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建,張 琪,王愛華,劉曉明
(1.北京聯(lián)合大學 特殊教育學院,北京 100075;2.北京市朝陽區(qū)白家莊小學迎曦分校,北京 100123;3.北京市東城區(qū)黑芝麻胡同小學,北京 100009)
世界衛(wèi)生組織頒布的國際疾病分類診斷第10版(ICD-10)將發(fā)展性閱讀障礙定義為:個體在一般智力、動機、生活環(huán)境和教育條件等方面與其他個體沒有差異,也沒有明顯的視力、聽力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障礙,但其閱讀成績明顯低于相應(yīng)年齡的應(yīng)有水平,處于閱讀困難的狀態(tài)[1]。發(fā)展性閱讀障礙(以下簡稱閱讀障礙)的特定性閱讀技能發(fā)展顯著受損,如字詞識別困難、朗讀技能差、閱讀理解困難等,完成需有閱讀參與作業(yè)的能力落后。在我國學齡兒童中,閱讀障礙的發(fā)生率約為4%~8%[2-3]。閱讀障礙會嚴重影響兒童的認知、情感及社會適應(yīng)性的發(fā)展,日益受到多學科領(lǐng)域的重視,閱讀障礙研究技術(shù)也得以更新。眼動技術(shù)可以即時、精確記錄閱讀的全過程,從而分析眼動特點。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采用眼動技術(shù)對閱讀障礙進行研究,如:李秀紅等人發(fā)現(xiàn)閱讀障礙兒童的圖畫閱讀平均注視時間更長,注視次數(shù)更多[4];隋雪等人綜合分析了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的異常眼動模式[5]。這些研究都缺乏深入的實證研究,如:漢語閱讀障礙兒童閱讀不同文本的眼動特征、基于眼動特征的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教學與干預(yù)等。近年來,對漢語閱讀障礙兒童的干預(yù)內(nèi)容與形式呈多樣化趨勢,但有些方法犯了拿來主義的錯誤,缺乏相關(guān)的理論及實證支持,而且無論干預(yù)方法怎么變化都要聚焦于提高閱讀障礙兒童的文本閱讀質(zhì)量。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如果視覺目標與復(fù)雜背景共同出現(xiàn),這時就會產(chǎn)生視覺擁擠效應(yīng)。研究發(fā)現(xiàn),閱讀障礙者受視覺擁擠效應(yīng)的影響較大[6-8]。為此應(yīng)考慮在字體一致的情況下,字號變化帶來的閱讀差異。另外,基于圖畫與文字的關(guān)聯(lián)及圖畫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探究閱讀障礙兒童閱讀圖畫時的眼動特點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谝陨峡紤],本研究采用眼動技術(shù)探討小學中年級閱讀障礙兒童在閱讀不同文本、圖畫時的眼動特征,具體探究文本字號大小、圖畫色彩對于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的影響。
本研究從北京市某小學中年級學生中篩選研究對象,具體從146名三年級學生中篩選出12名閱讀障礙兒童,從116名四年級學生中篩選出閱讀障礙兒童8名,一共篩選出20名閱讀障礙兒童(12男8女)作為實驗組。
入組的閱讀障礙兒童應(yīng)符合以下標準: ①學習經(jīng)歷正常,但語文學習能力差,學習成績差(成績在班內(nèi)低于10個百分位數(shù));②存在閱讀和書寫困難,具體表現(xiàn)為閱讀速度慢、逐字閱讀、讀音錯誤、漏讀漏行及書寫錯誤多等; ③智力正常,排除瑞文測驗得分在25%以下的兒童;④沒有視覺、聽覺障礙; ⑤通過詢問病史和臨床觀察,排除情緒障礙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
在此基礎(chǔ)上,與20名閱讀障礙學生的年級和性別進行匹配,選擇20名普通兒童作為對照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40名兒童視力正常,都是第一次參加眼動實驗。
本研究采用2(閱讀障礙兒童和普通兒童)、X2(兩種文本)、X2(兩種圖畫)多因素實驗設(shè)計,通過Tobii Pro Glasses 2眼動儀記錄不同被試者(閱讀障礙兒童和普通兒童)在閱讀不同文本(大字版、標準版)、不同圖畫(黑白圖畫、彩色圖畫)時的初始注視點位置、注視點變化軌跡和注視點數(shù)量,同時通過熱點圖分析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的注視焦點,以此來探究閱讀障礙兒童閱讀文字和圖畫時的眼動特征。
1.3.1瑞文標準推理測驗
