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想晴 趙寶林 錢 楓 駱莉莉
安徽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藥學系,安徽 蕪湖 241000
補骨脂為豆科植物補骨脂PsoraleacorylifoliaL.的干燥成熟果實,其味辛、苦,性溫,歸腎、脾經(jīng),具有溫腎助陽、納氣平喘、溫脾止瀉的功效;外用可消風祛斑[1]。補骨脂首見于南北朝雷敩的《雷公炮炙論》[2],書中記載了炒法、蜜拌蒸法、酒浸蒸法和鹽同炒法。補骨脂的功用記載首見于隋唐甄權的《藥性論》:“補骨脂(婆固脂),一名破故紙,味苦、辛。能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痹頑,止小便利,腹中冷。”[3]古代本草及醫(yī)學典籍、歷版《中國藥典》以及地方炮制規(guī)范中關于補骨脂的炮制記載較多,所涉及的方法有浸、蒸、煮、焙、煎、曝等,可以歸納為酒制、鹽制、醋制、炒制、焙制、藥汁制、童便制、乳制等制法。本草中使用最廣泛的是炒補骨脂、鹽補骨脂和酒補骨脂?,F(xiàn)代補骨脂的炮制品主要有補骨脂和鹽補骨脂,個別地區(qū)保留了炒補骨脂。文章通過查閱本草文獻和現(xiàn)代炮制規(guī)范,對補骨脂的炮制的歷史沿革進行考證,梳理補骨脂炮制方法,以期為進一步研究補骨脂的炮制提供參考。
以《歷代中藥炮制法典》[4]和《歷代中藥炮制資料輯要》[5]為線索,對歷代醫(yī)藥古籍中關于補骨脂的記載情況進行梳理、總結,發(fā)現(xiàn)歷史補骨脂的炮制方法十分豐富,有凈制、切制、炒制(炒、微炒、隔紙微炒、炒香、微炒香)、酒制(酒浸、酒洗、酒浸蒸、酒炒蒸)、鹽制(鹽水浸、鹽水炒、鹽水浸炒)、醋制、焙制、酒麩制、藥汁制(芝麻炒、斑蝥炒、胡桃肉拌擦炒、澤瀉制、鹽黃柏酒制、鹽酒芝麻制、蒜制、淘米水黃柏鹽制等)、炙制、蜜制、面炒制、麩炒、童便制、乳制、鹽酒制、童便乳鹽制、鹽水胡桃油制等。詳見表1。
從已知文獻來看,補骨脂炮制方法多樣,且存在多種規(guī)格的炮制品。補骨脂的炮制方法始載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論》[2],其記載了炒制、蜜拌蒸、酒浸蒸和鹽同炒等炮制方法。凈制、切制、醋制、藥汁制始于宋元時期,同時繼承了炒制、酒制、鹽制等炮制方法。明代進一步豐富了補骨脂的炮制方法,增加了焙制、酒麩制、鹽酒制,同時增加了胡桃仁、黃柏、蒜、麥麩等炮制輔料的使用;《補遺雷公炮制便覽》[6]繪有“炮制補骨脂”工藝圖(如圖1所示),圖中描繪:“二人,按照雷公法炮制藥物。室內一人,用酒浸藥(盆兩邊分別有酒壺和藥物枝葉),一人在用溪水洗藥;旁邊有爐具、蒸鍋,示意藥物需蒸過;背景有紅日,示意需曬干?!鼻宕黾恿嗣娉粗?、麩炒、童便制、乳制、童便乳鹽制、鹽水胡桃油制等炮制方法。另外,蜜制只出現(xiàn)在南北朝,醋制只出現(xiàn)在元代,焙制只出現(xiàn)在明代;補骨脂采制與炮制的具體歷史沿革如圖2所示。
注:新增的炮制方法為加粗,*表示藥典方法圖2 本草及藥典收載補骨脂采制與炮制沿革圖
表1 補骨脂炮制方法古代歷史沿革
表1(續(xù))
自1963年版《中國藥典》始載補骨脂,并記載2種炮制品,分別為補骨脂和鹽補骨脂,其中鹽制所用輔料的量為每100斤補骨脂用鹽2斤8兩。1977年至今各版《中國藥典》亦記載補骨脂的炮制品為補骨脂和鹽補骨脂,其中鹽制輔料用量為每100 kg凈補骨脂用食鹽2 kg。歷版《中國藥典》中關于補骨脂和鹽補骨脂的炮制方法的記載,除1963版稍有不同,其余各版基本一致。
表2 歷版藥典補骨脂炮制方法沿革
