱杰作,且人物屋宇一一精絕,亦近代所罕見,文沈以后一人斷無疑,嘆服嘆服?!闭鬃髌饭P墨精道,無一廢筆,文人氣息充足,乃世上一絕。沈士充的《郊園十二景》,這幅畫中的園林山水竹林的排列,松石的疏密節(jié)奏,水流的走向等空間圖式的處理與文征明得很相似。這些畫家都不約而同地受到了文征明繪畫的影響,并且用最經(jīng)典的山水圖式闡述著繪畫理念的延伸,園林中的山水,樹木,小橋流水,一一呼應,展示了園林山水特有的圖式以及人文情懷。園林山水畫也制約著園林建造,山水畫中獨特的水墨意趣,為園林建造提供了意境的營造,各種物體微妙地聯(lián)系為園林的建造提供了良好的布局方式,故明代園林的設計使得游覽的人仿佛置身于繪畫之中,移步異景。
《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的意境表現(xiàn),對于筆者以后的園林創(chuàng)作有著更深刻的研究與體會。對于園林山水的創(chuàng)作首先一方面要注重學習臨摹古人的繪畫技能以及文學修養(yǎng),還要通過實地考察寫生,在自然中尋找可以表達的符號語言,以身臨其境之感去體會當時文人墨客的心中所感,這樣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其次一定要注重作品意境的表達,每個地區(qū)的山水都存在不同的意境。例如,在四川地區(qū)的園林山水之中,常年雨水量多,霧氣常年縈繞,那么在筆墨的運用中,應以墨色為主。而蘇州園林山水中,整體是嫻靜,古典的氛圍,應以枯中帶濕的筆法為主,結(jié)合當?shù)氐奈幕约皻夂蛱攸c才能有高格調(diào)作品的產(chǎn)生。《拙政園三十一景圖》在后世不但是建筑學家研究園林建造的重要資料,對于各大美院中山水畫整體脈絡的學習,寫生與抒情的處理以及中國畫文人精神的傳承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