瑞文標準推理測驗由張厚粲修訂,共60題,分為5組,難度遞增。該測驗要求學生通過推理,從6~8個備選圖案中選出最合適的一個將目標圖案補充完整,每答對1題,計1分,總分為60[9]。
1.3.2兒童漢語閱讀障礙量表
兒童漢語閱讀障礙量表由吳漢榮編制,包括8個維度,共57個條目,采用5 級評分法。該量表由熟悉兒童情況的教師填寫,按照維度進行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兒童該維度的能力越差[10]。
1.3.3眼動儀
本研究采用的眼動儀型號為Tobii Pro Glasses 2,可采集被試者真實視野范圍的眼動數(shù)據(jù),操作簡單、快捷。
1.3.4測試材料
圖畫材料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分為彩色圖畫和黑白圖畫。彩色圖畫為有人物的活動圖,黑白圖畫為無人的海景圖。所有被試者在實驗前均未看過這兩幅畫。實施指導(dǎo)語:“請你認真仔細地觀看這幅畫,看完之后,實驗結(jié)束?!?/p>
文本閱讀材料選自小學中年級課外讀物《稻草人》,大字版文本選擇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標準版文本選擇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大字版文本的字體為宋體三號(16 pt)、行距為30 pt;標準版文本的字體為宋體小四號(12 pt)、單倍行距(15.6 pt)。所有被試者在實驗前均未讀過該文章,但都認識文本中的字。實施指導(dǎo)語:“請你認真大聲朗讀這個文本的第一段,讀完之后,實驗結(jié)束?!贝舐暲首x是為了確保被試者在真正閱讀文本。
被試者佩戴Tobii Pro Glasses 2眼動儀進行一系列圖畫和文本閱讀實驗,記錄不同被試者閱讀不同文本和不同圖畫時的熱點焦點、初始注視點位置和平均注視點數(shù)量,由Tobii Pro Glasses 2 Analysis 軟件提供全面的后期數(shù)據(jù)可視化與基本分析,最終數(shù)據(jù)使用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1熱點圖分析
熱點圖主要用來反映被試者瀏覽和注視的情況。紅色代表瀏覽和注視最集中的區(qū)域,黃色和綠色代表瀏覽和注視較少的區(qū)域(如圖1、圖2)。熱點圖可以幫助研究者了解界面中哪些是引人注意的地方,哪些地方容易被忽視,從而做出判斷。
圖2 普通兒童看彩色圖畫時的熱點
從圖1~2可知,閱讀障礙兒童觀看彩色圖畫時,大部分的熱點集中于圖畫的中上部分,熱點分布較集中,注視程度深淺不一;普通兒童觀看彩色圖畫時,熱點相對于閱讀障礙兒童來說分布廣,涉及面積大,注視程度雖然深淺不一,但有多個注視焦點。
圖1 閱讀障礙兒童看彩色圖畫時的熱點
閱讀障礙兒童在觀看黑白圖畫時,熱點集中于圖畫的中上部分,熱點分布及注視程度不及觀看彩色圖畫時的程度深(如圖3);普通兒童看黑白圖畫時,熱點比較分散,低于觀看彩色圖畫時的熱點分布及注視程度(如圖4)。
圖3 閱讀障礙兒童看黑白圖畫時的熱點
圖4 普通兒童看黑白圖畫時的熱點
2.1.2初始進入時間分析
初始進入時間是指被試者眼動點首次進入被測區(qū)域的時間。初次進入被測區(qū)域的時間越短,說明被測區(qū)域越能引起被試者的注意,初次進入被測區(qū)域的時間越長,說明被試者對被測區(qū)域不敏感,注意力不足(如表1~3)。
從表1~2可以看出,兩類兒童在觀看黑白圖畫和彩色圖畫時的初始進入時間都有極其顯著的差異。普通兒童在觀看黑白圖畫和彩色圖畫時的初始進入時間都比閱讀障礙兒童短。
表1 不同類型兒童對黑白圖畫平均初始進入時間的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從表3可知,閱讀障礙兒童觀看彩色圖畫和黑白圖畫時的初始進入時間存在顯著差異,閱讀障礙兒童能更快速地進入彩色圖畫的被測區(qū)域。
表2 不同類型兒童對彩色圖畫平均初始進入時間的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表3 閱讀障礙兒童對不同類型圖畫初始進入時間的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總之,閱讀障礙兒童接收兩種圖畫的信息量總體上低于普通兒童,并且不管是閱讀障礙兒童還是普通兒童,對于彩色圖畫的興趣都要高于黑白圖畫。
2.1.3平均注視點分析
本研究選取的是圖畫區(qū)域內(nèi)的平均注視點的數(shù)量,單位面積內(nèi)的注視點數(shù)量越多,視覺搜索效率越高,注視點數(shù)量越少,視覺搜索效率越低。
從表4~5可以看出,閱讀障礙兒童對于黑白圖畫的平均注視點數(shù)量顯著低于普通兒童,但是兩類兒童在觀看彩色圖畫時的平均注視點數(shù)量沒有顯著差異。