全國各省地方炮制規(guī)范中關于補骨脂的炮制方法見表3。從表3可知,目前國家和23個省市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中收載補骨脂的炮制品有補骨脂、鹽補骨脂、芝麻補骨脂和炒補骨脂4種。其中《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了補骨脂、鹽補骨脂和芝麻補骨脂3種炮制品種,《湖北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2018年版)僅收載了炒補骨脂。其余21個省市炮制規(guī)范中除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云南4省市僅收載鹽補骨脂外均收載了補骨脂和鹽補骨脂2種。
對全國各省市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中補骨脂的處理工藝進行整理,發(fā)現(xiàn)炮制方法基本為除去雜質、洗凈、干燥,有部分省操作方法簡略為除去雜質。對鹽補骨脂的炮制工藝進行整理,發(fā)現(xiàn)炮制過程中基本用文火,用鹽水拌勻或噴灑均勻,悶潤后炒至微鼓起,用鹽量為每100 kg補骨脂用食鹽2 kg。各省市具體操作方式存在一定差異,天津市鹽補骨脂炮制過程中先炒至微鼓起,然后噴灑鹽水,微干取出;鹽制補骨脂炮制用鹽量存在差異,北京市、內蒙古為每100 kg補骨脂用食鹽3 kg,山西省為每100 kg補骨脂用食鹽2.5 kg,天津市為100 kg補骨脂用食鹽1 kg。
表3 全國各省地方炮制規(guī)范記載的補骨脂炮制方法
表3(續(xù))
中藥炮制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一種傳統(tǒng)制藥技術,藥材經(jīng)過炮制加工后,其性味、功效均發(fā)生較大變化,更有利于臨床使用。補骨脂有溫腎健脾之功,生品溫腎壯陽之力雖強,但其辛溫而燥,久用或用量大存在傷陰之嫌。歷代醫(yī)家考慮其溫燥、易傷陰助火之性,多以炮制品入藥?,F(xiàn)代臨床多用鹽補骨脂,鹽制能緩和生品辛竄溫燥之性,并引藥下行入腎,增強其補腎納氣之功[71]。
歷史上多認為補骨脂“性本大燥毒”,《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8]有“雷公云:性本大燥毒。用酒浸……”的論述;《本草匯言》[23]記載補骨脂“其性燥,須用鹽酒浸一宿,微炒用”;《得配本草》[28]曰:“恐其性燥,乳拌蒸,胡麻、胡桃拌蒸亦可。恐其熱入心臟,童便浸蒸?!薄侗静菔鲢^元》[32]曰:“惟大燥,一法用鹽水浸一日,取出曬干,再同鹽炒過用?!?/p>
補骨脂炮制歷史悠久,炮制方法多樣,且炮制品規(guī)格多樣??v觀歷代補骨脂的炮制方法,從《雷公炮炙論》以來炮制方法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炮制工藝不斷精進;炮制理論由無到有,趨于完善。不同歷史時期,補骨脂的炮制方法一直處于動態(tài)演變中,南北朝始有炒制、蜜拌蒸、酒浸蒸和鹽同炒,宋代始見凈制、切制、醋制、藥汁制,明代增加了焙制、酒麩制、鹽酒制,清代增加了面炒制、麩炒、童便制、乳制、童便乳鹽制、鹽水胡桃油制等炮制方法。歷版《中國藥典》中記載的鹽補骨脂在南北朝至清代的本草專著中均有收載,補骨脂鹽制后不僅能降低其燥性,而且能夠引藥入腎,來增強其溫腎壯陽的功效。
近年關于補骨脂的研究[72]表明,補骨脂主要含有香豆素類和黃酮類成分,其中含量較高的補骨脂酚有肝、腎毒性;補骨脂酒炙和鹽炙均能降低補骨脂酚的含量,達到炮制減毒的作用。文章從補骨脂歷代炮制方法、相關法典和規(guī)范要求,以及現(xiàn)代文獻研究等方面進行考證,可為補骨脂炮制品的規(guī)范化研究、補骨脂飲片安全控制以及復方中藥制劑的研發(fā)利用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