表4 不同類型兒童對黑白圖畫的平均注視點數(shù)量的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從表6可知,閱讀障礙兒童在閱讀彩色圖畫和黑白圖畫時的平均注視點數(shù)量有顯著差異。閱讀障礙兒童對于彩色圖畫的平均注視點更多,也就是對于彩色圖畫的興趣更高,也更加專注。
表6 閱讀障礙兒童對不同類型圖畫的平均注視點數(shù)量的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本研究選取兩種文本作為閱讀材料:文本A為標準版文本,文本B為大字版文本。
2.2.1熱點圖分析
對圖5~8的熱點圖分析發(fā)現(xiàn),閱讀障礙兒童閱讀文本時的熱點分布分為兩種:一種是熱點集中于第一段文字上方;另一種是熱點分布涉及第二段或其他邊緣位置,面積較廣。相對于閱讀障礙兒童來說,普通兒童的熱點集中于第一段文字。閱讀障礙兒童在閱讀文本A時的熱點分布廣于文本B,但文本A中的熱點焦點小于文本B;普通兒童閱讀文本A時的熱點分布廣于文本B。
圖5 閱讀障礙兒童閱讀文本A時的熱點
2.2.2初始進入時間分析
從表7~9可以看出,閱讀障礙兒童和普通兒童在閱讀兩種文本時,在平均初始進入時間上均沒有顯著差異;而閱讀障礙兒童在閱讀不同類型文本時的平均進入時間存在顯著差異,閱讀文本B時的進入時間更快。
表7 不同類型兒童閱讀文本A的平均初始進入時間的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年級閱讀障礙兒童在閱讀不同文本時初始進入時間的差異,進行了年級的差異檢驗。首先進行了方差齊性檢驗,不同年級閱讀障礙兒童的方差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符合t檢驗的條件。
圖6 普通兒童閱讀文本A時的熱點
圖7 閱讀障礙兒童閱讀文本B時的熱點
圖8 普通兒童閱讀文本B時的熱點
表8 不同類型兒童閱讀文本B的平均初始進入時間的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從表10、11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三年級閱讀障礙兒童閱讀兩種文本時的初始進入時間和四年級閱讀障礙兒童均有顯著差異,表明四年級閱讀障礙兒童比三年級閱讀障礙兒童可以更加快速地進入閱讀目標區(qū)域。
表10 不同年級閱讀障礙兒童閱讀文本A的平均初始進入時間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表11 不同年級閱讀障礙兒童閱讀文本B的平均初始進入時間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2.2.3平均注視點分析
從表12、13可以看出,閱讀障礙兒童在閱讀文本A時單位面積內(nèi)平均注視點的數(shù)量與普通兒童有顯著差異,而在閱讀文本B時的平均注視點數(shù)量與普通兒童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12 不同類型兒童閱讀文本A的平均注視點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表13 不同類型兒童閱讀文本B的平均注視點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由圖1~圖4可知,對于圖畫來說,兩類兒童對于彩色圖畫的注視焦點都多于黑白圖畫,原因分析如下:第一,基于引起兒童注意的刺激特點可知,彩色圖畫色彩鮮艷更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第二,對于兒童來說,彩色圖畫更容易引起兒童觀看的興趣;第三,彩色圖畫與黑白圖畫的內(nèi)容復(fù)雜度不同,彩色圖畫的復(fù)雜度高,需要兒童更多的注視。
閱讀障礙兒童觀看圖畫時的熱點相對集中于圖畫的上半部分,這種表現(xiàn)與閱讀障礙兒童的視覺加工習慣和能力存在關(guān)聯(lián)。一般來說,漢語兒童習慣從紙的上方開始觀看,一開始的視覺加工投入比較大,關(guān)注點比較集中,隨著視覺加工投入能力下降,關(guān)注點開始分散,因此觀看圖畫的效率越來越低。這與已有的研究一致,如李秀紅研究發(fā)現(xiàn):閱讀障礙兒童在圖畫知覺加工中,當背景復(fù)雜、畫面主題不明確時,閱讀障礙兒童的眼跳幅度明顯低于正常兒童[11]。
在研究中,文本A采用的是標準版,文本B采用的是大字版。由兩類兒童閱讀不同文本時的熱點圖可以發(fā)現(xiàn):普通兒童閱讀兩類文本時的熱點集中于文本的第一段,而閱讀障礙兒童則會出現(xiàn)熱點比較分散或者集中于文本其他部分的情況。原因可能為:閱讀障礙兒童雖然知道閱讀要求,但其文本閱讀能力弱,視覺注意力分散、不集中,不能最優(yōu)化地控制眼動軌跡,注視焦點不自覺地轉(zhuǎn)向文本的其他位置,表現(xiàn)為在閱讀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讀錯字或讀錯行的情況?;谘蹌拥难勰X理論[12],所看即所思,所見即所得,閱讀障礙兒童對于文本的深度加工也必然存在問題。
閱讀障礙兒童在閱讀兩種文本時,大字版文本的熱點多于標準版文本。這是因為相對于標準版文本,大字版文本產(chǎn)生的視覺擁擠效應(yīng)較小,使其能更好地閱讀。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閱讀障礙兒童與拼音文字系統(tǒng)的閱讀障礙兒童一樣,也受到視覺擁擠效應(yīng)的影響[13]。漢語文本材料是由漢字緊密排列組成的密集文本,字詞之間沒有空格,視覺上更為“擁擠”,視覺因素在漢語文本閱讀中起到更大的作用[14]。本研究中大字版文本的熱點多,是由于閱讀障礙兒童在文本閱讀中的擁擠效應(yīng)受漢字大小及行間距影響,適當增大漢字和行間距可以顯著增加閱讀障礙兒童的注視時間,促進閱讀加工深度,因此閱讀障礙兒童在大字版文本上的閱讀獲益比正常兒童更大。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閱讀障礙兒童的文本閱讀效率較低,這一結(jié)論與熊建萍等人的研究一致[15]。閱讀障礙兒童不能進行快速閱讀,需要更多時間來進行視覺加工,導(dǎo)致其閱讀速度較慢。
由表1~3可知,兩類兒童初始進入黑白圖畫的時間都要長于初始進入彩色圖畫的時間。原因是:彩色圖畫相對于黑白圖畫來說更有辨識度,更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而黑白圖畫顏色單調(diào),線條單一,對兒童沒有吸引力。
由表7~8可知,閱讀障礙兒童和普通兒童在閱讀兩種文本時,初始進入時間均沒有顯著差異。這與閱讀障礙兒童對文字的捕捉度和敏銳度不及普通兒童的觀點不一致。原因可能是:在小學中年級,普通兒童對于篇章閱讀的熟練度不高,形成了地板效應(yīng),不能區(qū)分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之間的差異。
從表9可知,閱讀障礙兒童初始進入大字版文本的速度比標準版文本更快一些。原因可能是:大字版文本漢字的字號更大,行間距也更大,減少了閱讀障礙兒童的視覺擁擠效應(yīng),也就是容易啟動并維持閱讀障礙兒童的視覺加工活動,從而提高了閱讀效率。
表9 閱讀障礙兒童閱讀不同文本的平均初始進入時間的檢驗結(jié)果差異比較
從表10~11可知,三年級閱讀障礙兒童進入標準版文本的初始時間遲于四年級閱讀障礙兒童。這可能由于四年級兒童已經(jīng)開始使用小四號字的教材書籍,比較熟悉,而且四年級兒童的篇章閱讀量大于三年級兒童,所以四年級閱讀障礙兒童對文本格式的熟悉度、文本的敏感度更高,從而能夠更快地進入閱讀目標區(qū)域。這也說明: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能力也會隨著閱讀經(jīng)驗的增加而有所提升,只是還不能追上普通兒童,符合未接受適當干預(yù)的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能力發(fā)展軌跡模式——馬太效應(yīng)模型[16]。這也提示學校一定要抓住兒童閱讀干預(yù)的黃金期,及時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對閱讀障礙兒童進行密集性干預(yù),從而促進閱讀障礙兒童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由表4~6可知,閱讀障礙兒童對黑白圖畫的平均注視點數(shù)量顯著低于普通兒童,但兩類兒童在彩色圖畫上卻沒有顯著差異。閱讀障礙兒童觀看黑白圖畫時的平均注視點數(shù)量顯著低于觀看彩色圖畫時。這是因為黑白圖畫與彩色圖畫相比,其顏色不鮮艷、刺激豐富性差、辨識度低。閱讀障礙兒童的視覺加工受到視覺材料刺激的影響比較大,也就是受到自下而上的刺激驅(qū)動影響大,對黑白圖形的視覺加工程度低;而普通兒童視覺加工能力強,不管是黑白圖畫還是彩色圖畫都能給予更多的視覺注意力,對視覺材料的視覺加工程度也高。
由表12~13可知,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在閱讀大字版文本時的平均注視點沒有差異,但在閱讀標準版文本時存在顯著差異。這也進一步說明,普通兒童對于篇章閱讀的視覺注意水平和閱讀流暢性水平遠高于閱讀障礙兒童。
總之,閱讀障礙兒童對于彩色圖畫更感興趣,其視覺加工程度也高;閱讀障礙兒童使用大字版文本時的閱讀效率較高,能夠減少視覺擁擠效應(yīng)帶來的消極影響。由此可以在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教學中,盡可能采用“大字版文本+彩色圖畫”圖文結(jié)合的閱讀材料,以此來激發(fā)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興趣,保持視覺注意力,提高視覺加工水平,進而提高篇章的閱讀質(zhì)量。